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眼
人眼是對光起反應,並有多種用途的一種器官。作為意識感覺器官,眼睛擁有視覺。
在視網膜的桿細胞和錐細胞擁有包括色彩分化和深度意識的光感和視覺。人類的眼睛可分辨約一千萬顏色。
與其它哺乳動物的眼睛共通,人眼的非成像光敏神經節細胞在視網膜接收到光的訊號強弱、
荷爾蒙的褪黑激素和生理時鐘
誘導的規畫和抑制,會影響到和調整瞳孔的大小。
![]() |
1:玻璃體 2:鋸齒緣 3:睫狀肌 4:睫狀韌帶 5:施萊姆氏管 6:瞳孔 7:前房 8:角膜 9:虹膜 10:晶狀體 11:晶狀體核 12:睫狀突 13:結膜 14:下斜肌 15:下直肌 16:內直肌 17:視網膜動脈和靜脈 18:視乳頭 19:硬腦膜鞘 20:視網膜中央動脈 21:視網膜中央靜脈 22:視神經 23:渦靜脈 24:球筋膜 25:黃斑部 26:中心凹 27:鞏膜 28:脈絡膜 29:上直肌 30:視網膜 |
人眼
眼睛不是完全的球體,而是一個融合的兩件式單位。
較小的單位在前方,有較大的弧度,以被稱為角膜的部分
與較大單位被稱為鞏膜的部分相聯結。
角膜段的半徑通常是8mm (0.3英吋)。
鞏膜構成其餘的六分之五,典型的半徑大約是12mm。
角膜和鞏膜由稱為角膜緣的環連接。
虹膜 – 眼睛的顏色 – 和它黑色的中心,瞳孔,
由於角膜是透明的,因而取代角膜成為可見的部分。
因為光不會反射出來,觀看眼睛的內部需要眼膜曲率鏡。
眼底 (相對於瞳孔的區域) 顯現光學盤面 (視乳頭) 的特徵,
所有眼睛的光線由此穿過視神經纖維離開眼球。
尺寸
成人之間的尺寸相差只有1mm或2mm。
垂直方向的大小,通常小於水平方向,
在成人大約是24mm,出生時大約是16mm至17mm (大約0.65英吋)。
眼球成長的很快,在3歲時就已經長至22.5mm至23mm
(大約0.89英吋)。
到13歲,眼睛已經達到最大尺寸,體積大約是6.5毫升 (0.4立方英吋),
重量大約7.5公克
(0.25盎司)
組成
眼睛有三層外套,
由三個透明的結構包覆著組成。
最外層由角膜和鞏膜組成,
中間的一層由脈絡膜、睫狀體、和虹膜組成。
最內層是視網膜,
如同從眼膜曲率鏡看見的視網膜血管,
它從脈絡膜的血管獲得循環。
在這些外套內的是房水、玻璃體、和柔韌的晶狀體。
水樣液是一種清澈的液體,包含在兩個區域:
晶狀體暴露的區域,在角膜和虹膜中間的眼前房。
晶狀體被由透明的細纖維組成的睫狀體懸吊韌帶 (睫狀小帶) 懸吊著。
玻璃體、眼後房是比眼前房大的清澈膠狀物,位置在晶狀體的後面和其餘的地區,
包覆在鞏膜、小帶和晶狀體的周圍。它們是通過瞳孔聯接著。
動態範圍
視網膜的靜態對比度大約是100:1 (焦比大約是6.5)。
當眼球快速地移動 (眼球顫動)時,
它會反復地控制其接觸的化學物質和幾何位置,
以調整虹膜控制瞳孔的大小。
剛進入黑暗的環境時,
視覺畫面大約有4秒鐘的時間陷入完全的黑暗,
通過視網膜的化學調整 (浦肯頁效應)
大多需要30分鐘才能完全適應黑暗的環境。
此時的動態對比度可能會達到大約1,000,000:1(焦比大約是20)。
這個過程是非線性和多方面的,因此若受到光照而中斷後,這個適應程序必須重新開始。
完全的適應是依賴良好的血流量,因此暗適應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很大的負擔
(貧血),而好像受到酒精或菸草的影響。
眼睛包括鏡頭,不同於光學儀器,這更像是照相機和應用相同原則的光學鏡頭。
瞳孔是人眼的口徑;虹膜是光圈,像是孔徑內的檔板。
在角膜的折射造成有效孔徑 (入射瞳),但與物理上的瞳孔直徑略有不同。
入射瞳的直徑通常是4mm,但是它的範圍可以從在明亮地方的2mm (f/8.3)變化至在黑暗地方的8mm(f/2.1),
但後者的數值隨著人年齡的增大而減退,老人眼睛的瞳孔有時不會超過5-6mm。
視 野
人眼的視野大約是向外95°、向內60°、向上60°、向下75°。
視神經的缺陷或是盲點位於顳部12–15°、水平向下1.5°處,大約是7.5°高和5.5°寬
快速眼動,或是短期的REM,通常是發生在睡眠的夢境最活躍階段。
在這個階段,眼睛快速的運動。眼球獨特的運動形式是不自主的。
眼球顫動是快速的,兩隻眼睛受到大腦額葉的控制同時運動指向同一方向。
一些不規則的漂移、移動,小於眼球顫動但大於微眼跳,角度可以達到6弧分。
