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1/16()伊斯坦堡   托普卡比王宮、聖蘇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有頂大市集

伊斯坦堡曾經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及鄂圖曼帝國的古都,也是十字軍東征前往耶路撒冷時必經之地,

如今是土耳其最大的商業城市。

清晨抵達伊斯坦堡國際機場。

 

出關之後專車前往東羅馬帝國時期與鄂圖曼帝國時期的舊城區:

參觀曾為回教世界權力中心及歷代蘇丹王寢宮●托普卡比王宮博物館,

建於十七世紀,鄂圖曼帝國鼎盛時期所興建。

★珠寶室與★後宮,館內金碧輝煌的陳設,收藏著皇室用品及各國精緻寶物;

歷代蘇丹王的寶劍、首飾、裝飾品等,最令人注目的是一顆86克拉的大鑽石。

當然別忘了眺望瑪爾瑪拉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美景。

 

隨後造訪世界上唯一有六座塔尖的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是奧斯曼建築經典。基督教和回教合而為一的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殿堂--

 

●聖索菲亞教堂博物館,是拜占庭藝術的巔峰之作。

傍晚前往伊斯坦堡擁有超過5千家各式商店著名的

●有頂大市集,您可任意參觀選購價廉物美之紀念品、玻璃裝飾、品金飾、古董等。

早餐:機上/午餐:土耳其風味餐/晚餐:中式料理

住宿:THE PLAZA HOTEL 5星或同級

 

 

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其中一個因室內磚塊

所用的顏色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於蘇丹艾哈邁德一世

統治時的1609年至1616年。

如同其他清真寺一樣,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包含一個創建者的陵墓、一所梅德雷斯(伊斯蘭學校)

及一所收容所。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伊斯坦堡其中

一個最受旅客歡迎的觀光勝地。

 

歷史

在吉托瓦托洛克和約(Peace of Zsitvatorok

及對波斯人的戰事失利後,

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定

要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以安撫安拉。

這是第一所四十年以上的帝國清真寺。

以往的蘇丹都以戰利品來承擔建築費用,

但艾哈邁德一世在位時並沒有贏取一些重要的勝利,

不得不從國庫裡調用資金興建,卻引起了阿訇的憤怒。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上,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及具象徵性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相對。

清真寺南部的大部分建築都利用了大皇宮的根基、穹頂及圓頂地下室。

一些在建築地點上的宮殿,如索科盧·穆罕默德帕夏的宮殿,都須出資購買並拆除。

 

清真寺的建築工程始於16098月,由蘇丹親自主持動土儀式,艾哈邁德一世有意讓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他的第一個帝國清真寺。

他任命著名建築師希南徒兒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負責這一項工程。

清真寺的詳細工程記錄在八卷書籍裡,現在收藏在托卡比皇宮裡。開幕典禮舉行在1617年(1616年已有通行記錄),蘇丹可以在皇家包廂內祈禱。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在艾哈邁德一世統治後期仍未完工,直至穆斯塔法一世時。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世上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蹟之一,可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媲美。

 

 

建築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設計是結合了奧斯曼建築及拜占庭教堂兩個世紀以來發展而得的精粹。

清真寺參照了鄰近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並加入傳統的伊斯蘭建築,被視為奧斯曼建築古典時期的最後一個大型清真寺建築。

這建築綜合了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師父希南的意念,以宏揚清真寺的龐大、莊嚴及壯麗。

清真寺由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設計,被認為是奧斯曼古典建築的最後一個典範之作。

 

外觀

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用上了大量的物料,特別是石頭及大理石,甚至從其他重要建築上調動資源。

清真寺的佈局不規則,因為建築師須考慮到建築地點的限制。建築物的正面是出入口,面對競技場。

此外,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又參照希南第一個大型工程塞札德清真寺,具有同樣的方形四葉飾設計及廣闊的前院。

祈禱殿的上方是穹頂及半穹頂,中央穹頂的直徑是23.5,高43,由四條巨大的柱子支撐,

這一點與埃迪爾內的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

 

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相當小心,運用了誇張的安全邊際,但卻破壞了穹頂優雅的比率。

