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三

大腸癌  

大腸癌是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

 

大腸癌的症状

大腸癌的常見症状,不同部位的大腸癌,其症状也不同:

右側大腸癌:腹痛最常見,消瘦、腹脹、腹塊及貧血次之。

左側大腸癌:大便習慣改變及里急後重次之。

直腸肛管癌:便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及里急後重次之。

 

大腸癌的早期症状

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貧血等,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状。

20歲以上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並作進一步檢查。近期出現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氣脹。

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或腹泄,或二者交替、便血、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

晚期大腸癌的症状

大腸癌一旦進入晚期,可出現較明顯的症状,但有些症状並非特異,且與癌腫所在的部位有關。

 

1、右側結腸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包塊位置隨病變位置而異。

盲腸癌包塊位於右下腹,升結腸包塊位於右側腹部、結腸肝曲包塊位於右上腹,橫結腸包塊位於臍部附近。

此外可有發熱、消瘦,並有穿孔及局限性膿腫等併發症,此時病變已進入最晚期。

 

2、左側結腸癌:由於乙狀結腸腸腔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因而易發生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秘,

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於梗阻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其腸型明顯。

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

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3、直腸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後重。

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

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瘺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

肛管癌可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故可於腹股溝觸及腫大而堅硬的淋巴結。

 

大腸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大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病因尚未明確,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1、環境因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系。

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2、遺傳因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家庭性"的報導,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

有些大腸腺瘤,如多發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達50%

如不治療,10歲以後均有患大腸癌的可能。最近有學者對腫瘤抑制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係進行研究發現:

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制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3、大腸腺根據各地的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為一致。

有人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4、慢性大腸炎症:據報導,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係,一般認為,

由於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

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大腸癌的病理

一、大腸癌的大體分型

1、早期大腸癌 癌腫限於大腸粘膜層及粘膜下層者稱早期大腸癌,一般無淋巴結轉移,

但其中癌腫浸潤至粘膜下層者,有5%~10%病例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根據肉眼觀察早期大腸癌分為3型。

 

1)息肉隆起型:外觀可見有局部隆起的粘膜,有蒂或亞蒂或呈現廣基3種情況。此型多為粘膜內癌。

 

2)扁平隆起型:粘膜略厚,近乎正常,表面不突起,或輕微隆起,似硬幣樣。

 

3)扁平隆起伴潰瘍;如小盤狀,邊緣隆起而中心凹陷。僅見於粘膜下層癌。

 

2、晚期大腸癌 系指癌組織侵犯在粘膜層以下,直至漿膜層者。肉眼觀察分為3類。

 

1)腫塊型:主要向腔內生長,呈球狀或半球狀,表現有多數小潰瘍,易出血。此型浸潤性小,淋巴轉移發生較遲,預後較好。

 

2)潰瘍型:初起為扁平狀腫塊,以後中央部壞死,形成大潰瘍,邊緣外翻呈蝶形,表面易出血、感染。

 

3)浸潤型:癌組織主要沿腸壁浸潤生長,有明顯纖維組織反應,引起腸管狹窄和腸梗阻,淋巴轉移較早,預後較差。

 

二、大腸癌的組織學分型

一般分為腺癌、粘液癌及未分化癌。

1、腺癌:癌細胞排列呈腺管狀或腺泡狀。根據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為Ⅰ~Ⅳ級,即低度惡性(高分化)、

中等惡性(中分化)、高度惡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本型較多見。

 

2、粘液癌細胞分泌較多粘液,粘液可在細胞外間質中或集聚在細胞內將核擠向邊緣,細胞內粘液多者預後差。

 

3、未分化癌細胞較小,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呈不整齊的片狀排列,浸潤明顯,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預後差。

 

三、擴散與轉移

 

1、直接浸潤:大腸癌的直接蔓延系循腸壁內淋巴管縱軸的垂直方向發展,即沿著腸管周徑及向深層浸潤,

平行腸管長軸方向的擴散較少,因此,很少超越腫瘤上、下緣2~3cm以外。

有人觀察236例結腸癌病理標本,腸壁由浸潤超越腫瘤上、下4cm以外的僅0.5%

直接蔓延可以突破漿膜層而侵入鄰近器官如肝、膽、膀胱、子宮、陰道等。或造成腹腔內種植性播散。

 

