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針灸名家

 

 

何若愚

 

何若愚,金代中期人,或稱元代人,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史無記載。

金人閻明廣稱:「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攥《指微論》三卷……近於貞元癸酉間,收何公所作《指微針賦》一道。」

貞元乃金海陵王年號,癸酉即貞元元年,當南宋紹興23(1153),故清代張金吾說他是「金中世人」,這是比較可信的。

也有人稱「南唐何公」之「南唐」指時代,但考察何若愚所作的《流注指微賦》,賦中引用了範九思、王纂等醫家治病的故事。

範九思為北宋嘉祐(1056~1063年)中人,故「南唐」並不是指南唐後主李煜的時代(961~975年),而是指地方,可能是指河北的行唐縣。

 

何若愚先寫有《流注指微論》三卷(已佚),後將其改寫成《流注指微賦》,

完成時間不晚於1153年,即閻明廣收錄該文並撰注《子午流注針經》的時間。

 

他的針灸學術思想,發揚了《內經》、《難經》中有關氣血流注,按時盛衰等理論,

結合當時盛行的干支和象數,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閻明廣為《流注指微賦》注釋,載於《子午流注針經》中。

 

 

竇默

竇默(11961280),字自聲,早年名傑,字漢卿。廣平肥鄉(今日河北)人。竇氏自幼好學。

元兵伐金,他一度被浮,家破母亡,於是南渡黃河,依靠母族吳氏。

早年避戰亂于河南陳(今河南汝南縣),遇到清流河名醫王氏,此人非常喜歡竇默,就將其女嫁與竇默,並勸其習醫,

以在多難之世救人而善身。於是他從岳丈學醫,基本上掌握瞭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及一些藥物學知識。一些常見病已能單獨治療。

後又遇儒醫李浩,從他那裡學到了針炙妙法,醫術大為長進。

 

北歸以後,他在家鄉為人治病,且不計錢財,不求報答,只要有病求于門下,不論貧富,皆一視同仁,未嘗有一毫責報之心,可見醫德之高尚。

在長期行醫治病過程中,其醫術不斷提高,“針石所加,醫藥所施,病輒痊安 ”。

 

主要經歷

 

金末,避亂河南,從名醫李浩學銅人針法;又南走德安(今湖北省安陸縣,位隨州市東南),習讀宋人理學著作。

元兵陷德安,楊惟忠招集儒釋道之義。他應召北歸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位廣平縣東南),與姚樞、許衡等講求理學。

後又返回肥鄉,教授生徒以經術之學。

元世祖忽必烈為藩王時,曾召見問治國之道,使其皇子皆從之學。即位後,被元世祖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

晚年又加至昭文館大學士。卒。封魏國公,諡文正。

 

學術內容

1.重視理論,鉤沉索隱。

自《針灸甲乙經》以降,直到宋代,在針灸選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證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

可是在理論方面,則沒有大的發展,正如《子午流注針經·序》中所說:“近世指病直刺,不務法者多矣,”

而竇氏則彰《內經》、《難經》之微,鉤深索隱,多有創新.“以針法活人甚多”。

對針灸學理論,依據《內經》、《難經》理論,加以闡發刨新。

尤其在手法、選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討,並用歌賦形式記錄下來,不但便於臨床運用,而且利於學習記誦。

 

2.由博返約,用穴精當。

竇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經而可正”。確定12原穴為“樞要”,流注8穴為“綱紀”。

從而使醫者在選穴時,執簡馭繁提綱挈領。

 

3.重視手法,突出氣機。

針刺手法直接影響針刺治病的效果。臨床施針時如僅注重選穴而忽視手法,則很難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

竇氏突出的學術思想就是注重針刺手法,主張“微針與妙刺相通”。此處的“妙刺”即是指適宜的手法。

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這是醫家對《內經》中有關針刺手法的理論精華沒有給以足夠重視的緣故。

 

而竇氏則十分明確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針”,並認為針剌調補陰陽氣血的關鍵是手法,手法的關鍵是巧運氣機。

氣機通達則陰陽氣血可調,臟腑經絡和順,沉屙可除。

竇氏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

講究的是“意”與“氣”的相合,對提高針刺療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

子午流注是祖國醫學針灸學科中注重時間條件取穴的古典針法,

它是基於《內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內外統一的整體觀,以及陰陽相合,剛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論。

用天干、地支的變異規律,來推算人體氣血在經脈中晝夜循行流注盛衰開合的時機,

從而選取有五行屬性的五輸穴,施以針刺補瀉,以求得最佳療效的針刺方法。

竇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針法,並提出以八脈八穴為主,適當配穴的治法,

為後世形成的靈龜八法奠定了基礎,並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確提出“穴位時控”理論。

 

 

