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下

 

史詩中的主要神

1.        梵天:創造之神。

 

梵天   梵語轉寫 Brahmā

體系 提婆  住所 薩特亞羅卡      

配偶 辯才天女   坐騎 孔雀

 

梵天(梵文: Brahmā),

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

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主神。

 

他的坐騎為孔雀(或天鵝),

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女,

故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

 

印度教只有少數人向梵天禮拜,

意味著定慧孝心需誠幹植眾德本,成就萬法歸一。

 

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

卻極為少見,

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

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

其他各地印度教徒大多供奉濕婆和毗溼奴。

 

佛教也將梵天吸納為護法神之一,

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

得到很大的發揮,華人稱之為四面佛,

 

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

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

 

名稱

在梵文語法裡,(brahmā)是泛稱中性詞brahman的主格單數型。

梵天在馬來語和泰語裡分別稱為BerahmaPhra Phrom

 

屬性

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信是人類的祖先。《摩奴法典》說他們分別是

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

他也創造了七位聖哲(Saptarishi),共同協助宇宙之創造。

但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心靈之子」。

 

在《吠陀經》和《往世書》裡,梵天並不常常介入三惡道,宣揚真理和祝福諸眾勝過一切法門。

另外梵天又被視為法的創造者。

 

誕生

根據《往世書》的說法,梵天是自我誕生的,並沒有母親。一說在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肚臍上的蓮花產生了梵天。

這也說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從肚臍生出來的」)。

另一個傳說則說梵天是從漂流在水上的一顆金卵中誕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卵之意)。

最後,金卵的剩餘部份則擴張成宇宙。

由於他是在水中誕生的,因此他又被稱為Kanja(意味「在水中誕生的」)。

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陰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兒子

 

毗濕奴和吉祥天女坐臥在巨蛇舍沙的身上,而從毗濕奴肚臍生長出來的蓮花則誕生了梵天。

 

外貌

梵天的傳統形象乃四顆頭、四張臉以及四隻手臂,口中不斷地誦讀《吠陀經》。

特別在北印度,他常常有著一綹白鬍鬚,代表他幾近永恆的存在。

不像其他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通常沒有任何武器;

但他的一隻手握有一支湯匙型的權杖,代表著將神聖的酥油滴入自我犧牲的火柴堆。

這意味著梵天是自我犧牲的神明。

他的一隻手拿著一個水壺(有時是裝著水的椰子殼),壺中的水代表萬物初始,涵蓋一切。

梵天也拿著一串念珠,是他計算宇宙時間流逝的計時器。

此外他也拿著象徵神聖的《吠陀經》或與代表純淨的蓮花。

 

有一個古印度神話故事講到梵天四個頭顱的來歷。

他創造了一位叫做莎塔魯帕(Shatarupā)的女神,但梵天卻因此迷戀她。

莎塔魯帕到處逃竄,躲避梵天的注視;但不管她怎麼躲,梵天總會長出新的頭顱出來。

最後,梵天長出來的頭顱共有五個。

 

為了阻止梵天,濕婆砍掉了他的一顆頭。

而且,濕婆認為,在名分上,莎塔魯帕是梵天的女兒,娶女兒為妻是違反了人間法皆不可取的道理。

因此,梵天得繼續追隨濕婆苦修,方可得到濕婆與毗濕奴的原諒。

梵天的口中誦讀著《吠陀經》,是與毗濕奴和濕婆的基本永恆對話內容。

在此故事中,梵天的年齡比濕婆大,而毗濕奴則比濕婆年輕。

 

有些故事則較偏向梵天,認為梵天一次於眾神集會之中與濕婆辯駁,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濕婆憤怒,

於是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頭顱。

眾神皆對濕婆如此暴戾之舉感到不滿,大罵其為「殺梵之賊」,尤其是毗濕奴神,

毗濕奴拋起法螺、金剛杵、蓮花三樣法器,法螺大鳴降低了濕婆神的聽力,蓮花兩片花瓣落在濕婆神的眼睛上,

濕婆神於是張開額頭的眼睛,並自眼中燃燒足以毀滅世界的火燄,但金剛杵又落下直逼濕婆神的第三隻眼。

濕婆神知道自己落敗,於是回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苦練自己的額上之眼。

 

