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六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粘膜的惡性腫瘤。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為多發區,男多於女。

發病年齡大多為中年人,亦有青少年患病者。病因與種族易感性(黃種人較白種人患病多)、遺傳因素及EB病毒感染等有關,

鼻咽癌惡性程度較高,早期即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不少患者一旦出現明顯症状都是晚期了,所以早期發覺異常非常重要。

 

擴散途徑

直接蔓延:腫瘤向上擴展可侵犯並破壞顱底骨,以卵圓孔處被破壞最為多見。

晚期可破壞蝶鞍,通過破裂孔侵犯Ⅱ∼Ⅵ對顱神經,出現相應症状。

腫瘤向下可侵犯口咽、齶扁桃體和舌根,向前可侵入鼻腔和眼眶,向後侵犯頸椎,向外側可侵犯耳咽管至中耳。

 

淋巴道轉移:鼻咽粘膜固有層有豐富的淋巴管,故本癌早期即可發生淋巴道轉移,約半數以上鼻咽癌患者以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

先轉移到咽後壁淋巴結,再到頸深上及其他頸部淋巴結,極少轉移到頸淺淋巴結。頸部淋巴結轉移常為同側,其次為雙側,極少為對側。

 

血道轉移:常轉移到肝、肺、骨,其次為腎、腎上腺及胰腺等處。

按照中國的統一划分,鼻咽癌病理組織學類型分為未分化癌低、分化癌

(包括大圓形細胞癌多形細胞癌梭形細胞癌和混合細胞癌等) 和較高分化癌(包括鱗癌ⅠⅡ級腺癌等)。

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分型則為角化型鱗癌、非角化型鱗癌和未分化癌。

 

鼻咽癌的症状

鼻咽癌生長在鼻腔後方的鼻咽部、其位置較隱蔽,早期常無明顯症状,容易被忽視。

大部分患者是因發現頸部腫塊或其他轉移症状後才被確診,從而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

因此,要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需警惕鼻咽癌的早期信號。

鼻咽癌在確診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症状多發生於單側。 鼻咽癌的常見症状有:

 

鼻腔出血

表現為吸鼻後痰中帶血,或擤鼻時涕中帶血,早期痰中或涕中僅有少量血絲,時有時無。晚期出血較多可有鼻血。

 

單側鼻塞:早期多不明顯,隨著腫瘤的長大而呈現進行性加重。

它與感冒不同,表現為單側鼻塞,且抗感冒治療無效。

 若腫瘤堵塞雙側後鼻孔可出現雙側性鼻塞。

 

單耳部症状:癌腫組織增大,侵犯耳咽管可引起中耳炎,引起耳部疼痛、耳鳴、聽力減退、若壓迫咽鼓管咽口時,

使鼓室內外壓差變化增大,可加重耳鳴症状。

 

偏頭痛:約見於1/3的病人,頭痛劇烈且部位較固定,服用止痛劑無效。頭痛是由癌組織侵犯或壓迫顱神經所引起。

 

單側口眼歪斜

鼻咽癌侵犯到顱神經,還可產生口角歪斜,患側眼視力下降,或出現復視。這些症状有時是某些患者的初診主訴。

 

頸部腫塊:據統計約80%的患者有鎖骨下後方、耳垂下方的淋巴結轉移,腫塊增長迅速,可無任何症状,

起初可以活動,而後在短時間內即發生粘連,固定不動。

鼻咽癌也可發生遠處轉移至肝、肺、骨骼等部位,從而引起相應部位的症状。

 

鼻咽癌的晚期症状

1、頸淋巴結腫大

腫瘤轉移至頸淋巴結所致,發生率高達79.37%,可單側或雙側發生轉移。

頸部腫大之淋巴結無疼痛、質硬、早期可活動,晚期與皮膚或深層組織粘連而固定。

 

2、眼部症状:

若腫瘤侵犯眼眶或眼球相關的神經,可出現視力障礙甚至失明,視野缺損,復視,

眼球突出及活動受限,神經麻痹性角膜炎等。視神經萎縮、水腫在眼底檢查中均可見到。

這些表現多已屬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就診。

 

3、顱神經損害症状

由於鼻咽癌向周圍浸潤,任何一支腦神經受壓迫均會出現相應的症状和體征。

但已三叉神經、外展神經、舌咽神經、舌下神經受累較多,面神經、嗅神經、聽神經則較少受累。

 

