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通仙道

 

引言

 

醫道通仙道」是中國古代名醫過去所說過的話,因此今天方老師就在這個題目上,再大加發揮闡釋它的意義。

 

 王紹隆《醫燈續焰  醫范   袁氏醫家十事》

袁氏醫家十事

一、      醫之志。

須發慈悲惻隱之心,誓救大地含靈之苦。

視眾生之病,不論親疏貴賤,賢愚貧富,皆當恫瘝乃身,盡力殫力,曲為拯理。

 

二、      醫之學。

須上通天道,使五運六氣,變化鬱復之理,無一不精。

中察人身,使十四經絡,內而五臟六腑之淵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貫串,無一不徹。

下明物理,使昆蟲草木之性情氣味,無一不暢。然後可以識病而用藥。

 

三、      醫之識。

醫之用藥,如將之用兵。縱橫合變,呼吸異宜。非識見之高,不能神會而獨斷也。

然此識非可襲取,非可商量。全在方寸中,虛明活潑。

須滌除嗜欲,恬澹無為,則虛空自然生白也。

 

四、      醫之慎。

醫為人之司命,生死系之。

用藥之際,須兢兢業業,不可好奇而妄投一藥,不可輕人命而擅試一方,不可騁聰明而遽違古法。

倘或稍誤,明有人非,幽有鬼責,可懼也。

 

五、      醫之善。

君子之游藝,與據德依仁,皆為實學。

故古人技藝之工,都從善養中得來。若承蜩,若養雞,皆是法也。

醫雖小道,實具甚深三昧。須收攝心體,涵泳性靈,動中習存,忙中習定。

外則四體常和,內則元神常寂。然後望色聞聲,問病切脈。

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

 

六、      醫之術。

醫非徒仁術,亦仙術也。諺云:古來醫道通仙道,此豈無稽之言哉。

凡欲學醫,須將玄門之旨,留神講究。

玄牝之門,生身之戶,守中養氣之訣,觀竅觀妙之理,務求明師指示,親造其藩而闖其室。

此處看得明白,則病候之生滅,身中之造化,已洞悉矣。以之治疾,豈不易易。

況人之疾,有草木金石所不能治者,則教之依法用功,無不立愈。

天臺智者禪師,謂一日一夜調息之功,可以已二十餘年之痼疾。

蓋天之陽氣一回,則萬物生色。人之元氣一復,則百體皆和。宿疾普消,特其餘事耳。

 

七、      醫之量。

書云: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醫者術業既高,則同類不能無忌。識見出眾,則庸庶不能無疑。疑與忌合,而誹謗指摘,無所不至矣。

須容之於不校,付之於無心,而但盡力於所事。間有排擠毆詈,形之辭色者,亦須以孟子三自反之法應之。

彼以逆來,我以順受。處之超然,待之有禮,勿使病家動念可也。

 

八、      醫之言。

仲尼大聖屢以慎言為訓。

而醫者之言,尤當慎者,不可誇己之長,不可談人之短,不可浮誕而駭惑病人,不可輕躁而詆誹同類。

病情之來歷,用藥之權衡,皆當據實曉告,使之安心調理。不可誣輕為重,不可誑重為輕。

即有不諱,亦須委曲明諭。病未劇,則寬以慰之,使安心調理;

病既劇,則示以全歸之道,使心意泰然。寧默毋嘩,寧慎毋躁。

 

九、      醫之行。

語曰:以身教之從,以言教之訟。故慎吾之言,不若端吾之行。

道高天下,守之以謙。智絕人群,處之以晦。

敦孝弟,重倫理,而於禮、義、廉、恥四字,則秉之如蓍龜,遵之如柱石。

久而勿失,自然起敬起信,而醫道易行也。

 

