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    (附 :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熱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全身性疾病,是主要累及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和基質的非化膿性炎癥,

以風濕小結為特徵,主要侵犯心臟、關節,亦可累及皮膚、腦組織、血管和漿膜。

風濕熱是風濕病病程中急性發作的活動階段,是一種非化膿性炎癥,它通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24周。

一般認為是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咽部後,機體產生異常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的結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年來還注意到病毒感染、遺傳、免疫障礙、營養不良(如缺鋅)及內分泌紊亂等也可能參與本病的發生。

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遊走性關節炎、心臟炎、邊緣性紅斑(環形紅斑)、皮下結節、舞蹈病、發熱、毒血癥等的不同組合,

反復發作可導致心臟瓣膜永久性損害。約75%的病人有關節炎。

 

風濕熱的臨床表現

前驅癥狀

在風濕熱的典型臨床癥狀出現之前25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

如發熱、咽喉痛、頜下淋巴結腫大、咳嗽等癥狀。

 

典型的臨床表現

13周臨床無癥狀期後,可出現風濕熱癥狀,起病多急驟,約50%患者有發熱,熱型多不規則,高熱僅見于兒童,

多數為低至中度發熱,此外除有多汗、周身乏力、鼻出血、輕度貧血等非特異性癥狀外,典型風濕熱常有如下表現:

 

1.心臟炎

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風濕熱病例中約60%80%有心臟炎的徵象,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從亞臨床型、

無癥狀或只有輕微心前區不適、心悸直至嚴重心力衰竭不等。若同時累及心內膜、心肌和心包則稱為風濕性全心炎。

 

2.多發性關節炎

典型者常表現為以膝、踝、肘、腕、肩等大關節對稱性、遊走性關節炎,可伴局部紅腫熱痛,

急性炎癥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

3.皮膚損害

1)滲出型的邊緣紅斑:滲出型的邊緣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幹,為淡紅色環狀紅暈,

幾個紅斑可相互融合成較大邊緣不規則的圓圈,壓之退色,多無痛癢感,可歷時數月之久。

 

2)增殖型的皮下結節增殖型的皮下結節常位於肘、膝、枕部、前額、棘突等骨質隆起或肌腱附著處,數目不等,

約綠豆至黃豆大小,較硬,壓之不痛,與皮膚無粘連。

 

4.舞蹈癥

以女童多見好發於515歲,早期常有感情沖動、注意力渙散、學業退步、步態不穩,繼之出現舞蹈樣動作,

為一種極快、不規則、不自主無意識動作,常起於一側肢體,可向四肢擴散,當面部受累時常有擠眉弄眼、努嘴、伸舌等裝鬼臉動作,

家長誤認為孩子淘氣。病人四肢腱反射降低、吞咽困難、肌力和肌張力減退、共濟失調等癥狀。

其他

1風濕性肺炎風濕性肺炎有風濕熱的臨床表現,患者出現咳嗽、咳痰(包括血絲痰)、胸痛、氣促等肺部癥狀,

胸部X線表現往往呈雙側性、局限性和遊走性炎性陰影,且可反復出現,有時可類似急性肺水腫樣改變,

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肺部病變,抗風濕治療有效。

 

2風濕性胸膜炎風濕性胸膜炎多與風濕性肺炎並存,多數病例為雙側性,

多數僅表現為胸膜摩擦音或少量胸腔積液征,其特點是病程短、吸收快,不遺留胸膜粘連,抗風濕有效。

 

3)風濕性脈管炎風濕性脈管炎其臨床表現取決於受累部位,腹腔動脈受累時,可出現劇烈腹痛,甚至誤診為胃腸穿孔或急性闌尾炎,

且常伴風濕性腹膜炎;風濕性腦脈管炎多見於青少年,病變動脈多較彌散,除頭痛外,可出現失語、單癱、偏癱、癲癇樣發作和精神癥狀,

有反復發作傾向,抗風濕及血管擴張藥治療常能迅速奏效。

 

4)風濕性腦病:風濕性腦病是指風濕熱累及中樞神經系統,除舞蹈癥外,尚可表現為腦膜炎型、精神病型和癲癇型,可產生相應癥狀。

 

5)風濕性腎炎風濕性腎炎是指風濕性腎臟損害,可出現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少數病例可有輕度水腫和

