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藥品
全身麻醉藥(general anaesthetics)是一類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藥物,使意識、
感覺和反射暫時消失,骨骼肌鬆弛,主要用於外科手術前麻醉。
常用全身麻醉藥列表
恩氟烷、吸入用七氟烷、氧化亞氮、鹽酸氯胺酮注射液、異氟烷、注射用硫噴妥鈉
吸入性麻醉藥
吸入性麻醉藥(inhalation anaesthetics)是揮發性液體或氣體,
前者如乙醚、氟烷 Halothane、異氟醚 Isofurane、恩氟烷Enflurane 等,後者如氧化亞氮 Nitrous
oxide 。
作用機制
吸入性麻醉藥經肺泡動脈入血,而到達腦組織,阻斷其突觸傳遞功能,引起全身麻醉。
其作用機制的學說很多,尚未趨統一。但脂溶性學說,至今仍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有力的依據是化學結構各異的吸入性麻醉藥的作用與其脂溶性之間有鮮明的相關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強。
現認為吸入性麻醉藥溶入細胞膜的脂質層,使脂質分子排列紊亂,膜蛋白質及鈉、
鉀通道發生構象和功能上的改變,抑制神經細胞除極,進而廣泛抑制神經衝動的傳遞,導致全身麻醉。
麻醉分期
吸入性麻醉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各部位的抑制作用有先後順序,先抑制大腦皮質,最後是延腦。
麻醉逐漸加深時,依次出現各種神經功能受抑制的症状。常以乙醚麻醉為代表,將麻醉過程分成四期,簡介如下。
一期(鎮痛期)從麻醉開始到意識消失。此時大腦皮質和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到抑制。
二期(興奮期)興奮掙扎,呼吸不規則,血壓心率不穩定,是皮質下中樞脫抑制現象。
不宜進行任何手術。一、二期合稱誘導期,易致心臟停搏等意外。
三期(外科麻醉期)興奮轉為安靜、呼吸血壓平衡,標誌著本期開始。
皮質下中樞(間腦、中腦、橋腦)自上而下逐漸受到抑制,脊髓由下而上逐漸被抑制。
此期又分為四級。一般手術都在二、三級進行,
第四級時呼吸嚴重抑制,脈搏快而弱,血壓降低。表明延腦生命中樞開始受抑制。
應立即減量或停藥,以免進入以呼吸停止為特徵的第四期。
上述麻醉的分期,在現代臨床麻醉中已難看到。但只要在實踐中仔細觀察,掌握複合麻醉深度,不難達到滿意的外科麻醉狀態。
體內過程
吸入性麻醉藥的吸收及其作用的深淺快慢,首先決定於它們在肺泡氣體中的濃度。
在一個大氣壓力下,能使50%病人痛覺消失的肺泡氣體中麻醉藥的濃度稱為最小肺泡濃度。
各藥都有其恆定的數值,它反映各藥的麻醉強度,MAC數值越低,反映藥物的麻醉作用越強。
肺泡中藥物進入血液的速度還與肺通氣量、吸入氣中藥物濃度、肺血流量及血/氣分布係數等有關。
血/氣分布係數是指血中藥物濃度與吸入氣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
此係數大的藥物,達到氣/血分壓平衡狀態較慢,誘導期較長。因此,提高吸入氣中藥物濃度可縮短誘導期。
藥物由血分布入腦受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的影響。
前者指腦中藥物濃度與血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此係數大的藥,易進入腦組織,其麻醉作用較強。
呼入性麻醉藥主要經肺以原形排出,肺通氣量大及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低的藥物較易排出。常用吸入麻醉藥的特性見表13-1。
常用藥物
麻醉乙醚(anesthetic ether)為無色澄明易揮發的液體,有特異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過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
麻醉濃度的乙醚對呼吸功能和血壓幾無影響,對心、肝、腎的毒性也小。
乙醚尚有箭毒樣作用,故肌肉鬆弛作用較強。但此藥的誘導期和蘇醒期較長,易發生意外,現已少用。
氟烷Halothane 為無色透明液體,沸點50.2℃,不燃不爆,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氟烷的MAC僅為0.75%,麻醉作用強,
血/氣分布係數也較小,故誘導期短,蘇醒快,但氟烷的肌肉鬆弛和鎮痛作用較弱;使腦血管擴張,升高顱內壓;
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誘發心律失常等。反覆應用偶致肝炎或肝壞死,應予警惕。
子宮肌鬆弛常致產後出血,禁用於難產或剖腹產病人。
