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

 

郭卜樂 CPO生理健康網 http://www.zgxl.net

 

  內分泌腺是人體內一些無輸出導管的腺體。

它的分泌物稱激素。對整個機體的生長、發育、

代謝和生殖起著調節作用。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

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胰島、胸腺和性腺等。

  

  甲狀腺位於氣管上端的兩側,呈蝴蝶形。分左右兩葉,

中間以峽部相連,峽部橫跨第二、三氣管軟骨的前方,

正常人在吞咽時甲狀腺隨喉上下移動。

甲狀腺的前面僅有少數肌肉和筋膜覆蓋,故稍腫大時可在體表摸到。

  甲狀腺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濾泡組成。

 

濾泡壁為單層立方上皮細胞,它們是腺體的分泌細胞。

泡腔有膠狀物,為腺體細胞分泌的貯存物。

濾泡之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

  甲狀腺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代謝的影響

 

  產熱效應

  甲狀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數組織的耗氧率,增加產熱效應。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增高35%左右;

而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降低15%左右。

 

  對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質合成明顯增加。

然而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反而使蛋白質,特別是骨骼肌的蛋白質大量分解,因而消瘦無力。

在糖代謝方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糖的吸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

 

總之,它加速了糖和脂肪代謝,特別是促進許多組織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分解氧化過程,從而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和產熱量。

 

  2、促進生長發育

 

  主要是促進代謝過程,而使人體正常生長和發育,

特別對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所以,如兒童在生長時期甲狀腺功能減退則發育不全,智力遲鈍,身體矮小,

臨床上稱為呆小症。

 

  3、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甲狀腺素有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

特別是對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最為明顯,甲狀腺激素可直接作用於心肌,

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

所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常表現為容易激動、失眠、心動過速和多汗。

  

  甲狀旁腺有四顆,位於甲狀腺兩側的後緣內,左右各兩個,

總重量約100毫克。甲狀旁腺分泌的甲狀旁腺素起調節機體鈣磷代謝的作用,

它一方面抑制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促進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

 

另一方面促進骨細胞放出磷和鈣進入血液,這樣提高血液中鈣的含量,

所以甲狀旁腺的正常分泌使血液中的鈣不致過低,血磷不致過高,

因而使血液中鈣與磷保持適宜的比例。

  

腦垂體

 

  腦垂體是一個橢園形的小體,重不足1克。

位於顱底垂體窩內,借垂體柄與丘腦下部相連,分腺體部和神經部。

它分泌多種激素。

 

  1生長激素 該激素與骨的生長有關,幼年時期如缺乏,則使長骨的生長中斷,形成侏儒症;

如過剩,則使全身長骨發育過盛,形成巨人症。

 

  2催乳素 可以催進乳腺增殖和乳汁生成及分泌。

  3促性腺激素 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可促進雄、雌激素的分泌,卵泡和精子的成熟。

 

  4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主要作用於腎上腺皮質的束、網狀帶,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

該激素缺乏,將出現與阿鍬森氏病相同的症狀,但無皮膚色素沉著現象。

  5促甲狀腺激素 作用於甲狀腺,使甲狀腺增大,甲狀腺素的生成與分泌增多。

該激素缺乏,將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狀。

 

  6其他 除上述激素外,垂體還分泌有促甲狀旁腺激素,促黑激素等等。

  7抗利尿激素 是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並運輸貯藏在垂體的一種激素。

它作用于腎臟,促進水的重吸收,調節水的代謝。缺乏這種激素時,發生多尿,稱為尿崩症。

在大劑量時,它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又稱血管加壓素。

  8催產素 與抗利尿激素相似,也由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它能刺激子宮收縮,並促進乳汁排出。

  

 

胰島素

 

  胰島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間的細胞團。僅占胰腺總體積的1%2%

胰島細胞主要分為五種,其中A細胞占胰島細胞總數約25%,分泌胰高血糖素;

B細胞約占胰島細胞總數的60%,分泌胰島素。

D細胞數量較少分泌生長抑素。

另外還有PP細胞及D_1細胞,它們的數量均很少,PP細胞分泌胰多肽。

 

  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

它能促進全身各組織,尤其能加速肝細胞和肌細胞攝取葡萄糖,並且促進它們對葡萄糖的貯存和利用。

 

