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二  

 

   

肝癌是死亡率僅次於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初期症状並不明顯,

晚期主要表現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症状。

臨床上一般採取西醫的手術、放化療與中藥結合療法,但晚期患者因癌細胞擴散而治癒率較低,

因此要做到肝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肝癌的病因

經研究表明,中國肝癌的發生主要與乙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素、飲水污染等有關,

一些農藥、肝吸蟲、遺傳等也可能與肝癌的發病有關。

 

1)已知的肝炎病毒至少有ABCDEG等類型,病毒性肝炎與肝癌關係主要為B型肝炎與C型肝炎即HBVHCV

肝癌患者中約有1/3的病人有慢性肝炎史,澳抗(HbsAg)陽性率明顯高於低發區,已發現C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乙型的感染一樣,

與肝癌發病有密切的關係,B肝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肯定是促癌因素之一。

 

2)肝癌患者中合併有肝硬化者約50%90%,近年來發現丙型病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比例不低於B型肝炎。

 

3)動物實驗證明,黃曲霉素的代謝產物為黃粬霉毒素B1有強烈的致癌作用,存在於霉變的玉米,花生等食品中,

食品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嚴重的地區,肝癌的發病率也較高。

亞硝胺類、偶氮芥類、酒精、有機氯農藥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質。

 

4)一些飲用水常被多氯聯苯、氯仿等污染,近年來發現池塘中生長的藍綠藻是強烈的致癌植物,可污染水源。

寄生蟲病如華支睾吸蟲感染可刺激膽管上皮增生,可導致原發性膽管癌。  

 

肝癌的症状

肝癌起病常隱匿,多在肝病隨訪中或體檢普查中應用AFPB型超檢查偶然發現肝癌。

此時病人既無症状,體格檢查亦缺乏腫瘤本身的體征,此期稱之為亞臨床期。

肝癌一旦出現症状,而來就診者其病程大多已進入中晚期。

進入中晚期臨床上一般採取西醫的手術、放化療與中藥結合治療。不同階段的肝癌其臨床表現有明顯差異。

 

 ()肝癌的症状 肝痛,乏力,納差,消瘦是最具特徵性的臨床症状。

 

早期症状:

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形成發展到有自覺症状,大約需要2年時間,在此期間,病人可無任何症状或體征,

少數病人會出現食慾減退,上腹悶脹、乏力等,有些病人可能輕度肝腫大。

 

中、晚期症状:

肝癌的典型症状和體征一般出現於中、晚期,主要有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

 

1、肝區疼痛:

最常見的是間歇持續性鈍痛或脹痛,由癌迅速生長使肝包膜繃緊所致腫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向右後生長的腫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發生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結節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潰。

 

2、消化道症状:

胃納減退,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因缺乏性特異性而易被忽視。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少數病人可呈惡病質狀。

 

4、發熱:

一般為低熱偶達39以上,呈持續發熱或午後低熱或馳張型高熱。發熱與癌腫壞死產物吸收有關。

癌腫壓迫或侵犯膽管可並發膽道感染。

 

5、轉移灶症状:

腫瘤轉移之處有相應症状,有時成為發現肝癌的初現症状。

如轉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轉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

癌栓栓塞肺動脈或發枝可引起肺梗塞,可突然發生嚴重呼吸困難和胸痛;

癌栓阻塞下腔靜脈可出現下肢嚴重水腫,甚至血壓下降;阻塞肝靜脈可出現Budd-Chiari症候群,亦可出現下肢水腫;

轉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轉移到脊柱或壓迫脊髓神經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癱等;

顱內轉移可出現相應的定位症状和體征,如顱內高壓可導致腦疝而突然死亡。

 

6、其他全身症状:

癌腫本身代謝異常或癌組織對機體產生的各種影響引起的內分泌或代謝方面的症候群稱之為伴癌症候群,

有時可先於肝癌本身的症状。常見的有:

 

肝癌並門靜脈癌

 

⑴自發性低血糖症1030%患者可出現系因肝細胞能異位分泌胰島素或胰島素樣物質,或腫瘤抑制胰島素酶,

或分泌一種胰島β細胞刺激因子,或糖原儲存過多;亦可因肝癌組織過多消耗葡萄糖所致此症。

嚴重者可致昏迷休克導致死亡,正確判斷和及時對症處理可挽救病人避免死亡。

 

⑵紅細胞增多症210%患者可發生可能系循環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加引起的相關症状。

