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慈禧太后

 

(一)清是什麼樣的朝代?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是歷史上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

統治者為出身滿洲的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曰大金,

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稱帝。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

由於鎮守山海關與統制關寧鐵騎的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失敗,吳三桂遂答應了多爾袞的條件、

聯合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

清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覆亡。自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

 

清朝歷史

後金王朝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帝時,明朝欲壓抑北元殘餘勢力,

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

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八旗制度隨即建立,

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

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

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關

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

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入關,於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

清廷聯合了漢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和南明朝廷的軍隊。

在清廷控制全中國的過程中,由於規定所有人必須剃髮易服,所以在中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民族的武裝抵抗,

導致了清兵的血腥鎮壓,尤其是江南一帶曾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江南抗清軍民事件。

此外為了抗清,明朝遺臣鄭成功還在1661年攻下了當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的台灣來做為他抗清的基地。

滿清為加強對鄭氏的作戰,一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

 

康(雍)乾盛世

清初,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康熙帝8歲即位,享國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在位期間,擒鰲拜,掃除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平定台灣的明鄭政權、平定西蒙古準葛爾叛亂,打敗沙俄侵略,

簽訂維護了黑龍江南北領土的《尼布楚條約》,並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等。

康熙去世後,亟思振作的雍正帝即位,他以有效的辦法成功地打擊貪腐,整頓經濟,推行改土歸流,因平叛而納入青海省。

繼位的乾隆帝則編纂《四庫全書》,建造圓明園,正式統一了天山南北(新疆)並且稱自己為十全老人,

認為自己有十大武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在沒有任何人逼迫下自動退位的皇帝,

但其六次遊江南普遍被認為是導致清朝由盛轉衰的主因。

 

18世紀中葉,清朝經濟發展達一個歷史上的新高峰,人口也大大增加,史稱「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雍乾二帝由於出於統治威懾,屢興時人所詬病的文字獄。

其中,有些很可能只是牽強附會,但統治者發現後均採取了嚴格的懲罰措施,而且涉及面往往很廣,

凡是這個「大逆不道」的犯人的家屬,只有處死充軍,流戍,入官這幾個下場。後果是許多無辜的書籍為了安全也被統統燒掉。

一般認為文字獄的盛行壓制了人民的思想。

 

也有一種歷史觀點認爲,所謂康乾盛世是戰亂引起的破壞後習慣性恢復,其經濟規模並未超過明朝末期。

明朝末期和康乾盛世之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都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有衰落的現象,政日漸腐敗。

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趨保守和僵化。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

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第一個是因為輸掉鴉片戰爭所簽的《南京條約》、接者因亞羅船事件和廣西教案照成中英法戰爭輸掉而遷的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

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

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與半封建的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

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

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

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

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

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

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

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

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

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

變法有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在慈禧太后的縱容下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因此造成八國聯軍的入侵。

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

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

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

不過,1911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

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

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二)禧禧是什麼樣的人物?

 

慈禧太后

 

宮廷畫家所繪《孝欽顯皇后朝服像》(慈禧)慈禧太后 18351129日—19081115日,

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

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稱之者;

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

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筆帖式,曾任安徽徽甯池太廣道道員等。

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稱謂。

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

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

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

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大事記

七十大壽時的慈禧18525月,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1854年,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九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

1856年,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1857年,晉懿貴妃。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後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

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

1862年,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1865年,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疑問,旋又複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1888年,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在甲午戰爭戰敗。

1898年,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恐影響其勢力,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1900年,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1901年,辛丑合約簽訂,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

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按東定陵神牌上記載,皇太后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後得到的尊號全稱為: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

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

 

正面評價

西太后攝於頤和園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

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

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

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

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

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

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堙A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

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西洋畫家所繪慈禧油畫像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

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

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

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

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

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

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

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

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

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

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

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甲午戰敗之源

維琪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馬關條約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像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

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

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鉅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

修建頤和園是光緒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於光緒。

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使北洋海軍無法購買已訂購的快速巡洋艦(後被日本買去成為“吉野號”,此艦後擊沉“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有決定作用),並且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

 

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畫,意圖超過北洋海軍。

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

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

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

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阻礙變法維新

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

而非出於真心支持。

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

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

終於,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

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後黨政變成功。

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

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辛丑和約之源

維琪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諭 (慈禧)

西巡迴鑾始末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

載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

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

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

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

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

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

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

 

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

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

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后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

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

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

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

締結辛丑和約後慈禧發佈“罪已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

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

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懸案:光緒之死

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台,年方三十八歲。

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

一般相信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緒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

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

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

另有人稱他為自然病死,但鮮為後人所採信,因為慈禧臨終前似乎預知皇帝將早於自己壽盡,故已著手安排、

物色可繼位之人選。

有一位成年的阿哥曾為慈禧所喜,但最後慈禧仍以其侄孫、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三歲長子溥儀為帝。

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禦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

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

1909年(宣統元年)光緒帝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滅國傳說

傳說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將敵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消滅,該部酋長金台吉臨死前發下的詛咒:

「即使我葉赫族裡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將建州女真滅亡!」

於是後來的滿清皇帝爲了迴避此詛咒,均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後。

慈禧太后是葉赫部的後代,而清帝國在她的主政下邁向衰亡,因此有人說慈禧太后的出現正是葉赫部的詛咒應驗。

由於,努爾哈赤的元配為葉赫部人,也有滿清“興於葉赫,亡於葉赫”之說。

 

史實上,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世代代都是姻親。

努爾哈赤的母親以及許多妃子都是葉赫那拉人氏;皇太極即為葉赫那拉氏(滿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所生。

在清朝時有一個世代傳說:葉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

孝慈高皇后是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14歲時(明萬曆16年)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盟條件嫁與努爾哈赤,

與努爾哈赤生活了15年,僅生下皇太極一子,29歲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極追諡為太祖高皇后。

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並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

 

努爾哈赤是用36年的時間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之後,最後才向葉赫那拉氏宣戰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葉赫那拉最強大;

其二,葉赫那拉的汗是他的親舅舅,各守關的將領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親人。

 

當時,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千軍萬馬,包圍了葉赫城,但他沒有馬上宣戰,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那拉氏投降,

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明朝政權。可是葉赫納拉家族認為,你是我們家的姑爺,你不聽我的指揮,還要聽你的,

那哪行呀!堅決不同意。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努爾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願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誰,我六親不認,

