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衡,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石歷),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

 

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

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

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

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

 

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客得之。

 

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

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

 

帝曰:夫從容之謂也,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

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熱,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

粗工下砭石,病癒,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於天。 

夫經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聖。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四支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傍絕,

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 

是失我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是謂至道也。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黃帝曰:嗚呼遠哉!

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

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

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貪,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

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

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

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熱。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

惟言死日,亦為粗心,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

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貪富,各異品理,

問年少長勇懼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始終,可以橫行。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

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

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

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

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至齋七日,旦復侍坐。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

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

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為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於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瘦,沉為膿附。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含歲首。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

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證,皆歸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己。

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

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餘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借借。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於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

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經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

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液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

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請問有(上免下免)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

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

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

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