 

⑶其他罕見的尚有高脂血症、高鈣血症類癌症候群、性早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症候群、皮膚卟啉症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等,

可能與肝癌組織的異常蛋白合成異位內分泌及卟啉代謝紊亂有關。

 

7、伴癌症候群:由於腫瘤本身代謝異常,進而影響機體而致內分泌或代謝異常方面的症候群,稱之為伴癌症候群。

以低血糖症、紅細胞增多症較常見,其他還有少見的高血脂、高血鈣、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症候群、類癌症候群等。

 

8、肝癌體癥—黃疸。黃疸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見體征,瀰漫性肝癌及膽管細胞癌最易出現黃疸。

黃疸多因 膽管受壓或癌腫侵人膽管致膽管阻塞,亦可因肝門轉移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管所致。

少數病例病人因肝癌組織向膽管內生長,腫塊將膽管堵塞,引起阻塞性黃疽。

 

肝細胞癌侵犯膽管可能有以下途徑:腫瘤直接浸潤進人肝內膽管;癌細胞侵人靜脈或淋巴管,逆行侵人肝管;

腫瘤細胞沿神經末梢的間隙侵人肝管。腫瘤細胞進人肝內膽管後,繼續生長阻塞膽總管或是脫落的腫塊進人肝外膽管造成填塞。

當腫瘤阻塞一側肝出現黃疸時,可伴有皮膚痒痒、大便間歇呈陶土色、食慾下降,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絞痛、

畏寒、發熱、黃疸,極個別人出現重症膽管炎的症状。

 

肝癌分類

1)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死亡率高,在惡性腫瘤死亡順位中僅次於胃、食道而居第三位

在部份地區的農村中則占第二位,僅次於胃癌。

2)肝細胞癌:在肝葉的肝細胞發生的癌變。當前在我國HBV感染是最重要的誘因

3)膽管細胞癌:在膽管的上皮細胞發生的癌變

4)轉移性肝癌

5)繼發性肝癌

 

肝癌的分期與分型

1977年全國肝癌防治研究協作會議制定了肝癌的分期分型標準。該標準將肝癌分為三型三期。

 

肝癌三型為:

①單純型:臨床和化驗檢查無明顯肝硬化表現者。

③硬化型:有明顯的肝硬化臨床和化驗表現者。

③炎症型:病情發展迅速並伴有持續癌性高熱或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1倍以上者。

 

肝癌的併發症

併發症是肝癌在治療過程中,由於病情的發展或者攻伐性治療(如:手術,放療,化療等)帶來的臟器的創傷,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併發症,可通過中藥治療得到緩解。其併發症如下所示。許多患者的死亡為併發症所致,並非死於肝癌。

 

肝癌破裂出血:

原發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的一種嚴重而致命的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5.46%-19. 8%

也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肝癌死因的9%-10%,在肝癌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

由於該病發病突然、急劇,且常伴休克。故其治療困難,預後較差,如不積極救治,多數病人迅速死亡。

 

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又稱肝昏迷,或肝腦症候群,是肝癌終末期的常見併發症。

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和代謝紊亂為特點,以智力減退、意識障礙、神經系統體征及肝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現,

也是肝癌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約導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腹水:

腹水是局限性水腫的一種,是指過多的液體在腹腔內積聚。

正常情況下,腹腔內有少量液體,約200ml,起潤滑作用,當液體量超過200ml時即可稱為腹水,

當腹腔內液體超過150ml時,體檢中可發現移動性濁音陽性。

 

腹水的產生機制較複雜,與體內外液體交換失衡及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衡有關。

多種惡性腫瘤均可出現腹水,在腫瘤基礎上出現的腹水稱為惡性腹水。

無論是原發性肝癌還是繼發性肝癌均常伴發腹水,這與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關係密切。

 

感染及癌性發熱:

肝癌併發症可由肝癌本身或常合併的肝硬化所致,

也可由抗腫瘤治療手段引起,常出現於肝癌中晚期,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黃疸:

黃疸是中晚期肝癌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並發率約29.6%37.5%

黃疸是膽紅素代謝障礙時血漿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的鞏膜、皮膚、黏膜、體液等黃染的一種臨床表現。

膽紅素來自體內衰老的紅細胞,其生成、代謝及排泄與肝臟關係密切

,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導致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黃疸。

根據病因黃疸可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及阻塞性黃疸三種。

 

