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四

 

 

生長於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

其病因至今不明,腫瘤發生自腦、腦膜、腦垂體、顱神經、腦血管和胚胎殘餘組織者,稱為原發性顱內腫瘤。

由身體其它臟器組織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者,稱為繼發性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最多見。

 

1. 什麼是腦癌?

近年來,顱內腫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顱內腫瘤約佔全身腫瘤的5%,占兒童腫瘤的70%

而其它惡性腫瘤最終會有20-30%轉入顱內,由於其膨脹的浸潤性生長,在顱內一旦佔據一定空間時,

不論其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都勢必使顱內壓升高,壓迫腦組織,導致中樞神經損害,危及患者生命。

 

2. 腦癌的分類

 

最常見的腦瘤是膠質瘤,其源自膠細胞,而膠細胞是腦組織中的支持性組織。其分類為:

 

1.星狀細胞瘤 是最常見的膠質瘤,占膠質瘤的40%,可生長在腦或脊髓內的任何地方。

成人的星狀細胞瘤大多長在大腦,而兒童的星狀細胞瘤則常長在小腦及腦幹。就腫瘤的惡性度而言,可分為四級如下:

 第一級-毛狀星細胞瘤、第二級-星細胞瘤屬低惡性腫瘤,

第三級-分化不良星細胞瘤、第四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屬惡性腫瘤。

 

2.少突膠質細胞瘤

3.室管膜瘤

4. 髓母細胞瘤

其它的非膠質腦瘤,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胚芽腫瘤:屬惡性腫瘤,依部位及分化程度可分為

                        髓母細胞瘤、室管膜母細胞瘤、原始性神經外胚層腫瘤以及非典型性畸胎樣橫紋肌肉瘤

2.腦膜瘤

3.顱咽管瘤

4.神經鞘瘤

5.神經節膠質細胞瘤

6.腦下垂體腫瘤

7.脈絡叢腫瘤

 

3.酸性體質與腦癌的關係

長期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體質酸化,人體整體的機能下降,引起腎虛,肝腎同源,腎虛肝亦虛,

進而引起上焦代謝循環變慢,阻塞腦動脈,血氣凝滯。這時一些腦部寄生蟲,病毒就大量繁殖,造成腦部嚴重損傷。

 

腦組織液酸化,腦細胞處於酸性體液中,進而形成腦細胞溶氧量下降,造成細胞的活性下降,代謝循環減慢,

下降到正常值的65%時,正常細胞就無法生存,但也有不惜改變染色體採取主動變異的細胞,

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腫瘤性狀得以表達,這些細胞迅速擴增,從而形成真正的腫瘤實體。

 

另外,還有因體質酸化身體發生其他組織的癌變,又因腦部機能下降,

腦部組織液酸化,癌細胞趁虛而入,造成了腦瘤。

 

4. 腦癌的前期徵兆及臨床表現

 

視其病理類型,發生部位,主要速度之不同差異很大,然其同特徵有三:

1、顱內壓增高;2、、局限性病灶症状;3、進行性病程。

 

(一)顱內壓增高症状約佔90%以上腦瘤患者中出現,其表現為:

1、頭痛、噁心、嘔吐、頭痛多位於前額及顳部,為持續性頭痛陣發性加劇,常在早上頭痛更重,間歇期可以正常。

2、視乳頭水腫及視力減退。

3、精神及意識障礙及其他症状:頭暈、復視、一過性黑朦、猝倒、意識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可發生癲癇,甚至昏迷。

4、生命體征變化:中度與重度急性顱內壓增高時,常引起呼吸、脈搏、減慢,血壓升高。

 

(二)局部症状與體征:主要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部位,因此可以根據患者特有的症状和體征作出腫瘤的定位診斷。

 

1)大腦半球腫瘤的臨床症状:

 

1、精神症状:多表現為反應遲鈍,生活懶散,近記憶力減退,甚至喪失,

嚴重時喪失自知力及判斷力,亦可表現為脾氣暴躁,易激動或欣快。

 

