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宗教也眾多,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
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印度教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
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一般不能互相通婚。
除了這四個種姓以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
聖雄甘地將賤民稱為「哈里真」(意為神之子),印度獨立後統稱「達利特」(意為受壓迫的人)。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好像被排斥在社會之外。
印度教種姓制度下的婦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婦的境遇悲慘。
種姓制度把印度教社會分成若干社會集團,集團之間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給印度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依然重要。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
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
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
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儘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數接近9億,占人口的80.5%。
大約5000萬印度裔的印度教徒居住在海外(特別是美國和南非)。印度是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擁有數量最多印度教徒。
印度人(Hindu)這個詞 源自「Sindhu」一詞,意思是從印度河流域(即印度)來的人。
印度教在印度有漫長而多變的歷史,幾乎與印度的歷史一樣長。印度教大致起源於公元前2500年。
與其他宗教不同,沒有單一創建者,沒有完整的神學體系和道德體系,也沒有中央組織。
現代印度教由於受到其他宗教的影響,在形式上更接近於現代意義的宗教。
不過,與其說是一種宗教,不如說是生活方式。
自7世紀起,印度不斷受到來自阿拉伯和阿富汗帝國的入侵。 然而,印度教倖存了下來。
人們認為原因在於印度教本身的包容性,
另外,一部分也是因為一些入侵統治者,如阿克巴,實行了寬容的政策。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
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
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北部今比哈爾邦。釋迦牟尼還在世時已經贏得了大批信徒,主要流行於富裕階層和上流社會。
到9世紀,印度的信徒以數十萬計,不過其他宗教數以百萬計。
印度佛教後來衰落,近百年來發源地反而遠不如遠東諸國。其原因存在著爭論。
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教和佛教社會的融合以及印度人吠檀多運動的興起。很多人認為印度教對佛教的吸收導致佛教的迅速衰落。
同時,突厥人對佛教的寺院,圖書館和體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許多印度佛教徒倖存下來,移民到斯里蘭卡、西藏和其他亞洲國家。
失去了主要的朝聖中心,原來的上流社會被新的伊斯蘭上等階級取代 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二戰以後,印度的佛教復興引人注目。
1956年,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B. R. Ambedkar帶領數千追隨者昄依佛教,以抗議種姓制度。
此後較小規模的昄依活動一直持續。四分之三的「新佛教徒」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
其他的信徒則包括拉達克、錫金邦和阿魯納恰爾邦的金剛乘教徒,少部分孟加拉地區部落民和西藏難民。
今天在印度大約有800萬佛教徒。
耆那教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錫克教是起源於印度的四種主要達摩系宗教之一。
總體上,儘管耆那教徒只佔印度總人口的0.4% (大約420萬),他們在印度社會中的地位卻相當顯要。
絕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和財富與較少的人口很不相稱。
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統計,耆那教徒的識字率最高,達到94.1%,而全國平均水平只有64.8%。
基督教
雖然歷史證據表明基督教在印度早於第1世紀時就已存在, 基督教在印度開始興盛,還是在歐洲殖民印度時才開始發生的事。
但對於傳說中基督教是由使徒多馬在公元52年傳入印度的說法,到現在其準確性仍然存疑。
但不管如何,作為印度的第三大宗教,有2.4千萬信徒,佔了印度總人口的2.3%,基督教在印度具有一定的地位。
基督教在印度流行於南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東北部的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部的果阿邦。
羅馬天主教在歐洲殖民期間來到印度,開始於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抵達馬拉巴爾海岸。
在19世紀初基督教傳教活動增加,令基督教開始在印度開花結果。
然而,如同其他非印度教的宗教一樣,基督教在印度亦會受到主流宗教的敵視。
2008年夏季,極端印度教團體印度青年民兵在奧里薩邦展開對基督教徒的大規模攻擊,
殺害基督教徒與縱火焚燒教堂、孤兒院及信徒的家。華人媒體把該團誤為極端佛教徒。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公元8世紀初傳入印度。
在此後的年代,伊斯蘭教對豐富和加強印度文化貢獻很大,
不僅形成了印度北方古典音樂(印度和中東元素的合并),
而且鼓勵烏爾都語(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合并)
豐富傳統之宗教與世俗文學。
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臥兒王朝的禮物。
2001年,印度有1億3000萬穆斯林,
最集中的地方是克什米爾、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
阿薩姆邦和恆河平原一部分。
恆河平原上的北方邦是穆斯林最多的一個邦。
印度穆斯林分兩種,一種是移民叫阿失拉甫,一種是本土皈依者。
阿失拉甫頭兩者是阿拉伯人,後兩種是普什圖人與蒙兀兒人,
本土皈依者是賤民與首陀羅佔絕對多數。
祆教
祆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的宗教,仍在印度流傳,信徒稱為帕西人。
許多世紀以前在今日的伊朗,祆教徒遭受到穆斯林統治者的迫害,
而逃到印度而被一位印度國王保護,並安置他們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的Sanjan。
錫克教
大約400年前,錫克教創立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2001年,印度有1930萬錫克教徒。
今天許多錫克教徒還住在旁遮普——世界最大的錫克人省份和錫克人的發源地或家鄉。
其餘的主要集中在鄰近的哈里亞納邦和新德里。最著名的錫克教廟宇是金廟,位於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
許多錫克人在軍隊服役。印度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也是一名錫克教徒。
旁遮普是錫克教徒的精神家園,也是印度唯一一個錫克教徒占多數的邦。
猶太教
印度西海岸和地中海地區之間很早就有貿易聯繫,那裡在公元前1世紀已經出現了小型的猶太人居留地。
在喀拉拉邦的一個猶太社區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定居在Kodungallur (舊名Cranganore)
和柯枝這些城市已經至少1,000年。 柯枝的Paradesi 會堂,重建於1568年,
喀拉拉建築風格 but
preserves the ritual style of Sephardic rite, with
巴比倫和Yemenite
influence as well。
柯枝猶太人,大部分集中在古老的"猶太城",were 完全integrated 入當地文化,說馬拉雅拉姆語,取當地名字
while
preserving希伯來語知識以及與西南亞的聯繫。
猶太人的一個分支,稱為Bene 以色列人,已經居住在沿著Konkan海岸的孟買、浦那和艾哈邁達巴德及其附近幾乎2,000年了。
與柯枝猶太人不同,他們住在鄉下,與其他猶太社團聯繫很少。
They always
remained within
正統 Jewish
fold, practicing the Sephardrew is coolite
沒有拉比, with
猶太會堂 as
宗教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開闢貿易路線,第三個猶太人團體,巴格達猶太人移民來到印度,主要定居在孟買和加爾各答。
許多巴格達猶太人經商致富,participated prominently in 這些新興城市的經濟領袖。
As a result of
religious pressure elsewhere,包括forced
conversions of
馬什哈德 (見穆斯林猶太人),
their numbers were increased by
宗教難民。
巴格達猶太人大部分來自奧斯曼帝國、波斯和阿富汗。
柯枝猶太人的人口始終很少,1951年時還有5,000人,到1990年代初已經下降到只有大約50人。
同一時期,Bene 以色列人從20,000人下降到5,000人,巴格達猶太人從5,000人下降到250人,
大部分人都移民去了澳大利亞、以色列、英國和北美洲。
根據1981年印度人口統計,印度有5,618名猶太人,比1971年的5,825人有所下降。
1991年的人口統計顯示其人口繼續下降,只有5,271人,大部分居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喀拉拉邦。
Knanaya和聖多馬基督徒基督徒團體與猶太教也有很強的歷史聯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5%AE%97%E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