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點穴 方永來

 

因緣

方老師在養生保健學的上課講授期間心中有感而發

就在講解經絡學說的時候,心中想到要把太素脉的舊法提升,因此而創建出隔空點穴之大法!

 

但是了解到光憑一法是不能推廣到民間,必須要有完整的理念和歷史上的承先繼後,

因此結合明代楊繼洲著作之針灸大成,以金針賦和蘭江賦兩篇文章為基礎,

則隔空點穴一術才能深入民間,有完整學術為依據,才能不受質疑,可立於不敗之地也

 

明代徐鳯編著的金針賦講述的是針灸補瀉之法這正是隔空點穴必須做到的基本功夫,明補瀉懂陰陽就是基本的技術;

楊繼洲的蘭江賦,講述的是靈亀八法之運用方法,當然是最好的參考資料,

而馬丹陽的天星十二穴,也是不可缺的技術,因此都列入為隔空點穴的教材

 

金針賦

 

出自《針灸大全》,明。徐鳳編著。本賦為一位隱居西河號稱泉石老人所著。

 

分類針灸歌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于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

 

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

 

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

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氣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日提。

 

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日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

 

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日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日地才,

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複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複人之分。

欲氣上行,將針右撚;欲氣下行,將針左撚;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

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

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

 

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

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複,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除,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調氣,

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已上總要,於斯盡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

一日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准。

 

二日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日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四日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蓋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日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

 

六日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行。

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日留氣之訣,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日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

扶針直插,複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

一日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二日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三日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

四日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複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

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

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

 

雖日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

 

蓋經脈晝夜之迴圈,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而生。

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

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同,災傷遂至。

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乾旱澇也。

 

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日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久習而能通。

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進於目。

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造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屙,

有緣者遇針到病除,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蘭江賦(明.楊繼洲)

 

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屙。我今詠此蘭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

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

 

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幹。噤口咽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

傷寒在表並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

 

後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衄胸中滿,好把金針此穴尋。但遇癢麻虛即補,如逢疼痛瀉而迎。

 

更有傷寒真妙訣,三陰須要刺陽經。無汗更將合谷補,複溜穴瀉好施針。

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

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妙用針。但治傷寒皆用瀉,要知素問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水數虧兮宜補肺,水之氾濫土能平。

春夏井滎刺宜淺,秋冬經合更宜深。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勻。夫弱婦強亦有克,婦弱夫強亦有刑。

 

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傳枉費心。

不遇至人應莫度,天寶豈可付非人。按定氣血病人呼,撞搓數十把針扶。

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擔截見於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有兩種解釋:

其一,為取穴法之一,擔者挑也,指病在中而上下或左右取穴;

截者切斷也,指獨取一穴阻斷之以瀉病勢。擔,指取兩穴;載,指獨取一穴。

《針灸問對》:“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兩穴,或手與足二穴,或兩手兩足各一穴也。”

 

其二,為針刺術語,擔即提法,瀉法;截即按法,補法。

擔,指提法、瀉法;截,指按法、補法。

《針灸大成》:“補瀉之法……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

“凡瀉針之法……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

《針灸問對》:“一說:右手提引謂之擔,左手推按謂之截。擔則氣來,截則氣去。”

資料來源/醫學百科

 

201617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