肝癌的擴散轉移

 

1.血行轉移:肝內血行轉移發生最早,也最常見,可侵犯門靜脈並形成瘤栓。

瘤栓脫落在肝內可引起多發性轉移病灶,門靜脈主幹癌栓阻塞可引起門靜脈高壓和頑固性腹水,

肝癌細胞侵犯肝靜脈後即可進入體循環,發生肝外轉移,以肺轉移率最高,還可血行轉移至全身各部,

以腎上腺、骨、腎、腦等器官較為常見。肝細胞型肝癌以血行轉移多見。

 

2.淋巴轉移:局部轉移到肝門淋巴結最常見,也可轉移至鎖骨上、主動脈旁、胰、脾等處淋巴結,

膽管細胞型肝癌轉移以淋巴轉移居多。淋巴轉移僅占轉移總數的12.6%

 

3.種植轉移:偶爾發生,如種植於腹膜後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轉移癌。

 

4.直接浸潤:肝癌一般較少發生鄰近臟器的直接浸潤,

                        但偶爾也可直接蔓延、浸潤至鄰近組織器官,如膈、胃、結腸、網膜等。

 

5.轉移患者手術意義不大,如果擔心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會使病人本來虛弱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肝癌的治療

 

中藥中醫治療

中藥中醫認為癌是正氣不足、氣滯、痰凝、血瘀日久而引起的,中醫認為治療癌症要以「軟堅散結」為原則,

可延長生命、減輕痛苦、防止複發轉移,最終實現「長期帶瘤生存」。

肝癌在中醫臨床中多屬於「肝積」、「痞氣」、「臌脹」、「黃疸」等範疇。

中國醫學認為情志抑鬱、氣機不暢,肝失疏泄,故見上腹脹痛,胃納減退,苔膩,脈弦細;

氣滯血淤,血性受阻,日積月累,故見肋下有積,脹痛不適,倦怠乏力,面色黧黑,消瘦,苔膩,舌質紫暗,脈細澀;

脾虛生濕,濕郁化熱,熱毒內蘊,故見黃疸,發熱,齒衄;臌脹,苔黃膩而感,脈弦數。

探索中藥治療肝癌之路,一直是全世界醫藥界關注的重點,也是肝癌治療取得突破的希望之一。

…………………………………………….

 

胃癌是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其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

在胃的惡性腫瘤中,腺癌佔95%這也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乃至名列人類所有惡性腫瘤之前茅。

早期胃癌多無症状或僅有輕微症状。當臨床症状明顯時,病變已屬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誤診治。

 

胃位於人體上腹部,呈「J」字形,是食物重要的消化器官。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見於胃竇部,尤其是胃小彎側。

胃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60歲最為多見。發展過程可能經過很多年。

 

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症状隱匿且無特異性,因此早期胃癌很難發現。

事實上,中國只有510%的胃癌能被早期診斷。 根據癌組織浸潤深度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顯,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泛酸、食慾減退、

輕度貧血等部分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症状。

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藥、抗潰瘍藥或飲食調節後疼痛減輕或緩解,因而往往被忽視而未做進一步檢查。

隨著病情的進展,胃部症状漸轉明顯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體重減輕和貧血等。

後期常有癌腫轉移、出現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黑便、腹水及嚴重營養不良等。

 

胃癌的病理類型主要是腺癌,其他類型的胃癌有鱗狀細胞癌、腺鱗癌、類癌、小細胞癌等,

後幾種類型較少見,不同類型胃癌的治療方案存在差別。

 

胃癌的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多種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種類、環境因素、遺傳素質、精神因素等有關,

也與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異形增生和腸上皮化生、手術後殘胃 ,以及長期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關係。

 

胃癌的臨床表現

 

胃癌各期症状

1、早期胃癌70%以上無明顯症状,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非特異性的、類同於胃炎或胃潰瘍的症状,

包括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泛酸、噯氣、噁心,偶有嘔吐、食慾減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2、進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症状見胃區疼痛,常為咬齧性,與進食無明顯關係,也有類似消化性潰瘍疼痛,進食後可以緩解。

上腹部飽脹感、沉重感、厭食、腹痛、噁心、嘔吐、腹瀉、消瘦、貧血、水腫、發熱等。

賁門癌主要表現為劍突下不適,疼痛或胸骨後疼痛,伴進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難;胃底及賁門下區癌常無明顯症状,