形象象徵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

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語言的一切。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孔雀(或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皇座。

 鬍鬚:長有黑色或白色的鬚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包括了鬢、髯、髭。 

 四張臉:四大皆空。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孔雀(一說天鵝)。

在印度教裡,凡是孔雀坐騎的天神皆是三相神,代表著天生能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在印度少受崇拜

四張臉的梵天塑像(四面佛)

雖然梵天在印度教裡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很少印度教徒實際崇拜他。

今天的印度有好幾萬座寺廟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毗濕奴和濕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

現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廟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

其他的寺廟位於喀拉拉邦的希魯拿伐亞、坦米爾納德邦坦加布爾縣的坤拔可南、

拉賈斯坦邦巴爾梅爾縣巴羅特拉鄉的阿所特拉、果阿邦索托利鄉的布拉哈瑪·卡爾瑪利(Brahma-Karmali)、

古吉拉特邦薩巴坎塔縣的縣治克德布拉哈瑪、喜馬偕爾邦庫魯縣的縣治庫魯。

在九夜節期間,人們前往希魯拿伐亞的梵天寺廟祭祀與慶祝。

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圓之夜(1011月間),人們便會開始為梵天而歡慶一番。

上千名朝拜者會蜂擁至梵天寺廟旁的聖湖普須卡湖進行沐浴。

 

另一座梵天寺廟位於坦米爾納德邦大城提魯齊拉帕利附近的希魯帕圖爾(Thirupattur)。

這間廟也是聖哲夫亞克拉帕薩(Vyakrapatha)的禪定所在。

 

古吉拉特邦的城鎮克德布拉哈瑪也有梵天的塑像。

孟買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區也發現了高約1.8公尺的梵天塑像。

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廟。

 

印度神話中沒有提及梵天受到詛咒是因為無上法身被人濫用而在地球上引來災難。

 1.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和梵天巧遇濕婆巨大的林伽(陽具),於是雙方分道揚鑣,前往尋找林伽的起點與終點。

毗濕奴負責尋找終點,而梵天負責尋找起點。

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不斷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一隻天鵝,向上飛翔。但找了許久雙方仍然找不到目標。

毗濕奴只好放棄,在濕婆面前跪下,表示濕婆才是宇宙真實的梵。

但梵天並不輕言放棄,他不斷地飛翔,直到發現露兜樹花。

由於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樹花替他作假見證,說梵天已經發現林伽的起點。

此時,全知的濕婆動怒,因而詛咒梵天。

 

2.一種說法是,眾生有很重的偏執,為了永享安詳, 在沒有任何苦行下,剽竊了梵天的法,

結果人間失去秩序,眾生生出愚癡,掉進無間地獄。

 

 3.另一種說法,婆利古聖人邀請梵天參加一場祭典,

但梵天卻沉浸在濕婆化身成他的妻子辯才天女的音樂之中,完全不理會聖人的呼喚,

聖人大怒之下,便詛咒梵天, 留作世世代代對梵天攻訐的口實。

 

 

梵天的住所薩特亞羅卡(Satyaloka

 

薩特亞羅卡在塔婆羅卡(Tapoloka)的上方120,000,000由旬處,

因此從太陽到薩特亞羅卡的距離是233,800,000由旬,約莫1,870,400,000英里。

法儀昆塔(Vaikunta)的眾行星在薩特亞羅卡上方26,200,000由旬處,約莫209,600,000英里。

「在法儀昆塔世界裡,精神天空的四方是超越我們這個世界的住所,分別由婆蘇提婆(Vasudeva)、散卡爾善(Samkarshan)、普拉德尤那(Pradyumna)及阿那律(Aniruddha)居住。

 