一律屍首分家。就這樣,努爾哈赤向葉赫那拉宣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努爾哈赤最終殺進城去,

殺了幾萬人,而葉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圍的首領也紛紛自殺,寧死不降,直到最後,老一代的都死了,

剩下年輕的看到大勢已去,大勢所趨,才向努爾哈赤投降了。

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著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後妃與秀女,不選葉赫那拉氏的傳說。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三)不同的版本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 183511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11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死後清朝上諡號為“孝欽慈禧太后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總共25字,為有清一代皇后身後哀榮之最。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太后是滿洲鑲黃旗人,其家庭屬葉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甯池廣太道道員。

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無名。

乳名那拉氏,故稱葉赫那拉,徽號慈禧太后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

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為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太后。

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

 

葉赫納拉氏的起源

據葉赫那拉·根正說:“關於葉赫那拉氏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元末明初時,已在葉赫河建立了葉赫城的葉赫那拉氏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氏族發生了一場戰爭,

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

‘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

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了一陣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它!’

葉赫那拉氏最後打敗了愛新覺羅,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

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墾達爾漢,原姓土默特。

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原來是蒙古人到扈倫部,他招贅在那堙A那拉的意思就是愛,他領有其地,並成為一國,

因為他的國是在葉赫的河邊建立的城市,所以叫葉赫那拉氏。

 

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

其中也先後出過許多文豪武將,如歷來被譽為“清初學人第一”的滿族傑出文人納蘭性德就姓葉赫那拉。

但真正使葉赫那拉揚名天下的,當屬葉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蘭兒,安徽徽甯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

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倖,1854年進封懿嬪。

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

1861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

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

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

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

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

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佈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

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複行垂簾聽政。

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佈“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年,適逢那拉氏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

自大內至園, 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

故於“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採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書“請停工程”,那拉氏大發雷霆。

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條,系指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

一些主戰派廷臣紛紛上疏,請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

那拉氏怒不可遏,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9月中國陸海軍先後敗績,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27日強使主戰的軍機大臣翁同和到天津與李鴻章會商停戰求和之事。

10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23日星進。

117日,日軍佔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來,那拉氏卻不為所動。

在頤和園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公事皆延置不辦。

 

1122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那拉氏仍不以為然,並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

1126日,那拉氏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時光緒帝不在座。

突然宣佈“瑾、珍二妃有祈請干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

並將瑾、珍二妃之兄禮部右侍郎志銳遣戍烏媔效洛x。

 

珍妃為光緒寵妃,並支持光緒對日主戰。

當時朝廷內一些主戰官員,不滿於那拉氏、李鴻章對日屈膝,於是結二妃之兄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

推動光緒對日抵抗。

1028日,文廷式又親自上奏:《倭夷入寇樞臣與疆臣各懷異志但欲求和請交部嚴加議處折》,

彈劾李鴻章等不思督軍應敵,“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請旨將樞臣及北洋大臣交部嚴加議處,以存國法”。

這時,正值那拉氏起用恭親王奕欣主持對日議和,主和空氣甚囂塵上。

那拉氏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和派及向光緒示威。

124日同時下令授恭親王奕欣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的加強了主和派勢力和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戰事上愈不可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

18951月,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

日本政府藉口中國使臣全權不足,拒絕開議。

議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萬分驚恐,曾命順天府準備車騾,擬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於廣島拒和後,立即向北洋水師另一基地威海衛進攻,27日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覆滅。

3月初又發動遼河下游作戰,六天之內,連陷牛莊、營口、田莊台。

至此,以那拉氏為首的投降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再次赴日乞和,

4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

 

消息傳出後,舉國大嘩,憤怒聲討那拉氏、李鴻章等人的賣國行為。

人們在北京城門貼出“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的對聯表示抗議。

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日軍於6月間開始派兵侵入臺灣,遭到臺灣人民的奮勇抵抗,

那拉氏一面下令臺灣大小官員內渡,並嚴厲禁止接濟臺灣抗日軍民,同時又在頤和園搭起天棚,準備避暑。

人們又題了“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的對聯,痛斥那拉氏的賣國罪行。

 

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帝憤於戰敗割台,欲思振作,決心變法,改革政治。

18986月發佈“明定國事上諭”,實行變法。9月,那拉氏發動政變,扼殺新政,囚禁光緒帝於瀛台,開始複出訓政。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拉氏挾光緒出逃西安。

第二年2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佈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

9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合約》。

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後,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西太后與“現代化”

孟心史的《明清史論著集刊》中有一篇《記陶蘭泉談清孝欽時事二則》,是很有趣的文章。

它報導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緒癸卯,中國鐵路史上的兩項新工程。

那時蘆漢鐵路北段已經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蘆、和由高碑店至易縣的兩節。

 

當時蘆漢路的督辦是鼎鼎大名的“會辦商務大臣”盛宣懷,北洋大臣則是袁世凱。

陶蘭泉(名湘,是有名的藏書家)則是盛宣懷委派辦理頤和園裝電燈和蘆漢路北京事務局的大員,

算得上極時髦的洋務好手。那是75年前,修鐵路和裝電燈都是地道的現代化新事物。

這兩項新建設都是在西太后關懷之下進行的。

 

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位皇太后對現代化的興趣與關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別動機。

裝電燈是為了在頤和園塈騥o暢地享樂,白天玩不夠,晚上再來玩,這時候電燈比起蠟燭之類可就顯出非凡的優越性來了。

修鐵路則是為了上墳——恭謁西陵。總之,西太后的“洋為中用”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遠的。

 

孟心史記述道:

蘭泉承宣懷旨,車中備鐵床、茵褥枕被。花車原有臥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

床橫置,面車窗,以巾幔,圍之。……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

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為繡墩。

 

看看這些辦法,實在也不能不佩服陶蘭泉的幹練,確有一些創造發明的真功夫。

花車的臥榻無論怎樣講究,抽起鴉片來總顯得逼仄,轉動不便。現在換為鐵床,難怪總管太監李蓮英事先審查時,

要連呼“曉事”了。不過這一點,是常人也還可以想到的。

出色的是用水銀鋪底的如意桶。那構思之奇妙,真是常人所不能了。

中國的水銀礦開採,歷史不能說不久。但除了用來做防腐劑,使屍體不壞(通稱“水銀葬”)外,

只有這一用法最為別致,是連洋人也不曾想到的。

 

