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濕

凡功能化除濕濁,醒悅脾胃的藥物,稱為化濕藥。化濕藥,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藥”。

使用化濕藥後,可以使濕化除,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症狀,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藥”或“化濕悅脾藥”。

化濕藥主要適用於濕困脾胃、身體倦怠、脘腹脹悶、胃納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症。

此外,對濕溫、暑溫諸症亦有治療作用。

 

藿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化脾醒濕,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等症

藿香氣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濕,為芳化濕濁之要藥,故適用於濕阻中焦、脘悶納呆之症候。

 

2.用於嘔吐、泄瀉等症。

藿香芳香辟穢濁而能和理脾胃,適用於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樸、陳皮等同用。

 

3.用於暑濕症。

藿香微溫,化濕而不燥熱,又善於解暑,為解暑要藥。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常與佩蘭同用。

 

4.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等症。

本品既能化濕,又能解表,故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藿香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厚樸、陳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蘇葉、甘草。霍亂吐瀉,或發瘧疾。 

不換金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法半夏、蒼朮、厚樸、陳皮、甘草。治濕濁內阻兼有外感。

 

 

佩蘭

【性味與歸經】辛,平。歸脾、胃經。    【功效】化濕醒脾,解暑。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以及口中甜膩等症。

佩蘭氣味芳香,善於化濕醒脾,功效與藿香相似,本品氣味清香,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症要藥,

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症。

 

2.用於暑濕症。

佩蘭能醒暑化濕,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呆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樸、荷葉同用。

 

芳香化濁法(《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樸、荷葉。治夏月黴濕,胸腹滿悶,氣機不暢。 

辛苦香淡湯(《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朴、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症。

 

 

砂仁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否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症。

砂仁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之良藥,對於濕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嘔吐泄瀉等症,

常配合白朮、陳皮等同用;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常配合陳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對於脾虛氣滯,可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砂仁辛溫入脾,能溫中止瀉,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多與溫中祛寒的乾薑、熟附子,陳皮等同用。

 

3.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適用於胎動不安,妊娠惡阻等症。胎動不安,常配合白朮、蘇梗等同用;妊娠惡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香砂六君湯(《醫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白豆蔻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症。

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可與蒼朮、半夏、陳皮等同用。

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症,可配厚樸、枳殼等同用。

用于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噁心嘔吐。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惡,常合半夏、藿香、生薑等同用。 

白豆蔻湯(《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薑。治反胃嘔吐。

 

 

蒼朮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明目。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等症。

2.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

本品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對寒濕偏重的痹痛尤為適宜,可配合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的頭痛、身痛、無汗等症,常與羌活、細辛、防風等同用。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蒼朮生用有明目之功,為治夜盲要藥,可與豬肝或羊肝、石決明等配伍同用。

 

平胃散(《和局方劑》):蒼朮、知母、陳皮、甘草治嘔吐腹瀉,上腹部痞滿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蒼朮、黃柏。治下肢紅腫疼痛,痿弱無力。 

白虎加蒼朮湯(《活人書》):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濕溫,汗多,身重足冷;

濕痹化熱,以及夏秋季高熱,具頭重如裹,胸悶,口可不欲飲,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者。 

神朮散(《和局方劑》):蒼朮、高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生薑、蔥白。

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

 

 

厚樸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燥濕行氣,降逆平喘。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以及氣滯胸腹脹痛,便秘腹脹,梅核氣等症。

厚朴既能溫燥寒濕,又能行氣寬中,為消脹除滿之要藥,常與蒼朮、陳皮等配合用於濕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症。

本品行氣作用較佳,對氣滯胸腹脹痛,可配木香、枳殼同用;便秘腹脹,可配大黃、枳實同用。

 

2.用於痰都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溫化痰濕,下氣降逆,故用於痰濕內蘊、胸悶喘咳,常與蘇子、半夏,或麻黃、杏仁等同用。

 

厚朴三物湯(《金匱要略》):厚樸、大黃、枳實。治腹滿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樸、茯苓、紫蘇、生薑。

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悶不舒的“梅核氣”;

或痰濕壅阻,胸滿氣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嘔吐者。 

連樸飲(《霍亂論》):厚朴、川連、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梔、蘆根。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濕滌痰。

 

 

草豆蔻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溫燥之性較強,功能燥濕行氣,用於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與砂仁、陳皮等配用。

 

2.用於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治寒濕鬱滯嘔吐,常與半夏、生薑等應用。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配吳茱萸、檳榔同用。

 

草豆蔻散(《證治準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

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草果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散寒,截瘧。

 

【臨床應用】

1.用於寒濕中阻、脘腹脹滿、吐瀉等症

草果香濃辛烈,有較強的燥濕散寒功效,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症,與草豆蔻、厚樸、蒼朮等同用。

 

2.用於瘧疾。

草果又能截瘧,藥性溫燥,以治寒濕偏盛之瘧疾為移。山嵐瘴氣、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與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草果飲(《證治準繩》):草果、高良姜、厚樸、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薑、大棗治寒濕內積,胸腹脹痛。 

達原飲(《溫疫論》):檳榔、厚樸、芍藥、黃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

先憎寒而後發熱,繼而但熱不寒,或發熱傍晚益甚,頭疼身痛,脈數。

 

其它具有化濕功效的藥物

1.     化濕:扁豆(補虛藥)

2.     化痰濕:石菖蒲(開竅藥)  

3.清化濕熱:海桐皮(祛風濕藥) 

4.溫燥寒濕:白芷(解表藥)、橘皮(理氣藥)、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藥)、白朮(補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