法儀昆塔的天空是精神之水構成的,其中住著婆蘇提婆,在薩特亞羅卡上方是毗濕奴羅卡(Vishnuloka),

住著散卡爾善。在乳海的中心座落著一座名為斯威塔德威帕(Swetadwipa)的島嶼,上面住著阿那律。

此島嶼的地基是巨蟒阿南塔蛇所形成的蛇床。」《永恆的采坦亞》Adi-lila第五章

 

【創造梵文字母】  

根據歷史傳說,梵天創造了梵字Brāhmī,成為印度半島最早的書寫符號,一般學者認為在西元前三世紀。

從西元四世紀開始,梵字轉化為笈多字體Gupta,六世紀出現悉檀字體Siddham,至十一、二世紀時,

天城字體Devanagarī取代了悉檀字體,使用至今。

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用拉丁字母轉寫梵文,但跟天城字體是並行不悖的。  

 

梵文字母由天神“梵天”所創,梵文的每個字母代表了一種力量源泉,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

另外,念佛教“真言”的時候,要求發音正確,因為漢字發音跟梵文發音不能完全對等,

因此用漢字書寫圌真言和按漢字音念真言,常常會造成發音錯誤,所以按漢字音念真言,

用漢字書寫圌真言,難以作到準確、有效。

因為梵文單詞拼寫和讀音絕對規則,用梵文字母拼寫的真言,能做到所說即所寫,能保持真言純正的梵文語音,

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寫圌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選擇,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經常見到佛教高僧,

即使不是自學梵文也會自學梵文字母的原因。

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是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的,自從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

印度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用空格隔開,實際上這對字詞的發音並沒有影響。 

 

 2.毗濕奴:保護神。

 

毗濕奴    梵語轉寫 Viṣṇu      

 體系  三相神

法器  鎚矛和en:Chakram    配偶  吉祥天女     

 坐騎  大鵬金翅鳥

毗濕奴(Viṣṇu),也譯為維濕奴、

維修奴,較準確發音應為「威使怒」。

 

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

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

 

梵天主管「創造」、

大自在天濕婆主掌「毀滅」,

而毗濕奴天即是「維護」之神。

 

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

另不少人信奉毗濕奴,

故印度神話故事因作者派系不同,

常有揚此貶彼之情況。

依照印度教說法,毗濕奴擁有十種化身,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也是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

宣導獨特的言論,以迷惑羅剎等惡鬼神,維護世界的秩序。

 

簡介

毗濕奴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往世書》和《靈魚往世書》等列舉了毗濕奴的十種化身,

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黑天、釋迦佛和迦爾吉。

 

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

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

黑天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佛也是毗濕奴的化身;

迦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

迦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

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

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

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

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

另一常見的形象,

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

(阿難陀龍)之上,

從肚臍生出的蓮花創造梵天,

而吉祥天女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有一個故事,

濕婆之妻達剎約尼的父親達剎,

不敬重濕婆,為此達剎約尼以自焚抗議。

 

濕婆為了幫自殺的妻子達剎約尼報仇,

將達剎斬首,並由額上之眼噴出烈焰,

焚燒天界。

濕婆於火中跳舞,打算毀滅世界。

毗濕奴為了保護世界,於是施展法術與濕婆鬥法,並將薩蒂的遺體切割成五十塊,散落於三界之中,

此時梵天亦出面為兩神講和。傷痛欲絕的濕婆覺得心灰意冷,決定入喜瑪拉雅山中隱居,與世隔絕。

 

另一個故事,梵天一次於眾神集會之中與濕婆辯駁,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濕婆憤怒,

於是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頭顱(故現在梵天只有四面,俗稱四面佛)。

眾神皆對濕婆如此暴戾之舉感到不滿,大罵其為「殺梵之賊」,尤其是負責保護三界的毗濕奴神,

毗濕奴拋起法螺、金剛杵、蓮花三樣法器,法螺大鳴降低了濕婆神的聽力,蓮花兩片花瓣落在濕婆神的眼睛上,

遮掩其視力,濕婆神於是張開額頭的眼睛,並自眼中燃燒火燄,金剛杵又落下直逼濕婆神的第三隻眼。

濕婆神知道自己落敗,於是回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苦練自己的額上之眼。

 