西大後重視現代化的事例當然遠不只此。

去過頤和園的人,大抵都看到過一處十分高大的樓閣式的戲臺,這也是當年西太后試驗現代化手段的地方。

這座戲臺是有轉臺的裝置的,而且在高空還有種種特別設備。

不但舞臺場面可以快速轉換,避免了落幕換景等等麻煩;連天兵天將的從空而降,也毫不費力。

這自然是機械化的結果。可惜這座戲臺久已廢棄不用,我雖多次參觀,都不曾見過那實際應用。

只是從老太監之流的口中,聽到“老佛爺”在這兒看戲看得如何開心之類的回憶而已。

 

總之,西太后的關心現代化、重視現代化,是無疑的。而現代化又是要從洋人那媥ヮ茠滿C

而從辛酉以來她對洋人的態度就有了確實的變化。她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內憂尤當早慮”的道理,

而“海疆不靖”,則是由於“在事王大臣籌畫乖方所致”。她看出,花了大筆銀子去建設海軍,不是個好辦法;

還不如用這筆錢來造頤和園,就在這園媟d“現代化”玩玩來得穩當、實惠。

 

慈禧其人

慈禧太后(一八三五—一九○八),是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

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

甚至把一些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後。

那麼,歷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w

 

  寬厚與殘忍

1861112日,慈禧在以奕R為首的貴族、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北京政變,從載垣、端華、

肅順等8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手中奪取政權,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但是,鞏固政權比奪取政權要困難得多。

為了贏得統治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政敵的處理和清理獄訟。

 

北京政變後,載垣、端華、肅順被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擬罪名,

照大逆律淩遲處死。慈禧將載垣、端華兩位親王改為賜令自盡。端華之弟肅順改為斬立決。

其餘5人,原擬革職,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因為景壽是道光皇帝的女婿,奕R的姐夫,慈禧對他的處分改為革職,

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免其發遣。除穆蔭照原擬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為革職,免其發遣。

 

查辦載垣、端華、肅順黨羽時,僅將尚書陳孚恩、侍郎劉琨、黃宗漢、成琦、太僕寺卿德克津泰、候補京堂富績6人革職。

後來,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陳孚恩親筆書信多封,並有曖昧不明之語。

於是,查抄陳孚恩的家產,並照刑部所擬罪名,將陳孚恩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但是,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的賬目、書信,還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如果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

為了表示自己“寬厚和平”,使這些官員放下包袱,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

“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

 

總之,這一大的政變,處理得十分圓滿。原8位顧命贊襄政務王大臣,處死3人,處分5人;

與其關係密切的處理了陳孚恩等6人,太監5人,共計19人。

這與肅順辦理的戊午科場案動輒處分牽連數百人,不可同日而語。政變從發動到處理完畢,

也只有一個月時間。時間之短促,也是令人吃驚。以上事實說明,慈禧是寬厚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殘忍。

她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以及回民和苗民起義。

1864719日,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時候,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殺害太平軍將士十余萬人,

“秦淮河屍首如麻”。所謂的“同治中興”,是建立在對千百萬革命人民殘酷鎮壓的基礎上的。

 

革新與守舊19世紀60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

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他們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劻、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儘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

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

在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鬥爭中,慈禧雖然採取了平衡的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劻為首的洋務派,

另一方面,又扶植頑固派以牽制洋務派。但是,洋務新政畢竟利於清王朝的統治。

所以,在頑固派氣焰囂張的時候,慈禧又站在洋務派一邊予以壓制。

186612月,奕劻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

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堅決反對。他認為,讓科舉出身的人員向外國人學習天文、數學是斯文掃地。

他聲稱,中國之大,不愁沒有人才,只要多方訪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數學的人,為什麼一定向外國人學習呢!

慈禧讓他保舉幾名精通天文、數學的人才,並由他負責選定地方辦一個天文數學館與同文館分館互相砥礪。

他只好承認實無可保之人。

慈禧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

倭仁一向痛恨洋務,現在要他去辦洋務,感到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卻不肯收回成命,

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

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經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由於慈禧的支持,洋務運動才得以衝破重重阻力向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銳意變法。變法和反變法的鬥爭非常激烈。

1898611日,慈禧面告光緒:“前日禦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

於是,光緒發佈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這次變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體制,而慈禧改革底線是祖宗之法不能變。

隨著變法的深入,慈禧和維新派的分歧越來越大。

特別是康有為建議的仿先朝開懋勤殿一事,選舉英才,並邀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革之事全盤籌算,

然後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當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請求的時候,“太后不答,神色異常。”

從慈禧的表情,光緒感到變法已出現危機。為了使變法能進行下去,康有為、譚嗣同等密謀策劃,

爭取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以所部新建陸軍入京,圍頤和園,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臺。

由於頑固派勢力強大,袁世凱又是一個投機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維新派一邊。

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失敗了。

譚嗣同等6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一些參與或支持變法的官員,受到了降級、革職、流放的處分。

一切新政全被廢除。

  

主戰與求和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

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咸豐皇帝的懿貴妃。

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

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係的變化。

 

1860921日,清軍在八媥穭屁啎冗D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當咸豐即將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咸豐,差一點引來殺身之禍。

奕劻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咸豐廢約再戰。因為咸豐病危,只好作罷。

 

中法戰爭爆發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非常激烈。

慈禧將清軍的接連失利歸罪於奕劻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其他4位元軍機大臣也全部罷免。

但是,清政府內部的和戰之爭並未停止。

1884823日,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慈禧諭令對法宣戰,並將繼續堅持和議的張蔭桓等6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

18852月,法軍攻佔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

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幹,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

188544日,授權金登幹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

6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歲生日,準備在頤和園大規模的進行慶祝。

除了在頤和園大興土木之外,還在從紫禁城西華門至頤和園東宮門蹕路所經分設60段景點,

建造各種形式的龍棚、經壇、戲臺、牌樓和亭座。

正當清政府緊鑼密鼓籌備太后六旬慶典的時候,中日戰爭爆發了。

中外輿論認為,中國必勝。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准有示弱語”。

 

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非常生氣,說,

“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就要他一輩子不高興。”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

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

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於形勢日益緊張,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畫,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

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甯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18952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臺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18954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義和團運動剛剛在山東興起,開展“滅洋仇教”的反帝鬥爭的時候,慈禧是主剿的。

她多次諭令地方督扶“實力剿捕,毋得養癰貽患。”