支柱的基部由複合凸狀大理石溝紋組成,而上層則著了色,由一個刻有鍍金文字的嵌條分隔開。

整體具有視覺諧和的效果,將人們的目光帶到中央穹頂上。

 

內景

 

在清真寺內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超過20000塊手工陶瓷磚瓦,全部出產自伊茲尼克,磚瓦設計超過五十種鬱金香款式。

低處的磚瓦均是傳統設計的,高處的磚瓦則是各種華麗的花朵、水果及柏樹款式。

這些磚瓦都是由伊茲尼克的陶藝大師監制的,但蘇丹的法令限制了建築者對磚瓦的花費,

而當時磚瓦價格上漲,導致後期所使用的磚瓦欠佳。

磚瓦已經褪色,釉料都變得模糊不清,而樓座牆身所用的磚瓦都回收自1574年托卡比皇宮失火後遺留的磚瓦。

 

上層的顏料採用主要是藍色,但素質欠佳。

超過二百個設計精細的有色玻璃窗戶採納天然光線,現今則以吊燈輔助照明

。在吊燈上置放了一些鴕鳥蛋,用以驅逐蜘蛛、避免蜘蛛結網。

室內的裝潢包括古蘭經的經文,出自當代的書法家薩伊德·卡斯姆·古巴里(Seyyid Kasim Gubari)。

地面鋪上了地氈,地氈由信徒捐贈,當地氈出現磨損後便會更換。

寬大的窗戶予人感覺開揚,底層的窗扉飾以碎塊形工藝(Opus sectile)。

每個對話室都設有五道窗戶,部分窗戶被蒙蔽,而每個半穹頂都有十四道窗戶,穹頂則有二十八道窗戶,

窗戶上的有色玻璃是由威尼斯領主所送贈,大部分都被藝術價值甚低的現代窗戶取締。

 

室內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聖龕,聖龕由經過雕刻的大理石所造,其上是鐘乳石壁龕及雙重刻板,

附近的牆壁都鋪上陶瓦,但附近的窗戶卻不太華麗。聖龕右邊有一個美輪美奐的講道壇,

在星期五午間及宗教節日,阿訇會站在講道壇上講道。

清真寺內被設計成無論多麼擁擠,任何人都能夠看到及聽到阿訇講道。

 

皇室專用的亭台則位於東南角,包括一個講臺、一道走廊及兩間小幽靜室,可通往上層的皇室包廂。

1826年土耳其新軍叛亂時,大維奇爾在幽靜室設立了總部。

十道大理石製造的圓柱支撐著皇室包廂,皇室包廂內有其聖龕,飾以玉玫瑰及金箔,另有一百部古蘭經及誦經臺。

 

燈飾在以往都輔以黃金及寶石,燈罩上都有鴕鳥蛋及水晶球,這些飾品都已被移去。

牆上的牌匾寫有哈里發的名字及古蘭經經文,大抵出自十七世紀書法家卡斯姆·古巴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4%B8%B9%E8%89%BE%E5%93%88%E9%82%81%E5%BE%B7%E6%B8%85%E7%9C%9F%E5%AF%BA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

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希臘語全名是,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

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

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

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

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

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

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

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

193521,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

在將近千年的時間裡都是正教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Humbert of Mourmoutiers)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

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Michael I Cerularius)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

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範。

 

歷史

 

第一代教堂被稱為「大教堂」,在360215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時啟用,大教堂建在正在興建中的帝國皇宮旁。

附近的伊蓮娜教堂(Hagia Eirene,「聖和平」)在較早時已建成並作為主教座堂,直至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

這兩所教堂同為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教堂。

 

索克拉蒂斯(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年-440年)記述了第一代教堂,認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所建。

它被建為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長廊及木製屋頂,還有一個天井。它在當時被譽為世上最出色的歷史建築物之一。

 

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阿麗亞·尤多希亞(Aelia Eudoxia)發生衝突,

因而在4046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教堂毀於一旦,關於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第二代教堂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於4151010日落成,這個木製屋頂的教堂是由建築師魯弗留斯所建。

532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教堂燒成渣滓。

 

第二代教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

這些石塊原來是正門的一部分,現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園內。

這些石塊是在1935年由A. M. 施奈德對西庭的一次挖掘當中被發現,由於擔心損害現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發掘工作再也沒有開展。