直至腫瘤巨大而發生壞死潰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時才引起注意,或因腫瘤浸潤延伸到賁門口引起吞咽困難後始予重視;

胃體部癌以膨脹型較多見,疼痛不適出現較晚;胃竇小彎側以潰瘍型癌最多見,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現較早,

當腫瘤延及幽門口時,則可引起噁心、嘔吐等幽門梗阻症状。癌腫擴散轉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黃疸及肺、腦、心、

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轉移而出現相應症状。  

 

胃癌病人體征

絕大多數胃癌病人無明顯體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輕度壓痛。位於幽門竇或胃體的進展期胃癌有時可捫及腫塊,

腫塊常呈結節狀、質硬,當腫瘤向鄰近臟器或組織浸潤時,腫塊常固定而不能推動,

女性病員在中下腹捫及腫塊,常提示為krukenbe瘤可能。

當胃癌發生肝轉移時,可在腫大的肝臟觸及結節狀塊物。

當腹腔轉移腫塊壓迫膽總管時可發生梗阻性黃疸。

有幽門梗阻者上腹部可見擴張之胃型,並可聞及震水聲,癌腫通過胸導管轉移可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晚期胃癌有盆腔種植時,直腸指檢於膀胱(子宮)直腸窩內可捫及結節。

有腹膜轉移時可出現腹水。小腸或系膜轉移使腸腔縮窄可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

癌腫穿孔導致瀰漫性腹膜炎時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亦可浸潤鄰近腔道臟器而形成內瘺。

 

一位被診斷為胃潰瘍的年輕人,因反覆發生胃出血被推到了手術台上,醫生打開他的腹部一看,潰瘍發生了癌變,

腹腔廣泛轉移。雖經醫生極力救治,還是於二個月後全身衰竭而死亡。人們傳統認為胃癌多見中老年人,青壯年少見。

但近年來的臨床觀察表明,青壯年胃癌並不少見,特別是在19歲至35歲的青年人中胃癌的發病率比70年代增加了一倍。

由於青年人患的胃癌惡性程度高,發展迅速,加之容易誤診,使得預後往往不良。  

 

胃癌常見併發症

1、當並發消化道出血,可出現頭暈、心悸、柏油樣大便、嘔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轉移使膽總管受壓時,可出現黃疸,大便陶土色。

3、合併幽門梗阻,可出現嘔吐,上腹部見擴張之胃型、聞及震水聲。

4、癌腫穿孔致瀰漫性腹膜炎,可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症。

5、形成胃腸瘺管,見排出不消化食物。  

 

胃癌晚期症状

1)消瘦和貧血:有關專家統計約有九成患者患有消瘦,往往消瘦3公斤以上才引起重視,隨即進行性消瘦更加明顯,

有的可達5公斤以上。專家還發現約有一半的病人伴有貧血,四肢乏力等症状。

 

2)晚期胃癌病人多以上腹疼痛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不易緩解為主要症状。

也因患者的個體差異疼痛程度也輕重不一,重者可有脹痛、水腫、鈍痛、銳痛等表現,進食後不能緩解,且症状多有加重。

有的患者還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飽脹、吞咽困難等症状,這些症状並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3)晚期胃癌的轉移幾率比較大,一般可直接蔓延至鄰近的胰腺、肝臟、橫結腸等,

也可經淋巴轉移至胃周圍淋巴結及遠處淋巴結, 有的在左鎖骨上可觸及質硬不活動的淋巴結。

還可通過血液循環轉移至肝、肺、腦、骨骼、卵巢等處,

從而出現腹水、黃疸、肝臟腫大等症状。

癌腫本身的增大還可引起胃穿孔、出血、壞死、梗阻等併發症。

晚期胃癌的症状還有嘔血、黑便或大便隱血陽性。  

 

胃癌的病理病因

環境因素不同國家與地區發病率的明顯差別說明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飲食因素。

攝入過多的食鹽、高鹽的鹽漬食品、熏制魚類、亞硝胺類化合物的食物是誘發胃癌的相關因素,

另外還有發霉的食物含有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後外面覆有滑石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胃癌與營養素失去平衡有關。

 

遺傳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發病率較高。胃癌患者親屬的胃癌發病率高出於正常人四倍。

一些資料表明胃癌發生於A血型的人較O血型者為多。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發病率較高。

 