不改變輸入,這些細胞將停止輸出反應。在成人,微眼跳造成眼睛的移動角度小於0.2°。
前庭視反射是當頭部在運動期間,眼睛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以使影像在視網膜上維持穩定的反射運動。
例如,當頭向右移動時,眼睛會向左移動,反之亦然。
追隨平穩
眼睛可以追隨一個移動中的物體。
這種追隨是前庭視反射,
不需要大腦處理傳入的視覺資訊和提供回饋,
因此不是很準確。
雖然眼睛經常會反射的掃視,
但相對來說,
追隨以恆定速度移動的物體是較容易的。
成人的眼睛可以100%的順利追隨平穩運動的物體。
在低照度的條件下,
除非有另一個速度確定的參考點,
是很難以視覺估計移動的速度。
視動反射
視動反射是掃視和追隨平穩運動的組合。
例如,當從窗口注視窗外運動中的列車,
眼睛可以短時間集中在運動中的列車 (經由追隨平穩),
直到列車駛到視野之外。在這個點上,視動反射起了作用,將眼睛移回第一次看到列車的點
(經由掃視)。
臨近的響應
近距離的視覺調整涉及將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的三個進程。
聚散度移動
聚散度,兩隻眼睛會聚指向相同的物體。
當生物以雙眼注視一個物體時,眼睛必須繞著垂直的軸旋轉,讓影像在兩眼都能投影在視網膜的中心。
要看更近的物體,兩眼必須旋轉得更為接近。
(收斂,而看較遠的物體,兩眼就會轉動得更為分歧。誇張的收斂稱為交叉視法
(例如,聚焦在人類的鼻子)
。
當觀望遠處時,或是'開始視若無物',眼睛暨不發散也不收斂。
眼睛的聚散運動與眼睛的調節緊密的結合,在正常狀況下,
更改眼睛的焦點以觀看不同距離上的物體,眼睛將自動的調整和聚散,來更改眼睛的焦點。
瞳孔壓縮
透鏡的邊緣不能像接近中心區域一樣的偏折光線,因此在鏡頭中的影像會有些模糊的邊緣
(球面像差)。
篩選掉周圍而只看中心的光線,可以讓球面差降到最低。
在眼睛,當眼睛要聚焦在近距離的物體時,瞳孔的目的就是阻擋掉周圍的光線。
瞳孔達成這種工作有雙重的目的:調整眼睛的亮度變化和減少球面像差。
透鏡的調節
改變透鏡曲率的改變,由環繞著透鏡的睫狀肌調整。
這些縮小睫狀肌的直徑、放鬆交叉的韌帶纖維,並允許透鏡放鬆成為形狀更凸的鏡頭。
曲率越大的鏡頭折光越強烈,並且將更靠近的物體發散的光更緊密的聚焦在視網膜上。
老化效應
有許多疾病、身心失調和年齡相關的因素,都會使眼睛和周圍的結構發生變化。
眼睛隨著年齡的變化,無疑的可以完全歸咎於衰老過程。
許多生理上和結構上的程序會隨著年齡逐漸衰退
(老化)。
伴隨著老化,視覺品質惡化是眼疾老化的單獨原因。
雖然有許多眼睛的變化與疾病無關,最重大的功能變化似乎是瞳孔的大小變化減少和調節距焦能力的衰減
(老花眼)。
瞳孔控制可以到達視網膜的光量,瞳孔的擴張程度隨年齡遞減,導致在視網膜接收到的光量大幅度下降。
相較於年輕人,老人就像經常帶著中等密度的太陽眼鏡。
因此,對於任何需要隨著照明的視覺導引才能看清楚的細節,老人需要額外的照明。
某些眼部疾病,像是皰疹和生殖器疣,可以來自性行動的傳染。
如果感染的區域和眼睛之間發生接觸,性病可以傳染到眼睛。
隨著老化在角膜的邊緣周圍會發展出白色的圓環,稱為老年環。
老化導致的鬆弛使眼臉組織下垂和眼窩脂肪的萎縮。
這些變化與幾個眼臉疾病,像是外翻、內翻、眼皮鬆弛下垂、和眼臉下垂。
玻璃體凝膠經歷液化 (玻璃體後脫離或PVD)
和它的不透明度—
可見的漂浮物
—
在數量上逐漸增加。
各種眼睛護理專業,包括眼科醫師、驗光配鏡師、和眼鏡商參與眼球和視覺障礙的治療。
斯內倫圖表是一種用來衡量視力的眼圖表。
眼部檢查的結果,可以讓眼科醫生提供病人的眼鏡處方的嬌正鏡頭。
一些眼睛的疾病,包括影響到三分之一人口的近視和四分之一人口的遠視、
和由於老化失去聚焦範圍的老花眼,被建議佩戴矯正鏡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9C%BC
眼睛色彩
眼睛色彩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特徵,是指眼睛虹膜的色彩。
由虹膜中黑色素數量、黑色素種類(真黑色素與假黑色素),黑色素的分布所決定。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眼睛色彩,擁有許多表型變異。許多鳥類擁有鮮明的眼睛色彩,