 高武

高武為明代針灸學家 。別號梅孤。四明(今浙江鄞縣)人。

凡天文、樂律,無所不通,晚年究心醫學,尤精針灸。學術崇尚《素》、《難》,又能融貫諸家之說。

曾撰《針灸節要》和《針灸聚英》等書,其中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為了考訂穴位,又自製針灸銅人三具,男、婦、童子各一。

 

高武博學多才,通曉天文、樂律、兵法。嘉靖(1522-1566)年間考中武舉。晚年專門研究醫學,尤精針灸。

據《內經》、《難經》摘編成《針灸節要》(又作《針灸素難要旨》、《針灸要旨》)三卷(1519年)。

又總結明以前針灸文獻十餘種,編成《針灸聚英》(又作《針灸聚英發揮》)四卷。

該書以經絡穴法類聚,各病取穴治法,諸論針灸法,針灸歌賦等各為一卷。其中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又撰《痘疹正宗》,闡發張仲景、錢仲陽、張潔古、李明之、王海藏、朱震亨及王節齋諸家之說。

尚著有《射學指南》等。

 

人物簡介

高武,號梅弧,明代(約1516世紀)四明(今浙江鄞縣)人,著名針灸家。

《鄞縣誌》稱其:“負奇好讀書,凡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閑習”,“嘉靖中北上考武舉,晚乃專精於醫,治人無不立起,

曾慨近時針灸多誤,於鑄銅人三,男,婦,童子各一,以試其穴,推之人身。

 

著作

《針灸聚英》4卷(1529)主要彙集了十六世紀以前十多種針灸醫籍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結合作者自己的觀點與體會而成,

是一部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針灸學專著。

另有《針灸節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射學指南》、《律呂辨》、《發揮直指》等書。

 

學術內容

1.秉崇《內》《難》,提倡針、灸、藥三者得兼

高氏學識淵博,晚年專心醫事,精研針灸,師宗《內》、《難》,旁究諸家,對《內經》、《難經》的針灸理論

及針灸手法十分推崇,在這一觀點基礎上,高氏在針灸理論方面多以前代醫家的言論與《內》、《難》理論相互印證,

並加以評論,對促進和推動針灸學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明代,針灸發展轉入低潮,而高武針對當時“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的重藥輕針輕灸思想,

嚴厲批評只會用藥,“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使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的傾向,

指出“針灸藥,皆為醫家分內事”,“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

醫生只有技術全面,才能隨時根據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2.遵古不泥古,首立“東垣針法”

高氏十分遵崇前人的經驗,在《針灸聚英》中他多次引用張仲景、李杲、滑伯壽、王潔古等醫家的學術觀點

和針灸經驗即是明證,對古人的經驗既推崇倍至,又不固執拘泥。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對中醫學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

後人多重視其在基礎理論和方藥上的寶貴經驗,卻忽視了他造詣頗深的針灸學術思想。

而高氏則十分重視李氏在針灸上的成就,並特立“東垣針法”於卷2之中。

 

3.注重經脈經穴流注,首創腧穴主治歸納

高氏擺脫了以往經脈腧穴以頭面腹背分行,手足分經的排列形式,按經脈氣血流注順序把腧穴循經排列,

加強了經絡學說對針灸臨床的重要指導作用,給後人學習針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也使穴位的共性、特性得到充分顯示,以指導臨床治療。

 

4.重實踐擇善從,創子午流注納子法

高武注重實踐,治學嚴謹,實事求是。

如在取穴問題上,高氏強調因人而異,不苟同當時沿用的杖量法,並通過實例說明之。

高氏對何若愚創立的子午流注納甲法提出了質疑,他根據臨床經驗,主張定時用穴,宣導子午流注納子法。

 

徐鳳

徐鳳,字延瑞,號泉石,明江右弋陽(今江西省弋陽縣石塘)人,

生活於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為明代著名針灸醫家。

徐鳳自明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開始向倪孟仲、彭九思學習針灸術,其後又遍訪名醫,博搜廣輯,

結合自己近四十年的臨床經驗,約在西元1439年編撰成《針灸大全》一書。

 

《針灸大全》又名《針灸捷要》、《針灸捷法大全》,該書主要是對前人有關針灸理論與臨床的論述進行編輯,

同時也參合了徐鳳本人對針灸學的論述。書中內容既豐富又簡要,切合臨床實用。

 

全書的特色是以歌賦的輯錄居多,這些歌賦都是有關針灸學基本理論以及對針灸治病經驗的總結,言簡意賅,

既易於理解習誦,又便於熟記運用。

 

徐鳳對按時選穴之說甚為推崇,對按時選穴的理論進行了必要的詮釋、補充與發展,這是徐氏的又一大貢獻,

使後世在討論按時取穴法時有法可宗。

《針灸大全》首次對“子午流注”之名稱作出詳細而明確解釋,

其所敘述的“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內容,堪稱是按時取穴法之準繩,

成為後世臨床使用時遵循的法則,現在論述按時取穴法者,仍然大多以《針灸大全》為主要參考。

可見,徐鳳是明初繼承和發展針灸學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明代傑出的針灸醫家。

 