 

由於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各國駐華公使在照會清政府強烈要求鎮壓義和團之後,又不顧清政府的反對,

堅持調兵進京,在使館官員的指揮下,肆意抓捕、驅趕、槍殺甚至炮擊義和團及中國居民。

統治集團內部,以載漪、剛毅、徐桐為代表的頑固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抗擊列強。

而奕劻、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中央和地方官員,則主張痛剿義和團,避免列強的武裝侵略。

 

因為“外國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於心,對頑固派的意見非常欣賞。

同時,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決意宣戰。

 

就在這一天,八國聯軍已經攻佔大沽口炮臺了。621日,慈禧以光緒名義發佈對各國宣戰的詔書。

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

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並積極活動,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

 

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

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佈置戰守事宜,並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

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並於北玉河橋樹立木牌,牌上大書“欽奉懿旨,保護使館”。

又分別致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國家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

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

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814日,進入北京。次日淩晨,慈禧帶著光緒,在2000餘名兵勇的護衛下倉皇出逃。

令奕Q、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

 

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經過幾個月的反復交涉,

除了參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國之外,又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擬定了議和大綱12條。

1222日,李鴻章從美國使館抄得一份材料,立即電告軍機處,轉呈慈禧。

慈禧看到沒有將她列為禍首,也沒有要她歸政光緒,如獲大赦。當天就電複奕劻、李鴻章,大綱12條,原則上照允。

並發佈上諭,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為了儘快地達成和議,全部接受列強提出的條件。

19019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合約》。

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一。從中國重農抑商政策的改變

看慈禧太后太后的偉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民以食為天",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 . 首先,重農抑商起自先秦,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在漢朝得到強化。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不許商人穿絲綢衣服,不許乘車或騎馬;

第二,不許商人名田,即購買土地,犯者以律論,凡土地和奴婢超過法定數額則沒入官府;

第三,不許推擇為吏,即不許商人及其子孫到官府去做官,犯者以律論

第四,重租稅以困辱之,法律規定, 賈人與奴婢倍算 ,商人所納算賦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

第五,謫發,也叫謫戍,遷徙商人到邊遠地區戍守。

 

重農抑商的根源: 1。時代的需要:封建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是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

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所謂一飽忘了千年饑,古代常常是糧食不足。

因此,以農立國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

2。儒家思想:孔孟都是尊農的。

3。統治階層的需要:封建社會的統治集團是地主階級。

4。穩定的統治:農業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產業,百性固定在一處,而商業使百姓流動,不方便統治。

商人有可能把本該由國家賺的錢中飽私囊,如果是奸商,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農民比商人要好統治何止千萬倍。

 

以上三個因素的結合,就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根源與傳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控制一個社會的經濟命脈逐漸轉為資產階級的時候,

封建社會也就開始滅亡了。

慈禧太后的洋物運動,是自上而下的打破中國上千年的封建體制。

儘管宋朝和明朝也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那都是私人行為,比如朱元章是最很商人的。

清朝晚期的商品經濟開始發達,資產階級成長壯大,於是,慈禧太后採用了適合生產力的君主立憲制。

因此,封建社會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漸消滅了,也就是說,清朝的 晚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

 

通常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錯誤的,因為,清朝末期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會的定義。

慈禧太后為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興辦洋務,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 ,這個重大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還有,派人留學,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辦報。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 不過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續。

 

這堙A再說一件事,看看慈禧太后的手腕。

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

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他們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R、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儘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

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

186612月,奕R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

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太后,堅決反對。

他認為,讓科舉出身的人員向外國人學習天文、數學是斯文掃地。

他聲稱,中國之大,不愁沒有人才,只要多方訪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數學的人,為什麼一定向外國人學習呢!

 

慈禧太后讓他保舉幾名精通天文、數學的人才,並由他負責選定地方辦一個天文數學館與同文館分館互相砥礪。

他只好承認實無可保之人。慈禧太后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

倭仁一向痛恨洋務,現在要他去辦洋務,感到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太后卻不肯收回成命,

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

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

經慈禧太后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由於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務運動才得以衝破重重阻力向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統一戰線與慈禧太后中興: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都是當時的大 英雄,

拿到歷史上任何時代也是響噹噹的。她手下的袁大頭的本事也堪比曹操。

讓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

早年協助咸豐皇帝處理國是,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

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同光中興 實際上就是就是慈禧太后中興,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

 

三。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內外勢利的逼迫,

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別人世,中國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國的政治體制。

 

四。平撚亂,白蓮教亂以及回民和苗民起義。太平天國與義和拳,那個是好玩的? 恐怕道光咸豐活轉來也玩不轉.

勇於並敢於相信群眾,放手發動群眾反抗外國侵略,發動了轟轟 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後世的文革,實有效顰焉。

五。1906年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楊乃武小白菜一案, 足見慈禧太后之英明與無奈.

 

六。智禽肅順,內除權臣,維護了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

禽肅順意義 重大,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當中體現的大智大勇,艱難曲折,實在有超過 康熙,更是說明太后的過人之處。

倘使慈禧太后多活10, 袁世凱敢玩得出那麼拙劣的竊國把戲麼?

 

七。慈禧太后的武功:

英明決策,平定西北,收復新疆,千秋功業,莫此為甚矣。偉哉 太后,壯哉太后。

以當時的情勢能做出這個決策,並能夠貫徹始終,太英 明瞭、太偉大了。

當時朝廷的兩條路線鬥爭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廟堂,頂住了以李鴻章為首的黑司令部的干擾和反對,

挽救了中國,挽救了大清。

 

八。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銳意變法。變法和反變法的鬥爭非常激烈。

1898611日,慈禧太後面告光緒:“前日禦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

於是,光緒發佈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實行改革後不久,光緒和幾個書生犯了急躁的毛病,要搞大躍進,同時, 革命黨人趁機起事。

在戊戌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場風波中,慈禧太后審時度勢,冷靜應對,果斷 平息了這一場動亂,維護了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事後,康有為和梁啟超在洋人的幫助下,逃亡國外。那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央工作中的一些失誤,

欺騙不明真相的群眾,勾結國外反華勢力,妄圖製造動亂,顛覆政府,篡奪權力,其居心十分險惡,

如果不是一批以太后為首的老同志還在,結果不堪設想。同光中興事業就完全有可能被葬送。英明哉,太后。

 

九。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一起抓,國防建設和文化建設並重。

在太后的大力支持下,為體現同光中興的偉大成就,建設了頤和園這一文化瑰寶,留存後世。

後來有人攻訐說是挪用海軍經費,這是推託戰敗責任的說法。

歷史證明,這個“挪用”是完全正確的,唯一的錯誤就是“挪用” 的還不夠。

因為歷史證明,即使再投入10倍的軍費,依然改變不了打敗的命運。

當時不“挪用”,結果只會是黃海海底多一艘殘骸,而頤和園就不會有了,大家說,是要一艘殘骸,還是要頤和園呢。

甲午戰敗責任主要在李鴻章,當時,以李鴻章為首,以“海歸派為骨幹形成了一個黑司令部,

他們欺騙太后,把持了海軍的建設和指揮大權,歷史證明這是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

 

歷史證明,內部的敵人比外部的敵人更可怕,危害更大。警惕阿,善良的人們!!!

