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 ( Behavior Therapy )

 

以行為學習理論為基礎按照一定程序來矯正人們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的治療技術。

行為治療的理論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  古典制約理論。

當一個人處于良好的環境條件又經過適當的學習就可能形成健康正常行為。

當一個人處于不利的環境條件又經過不適應的學習就可能形成異常不健康的行為。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建議患者創設良好的還境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學習。  

 

(2)  工具制約理論。 

使一個人積極尋求刺激的動因是強化。強化會使一個人趨向某種特殊的活動或形成某種特定的行為。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設計相應的強化程序,指導患者按照這些程序克服心理障礙,矯正行為問題。

 

(3)社會學習理論。

認為人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的但這種學習不一定都以強化為動因而是以一定的榜樣為觀摩對象

通過注意、保持、複現、誘因四個階把榜樣從頭腦的表象變為實際的仿效過程從而使一個人形成與榜樣相似的行為。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杜絕對患者不利的觀摩對象提供對患者有利的觀察對象借此幫助患者習得良好行為。

行為療法起始于本世紀20年代以古典制約為實踐手段。

到了50年代出現工具制約強化程序開始應用于治療領域使這一方法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60年代社會學習理論進入治療領域使行為療法更多彩多姿並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治療体系。

 

臨床治療:

 

(1)  示範療法 ( Modeling Therapy)又稱模仿療法。

適用于兒童的遺尿、懶散行為、社交障礙、恐懼、孤單等形為。

具体做法大多運用圖片、錄影帶、實際示範者並同時配以陽性強

又示範者與觀察者在性別、年齡、身份等方面相似性愈多,觀察者模仿學習的效果也就愈好。

示範者和觀摩之間的匹配性越緊密,觀察者模仿效果也就愈好。

 

(2)  厭惡療法 ( Aversion Therapy )

一種把需要戒除的目標行為與某種不愉快或徵罰性的刺激結合起通過厭惡性條件反射

達到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治療方法。         

 

(a)橡皮圈法 橡皮圈自我處罰。

(b) 社會不贊成法 用錄影帶方式表示社會討厭某種行為。

(c)內隱致敏法 當事人對這某種行為產生厭惡反應。  

(d) 暫停技術 隔離或停止其活動。  

 

(3)  行為塑造法 ( Rehavior Shaping Therapy )

       採用工具制約使之培育和養成新行為形成的一項療法

第一、   由治療者與老師、家長一起確定最終要達成的目標行為。

第二、   選擇為實現最終目標所需塑造的〝靶行為〞。

第三、   確定行為塑造的起點  

第四、   設計逐漸逼近目標應採取的步驟。

第五、   安排達到每一子目標的有效強化物或獎勵。

 

(4)  行為契約 ( Behavioral Contracts ) 

在進行行為治療之前由患者與治療者協議出一份契約通常是用書面的方式

契約的內容通常是明確規定一個療程的目標方法與步具体說來如下

 

(a)目標行為的清晰陳述。

(b)數據收集的方法。

( c)所使用的強化物強化物發放的時間誰來發放。

(d)潛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e)獎勵或處罰的條款。

(f)檢查進步的時間表。

(g)所有內容的簽署以及達成協議的日期。

 

行為契約的用途

 

(a)它保証所有涉及到的人都同意目標的程序並在治療階段不會忽視它。

 

(b) 由于從行為上具体說明了目標契約也保証了實施程序的過程中所有人在如何接近目標上能獲得一致意見。

 

(c )契約從時間、精力和經濟上提供了有關的程序對患者產生真實的估計價值。               

 

(d)契約的簽署有助于保証所有人能充滿信心地去執行某一個具体的程序。

 

(5)  系統脫敏法 ( Systematice Desensitization )

 

是美國心理學家鄔皮(Wolpe Joseph 1915∼?)所創。

鄔皮出生于南非1939年在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獲得醫師資格。

 

  1942年進入私立醫院自願為南非醫學軍團服務直至1946年後來再繼續他的精神病學進修和研究

在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行 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任研究員的時候發表過三本著作及150篇文章。 

 