4、遠處轉移:

鼻咽癌可轉移至全身各個部分,但以骨、肺、肝多見。

且可多個器官同時發生轉移。因轉移的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表現。

 

5、惡病質:終末期的表現,並因之而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血而死亡。  

 

鼻咽癌的中藥治療

鼻咽癌在中醫臨床中屬於「鼻淵」、「真頭痛」、「石上疽」、「失榮」等範疇。

中國醫學認為,肺熱痰火及肝膽熱毒上擾為鼻咽癌發病主要原因。

上焦積熱,肺氣失宣,熱甚迫血了離經出現鼻衄,繼而氣血凝滯,津聚為痰,痰熱蘊結而成腫塊;

肝失疏泄,氣鬱氣泄,氣泄不能運化水濕,積聚為痰,痰濁凝集而成腫核、腫塊;

肝氣郁泄,郁久化火,灼液為痰,痰火上擾清陽則煩躁易怒、耳鳴、耳聾、頭痛、視物模糊、頸部出現痰核。 

 

治療鼻咽癌的中醫偏方驗方

鼻咽癌臨床主要症状有鼻塞、鼻腔出血,常以頸部淋巴結轉移而就診。

本病的發生與遺傳、病毒、環境等因素有關。

中醫學認為,七情損傷、正氣不足是患鼻咽癌的內因,正虛之體,再遇風邪毒的侵襲,沉積於鼻腔,

氣血運行受阻,瘀積而成腫塊,臨床常用的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1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金果欖。水煎服、每日劑。

《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功能解毒抑癌,適用於鼻咽癌肺轉移。

2蜈蚣,炮山甲、土元、地龍、田三七。共研細末米醋調成懸濁液服。《抗癌中草藥製劑》,功能解毒抗癌。

3山苦瓜,甘油75%乙醇25。先將山苦瓜切碎浸泡於乙醇中,添蒸餾水50毫升,後用紗布濾除藥渣,

加入甘油製成滴鼻劑《抗癌中草藥製劑》,功能解毒開竅。

 

4地黃,鬱金,巴豆

各藥共研細末以醋注丸如綠豆大小,濃茶送下服至吐瀉停止。本方攻毒抗癌。

5陳葫蘆,麝香,冰片

將葫蘆炒灰存性研末,再加入麝香冰片,把藥粉吹入鼻咽部。《抗癌中草藥製劑》,功能開通鼻竅。

 

6蔥白、皂角,鮮鵝不食草,麝香

將蔥白、皂角、鮮鵝不食草搗爛絞汁加入麝香,棉花蘸藥汁塞耳。聰耳開竅。

 

7瘦豬肉、山楂、石上柏。加水煮熟後吃肉喝湯,連用7天為1療程,可服用10療程。本方扶正抗癌。

 

8馬勃,射干,開金鎖、七葉一枝花。水煎服每日劑。《實用藥物抗癌手冊》,功能解毒利咽抗癌。

9五倍子粉、冰片粉、田三七粉、枯礬粉各等分共為細末,以凡士林紗條蘸藥粉塞入出血鼻孔內。

《癌的扶正培本治療》,功能抗痛止血。

10太子參,玄參、麥冬、生地、女貞子,石斛,花粉。水煎服。中醫李連華方,功能益氣養陰放療患者。

 

11人蔘,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或夏枯草)。水煎服人蔘單煎服,服人蔘當天不服其它3種中藥,

3種中藥水煎服,《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5期,功能益氣扶正,清熱解毒。

 

12天冬、麥冬,沙參,元參,生地,白茅根,玉竹、銀花,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党參,茯苓、白朮,丹參,甘草。

每劑煎代茶飲可長期服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5期,功能益氣生津,解毒抗癌。

 

13北沙參,川石斛、玉竹,白花蛇舌草,龍葵,海藻,野菊花,蒼耳子,辛黃花、焦山梔,生地、赤芍,

白茅根,藕節,麥冬,象貝母,玄參,桃仁,夏枯草,大棗。水煎服。

本方清熱生津解毒散結《上海中醫藥雜誌》1989.1期。

 

14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党參、玄參,石斛,生地、熟地、麥冬,連翹,党參,天冬,刺蒺藜,