2、種植播散:常見的種植方式有以下3種情況。

 

1)腹腔種植:癌細胞侵犯至漿膜外時,可以脫落至腹腔內其他器官表面,引起腹腔種植播散。

腹腔種植轉移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好發部位有大網膜、腸系膜、膀胱直腸凹、子宮直腸凹等,

以盆腔道格拉斯窩(直腸子宮陷凹)附近較為常見;

可以在陰道觸診時及硬結,也可以廣泛種植於腹腔內,形成癌性腹膜炎。

 

2)腸腔種植:大腸癌灶附近的腸腔內常有脫落的癌細胞附著,在粘膜完整時,癌細胞不會種植生長,

但若腸粘膜有損傷,則可在破損處發生種植,這也可能是大腸癌常有多發病灶的原因之一。

 

3)醫源種植:多在手術過程中,種植於吻合口和腹壁切口。在手術時應採取防範措施,加以避免。

 

3、淋巴轉移 近年來對於大腸粘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確認,大腸粘膜內無淋巴管存在。

因此,大腸的粘膜內癌無淋巴結轉移的可能,但如病變浸潤到粘膜肌層以下,則有淋巴結轉移的可能。

鄭芝田指出:淋巴結轉移多在腸壁受到侵後開始轉移,手術時已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可達30%~68%

其轉移途徑是一般先轉移到沿邊緣動脈與結腸平行的淋巴結,再沿供應病變腸段的腸系膜血管到血管蒂起始部的淋巴結,

此種先沿腸管平行方向走行,再沿系膜血管走向中樞的淋巴結轉移途徑,是結腸癌的特徵。

少數情況下,亦可不依次序而呈跳躍式轉移;

尤其引流區的淋巴結有轉移而阻塞後,也可發生逆行性轉移入病灶的近側或遠側淋巴結。

 

有人統計在已有腸系膜淋巴結轉移時,距結腸近側或遠側7cm處結腸屬淋巴結尚有10%的轉移率。

但直腸癌則不然,其淋巴引流出直腸壁後,立即沿直腸上血管走行,發生逆轉性轉移的現象非常少見,

有人觀察489例直腸癌標本,僅1.7%有逆轉移;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發生率及轉移程度,比結腸癌嚴重。

 

4、血行轉移 多在侵犯小靜脈後沿門靜脈轉移至肝內。大腸癌診斷時已有10%15%的病例轉移至肝內,

屍檢則有2/3轉移至肝,也可先經Baston椎旁靜脈叢而首先出現肺轉移,其他臟器如骨、胸、腎、卵巢、皮膚均可發生轉移。

如形成梗阻或手術擠壓時,易造成血行轉移。距肛門緣6cm以下的直腸癌血行轉移率最高,可達40%50%

其次為上段直腸癌,約在20%以上。結腸癌的血行轉移率不足10%

 

四、大腸癌的多中心生長

 

大腸癌絕大部分為單個,少數病例同時或先後有1個以上的癌腫發生,其多發傾向僅次於皮膚和乳腺。

癌數目可達25個,多中心癌的絕大多數(82%)為2個癌灶。多中心癌的診斷標準是:

  癌灶分散,有正常腸壁間隔,有人報導相距610cm的有35%,相距2cm以內的有16%

②相距較近的癌必須是除外粘膜下播散轉移及術手複發者。異時性多發癌,相距時間多在26年間,

但亦可有發生在20年以後的病例,必須與前次手術複發相區別。  

 

大腸癌的併發症

 

1、腸梗阻 腫瘤增大可致腸腔狹窄, 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而導致機械性腸梗阻。

但在臨床上腫瘤性急性腸梗阻並非是因腫瘤增生完全阻塞腸腔所致,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腫瘤造成嚴重狹窄的基礎上,

局部發生炎性水腫、食物堵塞或腸道準備給予甘露醇等誘發。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嘔吐等。

大腸癌性梗阻70%位於左半結腸,右半結腸梗阻僅佔大腸癌性梗阻的20%30%,其中30%的左半結腸梗阻位於結腸肝區。

 