恩氟烷Enflurane 及
異氟烷Isoflurane 是同分異構物,和氟烷比較,MAC稍大,麻醉誘導平穩、迅速和舒適,
蘇醒也快,肌肉鬆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
反覆使用無明顯副作用,偶有噁心嘔吐。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藥。
氧化亞氮
Nitrous
oxide
又名笑氣,為無色味甜無刺激性液態氣體,性穩定,不燃不爆。
用於麻醉時,患者感覺舒適愉快,鎮痛作用強,停藥後蘇醒較快,對呼吸和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
但對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亞氮的MAC值超過100,麻醉效能很低。
需與其他麻醉藥配伍方可達滿意的麻醉效果。血/氣分布係數低,誘導期短。
主要用於誘導麻醉或與其他全身麻醉藥配伍使用
第二節
靜脈麻醉藥
靜脈麻醉藥用於麻醉,方法簡便易行,麻醉速度快,藥物經靜脈注射後到達腦內即產生麻醉,誘導期不明顯。
因麻醉較淺,主要用於誘導麻醉。若單獨應用只適用於小手術及某些外科處理。
硫噴妥鈉
Thiopental sodium
脂溶性高,麻醉作用很快,但作用維持時間短暫,加之鎮痛效果差,肌肉鬆弛不完全,
臨床上主要用於誘導麻醉,基礎麻醉和短時小手術的麻醉。
氯胺酮Ketamine NMDA受體阻斷劑,可阻斷痛覺傳導,同時又興奮腦幹及邊緣系統。
引起痛覺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識存在,稱為分離麻醉。對心血管具有明顯興奮作用。臨床主要用於體表小手術。
依託咪酯
Etomidate
生效快,持續時間短,強度約為硫噴妥鈉的12倍。對心血管影響小,可用於誘導麻醉。
大劑量快速靜脈注射本品可有呼吸抑制。應用本品後可出現陣攣性肌收縮,恢復期出現噁心、嘔吐症状。
丙泊酚Propofol
起效快,作用時間短,蘇醒迅速,對呼吸道無刺激,可降低腦代謝率和顱內壓。
用於全麻誘導、維持麻醉及鎮靜催眠輔助用藥。
主要不良反應為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有抑制作用,注射過快可出現呼吸和/或心跳暫停,血壓下降等。
羥丁酸鈉
Sodium oxybate
對心血管影響小,適用於老人、兒童及神經外科手術、外傷、燒傷患者的麻醉。
肌肉鬆弛不好,常需與肌松藥、地西泮合用。另外還用於誘導麻醉。
嚴重高血壓、心臟房室傳導阻滯及癲癇患者禁用。
第三節
複合麻醉
複合麻醉是指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麻醉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
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及克服全麻藥的誘導期長和骨骼肌鬆弛不完全等缺點。
(1)麻醉前給藥指病人進入手術室前應用藥物。
(2)基礎麻醉對於過度緊張或不合作者(如小兒)進人手術室前先用大劑量催眠藥,使進入深睡或淺麻醉狀態。
進手術室後再用吸入性麻醉藥。
(3)誘導麻醉用誘導期短的硫噴妥鈉或氧化亞氮,使迅速進入外科麻醉期,後改用其他藥物維持麻醉。
(4)低溫麻醉在物理降溫的基礎上配合應用氯丙嚓,使體溫下降到28-30℃,
降低心臟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利於進行心臟直視手術。
(5)控制性降壓加用短時作用的血管擴張藥硝普鈉或鈣拮抗劑使血壓適度下降,
並抬高手術部位,以減少出血。常用於顱腦手術。
(6)神經安定鎮痛術常用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按50:1製成的合劑作靜脈注射,
使患者達到意識模糊朦朧,痛覺消失,稱為神經安定鎮痛術。
適用於外科小手術。如同時加用氧化亞氮及肌松藥可達到滿意的外科麻醉,稱為神經安定麻醉。
靜脈麻醉藥
靜脈麻醉藥為非揮發性全身麻醉藥,主要由靜脈注射給藥。與吸入麻醉藥相比,其麻醉深度不易掌握,排出較慢。
一般僅適用於短時間、鎮痛要求不高的小手術。單獨使用的範圍不廣,臨床上常用於吸入性麻醉的誘導以及複合全身麻醉。
靜脈麻醉藥中以疏嗪妥鈉為常用,氯胺酮、羥丁酸鈉,依託咪酯也時有應用。
固醇類的阿法沙龍和阿法多龍因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已少用。
丙泮尼地的應用則正在總結經驗中。神經安定鎮痛複合劑、依諾伐的應用則日趨廣泛。
常用靜脈麻醉藥列表
丙泊酚注射液、馬來酸咪達唑侖片、咪達唑侖注射液、羥丁酸鈉注射液、注射用硫噴妥鈉
醫院藥學目錄
靜脈麻醉藥為非揮發性的全麻藥,主要由靜脈給藥。
與吸入麻醉藥相比,排出較慢,麻醉深度不易掌握,臨床上一般通過注射速度加以調節。
