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猴哈努曼】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
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刹惡魔羅波那大戰。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
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
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印度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
哈奴曼的寺廟遍佈印度的城鄉山川,不管是氣勢雄偉的寺廟,還是山道旁森林中的寺廟,其香火旺盛令人歎絕。
【簡介】
哈奴曼(梵文Hanuman),印度教神話中的神猴,風神伐由(Vayu)和母猴安闍那(Anjana)之子。
相傳,哈奴曼可飛騰於空中,其面容和身軀可隨意變化,能移山倒海。
又說,哈奴曼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動山嶽,可捕捉行雲。
據說,哈奴曼剛出生時,見到太陽,以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
為了使太陽免遭不測,因陀羅(Indra)急忙以雷霆擊哈奴曼之顎。哈奴曼因而又被稱為“其顎被擊者”。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西元前300年。
其中講述了哈奴曼幫助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從魔王羅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
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藥草,救治羅摩的傷兵。
羅摩為報答他竭力相助賜他長生不老。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讚神猴的義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亦有提及。
據說,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間,怖軍(Bhima)一次在林中與哈奴曼相遇。
神猴的長尾正好擋住他的去路。他用盡全力,仍未能將他的長尾挪動分毫,這時,神猴告訴他:
他們乃同胞兄弟(怖軍也是風神伐由之子),並向怖軍宣示了四種姓的不同職責及四瑜伽的學說。
哈奴曼被尊為學術的傳授者,農事的庇護者。
其形象通常為一武士,手持碩大棍棒,腳踏楞伽城守護女神,或雙膝跪倒在羅摩和悉多面前,雙手合掌胸前,其神態虔誠恭敬。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
《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BattleofLanka)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被編成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故事。
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
【羅摩衍那裡的描述】
第三篇《森林篇》描繪羅摩等3人在林中的生活。
林子裡到處是羅刹。他們行兇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
楞伽城十首羅刹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
羅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
她先求救于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
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
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答覆。
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
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
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guang逗引起羅摩思妻之情。
他們兄弟倆在這裡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
羅摩助猴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
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
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複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
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
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僧婆底。
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
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伽城。
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
並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刹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
為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
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覆命。
第六篇《戰鬥篇》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
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
他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過海投奔羅摩。
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
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
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
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後加的。
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一是追述羅刹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
二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
在這裡,羅摩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
他懷疑悉多不貞,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于野林中。
蟻垤仙人收養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子演唱。
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
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