2、癲癇發作:包括全身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以額葉最為多見,依次為顳葉、頂葉,枕葉最少見,

有的病例抽搐前有先兆,如顳葉腫瘤,癲癇發作前常有幻想,眩暈等先兆,頂葉腫瘤發作前可有肢體麻木等異常感覺。

 

3、錐體束損害症状:表現為腫瘤對側半身或單一肢體力弱或癱瘓病理征陽性。

 

4、感覺障礙:表現為腫瘤對側肢體的位置覺,兩點分辨覺,圖形覺、質料覺、實體覺的障礙。

 

5、失語:分為運動性和感覺性失語。

 

6、視野改變:表現為視野缺損,偏盲。

 

2)蝶鞍區腫瘤的臨床表現:

 

1、視覺障礙:腫瘤向鞍上發展壓迫視交叉引起視力減退及視野缺損,

常常是蝶鞍腫瘤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眼底檢查可發現原發性視神經萎縮。

 

2、內分泌功能紊亂:如性腺功能低下,男性表現為陽痿、性慾減退。

女性表現為月經期延長或閉經,生長激素分泌過盛在發育成熟前可導致巨人症,發肓成熟後表現為肢端肥大症。

 

3)松果體區腫瘤臨床症状:

1、四疊體受壓迫症状: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視障礙,瞳孔對光反應和調節反應障礙,耳鳴、耳聾;

持物不穩,步態蹣跚,眼球水平震顫,肢體不全麻痹,兩側錐體束征;

尿崩症,嗜睡,肥胖,全身發育停頓,男性可見性早熟。

 

4)顱後窩腫瘤的臨床症状:

 

1、小腦半球症状: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共濟失調,還可出現患側肌張力減弱或無張力,

膝腱反射遲鈍,眼球水平震顫,有時也可出現垂直或旋轉性震顫。

 

2、小腦蚓部症状:主要表現為軀幹性和下肢遠端的共濟失調,行走時兩足分離過遠,步態蹣跚,或左右搖晃如醉漢。

 

3、腦幹症状:特徵的臨床表現為出現交叉性麻痹,如中腦病變多,表現為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痹,橋腦病變,

可表現為病變側眼球外展及面肌麻痹,同側面部感覺障礙以及聽覺障礙,

延髓病變可出現同側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後1/3味覺消失等。

 

4)小腦橋腦角症状:

常表現為耳鳴,聽力下降,眩暈,顏面麻木,面肌抽搐,面肌麻痹以及聲音嘶啞,食水嗆咳,病側共濟失調及水平震眼。

 

(三)進行性病程,腫瘤早期可不出現壓迫症状,隨著瘤體的增大,臨床常表現不同程度的壓迫症状,

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及惡性程度的高低,腫瘤增長的速度快慢不同,症状進展的程度亦有快有慢。

 

 

宮頸癌

 

宮頸癌也稱子宮頸癌,指發生在子宮陰道部及宮頸管的惡性腫瘤,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於女性腫瘤的第二位。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萬婦女死於這種疾病。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患病率。

初期沒有任何症状,後期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

目前治療方案以手術和放射治療為主,亦可採用中西醫綜合治療,但中晚期患者治癒率很低。

 

經臨床追蹤觀察顯示,從一般的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

從這個角度看,宮頸癌並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癒的疾病。

防治的關鍵在於: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終止其向宮頸癌的發展。

如能落實防治措施,宮頸癌的治癒率很高。

 

宮頸癌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

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是南非,其次在亞洲,中國發病率每年增發病數超過13萬,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7393%。

死亡率最高的地區是山西,最低的是西藏。總的趨勢是農村高於城市、山區高於平原。

根據29個省、市、自治區回顧調查我國宮頸癌死亡率佔總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占女性癌的第二位。

宮頸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各國、各地報導也有差異,

中國發病年齡以4050歲為最多,6070歲又有一高峰出現,20歲以前少見。

 

在已開發國家,其發生率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宮頸篩查工作不完善,女性對宮頸疾病的忽視,

致使中國宮頸癌的發生率是已開發國家的6倍。  

 