目前常用的靜脈麻酸藥有
硫噴妥鈉、氯胺酮。
此外尚有γ-羥基丁酸鈉、安泰酮、神經安定鎮痛合劑(英諾佛)、普爾安、甲苄咪唑、嗎啡及安定等。
1.硫噴妥鈉(SodiumThiopental ,SodiumPentothal)
1)神經系統;易引起呼吸抑制,靜注速度緩慢;
用嗎啡類鎮痛藥作麻醉前給藥時間適當掌握用量,麻醉前應準備好人工呼吸措施。
2)呼吸系統:該藥可引起咳嗽、喉痙攣,事先給予阿托品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心血管系統:劑量過大或靜注速度過快易招致嚴重低血壓,心血管病人,
高血壓病人和年老體弱者應用尤應注意。切忌劑量過大,注射過快。
4)其它:本品水溶液不穩定,遇熱,氧及二氧化碳、酸性溶液或日光曝晒則被破壞,產生沉澱、渾濁、
變色或臭雞蛋味,即不能再用。因此,該藥應用前臨時配製2.5%水溶液。
溶液為強鹼性、pH值在10以上,對組織有強烈的刺激性,靜注時不可外漏,以免引起組織壞死。
如誤入動脈,可出現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肢端壞死。
(2)禁忌證:嚴重心功能不全,休克、低血壓、嚴重呼吸功能不全、支抗管哮喘、呼吸道難以維持暢通者,
嚴重肝、腎功功能不全、嚴重酸血症、嚴重貧血、妊娠中毒症、粘液水腫、阿狄森氏病、重症肌無力等,均應慎用或禁用。
2.氯胺酮Ketamine
1)神經系統:部分病人有精神異常現象,甚至出現譫妄。特別是恢復期中呈同惡夢、錯覺、幻覺,
有時並伴有譫妄、躁動現象;兒童中發生較少。恢復期中避免外界剌激(包括語言),可減少此種不良反應,
必要時靜注少量短效巴比妥(注意:巴比妥與氯胺酮不能使用同一注射器)或安定可使情況改善。
2)心血管系統:由於興奮心血管系統,有高壓、腦血管意外史、顱內壓增高、顱內佔位性病變的患者禁用。
(2)其它:因可引起輕微的眼內壓上升,所以青光眼者慎用。
對於心功能障礙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嚴重循環抑制。
應用氯胺酮靜脈麻醉前,應補充血容量,改善心機功能,糾正水電解質系亂等措施。
3.羥丁酸鈉Sodium
oxybate
1)神經系統:單用或注射過快可出現運動興奮、譫妄、肌肉抽動、甚至呼吸停止。
2)其它:能抑制氮的分解代謝,促進K+進入細胞而引起血鉀過低,故對於低血鉀手術病人需要同時給予鉀鹽。
(2)禁忌證:嚴重高血壓,心臟房室傳導阻滯以及癲癇患者禁用。
藥理學目錄:常用的靜脈麻醉藥有硫噴妥鈉、氯胺銅等。
硫噴妥鈉
sodinm
Thiopental
為超短時作用的巴比妥類藥物。
脂溶性高,靜脈注射後幾秒鐘即可進入腦組織,麻醉作用迅速,無興奮期。
但由於此藥在體內迅速重新分布,從腦組織轉運到肌肉和脂肪等組織,因而作用維持時間短,腦中t1/2僅5分鐘。
硫噴妥鈉的鎮痛效應差,肌肉鬆弛不完全,臨床主要用於誘導麻醉、基礎麻醉和膿腫的切開引流、骨折、脫臼的閉合複位等短時手術。
硫噴妥鈉對呼吸中樞有明顯抑制作用,新生兒、嬰幼兒易受抑制,故禁用。
還易誘發喉頭和支氣管痙攣,故支氣管哮喘者禁用。
氯胺酮Ketamine
能阻斷痛覺衝動向丘腦和新皮層的傳導,同時又能興奮腦幹及邊緣系統。
引起意識模糊,短暫性記憶缺失及滿意的鎮痛效應,但意識並未完全消失,常有夢幻,肌張力增加,血壓上升。
此狀態又稱分離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
氯胺酮
麻醉時對體表鎮痛作用明顯,內臟鎮痛作用差,但誘導迅速。
對呼吸影響輕微,對心血管具有明顯興奮作用。用於短時的體表小手術,如燒傷清創、切痂、植皮等。
局部麻醉藥
局部麻醉藥(local anaesthetics),是一類能在用藥局部可逆性的阻斷感覺神經衝動發生與傳遞,簡稱「局麻藥」。
在保持一是清醒的情況下,可逆的引起局部組織痛覺消失。
一般的,局麻藥的作用局限於給藥部位並隨藥物從給藥部位擴散而迅速消失。
最早應用的局麻藥是從南美洲古柯樹葉中提出的生物鹼古柯鹼(cocaine),但由於吸收後毒性大,使用受到限制。
1904年根據古柯鹼的化學結構特點,人工合成了低毒性的普魯卡因(procaine)後,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1943年合成的利多卡因(lidocaine)則是醯胺類局麻藥的典型。
常用局部麻醉藥列表
達克羅寧Dyclonine
氯己定硫軟膏、復方鹽酸利多卡因Lidocaine、復方鹽酸阿替卡因Articaine、復方明礬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復方氯己定達克羅寧Dyclonine、復方苯佐卡因Benzocaine 、復方苯海拉明搽劑、
甲磺酸羅哌卡因Ropivacaine 注射液、利多卡因 Lidocaine、普魯卡因Procaine 腎上腺素 adrenaline、碳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