肝細胞和肌細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後,一方面將其轉化為糖原貯存起來,

或在肝細胞內將葡萄糖轉變成脂肪酸, 轉運到脂肪組織貯存;

另一方面促進葡萄糖氧化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

 

  胰島素的另一個作用是促進肝細胞合成脂肪酸,進入脂肪細胞的葡萄糖不僅用於合成脂肪酸,

而且主要使其轉化成α-磷酸甘油,並與脂肪酸形成甘油三酯貯存於脂肪細胞內。

 

此外,胰島素還能抑制脂肪分解。

胰島素缺乏時糖不能被貯存利用,不僅引起糖尿病,而且還可引起脂肪代謝紊亂,出現血脂升高,

動脈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統發生嚴重病變。

 

  胰島素對於蛋白質代謝也起著重要作用。

它能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然後直接作用於核糖體,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它還能抑制蛋白質分解。

對機體生長過程十分重要。

 

血糖濃度是調節胰島素分泌的最基本的因素。

血糖濃度升高時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濃度恢復到正常水準;

血糖濃度低於正常水準時,胰島素的分泌減少,可促進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準上升。

另外,氨基酸、脂肪酸也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

 

  許多胃腸道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都有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作用。

  胰高血糖素作用與胰島素相反,它促進肝臟糖原分解和葡萄糖異生,使血糖明顯升高。

它還能促進脂肪分解,使酮體增多。

  血糖濃度調節胰高血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升高時,則分泌減少。氨基酸則升高時也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島素可以由於使血糖濃度降低而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胰島素可以直接作用於鄰近的A細胞,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支配胰島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和對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完全相反。

即迷走神經興奮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交感經興奮則促進其分泌。

 

人類最美麗的內分泌---胰島素的結構式 牛---的胰鳥素結構式

 

血液內胰島素

腎臟與腎上腺

 

腎上腺

  

  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左右各一。

腎上腺分為兩部分:外周部分為皮質,占大部分;中心部為髓質,占小部分。

皮質是腺垂體的一個靶腺,而髓質則受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直接支配。

 

  腎上腺皮質的組織結構可以分為球狀帶、束狀帶和網狀帶三層。

球狀帶腺細胞主要分泌鹽皮質激素。束狀帶與網狀帶分泌糖皮質激素,網狀帶還分泌少量性激素。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糖代謝一方面促進蛋白質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轉變為糖原;

另一方面又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糖皮質激素對四肢脂肪組織分解增加,使腹、面、兩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

因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服用過量的糖皮質激素可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等體形特徵。

過量的糖皮質激素促使蛋白質分解,使蛋白質的分解更新不能平衡,分解多於合成,造成肌肉無力。

 

  糖皮質激素對水鹽代謝也有一定作用,它主要對排除水有影響,缺乏時會出現排水困難。

同時它還能增強骨髓對紅細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使紅細胞及血小板數量增加,使中性粒細胞增加,

促進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嗜酸性粒細胞,抑制淋巴組織增生,使血中嗜酸性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減少。

在對血管反應方面既可以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降解減慢;

 

又可以提高血管平滑肌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另外還有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

當機體遇到創傷、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時,糖皮質激素還具備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的作用。

由於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上的種種作用和功能,已廣泛用於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過敏等治療。

 

  腎上腺鹽皮質激素主要作用為調節水、鹽代謝。在這類激素中以醛固酮作用最強,去氧皮質酮次之。

這些激素一方面作用於腎臟,促進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並促進鉀的排泄,

另一方面影響組織細胞的通透性,促使細胞內的鈉和水向細胞外轉移,並促進細胞外液中的鉀向細胞內移動。

因此,在皮質機能不足的時候,血鈉、血漿量和細胞外液都減少。

而血鉀、細胞內鉀和細胞內液量都增加。由於血漿減少,因而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引起迴圈衰竭。

 

  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性激素以雄激素為主,可促進性成熟。

       少量的雄性激素對婦女的性行為甚為重要。雄性激素分泌過量時可使女性男性化。

  腎上腺髓質位於腎上腺中心。分泌兩種激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它們的生物學作用與交感神經系統緊密聯繫,作用很廣泛。

當機體遭遇緊急情況時,如恐懼、驚嚇、焦慮、創傷或失血等情況,交感神經活動加強,

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急劇增加。使心跳加強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流加快;