王莽 和慈禧太后 有點類似的地方

1。王莽在儒家一統天下人思想的時候,王莽是非正統的,王莽違背了儒家禮教中的“家天下”,

受到知識份子的攻擊,現在也這樣。而以現在的政治觀點看,成王敗寇,王莽在這一點上沒什麼錯。

給王莽平反要到什麼時候呢?

 

2。慈禧太后:也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個女人執政怎麼讓大男人受得了。

無論王莽和慈禧太后怎麼努力,都免不了被咒駡的,中國的這個傳統文化哦,,,,

 

3。王莽和慈禧太后的失敗都是因為自己的改革新政,本意是好的,但都太快太急!

王莽 的改革得罪了大批的權貴。日本的維新用了20年,慈禧太后 的新政卻只用了8年,儘管在中國第一次創立了先進的君主立憲制,但因為改革步子太大,權力下放,終因保路運動以及日本等支持的“革命”而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四)老佛爺由來

 

老佛爺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

 

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

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粱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

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

“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後殿御覽。”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堙C

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

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

“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

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卜簽求壽,由於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

還穿上了寺堣銴V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

她們倆人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還有種說法————

我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

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

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

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

“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

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五)宦官當權

 

皇帝需要宦官

   宮廷中需要宦官,是出於君主的多慾。

  後宮是皇帝的家,因此皇帝在後宮被稱為「大家」或「官家」,這個一夫多妻制的政治家庭,

其構成並不比豪門大戶複雜多少,皇帝是惟一的丈夫,后、妃是妻妾,宮女是丫環,有可能成為妾。

這個貴不可及的家庭需要繁重和特殊的服務,儘管皇帝和后妃有眾多的女僕,但皇室事務不可能完全由女人擔當,

比如跑腿、傳呼和繁重的執役。

 

而男性出入內廷又可能節外生枝,皇帝的猜忌心理是不允許男性在內廷執役的,

因此,宦官(閹人)成為擔負宮廷服務的最理想的人選。豪門貴族府院中也選用宦官服役,

宋以前,任何有錢人家都可以購買宦官。宋朝廷下令禁止民間蓄養閹奴,此後宦官歸皇帝專有,清代又允許王府中使用宦官。

 

  宦官成為一種制度,是由皇帝的專制權力決定的。在星象中,帝座周圍有宦者四星,

《周易》說﹕「天垂象,聖人則之。」皇帝號稱天子,就是人間的神,皇帝的權威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在皇帝與臣民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臣民不能看到皇帝的日常生活,宮牆和宮殿起著保障皇帝神秘的外衣不被窺破的作用。

 

那麼,看守宮殿、伺候皇帝的人必須是與外界隔絕、具有特殊人格的人,這種人只能是宦官。

宦官由於身體殘缺,不能再過人世間的生活。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說,宦者體非全氣,所以情志專良,容易役養。由這些人守護皇宮,皇帝大概可以放心了。

 

  皇帝們心裡很明白,宦官的存在不僅是為了防止後宮女子失去貞潔,主要是他自己需要宦官。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便疏遠了昔日的戰友,在他臨死的前一年,長期抱病不見群臣。

一天樊噲大膽闖進宮內,發現劉邦正枕在一個宦官的腿上,思慮著什麼。

樊噲見此景,十分悲憤,流著眼淚說﹕「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劉邦笑著坐了起來,沒有回答樊噲的問題。

 

  劉邦當了皇帝便成了天底下最孤獨的人,他不再有與自己利益相同的人,

如果有,那只能是敵人,必須殺掉。強敵項羽已成過去,當年的功臣變成了潛在的敵人,他便日夜不得安寧。

沒有人值得他信賴,沒有人會不渝地忠於他?

宦官卻屬例外。皇帝確信,真正忠於他的人是宦官。

臣子有內外之分,文武百官是外臣,宦官是內臣。皇帝對內外臣子加以區別,發現內臣是愛他的,而外臣則有私心。

外臣愛自己甚於忠於皇帝,他們有自己的家族、血脈,他們做事先要為自己和子孫著想,只有宦官日夜陪伴著皇帝,

是皇帝惟一可以信賴的人。

 

  關於宦官的忠誠,古代阿拉伯和歐洲人也有同樣的見解。

他們認為,男人被閹割等於被征服,被征服者失去了反抗能力而代之以效忠;

再者,他們與家族與外界脫離了關係,就能心無二用地效忠他的主人。

西亞和歐洲的王室也曾用閹奴看守王宮,並保護國王的安全。

看來,宦官並不是中國特產,但在中國古代皇宮中,宦官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利用,

宦官在皇帝生活中的意義也最為重大,宦官竟成為皇宮中一時不可或缺的成員。

 

  皇帝需要真正的奴僕,百官、后妃、外戚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奴僕,真正的奴僕是宦官。

皇帝與宦官是明確的主奴關係,而君、臣之間雖有一定的主、奴色彩,但還有一種「義」存在。

君、臣見面有一定的禮儀,皇帝怎麼可以枕在宰相的腿上?