鹽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鹽酸丁卡因Tetracaine、鹽酸布比卡因Bupivacaine 、鹽酸奧布卡因
鹽酸氯普魯卡因Chloroprocaine、鹽酸羅哌卡因Ropivacaine 、鹽酸左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1.
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
2.
浸潤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
傳導麻醉(阻滯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
4.
蛛網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
5.
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構效關係
常用局麻藥在化學結構上由三部分組成,即芳香族環、中間鏈和胺基團,中間鏈可為酯鏈或醯胺鏈。
根據中間鏈的結構,可將常用局麻藥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酯類,結構中具有-COO-基團,屬於這一類的藥物有普魯卡因、丁卡因等;
第二類為醯胺類,結構中具有-CONH-基團,屬於這一類的藥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局麻作用
局麻藥的作用與神經細胞或神經纖維的直徑大小及神經組織的解剖特點有關。
一般規律是神經纖維末梢、神經節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突觸部位對局麻藥最為敏感,細神經纖維比粗神經纖維更易被阻斷。
對無髓鞘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在低濃度時可顯效。
對有髓鞘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則需高濃度才能產生作用。
對混合神經產生作用時,首先消失的是持續性鈍痛(如壓痛),其次是短暫性銳痛,
繼之依次為冷覺、溫覺、觸覺、壓覺消失,最後發生運動麻痹,進行蛛網膜下腔麻醉時,
首先阻斷自主神經,繼而按上述順序產生麻醉作用。神經衝動傳導的恢復則按相反的順序進行。
作用機制
目前公認的是局麻藥阻斷神經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性Na+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使傳導阻滯,產生局麻作用。局麻藥的作用具有頻率和電壓依賴性。
體內過程
1.吸收
局麻藥自作用部位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的量和速度決定血藥濃度。影響因素有:
(1)藥物劑量;
(2)給藥部位; (3)局麻藥的性能;
(4)
血管收縮劑。
2.分布
局麻藥吸收入血後,首先分布到腦、肺、肝、腎等高灌流器官,然後以較慢速度分布到肌、腸、皮膚等血液灌流較差的部位。
3.生物轉化和消除
局麻藥進入血液循環後,其代謝產物的水溶性更高,並從尿中排出,
酯類局麻藥主要由假性膽鹼酯酶水解失活,如有先天性假性膽鹼酯酶質量的異常,
或因肝硬化、嚴重貧血、惡病質和晚期妊娠等引起量的減少者,酯類局麻藥的用量都應減少。
醯胺類藥物的轉化降解規律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代謝轉化,故肝功能不全的病人用量應酌減。
常用局麻藥
1.普魯卡因Procaine
是常用的局麻藥之一。對粘膜的穿透力弱。
一般不用於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普魯卡因在血漿中能被酯酶水解,轉變為對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
前者能對抗磺胺類藥物的抗菌作用,故應避免與磺胺類藥物同時應用。
普魯卡因也可用於損傷部位的局部封閉。有時可引起過敏反應,故用藥前應做皮膚過敏試驗,
但皮試陰性者仍可發生過敏反應。對本藥過敏者可用利氯普魯卡因和利多卡因代替。
氯普魯卡因Chloroprocaine
採用化學修飾方法將普魯卡因分子中對氨基苯甲酸的2位上用氯原子取代形成氯普魯卡因,
形成新一代局麻藥,是酯類短效局麻藥,有較強的抗光照、熱穩定性和濕穩定性,可持續給藥而無快速耐藥性。
氯普魯卡因毒性較低,且其代謝產物不是引起過敏的物質,不需要做皮試,臨床應用方便易行
2.利多卡因Lidocaine