癌前期變化:所謂癌前期變化是指某些具有較強的惡變傾向的病變,這種病變如不予以處理,有可能發展為胃癌。

癌前期變化包括癌前期狀態與癌前期病變。

 

胃癌分型

按胃癌的發生部位: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半數以上發生於胃竇部、胃小彎及前後壁,其次在賁門部,胃體區相對較少。

按具體形態分型:

1、早期胃癌 不論範圍大小,早期病變僅限於粘膜及粘膜下層。

可分隆起型(息肉型)、淺表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潰瘍型)三型。

Ⅱ型中又分Ⅱa(隆起表淺型),Ⅱb(平坦表淺型)及Ⅱc(凹陷表淺型)三個亞型。

以上各型可有不同的組合。如Ⅱc+a,Ⅱc+Ⅲ等。早期胃癌中直徑在510mm者稱小胃癌,直徑<5mm稱微小胃癌。

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均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常為黑便。

少部分早期胃癌可表現為輕微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即黑便或持續大便隱血陽性。

 

2、中晚期胃癌 也稱進展型胃癌,癌性病變侵及肌層或全層,常有轉移。

 

1)蕈傘型(或息肉樣型):約佔晚期胃癌的1/4,癌腫局限,主要向腔內生長,呈結節狀、息肉狀,表面粗糙如菜花,

中央有糜爛、潰瘍,亦稱結節蕈傘型。癌腫呈盤狀,邊緣高起,中央有潰瘍者稱盤狀蕈傘型。

 

胃竇小彎後壁有一腫物突出胃腔,略呈分葉狀,表面不平呈顆粒狀,並見有糜爛。

腫物基部稍狹小,呈亞蒂型,周圍粘膜未見明顯浸潤

 

2)潰瘍型:約佔晚期胃癌的1/4

又分為局限潰瘍型和浸潤潰瘍型,前者的特徵為癌腫局限,呈盤狀,中央壞死。

常有較大而深的潰瘍;潰瘍底一般不平,邊緣隆起呈堤狀或火山口狀,癌腫向深層浸潤,常伴出血、穿孔。

浸潤潰瘍型的特徵為癌腫呈浸潤性生長,常形成明顯向周圍及深部浸潤的腫塊,

中央壞死形成潰瘍,常較早侵及漿膜或發生淋巴結轉移。

 

3)浸潤型:此型也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限浸潤型,癌組織浸潤胃壁各層,多限於胃竇部,

浸潤的胃壁增厚變硬,皺壁消失,多無明顯潰瘍和結節。浸潤局限於胃的一部分者,稱「局限浸潤型」。

另一種是瀰漫浸潤型,又稱皮革胃,癌組織在粘膜下擴展,侵及各層,範圍廣,

使胃腔變小,胃壁厚而僵硬,粘膜仍可存在,可有充血水腫而無潰瘍。

 

4)混合型:同時並存上述類型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病變者。

 

5)多發癌:癌組織呈多灶性,互不相連。

如在萎縮性胃炎基礎上發生的胃癌即可能屬於此型,且多在胃體上部。

 

根據組織發生方面可分為兩型:

①腸型:癌起源於腸腺化生的上皮,癌組織分化較好,具體形態多為蕈傘型;

②胃型:癌起源於胃固有粘膜,包括未分化癌與粘液癌,癌組織分化較差,具體形態多為潰瘍型和瀰漫浸潤型。

 

胃癌的轉移途徑

1、直接播散 浸潤型胃癌可沿粘膜或漿膜直接向胃壁內、食管或十二指腸發展。

癌腫一旦侵及漿膜,即容易向周圍鄰近器官或組織如肝、胰、脾、橫結腸、空腸、膈肌、大網膜及腹壁等浸潤。

癌細胞脫落時也可種植於腹腔、盆腔、卵巢與直腸膀胱陷窩等處。

 

2、淋巴結轉移 占胃癌轉移的70%,胃下部癌腫常轉移至幽門下、胃下及腹腔動脈旁等淋巴結,

而上部癌腫常轉移至胰旁、賁門旁、胃上等淋巴結。晚期癌可能轉移至主動脈周圍及膈上淋巴結。

由於腹腔淋巴結與胸導管直接交通,故可轉移至左鎖骨上淋巴結。

 

3、血行轉移 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發現癌細胞,可通過門靜脈轉移至肝臟,

                        並可達肺、骨、腎、腦、腦膜、脾、皮膚等處。  

 

中醫治療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的常見症状為上腹部不適或上腹部疼痛,進食後症状往往加劇,

隨著病情進展疼痛加劇,發作頻繁,並向腰背部放射,同時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噁心嘔吐,

胃部灼熱,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等症状。

中藥認為該病多屬於"反胃","胃脘痛"的範疇.病機是由於飲食不節,

憂思過度,脾胃損傷,運化失司,痰濕內生,氣結痰凝久則成積。

………………………….