2、腸穿孔 臨床有典型的急腹症表現,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X線平片見膈下新月狀遊藝機離氣體等,可作出初步的診斷。

常見穿孔的原因:

①腫瘤致腸梗阻,其穿孔的部位往往不是腫瘤所在部位,而是腫瘤所致梗阻的近端。

②潰瘍型和浸潤型的癌腫,可無腸梗阻存在,而是因腫瘤的不斷生長,癌中心部營養障礙,發生組織壞死、破潰、

脫落而致腸穿孔。

穿孔早期臨床上往往以高熱、局限性腹痛、血象升高、腹部觸及包塊等為主要表現,而並不一定有急腹症表現。

③還有一種因腫瘤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臟器如膀胱、子宮、小腸、陰道等產生粘連,當癌灶中習壞死,脫落,

可穿透受累鄰近器官司而形成內瘺。據報導結腸癌性內瘺的發生占所有結腸癌性穿孔的確良5%28%

 

3、出血 急性大出血是大腸癌較少見的併發症。臨床短時間內一次或反覆多次大量鮮或暗紅色血便,

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ml以上,導致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肝冷、尿量減少甚至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常危及生命。  

 

中醫與大腸癌

 

大腸癌在中醫臨床中屬於「臟毒」、「腸覃」、「鎖肛痔」、「症瘕」、「下痢「等範疇。

中國醫學認為憂思抑鬱,脾胃失和,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誤食不潔之品,損傷脾胃,釀生濕熱,

均可導致濕熱下注,浸淫腸道,腸道氣血運行不暢,日久蘊蒸化為熱毒,血肉腐敗故見腹痛腹瀉,

便中夾有粘液膿血或為便血,濕、毒、痰、淤、凝結成塊,腫塊日益增大,倡導狹窄,出現排便困難,

病情遷延,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氣血虧虛,或由脾及腎,還可以出現脾腎陽虛,虛實夾雜,甚至陰陽離決等變化。  

 

大腸癌中醫藥治療要點

1.濕熱型

主證:腹痛腹脹,便下粘液臭穢或夾膿血,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口乾口苦,或伴發熱、噁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槐角地榆丸或清腸飲加減。

槐角 ,地榆 ,生苡仁 ,銀花 ,木香 ,川連 ,苦參 ,仙鶴草 ,白花蛇舌草 ,歸尾 ,積殼 ,敗醬草

 

2.瘀毒型

主證:下腹疼痛,痛有定處,大便帶膿血粘液,或里急後重,或大便溏細,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化瘀解毒。  方藥:隔下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

當歸 ,赤芍 ,桃仁 ,紅花 ,木香 ,川連 ,紅藤 ,白頭翁 ,三棱 ,莪術 ,枳實 ,八月札

 

3.脾腎虧虛型

主證:腹痛隱隱,腹部腫物漸大,久瀉久痢,便下膿血腥血,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聲低氣怯,納呆,腰膝酸軟,

畏寒肢冷,舌質淡胖暗晦,苔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固腎,消症化積。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四神丸加減。

党參,炒白朮,雲苓,生薏仁,陳皮,罌粟殼,肉豆蔻,淡吳萸 ,野葡萄藤,方兒茶,五倍子,北芪。

大腸癌臨床上往往見病程遷延難愈,證候錯綜複雜,寒熱虛實兼夾。但其病因病機與「脾虛」、「濕毒內阻」關係最大,

故臨證時須抓住其疾病之本質,分清標本虛實,健脾益氣,化濕解毒為其基本治則。

根據病情程度,疾病之發生部位,充分發揮中醫中藥的治療優勢,靈活運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內服與灌腸、

內服與外洗相結合之治療方法。保留灌腸以清熱解毒為原則,

基本方取大黃、黃柏、赤芍、紅花、苦參、公英、七葉一枝花、地榆。

此外,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適當進食蔬菜,水果等富合維生素食物,才能有助於提高療效。

 