他在《針灸大全》中保留了許多重要的針灸學文獻資料,而且他注重針法和按時選穴手法等的研究,

著作內容較多地採用歌賦形式,對明、清時代針灸歌賦的不斷湧現有一定影響,

也為後世研習者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學習途徑。

 

 

是書六卷。卷一、二,針灸歌賦。卷三,周身穴法歌。卷四,竇氏八法流注。卷五,金針賦及子午流注。

卷六,灸法等。全書內容是以介紹歷代針灸文獻資料為重點,並附有插圖,是一部綜合性的針灸著作。

就本書所選取的內容來看,作者是頗費一番心機的,主要表現在選用大量針灸歌賦上。

 

因為歌賦本身就是語言的昇華,曆代針灸文獻資料中,針灸歌賦是不勝枚舉的,這些歌賦,傾注著針灸家們的心血。

該書既照顧到針灸內容的各個方面,又儘量選取短小精悍的歌訣,如“ 四總穴歌”“、千金十一穴歌”、“經脈氣血多少歌”等。

雖是享有盛名的歌賦,也只選了《席弘賦》、《靈光賦》等較短者,

諸如《百證賦》、《玉龍歌》等較長者則未摘取,真正做到了既全面又簡明。

 

書後的灸法大都為歷代出名的灸療方法,很值得研究。

因此,本書對於研究針灸學及其臨床運用,可稱為一本很切實用,簡明易學的參考書。

徐鳳,字廷瑞,裡貫不詳。此書與《秘傳常山楊敬齋針灸全書》除篇目次序和附圖的多少不同外,

其內容基本相同,可以互相參閱。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楊繼洲

楊繼洲(約西元15221620年),字濟時,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楊村)人,是明代著名針灸醫家。

主要作品有《針灸大成》。

 

人物經歷

據《中國醫籍考》卷二十二載,楊繼洲家學淵源,其祖父楊益曾任太醫院太醫,聲望很高。

楊氏家中珍藏有各種古醫家抄本,所以楊繼洲得以博覽群書,通曉各家學說。

他年幼時專心讀書,博學績文,熱衷科舉考試。後來又棄儒學醫。

楊繼洲一生行醫40多年,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針灸精通,治病時常常針藥並重。

 

有一次,山西監察禦史趙文炳患了痿痹之疾,多方診治,屢治不愈,邀楊繼洲去山西診治而愈,

楊繼洲僅僅針刺了三針就痊癒了。他在早年就曾編撰《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三卷,但一直未能刊刻問世。

正是這個時候,趙文炳看到了《衛生針灸玄機秘要》這本書。

他為了答謝楊繼洲,決定幫助楊繼洲將這本書付梓出版,並委託晉陽人靳賢進行選集校正。

此時,楊繼洲又博覽群書,將其中有關針灸的內容都一一摘錄下來。

 

最後《針灸大成》的內容除了《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外,

又輯錄了《神應經》、《古今醫統》、《針灸節要》等著作中的針灸內容,

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針灸論著,《針灸大成》都或多或少進行了輯錄和引用。

 

人物作品

《針灸大成》是我國針灸學的又一次重要總結,也是明以來三百年間流傳最廣的針灸學著作,

是一部蜚聲針壇的歷史名著。自明萬曆年間刊行以來,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現一種版本,

該書翻刻次數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聲譽之著,實屬罕見,故可認為是目前最受歡迎、知名度最高的針灸專著之一。

此書被刊行以後,不只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在國外影響很大,至今已有五十種左右的版本,並有日、法、德等多種譯本。

 

清康熙李月桂重刊本 清乾隆章廷珪重刊本 / 中國針灸博物館藏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圖書館藏

該書的主要貢獻為:總結了明以前我國針灸的主要學術經驗,特別是收載了眾多的針灸歌賦;

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稱和位置,並附以全身圖和局部圖;

闡述了歷代針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歸納,如“楊氏補瀉十二法”等;記載了各種病證的配穴處方和治療驗案。

 

本書內容豐富,有系統完整的針灸學理論,並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

楊氏對針灸學造詣精深,理論精闢,能廣收百家之長,充實自己的學術研究。

他對針刺得氣、手法、透針刺、療程、暈針等具體問題有一定的發揮。

 

《針灸大成》對於針法、灸法理論是相提並論的。

楊氏對於刺法理論的一個最大貢獻是將針刺補瀉分為大小兩類,

他認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較輕(平和)的“平補”、“平瀉”;另一是手法較重的“大補”、“大瀉”。

他將針刺補瀉進行大、小分類,實質是對刺激量的定性分類,開啟了針刺補瀉分強弱的先河,

對後世,特別是現代有關針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有較大的影響。

 

* 明代針灸名家的著作方老師過去只收藏了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始後會將其它名家之作品收集在中醫學專區中.

這些針灸名家同時亦會享有進入天庭佛國的優惠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