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毒素

 

引言

古人云醫術能救人也能殺人反過來說毒素亦能殺人也能救人

研究大自然中常見的毒素,以備將來遇上緊急情形時,可以有一技用在救人。

 

1.烏頭

 

烏頭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

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

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 

烏頭為散寒止痛要藥,既可祛經絡之寒,又可散臟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適應症:

烏頭能散經絡之寒而止痛,適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如烏頭湯治曆節病,散臟腑之寒而止痛,適用於寒邪所致心腹疼痛,

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赤丸治腹滿痛,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痛。

 

如烏頭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熱之烏頭為主藥,逐寒止痛,與大辛大熱之附子、蜀椒、乾薑合用,相輔相成,

以加強其溫陽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飲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

烏頭與相反藥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強散寒化飲降逆之功。

 

毒副反應

烏頭中毒多與超量、生用、配伍不當或與酒同用有關。

表現症狀為口舌、四肢及全身發麻、頭暈、耳鳴、言語不清及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腹痛腹瀉等症。

川烏中毒可見口舌及全身發麻、噁心嘔吐、胸悶、痙攣、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體溫不升、心律紊亂、

神志不清、昏迷,以至迴圈、呼吸衰竭而死亡。草烏中毒症狀與川烏基本相同。

 

中毒症狀

1、神經系統

四肢麻木,特異性刺痛及蟻行感,麻木從上肢遠端(指尖)開始向近端蔓延,繼後為口、舌及全身麻木,

痛覺減弱或消失,有緊束感。伴有眩暈、眼花、視物模糊。重者躁動不安、肢體發硬、肌肉強直、抽搐,意識不清甚至昏迷。

 

2、循環系統

由於迷走神經興奮及心肌應激性增加,可有心悸、胸悶、心動過緩、多源性和頻發室性早搏、

心房或心室顫動或阿-斯綜合征等多種心律失常和休克。

 

3、呼吸系統

呼吸急促、咳嗽、血痰、呼吸困難、紫紺、急性肺水腫,可因呼吸肌痙攣而窒息,甚至發生呼吸衰竭。

 

4、消化系統

噁心、嘔吐、流涎、腹痛、腹瀉、腸鳴音亢進,少數有裡急後重、血樣便、酷似痢疾。

  

 2.番木鼈堿

 

番木鼈堿(又稱馬錢子堿,Strychnine)是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一般用來毒殺老鼠等齧齒類動物。

對人類亦有劇毒。番木鼈堿可提煉自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 L.),賜死李後主用的牽機毒藥可能就是番木鼈堿。【化學結構】C21H22N2O2

 

功用主治

散血熱,消腫,止痛。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並治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

1.《綱目》:“治傷寒熱病,咽喉庳痛,消痞塊,並今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2.《中藥志》:“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種子中的生物鹼士的寧(番木鼈堿),口服後很快吸收而起作用,首先興奮脊髓的反射機能,

其次興奮延髓中的呼吸中樞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井提高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皮質分析器)的機能。大劑量引起驚厥。

中毒者初有嚼肌及頸部肌抽筋感,咽下困難,全身不安,煞後伸肌與屈肌同時極度收縮而出現強,直性驚厥。

 

選方

1. 治喉痹作痛:番木鼈、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醫方摘要》)

2. 治纏喉風腫:番木鼈仁一個,木香三分。同磨水調,調熊膽三分,膽礬五分,以雞毛掃患處。

3. 治癰疽初起,跌撲內傷,風痹疼痛:番木鼈、山芝麻、孔香,穿山甲。共研末,酒下(《救生苦海》馬前散)

4. 治中耳炎:(1)番木鼈一個(《光華醫學染志》11381933);

                            (2)馬錢子五錢,治療時先洗去膿垢,然後滴入藥油兩滴。(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5. 治腳氣,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遺:番木鼈,甘草。煉蜜為丸 (《現代實用中藥》)

6. 治骨折:馬錢子、枳殼。按12混合即可,也可制為蜜丸。同時進行斷骨復位,小夾板固定。

服藥量大時,出現肌肉抽搐,患處跳動感,頭暈,可大量飲水(或甘草水)解之。(《金展選編.外科 )

7. 治熱牙痛不可忍:番木鼈半個,井花水磨一小盞,含漱,熱即聖去,水完則疼止。(《握靈本草》)

8. 治斑瘡入目:苦實把豆兒半個,輕粉、水花銀朱各五分,片腦、麝香、枯磯少許。為末,吹耳。(《飛鴻集》)

9. 治狂犬病:馬前子一粒,酒磨成粉末,開水吞服。(《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

 

 

(木蘭毒)

廣玉蘭原產於美國東南部,

分佈在北美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及以南,

北方如北京、蘭州等地,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是江蘇省常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

安徽省合肥市,浙江省余姚市的市樹。

樹皮中所含木蘭花堿,對肌肉鬆弛及神經節阻斷作用

對嘔吐腹瀉、高血壓、偏頭痛有效。木蘭花堿具有箭毒樣作用

 ...................................................................................