支氣管舒張,以減少改善氧的供應;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增加營養的供給。

  

 

胸  腺

  胸腺是一個淋巴器官兼有內分泌功能

 

在新生兒和幼兒時期胸腺發達,體積較大,性成熟以後,逐漸菱縮、退化。

胸腺分為左、右兩葉,不對稱,成人胸腺約2540克,色灰紅,質柔軟,主要位於上縱隔的前部。

胸腺在胚胎期是造血器官,在成年期可造淋巴細胞、漿細胞和髓細胞。

胸腺的網狀上皮細胞可分泌胸腺素,它可促進具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的產生和成熟,

並能抑制運動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的合成與釋放。因此,當胸腺瘤時,因胸腺素增多,

可導致神經肌肉傳導障礙而出現重症肌無力。

  

  性腺主要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

 

  睾丸可分泌男性激素睾丸酮(睾酮),其主要功能是促進性腺及其附屬結構的發育以及副性徵的出現,還有促進蛋白質合成的作用。

  卵巢可分泌卵泡素、孕酮、鬆弛素和男性激素。

  其功能分別是:

  (1) 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促使子宮增厚、乳腺變大和出現女副性徵等。

  (2) 促進子宮上皮和子宮腺的增生,保持體內水、鈉、鈣的含量,並能降血糖,升高體溫。

 

  (3) 促進宮頸和恥骨聯合韌帶鬆弛,有利於分娩。

  (4) 促使女性出現男性化的副性徵等。

  

內分泌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是由胚胎中胚層和內胚層發育成的細胞或細膩群(即內分泌腺體)。

它們分泌微量化學物質—激素—通過血液迴圈到達靶細胞,與相應的受體相結合,

影響代謝過程而發揮其廣泛的全身性作用。

內分泌系統與由外胚層發育分化的神經系統相配合, 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為了保持平衡的穩定,內分泌系統間有一套完整的互相制約, 互相影響和較複雜的正負反饋系統。

 

使在外條件有不同變化時,與神經系統共同使內環境仍能保持穩定, 這是維持生命和保持種族延續的必要條件。

任何一種內分泌細胞的功能失常所致的一種激素分泌過多或缺乏,均可引起相應的病理生理變化。

 

  以合成和分泌激素為主要功能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體,如垂體、松果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

許多器官雖非內分泌腺體。

但含有內分泌功能的組織或細胞,例如腦(內腓肽、胃泌素,釋放因數等),肝(血管緊素原,25羥化成骨固醇等),

腎臟(腎素,前列腺素,125羥成骨固醇等)等。

 

同一種激素可以在不同組織或器官合成,如長生抑素(下丘腦、胰島、胃腸等),

多肽性生長因數(神經系統、內皮細胞、血小板等)。

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生理學方面關係密切,例如下丘腦中部即為神經內分泌組織,

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催產素等,沿軸突貯存于垂體後葉。

 

鴉片多肽既作用於神經系統(屬神經遞質性質),又作用於垂體(屬激素性質)。

二者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方面又互相影響和協調,例如保持血糖穩定的機制中,即有內分泌方面的激素如胰島素、

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生長抑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經系統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參與。

所以只有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均正常時,才能使機體內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足背與人體內分泌的關係 足底空道按摩安位與人體內分泌之關係

    

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是機體的重要調節系統,它與神經系統相輔相成,

共同調節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各種代謝,維持內環境的穩定,並影響行為和控制生殖等。

內分泌系統由內分泌腺和分佈於其他器官的內分泌細胞組成。內分泌細胞的分泌物稱激素(hormone)。

 

大多數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通過血液迴圈作用於遠處的特定細胞,少部分內分泌細胞的分泌物可直接作用於鄰近的細胞,

稱此為旁分泌(paracrine)。

內分泌腺的結構特點是:腺細胞排列成索狀、團狀或圍成泡狀,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導管,毛細血管豐富。

 

  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按其化學性質分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類、肽類和蛋白質類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兩大類。

分泌含氨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是,胞質內含有與合成激素有關的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複合體,以及有膜包被的分泌顆粒等。

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是,胞質內含有與合成類固醇激素有關的豐富的滑面內質網,但不形成分泌顆粒;