食道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

全世界每年約有22萬人死於食道癌。中國是食道癌高發區,全國每年有近15萬人死於本病,

因食道癌死亡者僅次於胃癌居第二位,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發病者有增長趨勢。

食道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炎症與創傷,遺傳因素以及飲水、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關。

食管癌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有時也可根治,單純化療效果雖不理想,但常常需用化療作輔助治療。

因此,臨床上常是手術、放療和化療的綜合使用,稱為綜合治療。

食管癌治療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腫瘤是否早期。腫瘤越早期,其治療效果越好。 

 

食管癌的病因學

認為食管癌的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飲食習慣:長期吸煙和飲烈性酒,長期吃熱燙食物,食物過硬而咀嚼不細等與食管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2.致癌物質

1)亞硝胺:亞硝胺類化合物是一組很強的致癌物質。

食管癌高發區河南林縣居民喜食酸菜,此酸菜內即含亞硝酸胺。

實踐證明食用酸菜量與食管癌發病率成正比。

(2)黴菌:國內有人用發霉食物長期餵養鼠而誘發食管癌。

 

3.遺傳因素:人群的易感性與遺傳和環境條件有關。食管癌具有比較顯著的家庭聚集現象,

高發地區連續三代或三代以上出現食管癌患者的家庭屢見不鮮。

 

4.癌前病變及其他疾病因素如慢性食管炎症、食管上皮增生、食管粘膜損傷、PlummerVinton症候群、食管憩室、食管潰瘍、

食管白斑、食管瘢痕狹窄、裂孔疝、賁門失弛緩症等均被認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或癌前疾病。

 

5.營養和微量元素膳食中缺乏維生素、蛋白質及必需脂肪酸,可以使食管粘膜增生、間變,進一步可引起癌變。

微量元素鐵、鉬、鋅等的缺少也和食管癌發生有關。  

 

食管癌病理

早期食管癌可分為隱伏型(肉眼不易察覺,顯微鏡下證實)、

糜爛型(粘膜輕度糜爛缺損)、

斑塊型(粘膜面有大小不等的斑塊,癌變處粘膜明顯增厚)、

乳頭型(腫瘤呈結節狀、乳頭狀、或息肉狀隆起,邊緣與周圍粘膜分界清楚)。

 

食道癌的中醫藥治療

中醫認為,食道癌病機之根本為陽氣虛弱,機體功能下降,主強治療宜溫陽益氣,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功能,

所以治療主方要體現這一中醫治療原則。關於食管癌的分證各有不同,立法用藥亦隨之而異。

但治法總不離疏肝理氣、降逆化瘀、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扶正培本、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抗癌止痛、溫陽益氣等。

 

中醫辨證施治

1. 氣滯型

主證:早期食管癌的表現,無明顯吞咽困難,只為吞咽時感食管內擋噎、異物感或灼痛,胸鬱悶不適及背部沉緊感,

時隱時沉的吞咽不利感。 X 線檢查主要為早期食管癌的病變。舌質淡黯,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溫陽益氣,扶正抑瘤。

 

2. 梗噎型

主證:症状單純,輕度梗噎或吞咽不利。 X 線檢查多屬早、中期髓質型、蕈傘型食管癌。舌質黯青,苔黃白,脈弦細。

治法:抗癌散結,理氣降逆,溫陽扶正。

 

3. 陰枯陽衰

主證:病期已晚,咽下困難,近於梗阻,嘔惡氣逆,形體消瘦,氣短乏力,煩熱唇燥,大便干如糞,舌質黯絳,瘦小,

少苔乏津或無苔,也有苔黃黑干而裂者,脈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益氣養血。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臨床試驗,共同研製出了抗癌系列特效純中藥。採用「三位一體療法」

主要治療食道癌、賁門癌、胃癌所引起的噎食倒食、粘痰不斷、入食即吐、反流食、吞咽困難、消瘦、聲音嘶啞、

胸悶、乏力、病灶反射性疼痛等不同症状都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