漢武帝時,汲黯來見,武帝沒有戴好帽子,就躲起來不敢出見。

因此大臣與手持溺器的宦官決非一種人。

大臣有自己的是非觀,不以君主的是非為是非,而作為奴僕的宦官則注定要以皇帝的是非為是非,

皇帝妄喜妄怒,宦官從而不違,大臣則要提出規諫。

宦官用順從來顯示對皇帝的敬與愛,他們在皇帝身邊察顏觀色、體貼入微,皇帝愈發覺得他們可愛、可信。

那些喜歡為所欲為的皇帝,特別喜歡和需要這種溫和恭順的奴僕,視宦官為自己人。

在宮內,皇帝稱宦官為家奴,宦官稱皇帝為萬歲爺,稱后妃為娘娘,儼然一種大家族的氣氛。

 

  皇帝們自一出生就離不開宦官了,他們離開乳媽的懷抱後,就由宦官撫養,跟著宦官學習說話、走路、行禮,

甚至由宦官教授文化。許多備受皇帝信任的宦官,都是皇帝幼年時的伙伴。

大臣們若想把他們從皇帝身邊排斥掉,往往要冒殺頭的危險。

皇帝對於陪伴他多年的宦官的信賴,超過對任何人的信賴,包括皇帝的母親和皇后。

 

哪些人被閹?

 

  哪些人經歷一番慘痛的折磨而成為宦官?人們首先想到了古代的一種刑法──宮刑。宮刑又稱「腐刑」,

因被閹者傷口發出腐臭而得名。宮刑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法,可知受刑的人一定罪行很重。

受宮刑又叫「下蠶室」,蠶室是一間封閉的、避免陽光照射的屋子,受刑的人在這裡忍耐四十幾天,出來時傷口已經癒合。

 

  不幸的是,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成為受宮刑的一員。法國的哲學家彼得•阿比拉德(Peter Abelard)也遭此巨辱。

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降匈奴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施以宮刑。

刑後,司馬遷在內廷當了一名要職──中書令。同一時代的音樂家李延年也不知犯了什麼罪,被武帝變成了一名宦官。

也許司馬遷和李延年都是武帝需要留在身邊的兩種人才,不過後世君主若想把什麼人變成宦官要簡單得多,

不必讓被閹者擔當什麼罪名。

唐玄宗時有伶人羅黑黑,玄宗為了讓他在內廷教宮女彈琵琶而不發生意外,就一舉閹了羅黑黑。

明代一個軍府中的士卒名叫王敏,善於蹴鞠,被明宣宗看上,隨即閹為內侍。

 

  受刑後的罪犯始終是宦官的一個來源,在北魏,這是宦官的惟一來源。

因此,人們常稱宦官為刑餘之人。唐宋以後,把罪犯變成宦官的事例大為減少。

明代大概只有懷恩是因叔父犯罪,牽連受刑為宦者的。

 

  閹幼童為宦官屬於常見的另一種宦官來源。

被選來閹割的幼童都是聰明伶俐,相貌俊秀者,他們進入宮中,深得太后、皇后和妃子們的喜愛,不會分給他們繁重的工作。

唐武則天時,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帶回兩個被閹的童男,冠之以兩個新名字,一名金剛,一名力士。

力士黠慧、相貌端正,一來就得到武則天的嘉賞。

 

明成祖時,大臣張輔到交趾選了一批俊美的男童,帶到京城閹為宦官。

其中有范弘、王瑾、阮安、阮浪等人。范弘有一副嫻雅的神韻,在文學上頗有敏識,成祖十分喜愛,破例讓他讀書深造。

歷經幾個皇帝,范弘都被另眼看待,英宗讚賞他的雅致,稱他為「蓬萊吉士」。

 

  明代朝臣、太監剿平南部少數民族的反抗後,多次閹割其幼童供給朝廷,理由是剪其逆種,防止他們再行叛亂。

明英宗天順年間,鎮守湖廣貴州的太監阮讓,一次竟將擄獲的苗童一千五百六十五人閹割,術後病者死達三百二十九人,

後用同樣的人數補上,總共閹割了一千八百九十四名幼童。

英宗聞知後大怒,下旨切責阮讓。明武宗時,福建總兵陳懋向皇宮進獻淨身幼童八百人,武宗就安然收受。

 

  自唐至明,許多宦官都出身於嶺南、閩中。這兩個地方成為宦官的供給地。

唐朝向這片地區徵收宦官,如同徵糧徵稅一樣。

嶺南和閩中在唐朝廷看來是化外之地,內地禁止人身買賣,這裡卻屬例外。

在這一帶產生的宦官,許多被阿拉伯人買走,運往各地。

貧困會促使人去冒險,做非人的事情,被充作宦官的嶺南、閩人並非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願意當宦官。

不過那一帶確實有些人做轉手宦官生意發了財,所以宦官市場興旺不衰,並延續到明朝。

 

  唐時,各道(道是行政區)向朝廷進獻閹割後的兒童,號稱「私白」。

自宮刑逐漸消失後,實施閹割叫做「淨身」,「白」也代表這種意思,一般淨身以後就叫白。

「自宮」則指的是自願接受淨身手術,或自行淨身。

 (資料來源:歷史新天地)

 

(六)宦官李蓮英

李蓮英的故事

連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葉赫那拉·根正  郝曉輝 

 

  說起慈禧,很多人都會想到還有一個人物,就是李蓮英。這個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太監原來是河間府的一個皮匠,

生性好賭,在賭場把自己一點辛辛苦苦的積蓄輸得一乾二淨,急怒之下,就引刀自宮了。這是一些史料堶掠O載的?

而真正的李蓮英什麼樣?我爺爺也曾經對我說過…….

 

  據爺爺說,當時河間府淨身的人到宮媟礄t的很多,於是就有好心人給了他良方秘藥止痛止血生肌,終於把他救活。

等到身子複元以後,李蓮英剩下的路也只有一條了:

當太監。於是經人引領就直接投奔首領太監郭吉祥了。經過驗明證身以後,就派在御花園欽安殿照應香火。

 

欽安殿供的是真武大帝,每逢初一和十五慈禧都來拈香祈福。

但是很奇怪,自從李蓮英派在欽安殿當差以來,佛前錦傘、絳節、寶蓋、珠幢,以及一些祭神用的器具,

總是收拾得纖塵不染、光致整潔。慈禧非常喜歡他的勤快心細,不久就調到內宮伺候御前起居了。

就這樣,李蓮英幾乎是一夜升天,得到了別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在李蓮英來宮內之前,慈禧每天早上的洗漱,都是專管梳頭的太監沈二順服侍的。

這個沈二順在宮堮伀`裝傻充愣,所以慈禧給他起個諢名叫他“傻老”。但是因為他伺候得還好,所以慈禧對他也非常好。

可是沒過多久,沈二順忽然腿上鬧流火,不能上殿當差,換了幾個梳頭太監,不是把發根鬆緊紮得不合適,

就是獨有一撮發根滋在外頭。慈禧非常不滿意。

 