另說辯才天女因在名分上屬於梵天之女兒,而梵天與辯才相戀,為了倫理大義,濕婆阻擋梵天與辯才結婚,

於是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首級。責為保護的毗濕奴神,為避免兩神相鬥,造成世界毀滅,

於是出面調停,併要求使用武力的濕婆離開,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 

尼泊爾傳說尼泊爾國王即是毗濕奴轉世。

 

十大化身

在印度,毗濕奴最受崇拜的十大化身分別是:

 1.魚(摩蹉),從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

 2.龜(俱利摩),眾神攪乳海時作為攪棒曼陀羅山的底座;

 3.野豬(筏羅訶),從海中拱起沉沒的大地,殺死魔王金目;

 4.人獅(那羅僧訶),消滅魔王金床;

 5.侏儒(筏摩那),三大步跨越天地,從三界中趕走魔王跋利,只把地獄留給他;

 6.持斧羅摩,三七二十一次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

 7.羅摩,誅殺十首魔王羅波那;

 8.黑天,消滅那伽之王迦梨耶、提奴迦、波羅蘭缽等妖怪。

 9.釋迦佛,宣導獨特的言論,以迷惑羅剎等惡鬼神,維護世界的秩序。

 10.迦爾吉(白馬),在這個「爭鬥時」結束之際毀滅罪惡的世界。

 

3.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濕婆   體系  三相神     住所  岡仁波齊

法器  三叉戟Trishula    配偶  雪山神女    坐騎 白公牛南迪

濕婆(梵文:Ś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

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其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

佛教文獻稱其為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醯首羅),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後來成為密教護法神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訶迦羅)。

在印度教中,濕婆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

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膩吒天)的聖者,

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

 

濕婆的神話傳說

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印度文獻中。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有他的神話。

 

濕婆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梵天、毗濕奴齊名。

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曾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

即三都的破壞,因此濕婆也有三魔城毀滅者之稱。

 

傳說,其妻雪山神女從後面用雙手摀住濕婆雙目,頓時,從濕婆額頭出現第三隻眼。

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在宇宙週期性的毀滅之際,他會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

他也曾用這隻眼將作惡多端的三座惡魔城和引誘他脫離苦行的愛神燒成灰燼。

 

另外,他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誌著濕婆是風暴之神;

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稱作「卡特萬伽」棍棒。

此外,還有3條蛇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衝向敵人:

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髮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

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

 

相傳諸天神提婆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浮出一種能毀滅整個世界的毒藥,

他吞下這種毒藥,頸部被燒成青黑色,故有「青頸」之稱。

 

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

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

 

有一天毗濕奴與梵天起了爭論,

看誰更值得被崇敬。

就在他們爭論不休時,

在他們的面前出現了一根火柱,

熊熊火焰好似要燒燬宇宙。

 

兩位大神見狀大驚失色,

都決定應當去尋找火柱的來源。

於是毗濕奴變成一頭巨大的野豬,

順著柱子向下探尋了一千年;

梵天變成一隻迅飛的天鵝,

順著柱子向上亦尋了一千年。

但他們都沒有到達柱子的盡頭,

於是疲憊不堪地回到原地。

 

當他們回到出發地相見時,

濕婆出現在他們面前;此刻他們才發現這根柱子原來是濕婆的「林伽」。

於是兩位大神把濕婆奉為最偉大最值得崇敬的神。

因此,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把濕婆奉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濕奴與梵天兩位大神都在他之下。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恆河的起源」,

這故事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

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恆河之中,這就是恆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卡拉薩山修煉苦行,即是西藏普蘭縣的岡仁波齊峰,

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

 

此外,濕婆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形象——林伽。

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徵著再生。相傳濕婆當初沒有把與梵天一起創造世界的事放在心上,獨自去海底修煉,