1960∼1965年任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1965年後是坦普爾大學醫學院行為治療部的精神病學教授和負責人費城賓夕法尼亞精神病研究所的精神病學家和高級研究專家。

1979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學傑出科學獎。

 

系統脫敏法是行為治療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術。

原理:在引起焦慮的刺激存在時造成一個與焦慮不相容的反應

借此消弱刺激與焦慮之間的聯繫使引起的焦慮部份或全部得到抑制。 

 

那就是使用放鬆的方法。﹝註1﹞

以減弱患者對引起焦慮刺激的敏感性,鼓勵患者逐漸接近他們恐懼的事物,直到不再恐懼為止。

具体的做法是由治療者與患者共同設計一個引起恐懼的,

由輕到重的恐懼事物分級表,要求患者在放鬆的狀態下逐級訓練,想像恐懼的事物,同時放鬆。

等到某一級懼怕接近消失時,再升級想像更高一級的恐懼內容,按恐懼事物分級表逐漸想像完成,再過渡到真實事物的逐級訓練。

 

(6)刺激控制療法 (Stimali Control Therapy)

 

兒童的不良行為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的,這就是說環境中存在著某些刺激,它們可以使兒童產生某種不良行為。

倘若我們有意識地控制環境中的某些刺激,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就難以形成。于是便構成刺激控制法之原理。

 

(7)消弱療法 ( Extinction  Therapy )

 

如果對兒童表現的不良行為不予強化,包括不予理睬,不予過多的注意,

其不良行為出現的次數便會減少。這就是消弱療法。

 

1、選擇消弱的行為需具体。 

2、使用消弱時應與獎勵法相結合。

3、控制與消弱行為有關的強化源。

4、當兒童的不良行為對別人有傷害時應立即給予制止。

5、在使用消弱法時,應該輔以言語指導。

6、消弱法在開始使用時,在短時間內,不良行為出現的次數會更多,表現會更激烈。

 

(8)矯枉過正療法 ( Covert Conditioning )。

 

通過一種稍稍過頭的方法來懲罰矯正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法,

這種方法通常是使用在具有反社會行為的成人或具攻擊性的兒童身上使用。  

 

1、要求具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把被損害的對象恢復還原。

2、訓練,要求兒童將〝賠償〞活動從簡單的〝糾正〞加以擴張。 

經過這種方法的矯正,兒童再也不敢出現攻擊與反應。

 

(9)強化療法 ( Reinforcemental Therapy )

 

運用積極強化的方法來鼓勵行為不端者重建正常良好的行為的一種治療方法。

 

(10)內隱性條件作用

 

把內隱性條件作用原理用于行為矯正,也就要求患者想象目標行為,然後想象可以改變的那個目標行為後果。

 

例如如果目標行為是改變抽煙的嗜好,就要求患者想象自己在抽煙,接著想象一個因抽煙而導致嘔吐的厭惡後果。

 

同理,如果目標行為是要予以增強,則患者先想象實現目標的行為,然後想象諸如聽悅耳音樂之類的強化後果。

 

以內隱性條件作用為基礎的行為治療技術是由考特拉在本世紀60 -70年代倡導的,其程序包括六個內隱性條件作用。

 

  內隱脫敏感化。    內隱正強化。   內隱示範

  內隱負強化。     內隱消弱。    內隱反應代價

 

在內隱性條件作用中,無論是要改變的行為,還是對改變行為負責的後果,都根據治療者的指導在想象中出現。

 

(11)對抗性條件作用 ( Countercondictioning )

用條件反射的方法,使一種良好的反應或行為,替代不良的反應或行為。

例如消除幼兒恐懼動物的反應,可在幼兒餵食的同時,多次呈現可愛動物的圖片,使到餵食的愉快体驗,

逐漸替代對動物的恐懼反應,進而對動物產生良好的感知和喜愛的情緒。

 

最先使用這個原理在心理治療的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華生和雷納,

們在1920年發表論文中,描述了如何運用這種方法去治療一個11個月大的兒童的害怕反應。

﹝註一﹞鄔皮使用的系統性脫敏法是採用 Jacobson 1938年創的肌肉鬆弛 法,使用時簡化了原來的程序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