(三)外治法

1.肛管癌潰爛者可外敷九華膏或黃連膏、四黃膏等。

2.灌腸方 直腸癌放療後局部炎症、疼痛、腫脹者;或大腸癌表現為濕熱內阻者可用以下灌腸方保留灌腸。

生大黃,黃柏,山桅子,蒲公英,金銀花,紅花,苦參。將上方藥物加水,煎至200毫升。

從肛門插入導尿管約1015厘米深,注藥後保留12小時。每日1次,30天為1療程。

局部紅腫熱痛者可用上方適量加水給予坐盆。

有腹痛、膿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桅為山桅炭,加罌粟殼,五倍子 收斂止血高熱、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徐長卿芒硝

(四)驗方偏方

復方半蓮湯:

半枝蓮,石見穿,生地榆,苡仁,忍冬藤,昆布,山豆根,槐角,胡麻仁 ,白蚤休,幟殼,川朴。煎服。

療效: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應用本方治療腸癌20餘例,有效率1 00%。

①瞿麥根湯:鮮根用米泔水洗淨,每天50—100(干根用40—50),水煎服。

②鮮鵝血50—100毫升,每日1次口服。治療消化系統腫瘤,總有效率為65%。 

 

白血病

白血病,亦稱作血癌,是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

病源是由於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的變異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組織的不正常工作。

骨髓中的幹細胞每天可以製造成千上萬的紅血球和白細胞。

白血病病人過分生產不成熟的白細胞,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這使得骨髓生產其它血細胞的功能降低。

白血病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脾、肝、中樞神經系統和其它器官。白血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

 

白血病的病因

對白血病病因的精確原因還在研究中。一般骨髓幹細胞內的DNA變異導致它們的惡化。

其原因可以是暴露在放射線中、接觸致癌物質和其它細胞內遺傳物質的變異。病毒也可能導致白血病。

 

白血病的病理

白血病主要表現有白血病細胞的增生與浸潤。非特異性病變則為出血及組織營養不良和壞死、繼發感染等。

白血病細胞的增生和浸潤主要發生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也可出現在全身其它組織中,

致使正常的紅系細胞、巨核系細胞顯著減少。

骨髓中可因某些白血病細胞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而呈灰紅色或黃綠色。

淋巴組織也可被白血病細胞浸潤,後期則淋巴結腫大。

50%80%白血病死者有明顯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改變。

常見者為血管內白細胞郁滯、血管周圍白細胞增生。

其它最常發生白血病浸潤的臟器是腎、肺、心臟及胸腺、睾丸等。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白血病浸潤組織臟器比較集中而且嚴重,破壞組織能力較大。

白血病在疾病過程中,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可發生在任何部位,

但多見於造血組織、皮膚粘膜、心包膜、脾、胃及中樞神經等。

其出血常發生在有白血病細胞浸潤的基礎上。

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出血,梗死及全身代謝障礙,局部或全部組織可有營養不良與萎縮,甚至壞死等。

近年來由於大量化療藥物和抗生素的應用,其屍檢病理變化有新的表現,

白血病細胞崩解浸潤消失,出現了纖維蛋白滲出,組織細胞吞噬,繼而纖維化。

骨髓可出現萎縮或纖維化,某些黴菌、原蟲的感染增多,藥物引起的病變增多。

 

現可知白血病是一種克隆性惡性病,惡性病變可發生在造血幹細胞廣泛範圍內,累及的範圍可以多少不一。

惡性克隆的產生可能和多種因素有關,其中逆轉錄病毒感染原瘤基因激活是主要的,而放射線、化學毒物、

藥物(特別是烷化劑)以及遺傳因素致染色體異常和免疫功能降低等促使了惡性克隆的產生和發展。

某些造血系統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和淋巴瘤等最終也可以轉化為白血病。

 

白血病的分類

白血病有多種類型,白血病的類型主要由血液內不正常的血細胞的類型來區分,學術上,有多種分類方法,

常用的分類法有 FAB分類法,以及由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新的 WHO分類法

這些分類法可以提供病人預後以及處置的指導。臨床上,一般分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

慢性骨髓細胞性白血病(CML

年輕型骨髓單核細胞性白血病(JML

成人T細胞淋巴性白血病(ATL)

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慢性骨髓細胞性白血病,兒童中比較常見的是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較多見,多發於青年和兒童。它的特徵是不成熟白血球劇增,這些不成熟的白血球一般在骨髓中約佔5%以下。