結果出海時發現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當。氣惱之下遂割掉生殖器仍向人間,從此就有了印度人對林伽的崇拜。  

 

雖然毀滅神的名號聽起來比較恐怖,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

濕婆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分為女性式的柔軟舞和男性式的剛健舞兩大類型。

他在歡樂與悲哀時都喜歡跳舞,或獨自,或與他的妻子一起跳。

通常濕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頭髮向上飛揚,一隻腳踩著代表無知的侏儒,另一條腿和手在空中扭擺,舞姿曼妙絢麗。

其右手執鼓,象徵生命;左掌托著火焰,象徵毀滅。故此在濕婆手中掌握了創造與毀滅兩種元素。

 

舞蹈既象徵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徵著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

 

但是在一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併到世界精神之中。

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種

 

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他的形象被描繪成534手,手中分執三股叉、水罐、神螺、鼓等;

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髮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坐騎是一頭大白牛。

 

濕婆有「吉祥」的意味,在梨俱吠陀經中是暴風神樓陀羅的別稱。

一方面他是以豪雨、雷等破壞的神,另一面他是治療疾病的治癒神。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佈了七條聖河。

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湧奔瀉而下。

為了緩衝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髮之後分成了7股,

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在一起時,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

他的個性也高傲孤僻(特別是和性格溫厚的毗濕奴相比)。濕婆與許多神爭吵過,甚至破壞過眾神的祭祀。

其他許多神認為他是殺梵者,因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個頭,事因他們爭論誰是宇宙的創造者。

最終濕婆被激怒,全身被憤怒包著,眾神見到後都稱其為「跋伊羅婆」(Bhirava意為恐怖的殺戮者)。

由於這種罪行他被罰為流浪漢並以苦行贖罪;

諸神還嘲笑他是個醜陋的無家可歸的乞丐、骯髒、脾氣暴躁且出沒於墓地的傢伙。

但最後濕婆也像梵天和毗濕奴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

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 

另外,濕婆胯下坐騎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可以驅策風暴;

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夠傳播瘟疫。身纏的眼鏡蛇,更能飛快地沖向敵人喂毒。

憑藉這些神兵利器,濕婆征戰八方,誅殺了數不盡的魔鬼,並摧毀過阿修羅的三連城。  

濕婆是最能體現印度教諸神複雜和雙面性的神祗。

他有著善惡雙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溫和慈祥;既作為兇殘可怕的“惡魔之主”接受“活人祭”,

也作為慈愛熱情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徵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復仇者也是庇護者,

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欲的苦行者。發起飆來逮誰滅誰,他的狂怒會讓整個宇宙顫抖;

溫柔起來,又感情色彩濃厚,對人給予慷慨的恩惠。

 

除了以上的身份,濕婆還具有許多功能與分身,他主宰風暴與閃電,賜予醫藥與健康;

他是畜生與野獸之神,代表著生殖力;他還是明智與慷慨之神、歌詠與祭祀之主。

作為印度教實際上最強的主神,濕婆擁有超越印度教三億三千三萬百萬神,俯瞰遍天諸生的無與倫比的高貴地位。

濕婆那種奇異的矛盾魅力,沒有邪惡的邪惡、離經叛道的哲學、高傲孤僻的個性、背棄一切的瘋狂,

使他成為眾多文藝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象徵神秘和狂暴的自然之力,他單純任性同時深不可測的性格,

令無數信徒迷醉。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將他奉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層民眾中得到最廣泛信仰崇拜的神。

 

4.阿修羅:惡魔。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

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

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

都是迦葉波(英語:Kashyapa)的後代。

 

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

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

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英語:rta),

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

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

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

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祇。

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

松巴(英語:Sumbha)和尼森巴(英語:Nisumbha

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

和《過去如是說(英語:itihasa)》中,

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

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

 

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

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

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祇,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1.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因與中國傳統神話中的鳳凰在外形上有些相似,常常會被誤認為就是鳳凰的原形,