3.箭毒

 

箭毒(Curare),一種生物鹼類骨骼肌鬆弛藥。

來源於植物,現代醫學中用作全身麻醉的輔助用藥,常與環丙烷合用,尤其常用於腹部手術。

屬於神經肌肉阻斷藥,注射後在神經末梢與乙醯膽鹼競爭,阻斷來自骨骼肌的神經衝動,使骨骼肌鬆弛無力。

大劑量時因麻痹呼吸而致死。其粗製品即稱「箭毒」,南美印第安人以此塗抹在箭頭或飛鏢上用於狩獵。

 

它曾被世界各地狩獵採集的人使用,各種各樣的箭毒主要來自南美洲,

箭毒蛙的皮膚分泌物和箭毒馬鞍子是著名的箭毒,南美洲原住民用「ampi」一詞作為他們所用的一系列植物萃取的箭毒的總稱。

 

箭毒本品來源於數種美洲熱帶植物(防己科的Chondodendron屬及馬錢科馬錢子屬)。

粗製箭毒為樹脂狀團塊,暗棕色至黑色,粘稠或堅硬,有柏油似的氣味。

curare一詞源出印第安語woorariwooraliurari,意為「毒物」。

 ......................................................................

4.見血封喉 (又名箭毒木)

 

見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又名箭毒木,多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中,喬木,高25-40米,

胸徑30-40釐米;具乳白色樹液,樹皮灰色,春季開花。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是一種劇毒植物和藥用植物。

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劇毒,一經接觸人畜傷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臟麻痹(心率失常導致),

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們稱它為“見血封喉”。

 

藥性論述

性味:苦;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鮮樹汁;強心;催吐;瀉下;麻醉;外用治淋巴結結核。種子:解熱。主痢疾

注意事項:見血封喉有劇毒,使用宜慎。雲南及海南等地有用樹汁作箭毒,射殺野獸;

人畜受傷者,其毒液進入傷口,很快便會中毒死亡。 

 ......................................................................

 

5.河豚毒素   化學式C11H17N3O8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縮寫:TTX)是一種強力的神經毒素,目前並沒有有效的解毒劑,

它會和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的快速鈉離子通道結合,令神經中的動作電位受阻截。

它的名字來自魨形目,因為此目下的魚類大多帶有這種毒素,包括河魨、二齒魨、翻車魨及鱗魨等。

雖然這種毒素常見於這些魚類和其他生物體內,事實上它是魚類體內一種名爲河豚毒素假交替單胞菌的細菌所產生,

其作用原理在1960年代早期由杜克大學的楢橋敏夫博士發現。

 

自然界中的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也存在於各種不同動物中,如漬螈屬(Taricha)蠑螈的卵中、鸚哥魚、斑蟾、藍圈章魚、海星、神仙魚、

扁形蟲、箭蟲、紐蟲、橡子織紋螺和石蟹等。動物利用毒素來保護自己免被獵食,或同時作為防禦及獵食的武器。

1964年和1978, Tarichatoxin Maculotoxin 分別地被證實就是河豚毒素。

近年有研究發現藍圈章魚體內的細菌也會產生這種毒素。

 

生理反應

河豚毒素截斷人體肌肉細胞中的快速鈉陽離子流,因而抑制肌肉收縮。

相對之下,心臟的節律細胞的鈉離子通道是慢離子流,於是心瓣的動作電位並沒有被毒素攔截。

所以中河豚毒素的人的死因並非心臟節律電流受阻,而是肌肉麻痺。

 

中毒

河豚毒素中毒主要由進食魨形目魚類而引致。

河豚的皮膚和內臟均含有河豚毒素,份量有可能足以令橫膈膜麻痺而引致呼吸困難甚至致死。

然而毒素的份量和毒性會因魚類品種、季節、地區而異,很多河豚肉含有的毒性並不致死。

進食接近致命的份量後,服用者可能處於瀕死狀態數日且持續保持知覺,

因此河豚毒素一直被認為是海地巫毒的一種巫術材料和現實中會令人進入最接近喪屍狀態的一種毒劑。 

河豚毒素是在1909年由日本科學家田原良純(Yoshizumi Tahara)博士發現並命名。

......................................................................

 

6.蛇毒

 

蛇毒是毒蛇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主要成份是毒性蛋白質,約占幹重的90%95%

酶類和毒素約含二十多種。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

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等。蛇毒成分十分複雜,不同蛇毒的毒性、藥理及毒理作用各具特點。

 

蛇毒性質

蛇毒是毒蛇分泌出來的一種含有多種酶類的毒性蛋白質、多肽類物質,也是毒蛇咬人後引起中毒反應的物質。

凡能使蛋白質沉澱變性的強酸、強鹼及重金屬鹽類,均能破壞蛇毒。

蛇毒還易受氧化劑、還原劑、蛋白水解酶類等的分解、破壞,從而失去其毒力。

 

蛇毒成分

將蛇毒分離提純,目前已知有神經毒素、心臟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及酶類等主要成分。

 

抗蛇毒血清

蛇毒的八大用處:

1、治癌和抗癌,抗腫瘤;2、止血和抗凝血;3、戒毒藥物和鎮痛劑;4、製備抗蛇毒血清;5、科學研究;

6、降血壓,降纖,溶血栓;7、治療血淤性頭通;8、神經生長因數的應用。 

 ......................................................................