玉竹、山藥、赤芍,黃芩、白芷、山豆根。水煎服。《抗癌中草藥製劑》,功能養陰清肺,抗癌。

 

15蛇泡勒、丹參、鉤藤、走馬胎,老鼠刺、鐵包金、人地金牛、茜草根、刺蒺藜、穿破石、

山慈菇,大棗,細葉七星劍。水煎服。本方攻瘀抗癌,清熱解毒。

 

16蛇泡勒、白茅根、野菊花,鐵包金,入地金牛、土鱉蟲,大薊,甘草

水煎服《抗癌中草藥製劑》功能解毒散結。

 

17辛夷、蒼耳子,白芷、川芎、黃芩,連翹、蒲公英,牡蠣,夏枯草,半枝蓮,蜀羊泉,鵝不食草。

水煎服《腫瘤的防治》功能清肺開竅,解毒散結。

18金銀花,連翹、天花粉,當歸,蒲公英,乳香,赤芍、黃芩,桃仁,菊花,大黃,知母,薄荷。水煎服。

本方為南昌市第一醫院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19石上柏,蒼耳子,草河車,射干,山慈菇,白茅根,山豆根,栝蔞,茜草根,膽南星、半夏、白芷。

水煎服《中醫腫瘤學》,功能清熱瀉肺,消炎抗癌。

 

20生地,丹皮,石上柏,山豆根,鉤藤,全蠍,夏枯草,絲瓜絡,虎杖,僵蠶,雞血藤,蒼耳子。

水煎服每。《中醫腫瘤學》,功能清熱解毒,適用於鼻咽癌合併有顱神經損害者。

 

21青皮、陳皮、杏仁,黃芩,瓜蔞,膽南星,制半夏,豬苓、土茯苓、上貝母,鉤藤,小薊、石上柏,辛夷

水煎服。《中醫腫瘤學》,功能清熱化痰,解毒抗癌。

 

22青蒿、鱉甲,秦艽,地骨皮、玄參、生地,銀花、天花粉,丹皮,赤、白芍,蟬衣、甘草,燈草,鮮蘆根,常山,黃芪

水煎服。《貴州中醫學院學報》19894期,功能養陰退熱,適用於鼻咽癌化療後低熱。

 

23玄參、北沙參,麥冬、黃芪、女貞子、卷柏、蒼耳子、辛夷、菟絲子,知母,石斛、党參、白朮,山豆根、白芷、山藥、石菖蒲。

水煎服。本方為中醫楊通禮方,功能益氣養陰,解毒消腫。

 

24夏枯草、海藻、礞石,昆布、鉤藤,赤芍,蜂房、蒼朮,桃仁、白芷、生南星(先煎)、制遠志、菖蒲、地龍、蜈蚣、全蠍。

本方為著名中醫段風午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養陰散結。 

 

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組起源於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

可分為霍奇金病(簡稱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簡稱NHL)兩大類,

組織學可見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的腫瘤性增生,

臨床以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最為典型,肝脾常腫大,晚期有惡病質、發熱及貧血。

我國惡性淋巴瘤的死亡率為1.5/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死亡位數的第1113位,與白血病相仿。

而且,惡性淋巴瘤在我國具有一些特點:

  發病和死亡率較高的中部沿海地區;

  發病年齡曲線高峰在40歲左右,沒有歐美國家的雙峰曲線,而與日本相似呈一單峰;

  何杰金氏病所佔的比例低於歐美國家,但有增高趨向;

  在非何杰金淋巴瘤中濾泡型所佔比例很低,瀰漫型占絕大多數;

     ⑤近十年的資料表明我國的T細胞淋巴瘤佔34%,與日本相近,遠多於歐美國家。  

 

疾病病因

 

迄今尚不清楚,病毒病因學說頗受重視,

1964Epstein等首先從非洲兒童Burkitt淋巴瘤組織傳代培養中分離得EpsteinBarrEB)病毒後,

這種DNA皰疹型可引起人類B淋巴細胞惡變而致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有明顯地方性流行發病規律,這類病人80%以上的血清中EB病毒抗體滴定度明顯增高,

而非Burkitt淋巴耬者滴定度增高者僅14 ,滴定度高者日後發生Burkitt淋巴瘤的機會也明顯增多。

反此都說明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的原因。

 