這些顏色是決定於其他的色素,如蝶酸、嘌呤與類胡蘿蔔素。
虹膜的顏色受三種主要原因影響,分別是黑色素在虹膜色素上皮細胞中的含量、黑色素在虹膜基質的含量,
以及虹膜基質的細胞密度。不論是任何顏色的眼睛,在虹膜色素上皮細胞中都含有真黑色素;
而色彩的變異一般是決定於虹膜基質中的黑色素含量。
虹膜基質中的細胞密度影響色素上皮細胞所能夠吸收的光線量。
色彩決定
基因遺傳學
眼睛的顏色是一種由超過一個基因所遺傳的特徵,對人類來說,目前已知3個基因座(Locus)
上的基因與眼睛的色彩有關,分別是EYCL1、EYCL2與EYCL3。
這些基因與人類眼睛顏色的表形有關(棕色、綠色與藍色)。
雖然過去曾經認為棕色眼睛為顯性基因,藍色眼睛為隱性基因。
但是事實上兩位藍色眼睛的親代卻能夠生下棕色眼睛的子代,
顯示眼睛色彩的決定並非遵循普通的孟德爾遺傳法則,只是這種情形相當少見(大約1億人之中才有1位)。
必須全部四個基因同時決定相同的色彩,才能產生單純的顏色,反之則出現混合的顏色,如藍綠色。
眼睛的色彩通常在嬰兒出生後大約6個月趨於穩定。
2006年,EYCL3基因座被解碼。
經由針對3839位對象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所有眼睛色彩中,
有74%能夠以OCA2基因(Template:OMIM3)附近的多組單核苷酸多態性解釋。
事實上,OCA2這一組基因早已為遺傳學家所認識,因為他們發現當這組基因產生異變之後,
會令帶有這基因的人出現白化現象(albinism)。
較近期的研究顯示:與藍眼及綠眼相關的不同SNP組合還與雀斑、癦與痣、頭髮色彩及皮膚色彩相關連。
生理學
左圖為根據上述基因研究而推斷的虹膜顏色形成原因,可見深棕、
淺棕和灰色都是由黑色素的濃淡而引起,藍色是因為散射而產生的色彩,
而紅色是因為白化而產生的色彩。
當淺棕與藍色混合,成為了綠色;
而紅色與藍色混合,則成為了紫色。
色彩分類
眼睛在觀察下的色彩是受到許多因子的影響,
圖片中為同一雙眼睛在不同量的光線下呈現不同的顏色。
過去把人類虹膜的基色只有三種:褐色、藍色和綠色,
其他顏色的虹膜則是這三種顏色的變體。
但這一分類方法被批評為過於簡化。
近來研究把虹膜顏色分為九種。
人類虹膜顏色在兒童期會發生戲劇性改變。
另外,有的人具有藍色或綠色虹膜但圍繞瞳孔為褐色環,這使得眼睛色彩的分類更為複雜。
白化症患者則有粉紅色虹膜,這是由於其虹膜中沒有色素,只能顯示出微血管的顏色。
褐色
褐色是最常見的人類虹膜顏色。褐色虹膜含有大量黑色素,深褐色虹膜看起來像黑色。
褐色虹膜被認為是人類虹膜的顯性基因,但最近的研究認為這不一定正確。
淡褐色
淡褐色的眼睛是瑞利散射和中等程度的黑色素在虹膜前方膜層的組合所造成。
淡褐色很難界定。它們常被描述成淺褐色或黃褐色。有人認為淡褐色是褐色和藍色虹膜的中間色。
琥珀色與黃色
琥珀色在其他動物上較為常見,它比棕色更淺,很少在人類出現,又被稱為貓眼色。
在歐洲比例多,或多是混血兒。
綠色
綠色為罕見的虹膜顏色。在歐洲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中比例較高;
歐洲以外,一些普什圖人、土耳其人、古代吉爾吉斯人也有綠色虹膜。
灰色
灰色被認為是藍色虹膜的變種。為罕見的虹膜顏色。
藍色
藍色虹膜在歐洲比較常見,全世界約8%的人口有藍色虹膜。
北歐人如冰島人、芬蘭人和拉脫維亞人約80%以上為藍色眼睛。
紫色
紫色為藍色虹膜的變種,是非常少見的顏色。如已故名人伊莉莎白·泰勒。
粉紅色
由於虹膜中沒有色素,只能顯示出微血管的顏色,故為粉紅色。白化症患者就擁有粉紅色虹膜。
![]() |
![]() |
![]() |
![]() |
暗棕色的人類虹膜。 |
棕色人類虹膜 | 兩種顏色的淡褐色虹膜 | 琥珀色虹膜的貓眼 |
![]() |
![]() |
||
人類的琥珀色虹膜,帶有乳狀黃綠色與黃褐色色調。 |
綠色的眼睛。 |
||
![]() |
![]() |
||
灰色的眼睛。 |
鐵灰色的眼睛. |
藍色的眼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BC%E7%9D%9B%E8%89%B2%E5%BD%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