但其實兩者相差甚大,鳳凰也沒有浴火重生的說法。

 迦樓羅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鳥,主神毗濕奴的坐騎。

佛教吸收此鳥為天龍八部之一,

其形象隨佛教傳入東亞,中文常譯為金翅鳥或大鵬金翅鳥。

在中亞和南西伯利亞受到藏傳佛教影響的地區也存在此鳥的神話。
 
 

簡介

最早的吠陀文獻沒有提到迦樓羅,

關於它的完整傳說大概產生於史詩時代。

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提供了關於該鳥的詳盡神話。

迦葉波仙人娶生主達剎的兩個女兒迦德盧與毗娜達為妻。

迦德盧生眾蛇(那伽),

毗娜達生婆藪之一的阿嚕那(黎明神)與金翅鳥。

迦德盧與毗娜達以眾神攪乳海所獲的神馬高耳的尾巴顏色打賭,負者要成為勝者的奴隸。 

迦德盧猜黑色,毗娜達猜白色;由於迦德盧利用自己的兒子作弊,命令一些黑色的小蛇附在馬尾巴上裝成馬毛,

結果毗娜達淪為奴隸。不久迦樓羅降生,出生時火光衝天,眾神與仙人都非常害怕,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怒。

後來得知是金翅鳥出世,就紛紛趕來讚頌它。

金翅鳥發覺母親是迦德盧及其子蛇族的奴隸,為擺脫這種不幸地位,

決心奪取天神的至寶不死甘露送給眾蛇以換取自由。金翅鳥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

在返回的路上,金翅鳥與毗濕奴相遇,毗濕奴選擇金翅鳥為坐騎,同時將以其形象畫在自己的旗幟上。

金翅鳥則從毗濕奴處獲兩個恩典:
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
2,迦德盧的後代,即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

神王因陀羅追擊金翅鳥,但全力一擊卻只能打掉一根鳥毛;三界眾生大驚失色,紛紛稱讚其羽毛美麗,

於是金翅鳥得到名字美翼(Suparna)。因陀羅見無法以力取勝,遂與金翅鳥約定,

只要甘露被放到地上,他就可以將甘露取回。事件的結果,毗娜達獲得自由,天神取回甘露,而眾蛇一無所獲。 

佛教認為,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

有種種莊嚴寶象,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

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五百條毒龍,隨著體內毒氣聚集,

迦樓羅最後無法進食,上下翻飛七次後,

飛往金剛輪山,毒氣發作,全身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

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

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之一。

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

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

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 


 

形象   (泰國國徽   印度尼西亞國徽 ; 以金翅鳥的形像作標緻 ) 

在藝術表現中,迦樓羅通常以半人半鳥或全鳥形象出現。

半人半鳥的情況下,鳥身肚臍肚臍以下是鷹的形象,

肚臍以上則借用天王的外形,只有嘴如鷹喙。

面呈忿怒狀,露牙齒,頭戴尖頂寶冠,雙發披肩,

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

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

 

泰國國徽、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徽上的迦樓羅就是此形象。

而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佛教寺廟中,

迦樓羅常常以觀世音化身之一的身份出現在供奉觀音的圓通寶殿中,

全身白袍,人形,唯面部尖喙,仍是鷹形。 

全鳥形則通身如鳥。

在中國西南地區,迦樓羅往往以金雞形象出現,立於塔頂,

另外,印度尼西亞國徽上的迦樓羅也是全鳥形象。
 
影響
迦樓羅崇拜隨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傳播,

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把迦樓羅當作力量的象徵崇拜。 

尼泊爾的10元紙幣鈔票上的圖案就是迦樓羅,

遍布各地的毗濕奴神廟前,大都有一個迦樓羅跪在前面,

如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毗濕奴廟。 

印尼的加魯達印尼航空公司使用了迦樓羅的名稱及形象。 

在中國,迦樓羅結合了古代傳說中的大鵬形象,成為佛祖的坐騎之一。

中國西南的白族將迦樓羅崇拜和自身的金雞崇拜結合在一起,

為鎮水患之神,作為自己的圖騰之一。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