宮頸癌的臨床症状

當宮頸癌的症状出現三個月後就診者已有2/3為癌症晚期。

宮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状,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易以性交出血為首發症状。

此外,白帶增多也為宮頸癌常見症状,約80%的宮頸癌患者有此症状。

 

早期多無症状,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有時甚至見宮頸光滑,尤其老年婦女宮頸已萎縮者。症状主要表現為:

陰道流血:年輕患者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後出血。

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的情況而定。

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較大表現為大量出血,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老年患者常主訴絕經後不規則陰道流血。

 

陰道排液:患者常訴陰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有腥臭味。

晚期因癌組織破潰,組織壞死,繼發感染等,有大量膿性或米湯樣惡臭白帶排出。

 

晚期癌的症状:根據病灶侵犯範圍出現繼發性症状。

病灶波及盆腔結締組織、骨盆壁、壓迫輸尿管或直腸、坐骨神經時,常訴尿頻、尿急、肛門墜脹、大便秘結、

里急後重、下肢腫痛等,嚴重時導致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最後引起尿毒症。

到了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發熱及全身衰竭。

 

宮頸癌的發病原因

關於宮頸癌(即子宮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國內外大量資料證實,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患病率。

目前也有認為包皮垢中的膽固醇經細菌作用後可轉變為致癌物質。也是導致宮頸癌的重要誘因。 

 

( 1)與性生活、婚姻的關性生活過早(指18歲前即有性生活)的婦女,

其宮頸癌的發病率較18歲以後開始性生活的要高4倍。

婦女性生活開始早且患有梅毒、淋病等性傳播性疾病,則宮頸癌發病就緒較正常婦女高6倍,

現已證實若婦女與多個男子發生性關係,其發生宮頸癌的機會較多,處女則很少患宮頸癌。

 

未婚及未產婦女患宮頸癌的機會極少,多次結婚宮頸癌的發病率也較高。

多次分娩且圍產期保持及分娩過程不好,也會增加宮頸癌的發生率。但多次分娩不至於增加宮頸癌的發生。

 

2)與配偶的關有人認為丈夫包皮過長或包莖者其妻發生宮頸癌的相對危險度較大。

患有陰莖癌或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患宮頸癌,以及男子有個多性對象,其妻子患宮頸癌的機會增多。

 

3)病毒或真菌感單純皰疹病毒Ⅱ型、人乳頭瘤病毒、人巨細胞病毒以及真菌感染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

但究竟以哪一種病毒為主誘發或在哪幾種病毒協同下易發生宮頸癌等問題都尚未解決。

 

4)宮頸糜爛、裂傷與外

由於子宮頸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緣故,容易遭受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包括創傷、激素和病毒等。

 

在發展為浸潤癌前,肉眼觀察無特殊異常,或類似一般宮頸糜爛。隨著浸潤癌的出現,宮頸可表現以下四種類型:

 

1.糜爛型:環繞宮頸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糜爛區,或有不規則的潰破面、觸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稱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樣或乳頭狀隆起,繼而發展向陰道內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狀贅生物,質脆易出血。

 

3.內生型:又稱浸潤型。癌組織宮頸深部組織浸潤、宮頸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僅有淺表潰瘍。

 

4.潰瘍型:不論外生型或內生型進一步發展後,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甚至整個子宮頸為一大空洞所替代,

因常有繼發性感染,故有惡臭的分泌物排出。

子宮頸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頸管內生長,使子宮頸成桶狀增大,這也是內生型的一種。

 

 

宮頸癌的轉移

宮頸癌可向鄰近組織和器官直接蔓延,向下至陰道穹窿及陰道壁,向上可侵犯子宮體,向兩側可侵犯盆腔組織,

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後可侵犯直腸。也可通過淋巴管轉移至宮頸旁、髂內、髂外、腹股溝淋巴結,

晚期甚至可轉移到鎖骨上及全身其他淋巴結。血行轉移比較少見,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肝及骨。 

 