線粒體較多,其脊多呈管狀;胞質內還有較多的脂滴,其中的膽固醇等為合成激素的原料。

 

  每種激素作用於一定器官或器官內的某類細胞,稱為激素的靶器官(target organ)或靶細胞(target cell)。

靶細胞具有與相應激素相結合的受體,受體與相應激素結合後產生效應。

含氮激素受體位於靶細胞的質膜上,而類固醇激素受體一般位於靶細胞的胞質內。

 

  本章僅敘及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和松果體等內分泌腺,並簡介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系統。

存在於其他器官內的內分泌細胞,如胰島、卵泡、黃體、睾丸間質細胞、胃腸內分泌細胞等,分別在有關章節內敍述。

  

分泌胰島素的胰臟A.B 細胞 小腸 APUD細胞

  

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

 

  除上述內分泌腺外,機體許多其他器官還存在大量散在的內分泌細胞,

這些細胞分泌的多種激素樣物質在調節機體生理活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Pearse1966)根據這些內分泌細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amine),

而且細胞是通過攝取胺前體(氨基酸)經脫羧後產生胺的,

故將這些細胞統稱為攝取胺前體脫羧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APUD細胞)。

 

  隨著APUD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許多APUD細胞不僅產生胺,而且還產生肽,有的細胞則只產生肽;

並且隨著APUD細胞類型和分佈的不斷擴展,發現神經系統內的許多神經元也合成和分泌與APUD細胞相同的胺和(或)

肽類物質。因此學者們提出,將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稱分泌性神經元,secretory neuron

APUD細胞統稱為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

故而DNES是在APUD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它把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兩大調節系統統一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共同完成調節的和控制機體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

 

  DNES的組成,至今已知有40多種細胞,分中樞和周圍兩大部分。

中樞部分包括下丘腦-垂體軸的細胞和松果體細胞,如前述的下丘腦結節區和前區的弓狀核、視上核、室旁核等分泌性神經元,

以及腺垂體遠側部和中間部的內分泌細胞等。

周圍部包括分佈在胃、腸、胰、呼吸道、排尿管道和生殖管道內的內分泌細胞,以及甲狀腺的濾泡旁細胞、

甲狀旁腺細胞、腎上腺髓質等的嗜鉻細胞、交感神經節的小強螢光細胞、頸動脈體細胞、血管內皮細胞、

胎盤內分泌細胞和部分心肌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等。

 

迷些細胞產生的胺類物質如兒茶酚胺、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褪黑激素、組胺等;

肽類物質種類更多,如:下丘腦的釋放抑制激素、釋放抑制激素、加壓素和催產素,腺垂體的前述各種激素,

以及諸多內分泌的細胞分泌的胃泌素、P物質、生長抑素、蛙皮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神經降壓素、

高血糖素、胰島素、腦啡肽、血管活性腸肽、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腎素、血管緊張素、心鈉素、內皮素等。

(華西醫科大學 歐可群 吳良芳)

 

內分泌系統是由內分泌腺和分解存在於某些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組成的一個體內資訊傳遞系統,

它與神經系統密切聯繫,相互配合,共同調節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

 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性腺、松果體和胸腺;

散在於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比較廣泛,

如消化首粘膜、心、腎、肺、皮膚、胎盤等部位均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內分泌細胞;

此外,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特別是下丘存在兼有內分泌功能的神經細胞。

 

由內分泌腺或散在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質,經組織液或血液傳遞而發揮其調節作用,

此種化學物質稱為激素(hormone)。 隨著內分泌研究的發展,關於激素傳遞方式的認識逐步深入。

 

大多數激素經血液運輸至遠距離的靶細胞而發揮作用,這種方式稱為遠距分泌(telecring);

某些激素可不經血液運輸,僅由組織液擴散而作用於鄰近細胞,這種方式稱為旁分泌(paracrine)

如果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擴散而又返回作用於該內分泌細胞而發揮回饋作用,

這種方式稱為自分泌(autocrine)

 

另外,下丘腦有許多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神經細胞,這類細胞既能產生和傳導神經衝動,

又能合成和釋放激素,故稱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產生的激素稱為神經激素(neurohormone)

神經激素可沿神經細胞軸突借軸漿流動運送至末梢而釋放,這種方式稱為神經分泌(neurocrine)

(10月2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