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耆那教(Jainism)產生於西元前六世紀,

和佛教出現的時間差不多,

耆那教的創始人和佛祖釋迦牟尼都是恒河邊上修煉的人,

 

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新的思想迸發出來。

這兩人都持有一套和傳統婆羅門教不同的理論和實踐方式,

所不同的是,耆那教和印度教的衝突不大,沒有像佛教那麼激烈,

因此經歷了兩千六百年,佛教被印度教弄得基本上消失了,

而如今耆那教在印度雖然已經勢微,但還是有不可忽略的一批信徒存在。

耆那教的創始人是剎帝利階級出身的筏馱摩那(Mahavira)

(約西元前540-467年)。被印度人民稱為大雄,也就是獅子的意思。

他出生於一個非雅利安人的貴族家庭.30歲時,拋棄物質世界,

出家為一個赤身裸體的苦行者,漫遊12年後得道。

他建立的教派成員稱為耆那教徒,即勝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稱號。

大雄是印度人對聖賢老師的尊稱, 釋迦牟尼也被冠以 類似稱號,

所以中國佛寺都稱呼大雄寶殿。

耆那教(Jaina)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

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

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

 

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

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

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教徒必須厲行克服心慾、

超越肉體的信條,並且防止惡因侵入靈魂,

倘若靈魂不慎遭受感染,就應該連根拔除。

 

耆那教與佛教阿含經中所稱的尼犍子若提子,便是耆那教的開祖摩訶毘盧(大雄)之名,故通稱其教徒為尼犍子外道,他稍早於釋尊的教化區域 。

耆那教與佛教,從表面的印像看,頗似一致,從教理的本質看,卻是不同。

兩教同樣否定吠陀經的神聖地位,同樣否定婆羅門教的人格神而唱無神論,兩位教主同為剎帝利族王子出身,

開祖的尊稱同為大雄、世尊、牟尼,同樣強調輪王思想及不殺生主義,同樣組有比丘及比丘尼的教團。

現場實況

走進了耆那教的寺廟德里市中心的耆那教在外表上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內部有很多等殊的狀潢,

天花板上鑲滿了銀做的狀飾品廟宇不高卻有許多根雕花的白色大理石重要的中央部分都以銀製的金屬品造成.

 

 

中華阿逸多學會參訪印度耆那教寺廟

方永來-參訪印度耆那教寺廟


耆那教的大門上貼著一張特殊的小字條這張字條上說耆那教的信徒只佔全印度的1%不多但繳稅卻繳24%

全印度之全國宗教慈善捐款有46%是來自耆那教的捐贈信徒在股票行業之中人口佔有70%這些政績讓他們可以昂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