於是有人慫恿李蓮英試一試。李蓮英可是有心人,知道慈禧的頭髮非常硬,很難順溜,於是事先準備好一小盒發膠,

用小刷子三抿兩抿就把慈禧後頸上那撮特別硬的頭髮攏得伏伏貼貼。這一下就讓慈禧對他特別放心,

不久升為首領,擔任慈禧的梳頭太監了。

 

  李蓮英雖然日漸走紅,成為慈禧跟前言聽計從的大紅人,可是他遇事依然謹小慎微,對於一般妃嬪宮娥、女官命婦,

有了過錯,惹慈禧不高興,他總是儘量替人美言遮蓋,曲意回護,所以在慈禧左右人人對他都有好感。

 

  但是後來事情就不一樣了。隨著慈禧對李蓮英越來越寵信,李蓮英也就越來越囂張。

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正好21歲舉行大婚,表面上是慈禧撤簾歸政,其實一切軍國大計,光緒依舊是按照慈禧的命令執行。

大權還暗中掌握在慈禧手堙C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慈禧趕上六十大壽。於是光緒率領文武官員,約定了一個時間演習慶祝儀式。

但是原定的時間已經到了,文武百官也花衣頂戴地在仁壽宮聚齊了,只等著李蓮英。可是左等右等直到午後,

李蓮英才姍姍而來,王公大臣一個個饑腸轆轆,足足等了三個時辰。這時李蓮英不但沒有任何一點羞愧,

而且一點道歉的意思都沒有。這時光緒臉上就掛不住了,因為文武百官都非常氣憤。

於是傳旨把李蓮英打了四十大板,李蓮英就懷恨在心。

 

  但是後來有這麼一件事情,爺爺記得比較清楚:庚子之亂,慈禧和光緒逃難到西安,途經保定。

禍亂當前,也增加了李蓮英不少警惕。

保定的地方官員倉皇接駕,除了給慈禧準備了寢所外,其餘的僅給李蓮英收拾了一個下處,有被有褥,

而對光緒卻沒有認真收拾準備。當天夜堳D常冷,光緒就蜷臥在一鋪冰涼的土炕上,久久不能入睡。

這個時候,恰巧李蓮英起身小解,見到光緒這種狼狽情形,於是心思一轉,立刻進屋跪在光緒面前說:

讓皇上這樣吃苦,都是奴才疏忽,伺候不周,只是現在夜已經深了,沒有辦法籌辦,所以請皇上遷就委屈,

暫用奴才的鋪蓋吧!結果他把床鋪讓給光緒,自己真在牆角蹲到天亮。

事後光緒時常提起這件事情,認為李蓮英確實是非常忠心!

 

  有人說李蓮英軀幹修偉,是因為操刀自宮非常徹底。

但是李蓮英這一舉動,雖然有好藥挽回了一條命,可是卻落下臉色蒼白的毛病。

剛過中年就已經皺紋滿臉形同老嫗,尤其喉音尖銳異常刺耳。有些對內廷情形不瞭解的人愣說李蓮英與慈禧有私,

說李蓮英的住所靠近慈禧寢宮。

而清宮規矩是:皇子過了12歲就要分宮而居,而各宮宮門之內都歸嬤嬤宮娥上夜,內監人等只能在宮外聽候差遣,

很難越雷池一步。李蓮英的住所在北四所,距離慈禧寢宮,步行至少需要二十分鐘才能走到。

那種匪夷所思的傳聞,實在是不能相信。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爺爺在過年吃餃子的時候對我們說的:

當時宮堛熔葖U是新年的正月初二祭財神(江南一帶是正月初五祭財神),祭財神要吃煮餑餑(即水餃,滿洲人叫餑餑),

餑餑堶n包一種特製實心的小金元寶,比花生米還要小。

本來應當包一隻財神餃子大家來吃碰碰財氣,可是大家怕老佛爺吃不著不高興,所以一包就是四隻,

每年這四隻財神餃子,都是老佛爺一個人吃出來。

有一年吃財神餃子,是隆裕主持,老佛爺吃來吃去,只吃出三隻財神餃子,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

無巧不巧那只財神餃子偏讓隆裕自己吃了出來。

大家也正急得手足無措,還是李蓮英靈機一動,立刻走到皇后跟前偷偷把小元寶拿過來,

乘人不備塞在新煮好的餃子堙A請老佛爺再吃幾隻新煮的餑餑。

哪知,慈禧一吃這幾個餃子,馬上就吃出了最後這個金元寶,自然僵局就解開了。

事後,隆裕也感念李蓮英解圍有功,給了不少賞賜。

後來隆裕成為太后的時候,雖然有人在隆裕面前說了很多李蓮英的壞話,說光緒猝死的兇手就是李蓮英。

這樣雖然弄得他整天提心吊膽,忐忑不安,可是他終於得保首級終老田園。

 

  據說當年慈禧辦完喪事,李蓮英認為靠山已倒,所以就急風轉舵告退離宮。

他在當時的東皇城根附近購買了一所宅院,雖然沒有小德張在永康胡同的私宅那麼豪華,但是也是穿廊圓拱,雕梁粉壁。

到了晚年,李蓮英過繼了兩個侄子作為嗣子。而東華門著名的叫做東興樓的飯館,他也占了三分之二的股權。

 

  據說後來宣統大婚,也就是在出宮之前,為了縮減開支,撤掉了禦膳房,改由東興樓包飯。

而李蓮英為了感念故主的情意,包辦的伙食僅算成本,並且有時還到東興樓查看有沒有偷工減料的行為發生。

李蓮英的晚年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到了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春天,李蓮英忽然得了急性肺炎,

最後也就死在這個病上,後來,他的家人將他葬在海澱恩濟莊。

李蓮英死後,兩個敗家的過繼兒子,一個賽一個的狂嫖濫賭,將他一生聚斂而來的財產變賣得一乾二淨。

最後,這兩位在抗戰期間貧病交迫,先後死在街頭。

一代當權太監的“聲威”,也就從此煙消霧散了。

(資料來源:新浪網-李蓮英的故事)

 

(七)順治出家

 