用熒光免疫法部分HD病人血清也可以發現高價抗EB病毒抗體,HD患者淋巴結連續組織培養,

在電鏡下可見EB病毒顆粒,在20HD的里—斯(RS)細胞中也可找到EB病毒。

  

鼻咽部惡性淋巴瘤

70年代後期,美國Gallo和日本Yoshida發現逆錄病毒與淋巴瘤發病有密切關係。

1976年日本發現成人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有明顯的家族集中趨勢,且呈季節性和地區性流行。

HTLV Ⅰ被證明是這類T細胞淋巴瘤的病因。

另一逆轉錄病毒HTLV Ⅱ進來被認為與T細胞皮膚淋巴瘤—蕈樣肉芽腫的發病有關。

宿主的免疫功能決定對淋巴瘤得易感性,近年來發現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伴發淋巴瘤者較正常人為多;

器官移植後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而發生惡性腫瘤者,其中1/3為淋巴瘤,乾燥症候群中淋巴瘤發病數比一般人高,

在免疫缺陷下,反覆感染、異體器官移植以及淋巴細胞對宿主的抗原刺激等均可引起淋巴組織的增殖反應,

由於T抑制細胞缺失或功能障礙,機體缺少自動調節的反饋控制,淋巴組織無限增殖,終而導致淋巴瘤的發生。

 

病理生理

淋巴瘤的典型淋巴結病理學特徵有三:

1.正常濾泡性結構為大量異常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所破壞;2.被膜周圍組織同樣有上述大量細胞侵浸潤;

3.被膜及被膜下竇也被破壞。

 

一、 霍奇金

目前認為是一種獨立的類型,在多形性、炎症浸潤性背景上找到里—斯細胞為特徵,

其他尚有毛細血管增生和不同程度前纖維化,國內以混合細胞型為最常見,結節硬化型次之,

其他各型較為少見,各型並非固定不變,尤以淋巴細胞為主型,2/3可向其他各型轉化,僅結節硬化較為固定,認為系獨特類型。

 

二、 非霍奇金淋巴

1966Rappaport根據病理組分布將NHL分為結節型(或稱濾泡型)和瀰漫型兩大類,

並再按腫瘤細胞類型分為幾中亞型,Rappaporf分類得到世界公認,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根據大系列報導,瀰漫型占絕對多數而結節型僅佔NHL5%左右。  

 

臨床表現

疾病傳播散方式有從原發部位向臨近淋巴結一此轉移如HD,也有越過鄰近而向遠處淋巴結轉移者,常見於NHL

NHL還可以多中心起源,所以臨床一旦確診,常已播散全身,以下分別闡述HDNH主要臨床表現:

 

霍奇金病

多見於青年,兒童少見,首見症状常是無痛性的頸部或鎖骨上的淋巴結腫大( 60~80%),左多於右,

其次為腋下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可以活動,也可互相粘連,融合成塊,觸診有軟骨樣感覺,

如果淋巴結壓迫神經,可引起疼痛,少數患者僅有深部而無前淺表淋巴結腫大,深部淋巴

  

惡性淋巴瘤

結腫大可壓迫鄰近器官,表現的壓迫症状,例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可致咳嗽、胸悶、氣促、肺不張及上腔靜脈壓迫症等;

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盂積水;硬膜外腫塊導致脊髓壓迫症等。

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許或周期性發熱為主要起病症狀。

這類患者一般年齡稍大,男性較多,病變較為彌散,常已有腹膜後淋巴結累及。

 

發熱後部分患者有盜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發熱(Pel-Ebstein熱)約見於1/6患者。

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膚搔癢,多為年輕患者,特別是女性。全身搔癢可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體驗脾腫大者並不常見,約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實質受侵引起腫大和肝區壓痛,少數有黃疸。

肝病變系脾通過靜脈播散而來,所以肝較脾腫大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統或器官:例如肺實質輕浸潤、胸腔積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壞,以及脊髓壓迫症等。

帶狀皰疹好發於HD,約佔5~16%。

 

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見於各種年齡組,但隨年齡增長而發病增多。男較女為多。

大多也以無痛性頸和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為首見表現,但較HD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細胞易侵犯縱隔。

腫大的淋巴結也可引起相應壓迫症状。發熱、消瘦、盜汗等全身症状僅見於24%患者。

大多為晚期或病變較彌散者。全身搔癢很少見。除淋巴細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發展迅速,易發生遠處擴散。