十、      醫之守。

醫雖為養家,尤須以不貪為本。凡有病人在,即舉家不寧。

當此時而勒人酬謝。家稍不足,則百計營求,艱難更倍。

即充足之家,亦於滿堂懊惱之中,而受其諮詛痛苦之惠,亦非心之所安也。

故我生平于病人所饋,不敢纖毫輕受。有不給者,或更多方周給之。

非以市恩,吾盡吾心而已矣。子孫習醫而能依此十事,古之聖賢,何以加此。

 

 

修仙之障礙

 

修仙唸佛是古人之稱謂,許多學佛或修道的宗教信徒,都會被錯誤的引導,以為只要多做報施守戒之事即可成就。

事實上是錯誤的方向,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方法,當然是修行人重要的基本守則,但是在精進上卻每每出現錯誤?

 

原因是精進的能量應用在那一個區塊上?

許多人對精進的了解、只認為是在誦經持咒上;但是從來就沒有那一位成就者是從誦經上得到成就?

 

修仙練佛的目標:

 

1.打通經脉和輸通內臟

打通經脉可以依賴氣功或武術訓練而獲得、這是武事才能達到目標;

但是誦經持咒是屬文事,那花多少時間也是做不來的事,如果花費了十年以上之歲月,身上經脉都無法打通,

神通的敏感度就不會出現,那就代表你只是浪費青春歲月。

 

2.消除業障

業障有兩大類

一是祖先和自己的前世歷史中遺所遺留下的過錯,必須懺悔皈依以及參加法會超渡等佛事,才能漸漸化解的問題。

二是身體健康或先天不良,引致體質虛寒不能聚氣養氣,呈現出遲頓短智、氣血虛弱等多方疾病纏身。

後者的問題要解決,就是醫道通仙道的主要關鍵!

 

例如:

1.      身患傷寒之痼疾而不自知,身上足太陽膀胱經之壬水被寒氣所傷凝結成冰,

必須採用相關處理溫化寒凝,或從醫藥、或從食療、或從浸泡溫泉熱浴、或從站椿運動出汗,

消化寒凝之氣,氣血溫化回復正常,則背部經脉通暢五臟,通脉即可以很快打通督脉,完成第一段目標。

 

2.     身感溫病而不知身煩懊憹失眠,飲食不知無味,食慾漸消,體重日減,頭昏沈無神,

尋醫求助卻遇上醫者不識溫病為何物?治療失當而溫病侵入膜原,全身器官內臟無不被侵犯,

上中下三焦皆被攻入,有人甚至到死也不知身患何病?

其實只要知道和了解溫病特質,從病邪入侵管道逆走,就可以引邪外出,

脫離生老病死之困局,修仙練道之途就更易達成。

 

陰陽水火論

 

傷寒是體內受寒,水氣被冷凝而致病,血分不一定會受到傷害,屬陰寒水氣之病也!

溫病是人體氣血受熱邪所傷,血中水分被蒸發體液消耗為起點,終點傷及血分引致血液產生化學反應,

再進一步就影響神經系統,因此溫病入營分之後可以導致神昏亂語,甚至可以演變成走火入魔之大忌,

因此不通醫道者,經常會在這一條道路上撞車,頻頻發生交通意外,車毁人亡也。

 

今天有許多求遍中西名醫而不得治者,有許多患者其實是久遠之前被傷寒或溫病入侵體內,

或者是傷寒和溫病夾傳而留下身體許多病灶區,醫者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伏傳疾病,

所有對症療法的藥劑都會失去效用,只有熟讀溫病條辨的醫家才知道這種溫病的可怕

必須通達水火陰陽哲理的醫家,才會了解治病必須慢慢引導病邪外出,不能貪近求快的方式處理。

 

水火兩論雖然出自黃帝內經的醫典上都有記載,但醫家通常會注意藥物方劑而不太重視理論而會被忽略;

只有喜歡修仙練佛的修行人,不喜歡用藥物方劑的人才會注意和重視如何去平衡水火陰陽之執行和練功。

這就是醫道通仙道之最好答案。

123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