這種不成熟白血球劇增的現象使得骨髓無法製造健康的血細胞,而由不成熟的白血球取代。

由於惡性細胞的劇增和擴散急性白血病必須立即治療。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病人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

 

慢性白血病的特點是過多地製造成熟的但依然不正常的血細胞,這些細胞(白血球占多數)

因此過多地存在在血液中。慢性白血病一般出現在成年人,少見於兒童。

 

白血病的症状

白血病的症状,主要跟骨髓內造血功能的破壞有關。

由於,白血球有穿滲進入組織的作用,部分症状也跟此種特性有關。

大部分白血病的症状,沒有特殊性,擁有這裡列舉症状的人,不一定是得到白血病。

得到白血病的病人,也不一定會擁有這描述的所有症状。

 

早期的主要症状

感染髮熱 

感染發熱是病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結果。易導致各種細菌、真菌感染,且較一般人易擴散和難治癒。

其表現為咽炎、口腔炎、肺炎、蜂窩組織炎、肛周膿腫、腸炎、膀胱炎等。

特別是肺炎和胃腸道感染,可致敗血症或膿毒血症,體溫超過38.5,是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貧血

約有60%以上的患者存在貧血。因患者血紅蛋白減少,病人的首發症状就是貧血,且進行性加重,

主要特徵為皮膚蒼白、頭暈、乏力、心悸、氣急、多汗等。

 

淋巴結和肝脾腫大 

此特徵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最為常見。

約有一半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在頸、鎖骨上窩、腹股溝等處,觸摸到淋巴結腫大;腹部深觸診,可觸及腫大的肝脾。

當然,肝脾腫大不是白血病特有的,肝炎、肝膿腫、肝癌等,都可有肝腫大。

溶血性貧血、傷寒等,可有脾腫大,應在充分檢查後,與上述情況鑒別。

 

骨關節疼痛

因白血細胞浸潤,破壞骨皮質和骨膜所致。這一特徵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為常見,而又以兒童白血病居多。

胸骨壓痛對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關節疼痛局部常無紅、腫、熱現象。

出現以上症状後,患者及家屬要引起注意,及早到醫院診斷,以儘早治療。

 

出血

因血小板減少,白血細胞浸潤小動脈、小靜脈,使血管壁損傷,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質增多等因素,

患者的出血發生率可達67%∼75%,常以皮膚淤點、淤斑、齒齦滲血、鼻出血最為多見。

女性可有月經過多。部分病人還可發生內臟或組織出血。

如消化道出血時,病人可有黑便或血便,泌尿系統出血時,尿液呈洗肉水樣;

視網膜出血時,病人視物不清,甚至失明;發生顱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常可突然死亡。

 

劇烈頭痛

因白血細胞在蛛網膜增生,蛛網膜下腔發生狹窄,致腦脊液循環障礙,引起交通性腦積水所致。

病人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並伴有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

 

骨髓造血功能破壞引起的症状

容易發生青腫,點狀出血:導因於製造血小板的巨核細胞減少,以致血小板缺乏。

貧血:製造紅血球的母細胞減少,導致紅血球的缺乏。容易在走動,或運動時發生氣喘和暈眩。

持續發燒,感染經久不愈:大部分的白血球都是血癌細胞,無正常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血癌細胞穿滲組織引起的症状

淋巴結腫大

骨痛或關節痛:血癌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增生造成。輕敲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胸骨,常會引起劇烈疼痛。

 

牙齦腫脹

肝脾腫大

頭痛和嘔吐:血癌細胞穿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表現。

皮膚出現硬塊:因為看起來呈微綠色,又稱「綠色瘤」

心包膜或是肋膜腔積水

各類白血病的特殊表現

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瀰漫性出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病人血小板數目上升,脾臟腫大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很少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好發的年紀主要是在中年以後,尤其是老年人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是導致胸中膈淋巴腺腫大,往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急促」咳嗽

成人T細胞淋巴性白血病:因為血中鈣離子過高,導致脫水,意識不清,昏迷。

 

白血病的併發症

 

感染

由於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細胞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同時化療等因素亦導致粒細胞的缺乏,

使患者易發生嚴重的感染或敗血症常引起感染的細菌有

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棒狀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

如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克雷白氏桿菌等。黴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麴黴菌,毛黴菌,擴頭毛孢子菌等,