 

淋巴瘤的播散與轉移

惡性淋巴瘤大多首先侵犯表淺和 / 或縱隔、腹膜後、腸系膜淋巴結,少數可原發於結外器官。

 較多的患者在早期表現為無痛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後其他部位的亦陸續發現。

淋巴結從黃豆大到棗大,中等硬度,堅韌,均勻,豐滿。一般與皮膚無粘連,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動。

到了後期淋巴結可長到很大。可互相融合。

 

縱隔也是好發部位之一,受侵的縱隔淋巴結,可以是單個的淋巴結腫大,也可以是多個淋巴結融合成巨塊,

外緣呈波浪狀,侵犯一側或雙側縱隔,以後者較多見。

 

原發性肝惡性淋巴瘤少見。繼法侵犯肝臟的並不少見。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腫大為首發症状。

為淋巴結以外最長受侵的部位。但這些患者大多無明顯的異常。

 

惡性淋巴瘤約 2% 左右可發生於肺部,表現為肺野內邊界清楚的圓形或分葉狀陰影,患者自覺症状很少。

有的患者可侵犯肺門或縱隔淋巴結,一般很少有上腔靜脈壓迫征或縱隔肌麻痹,治療預後也較好。

由縱隔侵犯肺部的惡性淋巴瘤多靠近肺門,常常連成一片,可為單側或雙側性,並常伴有氣管旁淋巴結腫大,

也易引起壓迫症状,其預後不如原發於肺的病例。

 

小腸惡性淋巴瘤在手術時 50% 以上以有腸系膜淋巴結受侵,如小腸腫塊較大,有潰瘍、多發,並侵犯淋巴結則預後不佳。

惡性淋巴瘤從腸黏膜下層的淋巴濾泡開始,向內侵及黏膜層,向外達肌層。

由於黏膜與黏膜肌層有瘤組織侵潤,正常黏膜皺襞消失變平坦。腸壁增厚、僵硬,甚至蠕動消失。     

 

二、藥膳療法

山藥枸杞三七湯

配方: 三七,淮山藥,枸杞子,桂圓肉,豬排骨。食鹽、胡椒粉適量。

製法: 三七、山藥等中藥均用布袋扎口後,和豬排骨放在一起,加4大碗清水。

先大火後小火,炖煮2-3小時。放入鹽、胡椒粉調味即可。可煎煮出3小碗。每次小碗,吃肉喝湯。每1-2天吃1次。

功效: 生血補血,開胃健脾。 本膳適用於惡性淋巴瘤腫塊增大迅速而舌有暗紫斑。

 

 

喉癌是來源於喉粘膜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喉癌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呈進行性加重,咽喉部異物感,吞咽時不適,咽下疼痛,或伴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

嚴重時有呼吸困難及頸部腫塊。多見於中老年男性。

喉癌發病率約佔全身腫瘤的15%,在耳鼻喉科領域中僅次於鼻咽癌和鼻腔癌,鼻竇癌,居第三位。

 

喉癌發病率城市高於農村,空氣污染重的重工業城市高於污染輕的輕工業城市。

中國喉癌的發病率報導約為5.83/10萬,約佔全身腫瘤的1 %2 %。喉癌發病率有日益增多趨勢。

喉癌發病率男性明顯高於女性,廣東地區為11.21

發病年齡常見於5069歲。長期抽煙為致癌因素;抽煙加上嗜飲白酒患喉癌機會增加。

喉癌也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16HPV18關係密切。喉部惡性腫瘤絕大部分為鱗狀細胞癌。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統計資料顯示鱗狀細胞癌佔98%。

 

喉癌病因不明,一般可能與吸煙、接觸有害粉塵、口腔衛生欠佳、維生素D代謝失常,內分泌失調及放射或病毒等因素有關。

 

喉癌在中醫臨床中多屬「喉菌」、「喉疳」、「喉百葉」等範疇。中國醫學認為喉屬肺,肝腎經絡循行喉部。

外邪入侵以風熱為多見;內因乃憂思郁怒,肝腎不足。因陰虛陽亢,痰火毒結,肺氣失宣,導致失音;