轉移途徑

1、直接蔓最常見。癌灶向下蔓延至陰道,向上可累及宮體,向兩側蔓延至宮旁組織、主韌帶、

陰道旁組織甚至達盆腔壁,癌灶向前後蔓延侵犯膀胱或直腸。

 

2、淋巴轉是侵潤癌的主要轉移途徑。癌瘤可經淋巴管轉移到閉孔,髂內、外淋巴結,

稱一級組淋巴結轉移;進而達髂總,腹股溝深、淺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稱二級組淋巴結轉移。

 

3、血性轉很少見。晚期可經血行轉移至肺、肝、腎和腦。 

 

 

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子宮頸癌的發病由脾濕、肝鬱、腎虛,臟腑功能虧損,致沖任失調,督帶失約而成。

《內經》中提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蓋沖任失調,督脈失司,帶脈不固,因而帶下」。

因肝鬱氣滯,或脾虛濕盛,或腎虛不固,皆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因沖任之脈系於肝腎,沖為血海,

故臨證時,應明辨虛實,分清臟腑,或疏肝理氣,或健脾祛濕,或補腎固澀,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

 

中醫藥對子宮頸癌,早期以局部用藥為主,陰道給藥,使子宮頸癌病灶發生凝固、壞死、脫落;

而晚期癌,需辨證論治進行治療,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標本合治,能使子宮頸癌患者症状減輕,

延年益壽,常用藥有莪朮、天南星、鴉膽子、紫草根等。

 

而放射治療是子宮頸癌主要治療方法,在進行放療時,應用中藥配合治療,減輕副反應,

如養陰清熱法治療放療所致帶下黃白、腥臭,陰部疼痛,口乾、口渴,大便硬結的症状,

可用生地黃、沙參、麥門冬、天花粉、苦參、金銀花、蒲公英等,水煎服。

 

……………………………………

胰腺癌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發生於胰頭部,稱為胰頭癌,也有發生在胰體的癌,但較為少見。

腹痛及無痛性黃疸為胰頭癌的常見症状。手術切除癌腫是胰頭癌的有效治療方法。

90%的病人在診斷後一年內死亡,5年生存率僅有1%-3%

 

解剖生理概要

胰腺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位於胃的後方,在第12腰椎的高處橫貼於腹後壁,其位置較深。

胰形態細長,可分為胰頭、胰體和胰尾三部分。胰頭部寬大被十二指腸包繞。

胰體為胰的中間大部分,橫跨下腔靜脈和主動脈的前面。

胰尾較細,伸向左上,至脾門後下方。胰管位於胰腺內與胰的長軸平行。

它起自胰尾部,向右行過程中收集胰小葉的導管,最後胰管離開胰頭與膽總管合併,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

 

胰腺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

胰腺的組織可產生胰液為外分泌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內含鹼性的碳酸氫鹽和各種消化酶,

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質和脂肪;胰腺內的胰島細胞可產生內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其次是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腸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等物質屬內分泌功能。

 

胰腺癌的病因

1、飲不同種族飲酒後其胰腺癌發病率亦有不同。

Silverman等觀察飲酒與美國黑人和白人胰腺癌發病率關係的研究顯示,

與白人相比,黑人男性嗜酒者及女性中度飲酒者均有較高發生率。

 

2、糖尿實驗研究表明,胰島素在體外或體內能促使胰腺癌細胞生長;

高濃度胰島素能使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活化,產生包括細胞周期進程改變的生長促進效應。

 

3、吸煙:大量的研究支持胰腺癌與吸煙之間有密切聯繫。吸煙引起胰腺癌的可能機制:

①吸煙促使致癌物質煙草特異性N-亞硝酸鹽分泌到膽管,隨後反流入胰管;

②煙草特異性N-亞硝酸鹽對器官的特異性作用可隨血流入胰腺;

③吸煙增加血脂水平,促發胰腺癌。吸煙者可能因細胞甲基化水平低而易致癌。

Stolzenberg等的實驗證實,保持足夠的葉酸和吡哆醛濃度,可減少與吸煙相關的胰腺癌的危險性。

 