又名賽羅卡因(xylocaine),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局麻藥。
相同濃度下與普魯卡因相比,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強而持久、穿透力強及安全範圍較大等特點,
同時無擴張血管作用及對組織幾乎沒有刺激性。可用於多種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藥之稱,
主要用於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本藥也可用於心律失常的治療,對普魯卡因過敏者可選用此藥。
碳酸利多卡因
是用碳酸氫鈉調節鹽酸利多卡因的pH值,並在二氧化碳飽和條件下製成的碳酸利多卡因滅菌水溶液,
以28℃為臨界點,28℃以下無結晶析出,因此,碳酸利多卡因應在較低室溫使用,藥液抽取後必須立即注射。
由於釋放CO2碳酸利多卡因較鹽酸利多卡因,
具有麻醉起效快、阻滯完善所需時間短、對阻滯節段無影響、血藥濃度安全範圍窄等特點。
3.丁卡因Tetracaine
又稱地卡因(dicaine)。化學結構與普魯卡因相似,屬於脂類局麻藥。
本藥對粘膜的穿透力強,常用於表面麻醉。以0.5%~1%溶液滴眼,
無角膜損傷等不良反應本藥也可用於傳導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於浸潤麻醉。
4.布比卡因Bupivacaine
又稱麻卡因(marcaine),屬醯胺類局麻藥,
化學結構與利多卡因相似,局麻作用較利多卡因強、持續時間長。本藥主要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
為新型長效局麻藥,作為布比卡因的異構體,在理論及動物試驗的證據證明具有相對較低的毒性。
5.羅哌卡因Ropivacaine
化學結構類似布比卡因,其阻斷痛覺的作用較強而對運動的作用較弱,作用時間短,對心肌的毒性比布
比卡因小,有明顯的收縮血管作用。適用於硬膜外、臂叢阻滯和局部浸潤麻醉。
它對子宮和胎盤血流幾乎無影響,故適用於產科手術麻醉。
臨床應用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是將穿透性強的局麻藥根據需要塗於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
用於眼、鼻、口腔、咽喉、氣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淺表手術。
常選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術前咽喉噴霧法麻醉。
2.浸潤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是將局麻藥溶液注入皮下或手術視野附近的組織,使局部神經末梢麻醉。
根據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腎上腺素,可減緩局麻藥的吸收,延長作用時間。浸潤麻醉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
對機體的正常功能無影響。缺點是用量較大,麻醉區域較小,在做較大的手術時,
因所需藥量較大而易產生全身毒性反應。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
3.傳導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是將局麻藥注射到外周神經干附近,阻斷神經衝動傳導,
使該神經所分布的區域麻醉。阻斷神經干所需的局麻藥濃度較麻醉神經末梢所需的濃度高,但用量較小,
麻醉區域較大,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和布比卡因。為延長麻醉時間,也可將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網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
又稱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
是將麻醉藥注入腰椎蛛網膜下腔,麻醉該部位的脊神經根。首先被阻斷的是交感神經纖維,其次是感覺纖維,
最後是運動纖維。常用於下腹部和下肢手術。常用藥物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魯卡因。
藥物在脊髓管內的擴散受病人體位、姿勢、藥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響。
普魯卡因溶液通常比腦脊液的比重高。為了控制藥物擴散,通常將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