喉間腫物結聚,阻塞氣道,肺失肅降,熱灼肺絡故見咳嗽氣急、痰中帶血。晚期可因腫物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難。  

 

喉癌的症状

 

根據癌腫發生的部位,喉癌臨床類型分三類:聲門上型、聲門型及聲門下型。

有以下特有症状:

 

1、聲門上包括原發於聲帶以上部位的癌腫,如會厭、杓狀會厭襞、室帶和喉室等。

此型癌腫分化較差,發展較快。由於該區淋巴管豐富,常易向頸深上組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轉移,

早期症状又覺喉部有異物感,咽部不適。以後癌腫表面潰爛時,則有咽喉著,可反射至耳部,甚至影響吞咽。

晚期癌腫侵蝕血管後,則痰中帶血,常有臭痰路出;侵及聲帶時,則有聲嘶、呼吸困難等。

 

2、聲門型:局限於聲帶的癌腫,以前、中1/3處較多,分化較好,屬Ⅰ、Ⅱ級。

發展較慢,由於聲帶淋巴管較少,不易向頸淋巴結轉移。主要症状為聲嘶,逐漸加重。

腫瘤增大時,阻塞聲門,可出現喉喘和呼吸困難,晚期有血痰和喉阻塞症。

 

3、聲門下即位於聲帶以下,環狀軟骨下緣以上部位的癌腫。

因該區較為隱匿,不易在常規喉鏡檢查中發現。早期可無症状,以後則發生咳嗽、血痰。

晚期,由於聲門下區被癌腫堵塞,常有呼吸困難。亦有穿破環甲膜,侵入甲狀腺、預前軟組織,亦可沿食管前壁浸潤。

 

4、聲門旁型:指原發於喉室的癌腫,亦稱貫聲門癌。該區甚為隱蔽。

早期可無症状,甚易向外側聲門旁間隙擴散。其臨床特點是:聲嘶為首先症状,常先有聲帶固定,而未窺及腫瘤。

其後隨癌腫向聲門旁間隙擴展,浸潤和破壞喉軟骨時,可有咽喉痛。

若侵及一側甲狀軟骨翼板和環甲膜時,於該側可摸到喉軟骨支架隆起感,並有刺激性乾咳。一般常發展至兩個區時,才得到確診。  

 

喉癌病理

 

組織學上喉癌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約佔95%∼98%,

腺癌少見,約佔2%,未分化癌、淋巴肉瘤、纖維肉瘤少見。

喉鱗狀細胞癌依其發展程度可分為原位癌、早期浸潤癌和浸潤癌三種類型。

原位癌較少見,經過一段時間可發展成浸潤癌;

早期浸潤癌一般是由原位癌突破上皮基底膜向下浸潤,並在固有層內形成癌巢;

喉浸潤癌絕大多數為高分化鱗癌,癌細胞可見不同程度的角化現象和細胞間橋,

在癌巢中心可見角化珠,低分化鱗癌少見。

有時腫瘤以梭形細胞為主,稱為梭形細胞癌,癌細胞排列紊亂,不形成癌巢,頗似肉瘤。

疣狀癌屬於喉浸潤型鱗狀細胞癌的一個亞型,較少見,占喉癌的1%∼2%,腫瘤向喉腔呈疣狀生長,形成菜花樣腫塊。

鏡下多呈乳頭狀結構,為高分化鱗癌,可見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潤,生長緩慢,轉移少見。

 

聲帶癌是喉癌中最多見者,約點,分化較好;多數為Ⅰ、Ⅱ級,轉移較少。

聲門上癌的發病率約點,癌細胞的分化較差,轉移較多見。聲門下癌少見,約佔6%

肉眼觀腫瘤可呈乳頭狀、疣狀或菜花狀隆起,也可在局部形成潰瘍。

喉部繼發性癌腫瘤不多見,一般系從甲狀腺、喉煙、食管擴散浸潤而來。

從遠處轉移的喉癌罕見,可從皮膚黑色素瘤、消化道腺癌、乳腺癌、腎上腺瘤、肺癌等轉移而來。

 

喉癌的擴散轉移

喉癌按其分化程度和原發部位可有以下3種方式的擴散轉移:

 