4、幽門螺旋桿菌(Hp)研究顯示,胰腺癌患者中有Hp血清陽性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提示Hp感染與胰腺癌有相關性。

 

5、慢性胰腺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大多支持慢性胰腺炎可以發展為胰腺癌。

Friess的研究顯示,在5600個基因中,34個基因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表達減少,

157個基因在慢性胰腺炎中表達增強,而其中的152個基因在胰腺癌中也表達增強。

這項研究從分子水平證明了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可能存在某些聯繫。

 

6、咖調查發現,咖啡能使患胰腺癌的危險增加4倍。

研究證明,咖啡可以抑制DNA修復並在DNA複製完成前誘導有絲分裂過程,是其致癌的主要原因。

 

基因與胰腺癌發病的關係 Notchrasp53TGF-β、DPC4、凋亡相關等基因在胰腺癌中的作用非常複雜,

但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多階段過程,是多種腫瘤相關基因表達失常或許多腫瘤抑制基因失活所致。

DNA晶片技術可直接檢測mRNA的種類及豐富度,是研究基因表達的有力工具。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

胰腺癌包括胰頭癌、胰體尾部癌。90%的胰腺癌為導管細胞腺癌,少見粘液性囊腺癌和腺泡細胞癌。

近來有研究證明,胰腺癌存在染色體異常。

 

1.導管腺癌:導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導管樣結構的腺體構成,伴有豐富的纖維間質。

高分化導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較好的導管樣結構構成,內襯高柱狀上皮細胞,有的為粘液樣上皮,有的具有豐富的嗜酸性胞漿。

此癌性腺管有時與慢性胰腺炎時殘留和增生的導管很難鑒別。

中分化者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導管樣結構組成,有的與高分化腺癌相似,有的可出現實性癌巢。

低分化者則僅見少許不規則腺腔樣結構,大部分為實性癌巢,細胞異形性很大,可從未分化小細胞到瘤巨細胞,

甚至多核瘤巨細胞,有時可見到梭形細胞;在有腺腔樣分化的少區域,可有少量粘液,腫瘤的間質含有豐富的Ⅰ和Ⅳ型膠原。

 

2.特殊類型的導管起源的癌

 

①多形性癌:亦稱巨細胞癌,可能為導管癌的一種亞型。由奇形怪狀的單核或多核瘤巨細胞,甚至梭形細胞構成,

有時可類似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或絨癌樣細胞。瘤細胞排列成實性巢狀或呈肉瘤樣排列。

 

②腺鱗癌:偶見於胰腺,可能為胰管上皮鱗化惡變的結果。腫瘤由腺癌和鱗癌成分。純粹的鱗癌在胰腺相當罕見。

 

③粘液癌:切面可呈膠凍狀,極相似於結腸的膠樣癌。光鏡下,腫瘤含有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池。

細胞可懸浮其中或散在於粘液池的邊緣。

 

④粘液表皮樣癌和印戒細胞癌:在胰腺中偶可見到。

 

⑤纖毛細胞癌:形態與一般導管癌相同,其特點是有些細胞有纖毛。

 

3.腺泡細胞癌:僅佔1%,腫瘤細胞呈多角形、圓形或矮柱形。核圓、常位於基底部。

瘤細胞排成腺泡狀或條索狀,胞漿強嗜酸性顆粒狀。電鏡和免疫組織化學均顯示瘤細胞的腺泡細胞特徵,

如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和酶原顆粒。腺泡細胞癌主要轉移至局部淋巴結、肝、肺或脾。

 

4.小腺體癌:為少見類型的胰腺癌。胰頭部較為多見。

鏡下,腫瘤由很多小腺體結構及實性癌巢組成,其間有纖細的纖維間隔。

細胞可為立方或柱狀,核較為一致,常見小灶性壞死,在小腺體的腔緣可見少量粘液。

近來研究表明,此型胰腺癌可能為腺泡細胞和內分泌細胞複合性腫瘤。

 