 

7.蠍毒

 

蠍子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共1500多種,分屬於6個科。

是地球上分佈較廣且有著44千萬年進化史的最古老物種之一。

蠍子在醫學上稱為全蠍。全蠍作為傳統的動物性中藥,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早在宋代全蠍就用於治療驚厥、小兒驚風、癲癇等疾病。

其藥性味咸、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

 

蠍毒為全蠍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為廣泛分佈的生物毒素,蠍毒因其複雜的成分及性質而產生多種生理藥理活性。

現代研究證明,其成分除含蠍毒之外,還含三甲胺、甜菜堿、膽甾醇、牛磺酸、軟及硬脂酸、卵磷脂、

多種氨基酸等;藥理作用除抗驚厥、抗癲癇、鎮痛鎮靜作用外,尚具有抗血栓、抗腫瘤等多種作用。

 

作為主要部分的蠍毒主要由蛋白質和非蛋白質兩部分組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蛋白質,

活性蛋白質按作用不同又分為毒性蛋白(蠍毒素)和酶。其中蠍毒素對於蠍毒起決定性作用,

該毒素是一類由20-80個氨基酸組成的含有CHONS等元素的毒性蛋白,具體組成因毒蠍品種而異。

  

非蛋白質成分主要有賴氨酸、三甲酸、甜茶鹼、牛磺酸、甘油酯、硬脂酸、膽甾醇、棕桐酸及胺鹽等,

並含有較少的透明質酸和游離己糖胺等。其可能的作用包括保持蠍毒素的穩定性及其生物活性,

防止動物組織液的降解,協同蠍毒素與其受體蛋白的結合等。

透明質酸酶是一種水解黏液性透明質酸的酶,它使細胞之間的透明質酸發生水解,細胞間出現空隙,

蠍毒中的其他組分就可以順利地進入機體內部。透明質酸酶本身是無毒的,但它能促進毒素的作用。

磷脂酶A2能使卵磷脂分解成溶血磷脂醯膽鹼,後者可導致細胞溶解,所以有間接溶血作用,是間接溶血毒,

蠍毒中的細胞毒素可以增強此酶的活性。已經從從蠍毒中大約分離純化出幾十種酶類,

但就一種蠍毒來說,一般僅有1-2種,多者可達3-5種。

 

基本性質

全蠍蠍毒作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蛋白質通性,水溶液可被乙醇、硫酸銨或氯化鈉濃溶液沉澱、分離、沉澱再溶于水,

產生可逆沉澱反應,而強無機酸或堿、乙醚等有機溶劑等作用,則產生不可逆沉澱反應,即變性。

有人利用全蠍、地龍、僵蠶、石菖蒲、郁金等藥,共蜜為丸白開水送服,用於治療癲癇病 607 例,總有效率93. 4 %

........................................................

8.藻毒素

 

藻毒素具有水溶性和耐熱性。易溶於水,甲醇或丙酮,不揮發,抗pH變化。MC-LR的分子式為C49H 74N10O12

在水中藻毒素自然降解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當水中的含量為5ug/L時,三天後,僅10%被水體中微粒吸收,7%隨沙沉澱。

藻毒素有很高的耐熱性,加熱煮沸都不能將毒素破壞,也不能將其去除;自來水處理工藝的混凝沉澱、過濾、加氯也不能將其去除。

有調查試驗研究表明在某湖周圍3個自來水廠的出廠水中檢出低濃度的藻毒素(1281400ng/L)

結果提示採用常規的飲水消毒處理不能完全消除水體中的藻毒素。

  它是一種肝毒素,這種毒素是肝癌的強烈促癌劑。

家畜及野生動物飲用含藻毒素的水後,會出現腹瀉乏力、厭食、嘔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癥狀,甚至死亡。

病理病變有肝臟腫大、充血或壞死,腸炎出血、肺水腫等。

 

對於人類健康  

微囊藻毒素也具有很大危害性。其中MC-LR的半致死劑量(LD50)約為50~100 ug/kg

人們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閑和運動時,皮膚接觸含藻毒素水體可引起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膚過敏;

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腸胃炎;長期飲用則可能引發肝癌。

醫學部門已發現飲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與人群中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有很大相關性。

1996年在巴西造成100多名急性肝功能障礙,7個月內至少50人死於藻毒素產生的急性效應,引起舉世矚目的關注。

淡水水體中的藍藻毒素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世界各地經常發生藍藻毒素中毒事件。

 2016年12月5日編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