(或)高血壓表現,多伴風濕熱其他臨床表現。風濕熱絕大多數病程持續6周至3個月,極少數病程可持續半年以上。

 

中醫藥治療

急性風濕熱多屬熱痹,宜用祛風清熱化濕治法;慢性風濕熱則多屬寒痹,宜用祛風散寒化濕治法。

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等輔以中醫藥治療,可能取得較好療效。針刺療法對緩解關節癥狀也有一定效果。

辨證論治

本病初起是感受風熱病邪,溫毒上受,屬中醫“溫病”範疇;遊走性身痛,關節痛屬“行痹”;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濕熱痹”;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濕痹”或“瘀血痹”;心臟炎則屬“心痹”。

①風熱痹

主癥:風熱侵襲,溫邪上受,發病多急驟易變。初期多見發熱、咽喉腫痛、口幹口渴等風熱上攻癥狀;

繼而出現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局部呈現紅、腫、熱、痛及伴見全身發熱或濕熱蒸騰膠著之象。

方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薄荷,炒牛蒡子,板藍根,蘆根。

 

②濕熱痹

主癥:身熱不揚,周身困重,肢節煩痛或紅腫疼痛,或風濕結節,皮下硬痛,或紅疹融合成不規則斑塊,

或有身腫,小便黃赤,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法:化濕清熱,宣通經絡。 

方藥:宣痹湯、二妙散、三仁湯加減化裁

蒼朮,黃柏,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茵陳,蠶砂,川牛膝,茯苓,川革薜,澤瀉。

 

③寒濕熱痹

主癥:體內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致熱痹兼挾寒濕,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兼見有惡風畏冷,得溫則舒,關節晨僵、

活動後減輕,舌質紅、苔白或黃白相間,脈弦緊或滑數。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化裁

桂枝,炮附子,麻黃,防風,杏仁,白朮,薏苡仁,白芍,知母,雞血藤,忍冬藤。

加減:寒痛甚加川烏、草烏。熱重加生石膏、丹皮。虛者加用黃芪防己湯。

 

④痰瘀熱痹

主癥:關節腫脹疼痛,肌膚發熱,經久不愈;或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或皮下結節,紅斑色紫暗,舌質色暗、有齒痕,

舌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而黏膩,脈多弦滑數。治法:化痰清熱,祛瘀通絡。痰瘀痹痛湯

桂枝,茯苓,制南星,浙貝母,當歸,炮山甲,地鱉蟲,片薑黃,馬鞭草,忍冬藤,鹿銜草。

 

⑤陰虛熱痹

主癥:低熱,午後潮熱,倦怠乏力,口幹口渴,鼻出血,心悸,煩躁,關節肌肉腫脹灼熱疼痛,

脈細數,舌質鮮紅、少苔。治法:育陰清熱,通經活絡。方藥:一貫煎加減。

生地,北沙參,枸杞子,麥冬,當歸,白芍,知母,板藍根,老鸛草,絲瓜絡,地骨皮。

 

⑥血虛熱痹

主癥:面色萎白無華,頭暈,心慌,乏力,氣短,低熱、關節腫痛但不明顯,舌質淡、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補血活血,養陰清熱。方藥:四物湯加味。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芪,阿膠(烊化兌服),雞血藤,炙甘草,忍冬藤。

 

⑦營熱心痹

主癥:持續低熱或中度發熱,晝輕夜重,身熱早涼,汗多;心悸,心前區不適,悶痛或灼痛;

皮膚紅斑,皮下結節,或有眼鞏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浮腫等癥;

治法:清營解毒,救心開痹。參珠救心丹:

西洋參,丹參,苦參,珍珠粉,蚤休,麥冬,五味子,生地,玄參,丹皮,菖蒲,郁金,天竺黃。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係,

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覆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

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如不進行正規治療,極易致殘。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

1.金製劑

 

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金製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

金製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並用。

2.雷公藤 

雷公藤

黃藤、黃臘藤、菜蟲藥、紅藥、水莽草、黃藥、斷腸草、南蛇根、三棱花、旱禾花、紅柴根、水腦子根、山砒霜

 

功效作祛風,解毒,殺蟲。外用治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發癢,殺蛆蟲、孑孓,滅釘螺,毒鼠。

 