 

第三代教堂(現存建築)

532223日,在第二代教堂被摧毀後的僅僅數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興建第三代截然不同的大教堂,

第三代教堂較前兩所更為宏大雄偉。

 

查士丁尼一世選用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為建築師,但安提莫斯在不足一年內逝世。

拜占庭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建築》一書裡描述了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狀況。

皇帝將帝國各地的物料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彌斯神廟的古希臘圓柱。

大石都是來自遠處的採石場,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黑石及敍利亞的黃石。

超過一萬人參與建造工作,這所新教堂馬上就被認為是重要的建築,展示了建築師的創造力。

 

建築師們採用了希羅的理論,在廣大的空間之上建造巨大的圓頂。

皇帝與牧首梅納斯在5371227日一起參與了盛大的落成儀式。教堂內的鑲嵌畫則在查斯丁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完成。

 

5538月及55712月的地震使主圓頂及東面的半圓頂破裂,55857日發生的地震使主圓頂徹底倒塌,

破壞了讀經台、祭壇及其華蓋。皇帝馬上下令修復,讓米利都的伊西多爾的姪甥伊西多拉負責修復工作。

他使用了較輕巧的物料,又將圓頂提高了6.25公尺20.5英尺),使教堂的內部高度達到現時的55.6公尺182英尺)。

修復工程在562年完成,使教堂在6世紀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

拜占庭詩人示默者保羅(Paul the Silentiary)為教堂的重建創作了一首名為《讀畫詩》的長詩。

5621223日,牧首優迪基烏(Eutychius)主持落成儀式。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並且是拜占庭帝王儀式的首要場地,如加冕典禮。

大教堂為作惡者提供庇護,外國遊客對此深受感動。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頒布一系列的詔令抵制偶像崇拜,命令軍隊摧毀一切聖像,迎來了毀壞聖像運動。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被移除。

在伊琳娜女皇執政時期(797年-802年),聖像崇拜得到短暫的恢復,此後偶像破壞者捲土重來。

拜占庭皇帝狄奧斐洛(Theophilus)深受伊斯蘭藝術影響,而伊斯蘭藝術是禁止偶像崇拜的。

他將刻有畫押字的青銅兩翼門安裝在大教堂的南面入口。

 

859年的大火對大教堂造成破壞,而86918日的地震使一個半圓頂倒塌,巴西爾一世下令復修。

 

9891025日發生強烈地震,破壞了大教堂的大圓頂,巴西爾二世委託阿美尼亞建築師、

阿尼及阿吉涅大教堂的創造者梯利達特(Trdat)修復圓頂,西面的圓拱及部份大圓頂是他主要的修復部分。

大教堂的損毀程度使修復工作持續了六年,大教堂在994513日重開。

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典儀論》(De Ceremoniis)裡記載了帝王及牧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典禮儀式的詳情。 

 

聖索菲亞大教堂裡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的墓碑,他在1204年領軍劫掠君士坦丁堡。

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褻瀆。

據史學家尼基塔斯·蔡尼亞提斯(Niketas Choniates)所述,大教堂的一些聖物如耶穌墓碑的一塊石頭、

聖母瑪利亞之奶、耶穌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都被轉送到西方,現今可在西方多個博物館內參觀這些聖物。

 

在拉丁帝國的佔領下,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的主教座堂。

鮑德溫一世於1204516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依照拜占庭傳統加冕為王。

1204年發動拉丁十字軍的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被葬在教堂內,碑文顯示了他的名字,成為了地面裝飾。

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向碑文啐唾洩憤。

不過,1847年至1849年的復修工程卻令公爵墳墓的真確性遭到質疑,該墳墓更像是一個象徵式墓地以作紀念。

 

拜占庭人重奪君士坦丁堡後,大教堂已顯得相當破敗,西面的四道扶壁大概就是在這時加建。

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教堂東部及北部加建四道扶壁。

134410月的地震使教堂的圓頂崩裂,部分建築在1346519倒塌,教堂在此後關閉。

1354年,建築師阿斯特拉及佩拉爾塔負責教堂的修繕工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4%A2%E8%8F%B2%E4%BA%9A%E5%A4%A7%E6%95%99%E5%A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