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族服飾  (美國人眼中的漢族軍服)

 

漢族-民族服飾    

漢服自古到今,漢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

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

後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或是清朝"長袍"

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

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

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

 

後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

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

有鳳尾裙、百褶裙等。  30年代後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

現代漢族的服裝,男的以中山裝為代表,女的以旗袍為代表。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

 

什麼是漢服?

 

一、什麼是漢服?   

漢服,不是單指漢朝的服裝,而是廣義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

它是指西元前約21世紀至西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4000年中,在華夏民族(漢代以後又稱漢民族)

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

 

中國自古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說,飄逸、流暢、端莊、典雅,才是漢服的精神所在,

除古希臘以紗為衣外,只有漢服能在神髓上實現衣袂翩翩飛舉仙的姿態,揮灑又不失大國泱泱之持重,

誇張而不離儒道文化的含蓄。配色用料以及細節之處,更是對一個國家審美能力與工藝技術的集中考驗。

 

二、體衣解讀漢服的基本特徵:

漢服這一概念所涵蓋的時間跨度極廣,歷經無數次文化融合,幾千年演變興衰,款式、形制、用料、

剪裁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漢服依然傳承了幾千年延續不斷的一些特點,

這些特點也成了定義漢服的重要依據,即:交領右衽、寬衣緩帶、系帶隱扣。

 

交領右衽:衣領相交,且左側的衣襟壓在右側的衣襟上,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這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寬衣緩帶:衣衫闊大,以帶輕縛。舒適性與隨意性是漢服文化的一種縮影,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

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

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系帶隱扣:中國自古尊重自然,崇尚天人合一,以帶為漢服的主要系縛物,不僅尊重了自然和諧的人文思想,

還利用衣帶飄飄製造出飄逸靈動的動感美。

 

三、漢服的演變及衍生漢服在發展過程中,

       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服裝的長處,但是並沒有改變其最基本的特點,而是使形制款式更加多樣。 

相反的是,漢服卻給予其他民族的服飾以巨大的影響,如韓服、和服和南方一些國家的服飾。

和服是由隋唐傳入日本,而韓服則是明代傳入韓國,在其國內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款式。

 

四、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

漢服追求的是一種渾然一體、天然妙和、由外及內的美,它的作用不僅僅是禦寒蔽體,所有的形制特徵、

紋飾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內涵。復興漢服,定然不是一種文化上的復古。

我們希望借由復興漢服,來喚醒漢族同胞的民族意識,繼承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並從中吸取力量,

爆發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推動整個漢民族以至中國的向前發展。

在漢服復活的背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標誌著命運曲折的華夏民族終於找回了自信自尊,

擁有了重新審視自己的氣度。 這是一次找尋,找尋漢服的美麗,找尋失落的文明,找尋曾經的盛世乾坤。

 

 

 中國歷代的軍服

 

   接下頁  美國人眼中筆下的中國軍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