5.大嗜酸性顆粒細胞性癌:此型腫瘤罕見,其腫瘤細胞具有豐富的嗜酸性顆粒性胞漿,核圓形或卵圓形,排列成小巢狀。

其間有纖維間隔分隔。電鏡瘤細胞胞漿內充滿肥大的粒線體。

 

6.小細胞癌:胰腺的小細胞癌形態上與肺小細胞癌相似,約佔胰腺癌的1%∼3%。

由一致的小圓細胞或燕麥樣細胞構成,胞漿很少,核分裂很多,常有出血壞死,

NSE免疫組化染色陽性,此型預後很差。多在2月內死亡。其起源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1、腹痛 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見於胰體及胰尾癌,位於上腹部、臍周或右上腹,性質為絞痛,陣發性或持續性、

進行性加重的鈍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臥位及晚間加重,坐、立、前傾位或走動時疼痛可減輕。

 

2、黃疸 在病程的某一階段可有黃疸,一般胰頭癌黃疸較多見,且出現較早,癌腫局限於體、尾部時多無黃疸。

黃疸多屬阻塞性,呈進行性加深,伴有皮膚瘙癢,尿色如濃茶,糞便成陶土色。

大多是因為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引起,少數是由於胰體尾癌轉移至肝內或肝/膽總管淋巴結所致。

 

3、約90%患者有迅速而顯著發展的體重減輕,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惡質。

消瘦原因包括癌的消耗,食欲不振,焦慮,失眠,消化和吸收障礙等。

 

4、乏力與食欲不振甚為常見,尚可伴有腹瀉便秘、腹脹、噁心等胃腸道症状

部分病例可出現脂肪瀉和高血糖、糖尿。 不喜歡脂肪性菜肴,也會出現脂肪性下痢,

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糞便混合、排泄出來的下痢症状。

 

5、由於癌腫潰爛或感染,亦可因繼發膽管感染而出現發熱。

 

6、部分胰腺體、尾部癌腫可見肢體靜脈的血栓性靜脈炎,而造成局部肢體浮腫。

 

7、體格檢查早期一般無明顯體征。典型者可見消瘦、黃疸、上腹部壓痛。晚期可於上腹部觸及結節狀、質硬之腫塊。

如黃疸伴有膽囊腫大,則為胰頭癌的重要依據。由於膽汁淤積,常可捫及肝臟腫大。

如癌腫壓迫脾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時,可捫及脾腫大。

 

8、晚期胰腺癌病例可出現腹水,並可在左鎖骨上或直腸前陷凹捫及堅硬及腫大的轉移淋巴結。

 

 

胰腺癌的轉移

胰頭癌與胰體、尾癌的轉移途徑不完全一致,胰頭部癌常侵犯到膽總管、十二指腸、胃及腹腔動脈,

其淋巴轉移途徑主要是經腸系膜上動脈周圍淋巴結向五動脈周圍淋巴結轉移。

胰體、尾部癌常沿神經鞘向腹腔神經叢及脊髓方向轉移,或沿淋巴管轉移至胰上及肝門淋巴結等處。

此外,胰腺癌的轉移還有以下特點:

 

1.出現轉移早 胰腺癌由於生長較快,加之胰腺血管、淋巴管豐富,而胰腺本身包膜又不完整,往往早期就發生轉移。

 

2.沿神經分布轉移 沿神經轉移是胰腺癌有別於其他消化道腫瘤的又一生物學特徵,

Kayahara(1988)系統分析了34例胰腺癌病人的腫瘤轉移途徑。

發現有97%的病人癌腫沿神經分布轉移,高於沿淋巴道轉移者(76%)。

 

中藥

本病在中醫臨床多屬於「積聚」、「黃疸」範疇。中國醫學認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故見腹痛、

脘腹不適、脹滿;肝氣犯脾,脾氣虛弱,故見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瀉;

脾虛生濕,濕郁化熱,熱毒內蓄,則發為黃疸,病程遷延日久,氣滯血淤,熱毒內結,則見腹塊。

胰腺癌大多數病例確診時已是晚期,手術切除的機會少,放化療副作用大,效果欠佳。

目前多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以減輕放化療副作用,提高療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