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

別名黃良、火參、膚如、將軍、錦紋大黃、川軍、峻、蜀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香大黃、馬蹄黃

 

功效作用

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

主治:實熱便秘,食積停滯,腹痛,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肝炎,血瘀經閉,牙痛,衄血,急性結膜炎;

外用治燒燙傷,化膿性皮膚病,癰腫瘡瘍。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

在中國地區的文獻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

在中國,大黃主要作藥用,但在歐洲及中東,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莖紅色。

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藥材基源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

【炮製】

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淨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晒乾。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 (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

熟大黃 (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

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晒乾 (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晒乾。

 

藥性論述

【功效分類】瀉下藥    【性味】苦,寒。

《本經》:味苦,寒。

《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別錄》:大寒,無毒。

《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藥。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

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

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

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用法】瀉下通便,宜後下,不可外煎;或用開水泡漬後取汁飲;研末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塗。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大黃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則瀉下作用較緩而長於瀉火解毒,清利濕熱;

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於涼血止血。

 

【藥用配伍】

1. 用於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朴、枳實等配伍。

2. 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

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

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用;

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藥禁忌】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脾胃虛寒、血虛氣弱、婦女胎前、產後、月經期及哺乳期均慎服。

生大黃內服可能發生噁心、嘔吐、腹痛等副反應,一般停藥後即可 緩解。

 

1.《藥性論》:忌冷水。

2.《本草綱目》:`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並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3.《雷公炮製藥性解》:`傷寒脈弱及風寒未解者禁用。'

4《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症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

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

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

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

偏墜由於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

乳癰腫毒由於盱家氣逆,鬱郁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於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血分積熱所發,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5.《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6.《本草新編》:大黃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蕩滌積滯,調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陳致新,導瘀血,滾痰涎,破癥結,

散堅聚,止疼痛,敗癰疽熱毒,消腫脹,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須加酒制;

欲其下行,須入芒硝;欲其速馳,生用為佳;欲其平調,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緩也。

 

7、《本草經集庄》:黃芩為之使。惡乾漆。

8、《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及久病年高之人,並勿輕用大黃。

  

【現代研究】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

另含以上物質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 ABC等結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等。

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藥,炮製後使用為緩下藥。

炒炭後又可用於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各家論述】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

                         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

(《御覽》,此下有道字),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

 

 

藥方選錄

    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

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②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③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

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候,以冷水調半匙服之。(《聖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

同浸半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

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⑤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

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

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

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林集要》無極丸)

 

⑥治產後惡血衝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兒脾癖,並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

傾在新磚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將上藥起下,再研為細末;後用硫黃一兩,官粉一兩,將前項大黃末一兩,

三味再研為細末。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後臨臥米飲湯調服。

此藥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物。服藥之後,服半月白米軟粥。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後再服。(《昔濟方》於金散)

 

⑨去五臟濕熱穢濁。

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乾,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

入大黃,蒸過晒乾,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乾。

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晒乾,再蒸再曬。

制後再用半夏、厚朴、陳皮、白朮、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晒乾,再用好酒十斤,制透,

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⑩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

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

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一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

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

一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

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聖惠方》)

 

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臥至五更。

貼時先用溫酒調()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詒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救急方》)

 

(20)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鑒》如神散)

 

(21)治湯火灼傷:庄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志》)

 

(22)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

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

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三因方》雞鳴散)

 

(23)治打仆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薑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