 

上述黴菌感染多發生於長期粒細胞閏少或持續發熱而抗生素不敏感的患者。

有的接受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由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更易被病毒感染,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

此外卡氏肺囊蟲感染也常見,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為其常見類型。

 

腸功能衰竭

由於治療白血病中的化療藥物放療手段影響腸胃功能,而導致怕胃功能衰竭,

患者的營養補充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目前採用鎖骨下靜脈插管到上腔靜脈內進行高營養輸液僅解決部分問題,

營養缺乏可發生肺炎、腸炎等併發症。

 

高尿酸血證

正常人由於核酸代謝分解每日尿中排出尿酸300500mg。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血病細胞的核酸分解可使尿酸排出量增加數十倍。

當患者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時則出現高尿酸血症,應用皮質激素等又能增加高尿酸症,高濃度的尿酸很快過飽和而沉澱

引起腎小客廣泛損傷和尿酸結石,可導致少尿、無尿因此白血病患者必須補充較充分的液體,

以保證一定的尿量,並服用別嘌噙醇, 如發生腎功能衰竭則須限制補液量,並作透析治療。

 

出血

白血病患者由於白血病細胞惡性增生血小板明顯減低,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

所以要根據病因打取積極止血措施包括輸注濃縮血小板。

 

肺部疾患

由於白血病患者正常成熟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功能降低,常常導致肺部感染。

此外白血病細胞浸潤可阻塞肺部小血管、支氣管而發生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症候群,

胸片可有毛玻璃狀或粟粒網狀,可作肺部放射的試驗性治療。

 

電解質失衡:白積壓病治療過程中常因白血病細胞破壞過多或因化療藥物性腎損害等原因而排鉀過多

又因化療引起飲食慾差,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納入量不足而致低血鉀或因白血病細胞破壞使磷釋放增多,導致低鈣等。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鉀鈣、鈉等電解質濃度。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播散性血管是一組嚴重的出血症候群。

 

中醫和白血病的

白血病屬於中醫急勞範疇,病因病機為毒熱傷血,侵及骨髓,導致陰傷血耗,症見發熱,骨痛,出血,貧血等。

白血病的發病原因與外邪入侵及內傷虛損均有關係。外邪即熱邪與毒邪。

熱邪指溫熱、痰熱、濕熱、毒熱等;毒邪指濕毒、淤毒、風毒等。

發病機理為七情勞倦或飢飽不節致正氣虛損,邪毒內伏,累及臟腑骨髓而致。

 

中醫藥治療多採用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的方法。常見證型有:

熱毒熾盛:常見於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急性發作期,證見發熱或高熱,煩躁不安,口乾尿赤,

或衄血,吐血,便血,或皮膚瘀斑,舌質絳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

 

痰凝血瘀:常見於慢性白血病,證見胸悶脅痛,或脅下頸腋腫塊泛發,或腹部痞塊,腹脹腹痛,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乏力疲倦,舌紫,苔白或膩,脈沉弦或細滑。

治宜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方用海藻玉壺湯合膈下逐瘀湯加減。

 

肝腎陰虛:證見低熱盜汗,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耳鳴心悸,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腰膝酸軟,

舌質黯紅,苔薄黃或光剝,脈沉細而數。治宜滋養肝腎,方用左歸丸合三才封髓丹加減。

 

氣血兩虛:常見於白血病晚期,證見面色蒼白,虛浮,頭暈耳鳴,心悸氣短,倦怠乏力,失眠多夢,

皮干發枯,衄血,咳血或嘔血,便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虛大。

治宜益氣養血,常用人蔘養榮湯加減。

 

用於白血病的專方有:

哈爾濱的癌靈Ⅰ號北京的抗白丹青黃散山東的錦棉片以及從華南三尖杉植物中提取的

三尖杉脂鹼和高三尖杉脂鹼(注射劑)等,經臨床證實對白血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治療白血病常用的中草藥有:黃藥子、白藥子、喜樹根、棕樹子、豬殃殃、鴨跖草、烏骨藤、

水楊梅根、斷腸草、農吉利、蛇泡、玉簪花、鳳尾草、徐長卿、蛇六穀、菊葉三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