如用放出的腦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藥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於腦脊液,用蒸餾水配製溶液的比重可低於腦脊液。
病人取坐位或頭高位時,高比重溶液可擴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採用低比重溶液有擴散入顱腔的危險。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險是呼吸麻痹和血壓下降,後者主要是由於靜脈和小靜脈失去神經支配後顯著擴張所致,
其擴張的程度由管腔的靜脈壓決定。靜脈血容量增大時會引起心輸出量和血壓的顯著下降,
因此維持足夠的靜脈血迴流心臟至關重要。可取輕度的頭低位(10°~15°)或預先應用麻黃鹼預防。
5.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是將藥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藥沿著神經鞘擴散,穿過椎間孔阻斷神經根。
硬膜外腔終止於枕骨大孔,不與顱腔相通,藥液不擴散至腦組織,無腰麻時頭痛或腦脊膜刺激現象。
但硬膜外麻醉用藥量較腰麻大5~10倍,如誤入蛛網膜下腔,可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
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及心臟抑制,可應用麻黃鹼防治。
常用藥物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等。
6.區域鎮痛(regional analgesia)
近年來,外周神經阻滯技術及局麻藥的發展
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圍術期鎮痛的有效方法,通常與阿片類藥物聯合應用,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
醯胺類局麻藥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在區域鎮痛中運用最為廣泛,
尤其是羅哌卡因,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的特點,使其成為區域鎮痛的首選藥。
1.毒性反應
局麻藥的劑量或濃度過高或誤將藥物注入血管時引起的全身作用,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的毒性。
(1)中樞神經系統:局麻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先興奮後抑制。
中樞抑制性神經元對局麻藥比較敏感,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的不平衡,
中樞神經系統脫抑制而出現興奮症状。局麻藥引起的驚厥是邊緣系統興奮灶向外周擴散所致,
靜脈注射地西泮可加強邊緣系統GABA能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可防止驚厥發作。
(2)心血管系統:局麻藥對心肌細胞膜具有膜穩定作用,吸收後可降低心肌興奮性。
多數局麻藥可使小動脈擴張,血壓下降,因此在血藥濃度過高時可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心血管反應。
防治:應以預防為主,掌握藥物濃度和一次允許的極量,採用分次小劑量注射的方法。
小兒、孕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適當減量。
2.變態反應
較為少見,在少量用藥後立即發生類似過量中毒的症状。一般認為酯類局麻藥比醯胺類發生變態反應為多。
防治:詢問變態反應史和家庭史,麻醉前做試敏,用藥時可先給予小劑量,
若病人無特殊主訴和異常再給予適當量。另外局麻前給以適當巴比妥類藥物,
使局麻藥分解加快,一旦發生變態反應,應立即停藥,並搶救。
骨骼肌鬆弛藥
阿曲庫銨苯磺酸鹽注射液、巴氯芬片、丹曲林鈉膠囊、復方氯唑沙宗片、復方氯唑沙宗膠囊、漢肌松注射液、克霉唑陰道片、
克霉唑陰道泡騰片、克霉唑藥膜、克霉唑栓、氯唑沙宗片、氯唑沙宗膠囊、氯化筒箭毒鹼注射液、氯化琥珀膽鹼注射液、
羅庫溴銨注射液、泮庫溴銨注射液、鹽酸替扎尼定片、鹽酸乙哌立松顆粒、鹽酸乙哌立松片、注射用苯磺酸阿曲庫銨
注射用阿曲庫銨苯磺酸鹽、注射用維庫溴銨。
http://cht.a-hospital.com/w/%E7%B2%BE%E7%A5%9E%E5%85%B4%E5%A5%8B%E8%8D%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