清皇帝順治與僧人的關係

連載:正說清朝十二帝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閻崇年

  順治成為一位篤信佛教的皇帝,有他生活環境的影響。早在他的祖父努爾哈赤時,藏傳佛教已傳到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常手持念珠,並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盛京(瀋陽)興建實勝寺,藏傳佛教在後金已產生很大影響。

順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薰陶,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心的孤獨與苦悶。

再加上太監們的慫恿,順治帝稍長便信奉起佛教來。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憨璞(pú)聰和尚見面,兩人相談甚歡。

順治帝欣賞憨璞聰的佛法智慧、言談舉止,便將他召入宮中。

十月,順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萬善殿,召見憨璞聰和尚,向他請教佛法,並賜以“明覺禪師”封號。

他對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誠。

順治還召見玉林琇、木陳忞(mín)、(áng)溪森等和尚,讓他們在宮婼袑g說法。

順治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要用醜些字樣”,他自己選擇了“癡”字,於是取法名“行癡”、法號“癡道人”。

玉林琇稱讚順治是“佛心天子”,順治在這些和尚面前則自稱弟子。

 

  順治總有剃度出家的念頭。有一次他對木陳忞說,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見僧家窗明几淨,

就不願意再回到宮堙C要不是怕皇太后罣(g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愛妃董鄂氏死後,他更是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

 

有記載統計,他在兩個月的時間堙A先後38次到高僧館舍,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

順治命溪森為他淨發,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

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最後就剃成和尚頭了。

這一下皇太后可著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非常惱火,當時命人架起柴堆,

要燒死弟子溪森。順治無奈,只好讓步。溪森得免一死。

後來溪森臨終時作偈()語說:“大清國堳蚺悀l,金鑾殿上說禪道!”就是說的他同順治的特殊關係。

 

  這件事過去不久,順治又聽從玉林琇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堬禶O壽寺從玉林琇受菩薩戒,

並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有一次,順治和玉林琇在萬善殿見面時,因為一個是光頭皇帝(新發尚未長出),另一個是光頭和尚,所以相視而笑。

 

  順治是個既任性又脆弱、既多情又哀愁的人。

他接連受到情感上的打擊——愛子夭折、寵妃死亡、出家不成,他極度憂傷的精神垮了,他骨瘦如柴的身體也垮了!

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癡情天子”順治,因患天花,終因醫治無效,崩於養心殿。

 

有人說,順治並沒有死,而是出家了。這不符合事實。

從現有材料來看,順治還是死了。順治帝患天花有歷史記載,清廷還曾禁止民間炒豆。

還有更直接的證據。順治病危時,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

《王熙自定年譜》記載了這件事情:正月初二日,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召王熙到養心殿。

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

王熙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的意思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

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與修改完畢。

當夜,順治就去世了。

順治臨終前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順治帝死後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

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壽王殿為順治遺體秉炬火化。

溪森死後,他的門人編輯他的語錄《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記載了這件事。

所以,順治帝確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資料來源:新浪網-讀書頻道)

 

(八)結 

418日星期三下午,方老師花了三天時間,閱讀了大量清史上的有關資料:

鴉片戰爭簽下了南京條約、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辛酉政變、洋務運動、

甲午戰爭簽與日本下《馬關條約》、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火燒圓明園、辛丑條約的簽訂、等等………

把過去從來不曾注意到的清代重要歷史,今天都好好的溫習歷史科目補看了一遍!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在267年或者是276年間的統治歷史中,

剛巧最重要的災難都落在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生活史上出現!究竟是當真或者是巧合?

 

傳說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將敵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消滅,該部酋長金台吉臨死前發下的詛咒:

「即使我葉赫族裡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將建州女真滅亡!」

於是後來的滿清皇帝爲了迴避此詛咒,均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後。

慈禧太后是葉赫部的後代,而清帝國在她的主政下邁向衰亡,

因此有人說慈禧太后的出現,正是葉赫部的詛咒應驗。

(資料見前文第二段)

 

在慈禧太后入主政權的時間中,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面對過三次宗教戰爭的執政者:

(1)    太平天國之起義!(可以算是自發性的一次宗教活動!)

2)義和團之起義!(這是執政者無知、煽風點火後的惡果!)

3)八國聯軍之報復!(可視為基督教之反擊,以及歐洲人對蒙古人黃禍的一種報復!)

 

在如此脆異多變的重大歷史旅途上,路旁兩邊卻擠滿了各種妖魔鬼怪和禽獸,稍一不慎的腳步,

都會讓中國皇朝落入難以翻身、生死不明的災難之中!把整個治國失誤的責任落在一位女人的身上,

並不是很好的開解方法!當然歷史上的評價、也不見得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實!

所以方老師要以不同的角度,用宗教觀來解釋這樣的一件歷史事實!

 

方老師今天是以龍生九子的理論,來解釋一個國家的創建和瓦解的特色!

所有的國家滅亡的時候,都必然是因為內政處事不當、無能、失職、貪污腐敗、失去了民心開始衰敗瓦解!

一個民族或一個民間組織,能夠崛壯起來問鼎中原,進而能夠獲得執政的力量,必然是因為軍力強大,

先行使用武力去摧毁敵軍,進而施用仁攻以取得天下,四海歸心之後,才能順利立基建國!

而能夠率領天下軍民的首腦人物,都被稱之為龍頭老大,不但需要精明能幹,還需要順應民意之所為,

知民之所喜惡而收到民心,這一種統御的能力就是天子的特色!

 

把民族意識挑動起來,組合出一隊強大的軍隊出來,必須要出師有名,才能夠獲得天下歸心,

如果不是明代歷任皇帝把朝政弄壞,金人也根本無法進入中原!滿清入主中原進入執政之後,

雖然康雍乾的三代建立了良好的規範,但是嘉定三屠與文字獄的興起,加上女真族為外族入主中原,

這些種種歷史主要因素所構成的血海深仇,仍在老百姓的心中沒有遺忘!

 

到了慈禧太后的時代,種種錯綜複雜的歷史情仇和宗教衝突,都湊巧在這一個時代被挑動了,

「睚眥必報」的真龍是最容易被政治失控挑動的一條大龍,如果沒有撫順和轉化的龍本領,

每一條歷史巨龍都會噴火、吃人和吸血,甚至摧毁人類世界的領土和生命,似乎就是如此湊巧,

進入這樣的一個時代,完全沒有人懂得治龍,只有不少的人抱著汽油救火,但是愈救火燒得愈旺盛!又怎能把罪過歸咎於一人!

418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