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

 

(一) 劉完素的寒涼學派

 

劉完素的生平

劉完素,字守真,又號真宗子。約生於公元1120年,原籍河北肅寧縣楊邊村。

幼時家貧,其母因此延遲了醫治致病重而死,使他後來立志於醫學上發展,和喜歡價廉而效大的藥物,治病種下了寒涼派的因子。

「然完素生於北地,其人秉賦多強,兼以飲食醇釀,久而蘊熱;與南方風土原殊。

又完素於金時人情淳樸,習於勤苦,大抵充實剛勁,亦異乎南方之脆弱,故其特論多以寒涼之劑,攻其有餘,皆能應乎湊功。

其作是書,亦因時因地,各明一義,補前人所未及耳!」(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對劉完素的批評雖然很中肯,但卻只以風俗及南北氣候的差異著眼,則似嫌不足;

由於完素當時女真族倔起,建立了強大的金國。

期間曾多次大兵入侵中土,宋朝為了議和所以把河間連同中山太原三處割讓給金人,

在這一個領土轉讓的初期,當地之老百姓與金人經常發生衝突,金國為了鞏固他們的勢力,

所以當時對漢人的態度,難免會使用高壓政策,而出現不少的暴政。

 

因此當地的男女,被抓去充當奴隸出賣;或者用之與西夏換取馬匹的事,亦經常發生。

加上金人統治期間,又屢次遭到水災、旱災、蟲災、的影響,老百姓已經達至人自相食的悲慘境地。

 

完素的早年生活,在這種混亂不安的局面中,亦難以安定,所以都是在漂泊流浪的日子中,替人看病過活,做一個流浪的鈴醫。

在這些日子之中,他所接觸的病人,亦大概都是一些貧窮落難的老百姓。

他們在這種痛苦的日子中,並不是隨時可以拿出金錢來看病;除非是那些發高燒或一些急症的情況出現,否則不會輕易地去請大夫診治。

 

完素在那幾年流浪的日子中,亦深知當時老百姓的痛苦,自然地會去選擇一些價廉而效大的藥物來治病,

等到他的聲名日漸亨譽,收入穩定之後才不再須要再四處流浪,而病人自會專程來就診,所以在二十多歲時,

完素就已經定居於河間縣城東廿里的劉守安村定居下來,從事醫療的日子。

 

由於早年曾有喪母之痛,素知窮人生病的困難,因此除了喜歡用廉價的藥物外,並希望能夠張醫學簡單化和平民化,

所以才創出防風通聖散、益元散、涼膈散等方劑,以治療當時的熱病。

 

其方劑在當時的治療範圍來說,幾乎是無病不醫的名方聖藥,極為適合當時窮家百姓,而又無需有醫療常識者亦可以放心使用。

所以在臨床上得到非常好的成就,亦由於這一種現象的發展下,卻反而塑造了劉完素在寒涼學派的地位。

 

劉完素的學術成就

 

完素寒涼學派的成就,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是六氣化火的觀念,主張疾病的成因,或結果都會導致火的發生,所以又稱之為主火論。

同時由於完素強調六氣致病的因素,所以對運氣學說的提倡亦不遺餘力,致運氣學說後來在中醫學的系統中,佔有一席相當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由於完素認為疾病的原因皆由火而生,所以用藥喜用寒涼,對各種寒涼而又價廉的藥物,

調配適宜對熱病的治療有很大的貢獻,今分別介紹如下:

 

運氣學說的簡介

 

運氣學說是古代的中國老祖宗,將醫學和天文氣象的規律,互相結合而成的一套氣象醫學。

其真正出現的年代未詳,但唐代王冰重注內經黃帝素問時,發現書中運氣醫學的部份佚傳,

因此,將當時民間所流傳的氣象醫學,填入補充了天元紀要大論等廿多篇的經文。(詳細參考劉伯驥 中國醫學史)

 