【性味】苦辛涼有大毒。功能主治:祛風,解毒,殺蟲。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發癢,殺蛆蟲、孑孓,滅釘螺,毒鼠。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

雷公藤 搗爛,浸入500毫升酒精中,密封1周後過濾,取適量清液塗擦肝腫大處,每天或隔天1次。

同時用三白草根、野芥菜根各90,分別煎去渣,加白糖適量飲服。堅持半年,病情明顯好轉,1年後症状及腫塊消失。

 

乳腺雷公藤25 研粉,調入適量凡士林,製成全量100軟膏,敷癌腫處,日1次。

 

白血雷公藤、洗碗葉根各15 搗碎,水煎3次服。能使白細胞不降並恢復至正常,脾腫大縮小。

鼻咽雷公藤10 切碎,浸於75%酒精與蒸餾水各25毫升中,3天後再加蒸餾水50毫升攪勻,用消毒紗布過濾去渣,

加甘油20毫升,滴鼻。堅持治療1~2個月,能使頭疼喉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腫塊縮小,吞嘔及處塞通順。

 

2)祛濕散結,用於濕熱結節

風濕熱雷公藤、玄參各,黃芪、當歸、銀花,甘草 切碎,水煎2次,早、晚分服。

亦治火毒性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風濕性關節炎。

皮癬濕雷公藤100 搗碎,用50%酒精浸泡1周後,用上清液塗擦。

類風濕性關節雷公藤15 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2小時,得藥液150毫升,渣加水再煎,得藥液100毫升,早晚分服。

 

結節紅雷公藤12 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3~4小時,不加蓋,取褐色藥液250毫升,早、晚分服,日1劑。

 

對麻風反應出現的結節紅斑、四肢浮腫、發熱神經痛等症状,多數在用藥3~5劑後可以控制,不再進行。

對各種紅斑性皮膚結節病及紅斑性狼瘡等療效超過激素,有效率在70~90%之間。  

 

藥方示列

 

①麻風

雷公藤干根徹底去除內外兩層皮,將木質部切片晒乾。雷公藤片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34小時,取褐色藥液250毫升,早晚分服。

曾治各型麻風反應167例(其中結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藥23劑後控制症状。

 

②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雷公藤(取木質部,法同上),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時,得藥液150毫升,殘渣再加水煎取100毫升,

混合後早晚2次分服,用藥120個療程不等,多數為56個療程。

 

③肺結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於夏末秋初采根,洗淨晒乾,切碎。雷公藤加水1000毫升,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約500毫升即成。

經治99例,多數病人服藥後咳嗽、排痰、發熱、哮喘等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治程中按規定劑量服藥,基本上無副作用;若體質較弱者,可有噁心、胃腸不適及畏寒怕冷等反應。

 

④中毒與解毒

雷公藤是一種劇毒藥物,尤其皮部毒性極大,使用時應嚴格剝淨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樹縫中的皮分。

據有關單位研究,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

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為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

並能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臨床所見的一般中毒症状有頭暈、心悸、無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肝腎區疼痛、血糞等。

 

雷公藤藥理作用:

①免疫調節作用: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著多種免疫學方面的異常。

經雷公藤治療後,常有顯著的療效。驗血發現,隨著紅斑狼瘡病情的好轉,血液中原先存在的免疫學異常都能發生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實驗室進行的體外試驗,也證實雷公藤的生物鹼能夠抑制抗體的形成。

 

②抗腫瘤作用:動物試驗和一些臨床研究證明,雷公藤能抑制過快分裂增殖的腫瘤細胞,因此具有抗癌的作用。

 

③改善微循環作用:雷公藤能使血管擴張,從而增加血流量;能降低血液的粘度、改善血小板的異常聚集和粘附,

從而使微循環的"血瘀"現象得以改善。

 

④其它作用:經觀察,雷公藤還具有抗炎的作用、殺菌作用以及解熱鎮痛作用等。

此外,近來還發現,雷公藤毒苷具有抗愛滋病病毒的作用

 

鑒於上述作用,雷公藤從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逐漸被延伸應用到皮膚可許多疾病的治療,

對:麻風反應、紅斑狼瘡、皮肌炎、混合型結蒂組織病、乾燥症候群、多形性紅斑、各種類型的血管炎、酒糟鼻等有不同程度療效。

臨床治療證實對各類型的銀屑病具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