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

          嗡     哞尼    哞尼  瑪哈哞尼   夏迦牟尼耶  梭哈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厘語:Siddhāttha Go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為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稱為佛陀(覺者)、世尊,亦有漢譯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悉達多”的意思是達成目的的人,“喬達摩”(Gautama)是釋迦牟尼宗族的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

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隨著佛教在中原的本土化,有時其形象被描繪成漢人模樣。

近代也有研究(如方廣錩:《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認為釋迦牟尼為黃種人(現代南亞的不丹人、錫金人、部分尼泊爾人等也是黃種人)

生平

其生卒年代,北傳佛教根據漢譯《善見律毗婆娑》中“出律記”推斷為西元前565-前486年,南傳佛教則作西元前624-前544年或西元前623-前543年。但在其生平中未見有出於西元前1000-800年的梵文經典,所以不可能比此更早,現在難以推斷。

有研究認為南傳佛教的推斷誤算一60記年週期。

覺悟前

傳說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藍毗尼)王國淨飯王的王子,屬刹帝利(即是帝王階級)種姓。其母為摩訶摩耶,在生下釋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養育成人,也成為釋迦牟尼的繼母。國人稱釋迦牟尼為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術,望從小在宮中生活,娶有三個妃子,分別為善覺王之女耶輸陀羅、喬比迦、鹿王,並與耶輸陀羅生有一子羅睺羅(也有為聖化的說法而認為佛子羅睺羅是由佛陀指腹懷孕出生的)。

據說他深感人世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窮究婆羅門祭司及其梵天創世等末法經教,不得離苦之道,29歲時在月夜乘白馬出家修道。開始遍訪名師。後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35歲時,徹悟苦行不能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接受了牧羊女乳糜供養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天魔的威脅及誘惑,最後睹明星而“悟道”,證得諸法實相。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即被稱為佛陀,意思為覺悟的人。在佛教經典中,又稱釋迦牟尼為世尊及如來。

覺悟後

隨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為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道理,稱之為“初轉法輪”。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皆本是一方導師,信解於佛陀的教法,帶領信徒追隨大道,影響逐漸擴大。八十歲時,在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婆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遺骨(在當時的印度,人體遺骨既稱為舍利)分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骨灰塔)供養。由大迦葉尊者繼承衣缽,繼續帶領佛教。

十大弟子

在佛陀在世宣教時,共有十大弟子,分別是: 大迦葉(頭陀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羅睺羅(密行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優婆離(持律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迦旃延(議論第一)

入滅後

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說教,通過幾次結集,成為經,律,論“三藏”。隨著傳播範圍的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僅供學術資料參考)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