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簡易分類一
功用
防止表邪內傳,控制疾病傳變的目的。部分解表藥還有宣毒透疹、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利尿消腫、
祛風除濕、通痹止痛、透散毒邪、解表消瘡、清利頭目、利咽消腫等作用。
分類和適應證
辛以散風,溫可祛寒,故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又稱發散風寒藥。
主要用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涕清、喉癢咳嗽、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的風寒表證。
②
辛涼解表藥。
辛以散風,涼可祛熱,故有發散風熱的作用。又稱發散風熱藥。
主要用於發熱惡寒、頭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的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者。
常用藥有薄荷、牛蒡子、蟬蛻、菊花、桑葉、蔓荊子、淡豆豉、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木賊等。
風邪襲表,肺失宣降,風水水腫;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癰疽初起,兼有表證;
風熱上攻,眩暈目赤,咽喉腫痛等證。
配伍
故除針對風寒、風熱,選擇相應的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外,還須根據兼邪的不同,
分別與祛暑藥、化濕藥、潤燥藥等配伍應用。
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難以祛散表邪者,又應根據體質不同,分別與補氣、助陽、滋陰、養血等補虛藥同用。
小兒外感,因年齡體質與成年人不同,又有夾痰、滯、驚的不同兼證,亦當兼顧,
如感冒夾痰、咳嗽氣喘者,須配化痰止咳藥;
感冒夾食、腹脹納差者,當配消導藥;感冒夾驚、驚癇夜啼者,當配熄風止痙藥。
用藥注意
春夏腠理疏鬆、容易出汗,用量宜輕;秋冬腠理緻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但均要中病即止,不可過量。
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以及久患瘡瘍、淋證、尿血的患者,雖有外感表證,也須慎用。
解表藥多為辛散輕揚之品,不能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影響藥效。
現代研究
部分藥物還有降壓及改善心、腦血液循環的作用。
麻疹、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急性腎炎、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部分藥物還可用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及突發性耳聾等病。
清熱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主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等。
即是《內經》所說「熱者寒之」的意義。
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種清熱藥的特點,現根據各藥的專長,再分為下列六小類:
清熱藥性屬寒涼,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故對於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弱者須慎用,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當忌用。
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症候。
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
主要藥:石膏、知母、梔子、蘆根、天花粉。
清肝明目藥,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症、
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於肝陽上擾的症候。主要藥:青箱子、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熱涼血藥,常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熱發斑疹及溫熱病邪入營血、熱甚心煩、舌絳神昏等症。
熱邪入於營分、血分,往往傷陰耗液。本節藥物中,
如鮮生地、玄參等兼有養陰滋液的作用,故在熱病傷陰時,應用此類藥物有標本兼顧之效。
清熱涼血藥,一般適用於熱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氣血兩燔,可配合清熱瀉火藥同用。
主要藥: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葉、玄參。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於各種熱毒病症的藥物,就叫清熱解毒藥。
熱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於火熱癰盛、鬱結成毒的病症。
這些藥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於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用於時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
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藥配合應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藥配合應用。
此外,痢疾里急後重,宜配行氣藥;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藥等等。
但發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於陰症、寒症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主要藥: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土茯苓。
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於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症候,
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節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症。
這些藥物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
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於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症,如須使用,亦應分別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
主要藥: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
清虛熱藥性多寒涼,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於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症。
主要藥:地骨皮、銀柴胡、白薇、青蒿。
◎
清熱藥應用注意事項 ◎
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藥;熱盛里實者可配攻下藥;熱盛動風者,可配息風藥、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竅藥;
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邪熱傷陰者可配養陰藥等。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
三、清熱藥必須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傷陽;苦寒燥濕藥又可能傷陰,應予慎用。
[配伍方法]
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藥;
若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五類法]
即: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退虛熱藥。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禁用。
鴉膽子馬勃 山豆根射干 敗醬草 魚腥草 貫眾
青黛大青葉 穿心蓮紫花地丁 蒲公英 連翹 金銀花
馬尾連椿白皮 苦參川木槿皮 秦皮 龍膽草 黃柏
密蒙花天花粉 蘆根白毛夏枯草 知母 寒水石 石膏
谷精草夏枯草 梔子淡竹葉 竹葉 胡黃連 銀柴胡
地黃拳參
白頭翁 雞骨草錦燈籠 光慈菇 葛花
天葵子土貝母 忍冬藤禹州漏蘆 金果欖 北豆根 重樓
板藍根蓼大青葉 苦地丁馬齒莧 地錦草 土茯苓 綠豆
白蘞漏蘆
山慈姑 白花蛇舌草半邊蓮 水牛角濃縮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