  直接擴散

晚期喉癌常向粘膜下浸潤擴散。位於會厭之聲門上型癌,可向前侵入會厭前隙、厭谷和舌根。

杓狀會大慶襞部癌向外擴散至梨狀窩、喉咽側壁。

聲門型癌可向前侵及前連合,擴散至對側聲帶;亦可向前破壞甲狀軟骨,使喉體膨大,並有頸前軟組織浸潤。

聲門下型癌向下蔓延至氣管、亦可穿破環甲膜至頸前肌層,向兩側發展,侵及甲狀腺;向後累及食管前壁。

 

②淋巴轉移

轉移部位多見於頸深上組的頸總動脈分叉處之淋巴結,然後再沿頸內靜脈向上、下部之淋巴結髮展。

聲門下型癌常轉移至氣和旁淋巴結組。

 

③血管轉移:可循血循環向全身轉移至肺、肝、腎、骨、腦垂體等。   

 

膽囊癌

 

膽囊癌在膽囊惡性腫瘤中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

原發性膽囊癌臨床上較為少見,較長時間內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根據國內教科書報導僅占所有癌總數的1%左右。

由於B超,CT等影像學檢查的廣泛開展,膽囊癌已逐漸被認識,發現率有所提高。

本病預後較差,即使手術切除腫瘤預後仍不盡如人意。

 

病因

 

臨床觀察膽囊癌常與膽囊良性疾患同時存在,最常見是與膽囊結石共存,

多數人認為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Moosa指出「隱性結石」520年後發生膽囊癌者佔3.3%50%

國內大宗資料報告20%82.6%的膽囊癌合併有膽結石,

 

膽囊癌

國外報告則高達54.3%100%。癌腫的發生與結石的大小關係密切,結石直徑小於10mm者癌發生的幾率為1.0

結石直徑2022mm者的幾率為2.4,結石直徑在30mm以上者的幾率可高達10%

還有人提出膽囊癌的發生可能與病人的膽總管下端和主胰管的匯合連接處存在畸形有關,

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進入膽管內,使膽汁內的胰液濃度提高引起膽囊的慢性炎症粘膜變化生,最後發生癌變。

 

膽囊癌發生在底部多見頸部,次之體部較少,組織學上腺癌佔80%,未分化癌佔6%,鱗癌佔3%,混合癌佔1%

膽囊癌可直接浸潤周圍臟器,亦可經淋巴道血循環神經膽管等途徑轉移及腹腔內種植,

晚期病人可發生遠處轉移,但一般發生的較晚和較少。  

 

臨床表現

 

膽囊癌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或只有慢性膽囊炎的症状,早期診斷很有困難,

一旦出現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包塊黃疸等病變已到晚期,其各種檢查亦出現異常。

因此,對於膽囊區不適或疼痛的病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膽囊結石炎症息肉者,

應進行定期B超檢查以求早日明確診斷。  

 

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佔84%由於膽囊癌多與膽囊結石炎症並存

故疼痛性質與結石性膽囊炎相似開始為右上腹不適繼之出現持續性隱痛或鈍痛

有時伴陣發性劇痛並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絕大多數(90%)出現消化不良厭油膩噯氣胃納減少

這是由於膽囊更新換代功能不能對脂肪物質進行消化所致。

 

3、黃疸:黃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現佔36.5%多由於癌組織侵犯膽管引起惡性梗阻所致同時伴有消瘦乏力

甚至出現惡病質皮膚粘膜黃染伴難以治療的皮膚瘙癢。

 

4、發熱 25.9%的病人出現發熱。

 

5、右上腹腫塊:病變發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現腫塊佔54.5%一是腫瘤迅速增長阻塞膽管使膽囊腫大;

二是侵犯十二指腸引起的梗阻並同時出現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現相應部位包塊。  

 

查體:右上腹可觸及較為光滑腫大的膽囊,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時,移動性大;

與周圍組織有粘連時,可觸及到幾個腫塊,有時觸到腫大的肝臟十二指腸梗阻的包塊等。  

 

中藥治療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病人進行大劑量放、化療,

或對產生耐藥的患者再次進行化療只能導致虛弱的生命更加垂危,

加速了患者死亡。臨床常常可以見到,患者死因不是因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於不科學、不恰當的殺傷性治療所致。

如肝癌多次介入後出現腹水、黃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療後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胃癌、腸癌化療後噁心、嘔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中藥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既能鞏固放療、化療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療的毒副作用.

參考資料藥百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