因此,從這一段歷史的發展上表示,運氣醫學最晚在唐代就已經完成。

但是王冰的任意增減經文的舉動,卻引起了當時許多人的不滿和指責,再加上這些增闢的文詞艱澀難明的地方,

後來亦漸漸能被人了解,也由於運氣醫學在臨床上有莫大的用途,所以到了宋代末年的時候,運氣醫學的發展也就日趨成熟,

被劉完素首先提出後,運氣醫學又重新的在中國醫學的領域中,建立起來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學說。

 

而劉完素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興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這就可以表示劉完素對運氣醫學的重視程度,所以本篇特別將整個學說用最簡單的方法介紹出來。

 

天干地支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數字,

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個數字,由於中國歷法中其數字的排列組合,

是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組合成一組干支數字。這是古人認為在上者為天,

在下者為地的觀念而成,再加上曆法本來就是記錄天地之間的種種氣候變化,(在天為星象;在地為氣候)

 

因此天干地支,就成為了中國曆法的代名詞。

天干地支的組合,本身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的數字,是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陽干要配陽支,陰干要配陰支,陰陽之間不能相混合,天干由甲起,而地支由子起,按著次序而組合成六十個干支,

再由甲子重新再按次序進入下面一個新的組合,因此每六十年就稱之為一甲子,其組合情形如下: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千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由於各元素之間,有不同的屬性,

所以被黃帝內經採用,作為對疾病、氣候、環境、顏色。味道等等的分類法則,今列表如下:

 

五行分類表

五行

方位

時序

五氣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臟

五腑

五竅

五體

五志

五臭

小腸

長夏

西

大腸

皮毛

膀胱

 

五行之相生相剋關係

 

由於五行之間,有不同的屬性,所以元素兩兩相遇之時,就會產生不同之關係。那就是相生和相剋的關係。

 

在相生方面例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在相剋方面例如: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東方生木

木之氣風

風氣布春

南方生火

火之氣熱

火氣布夏

中央生土

土之氣濕

濕氣布長夏

西方生金

金之氣燥

燥氣布秋

北方生水

水之氣寒

寒氣布冬

 

五行與方位季節的關係

五行既然有以上兩種相生相剋的關係存在,在第一種五行分類表的關係中,

由五行之演化後,將氣候分化為五種型態,並加入了地理方位後,就成為運氣學說的基本假設。

 

東方生木

木之氣風

風氣布春

南方生火

火之氣熱

熱氣布夏

中央生土

土之氣濕

濕氣布長夏

西方生金

金之氣燥

燥氣布秋

北方生水

水之氣寒

寒氣布冬

 

在地理環境來說:中國疆域之東南沿海部份,的確是很容易產生季候風。

南方緯度低的地方,為亞熱帶地區氣候,也的確是較為炎熱。

西北部則多高原及沙漠地區,也可以說是較為乾燥的地區。

北部屬寒帶地區,氣候自然較為寒冷。

中部地區是否屬潮濕之地,則未敢肯定?

而年中的氣溫春天雖然草木叢生,是否風多則有疑問?

其他如夏熱長夏屬雨季,多雨而潮濕;秋天乾燥;冬天寒冷;則與五行之現象相符。  

 

六氣司天在泉

五行的假說,既與現實大致相符,為了把這種週期性季節分列得更詳細,

所以就將五行中的火分割為君火和相火兩種,再加入了六經陰陽的代號,就變成了六氣之變化。

 

厥陰風木

主春

初之氣

少陰君火

主夏

二之氣

少陽相火

主盛夏

三之氣

太陰濕土

主長夏

四之氣

陽明燥金

主秋

五之氣

太陽寒水

主冬

六之氣

 

司天在泉

六氣之演變,除了能表示出每年季節性的週期變化外,後來再被推廣到年與年之間的關係中,因此構成了所謂司天與在泉的兩種現象。

 

子午之歲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丑未之歲

太陰濕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之歲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之歲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戍之歲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濕土在泉

巳亥之歲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所謂司天,是指當年之天氣總概況,例如君火司天,則該年之氣溫會較炎熱;

在泉則為該年之下半年氣溫的變化,例如:陽明燥金在泉,則表示司天之下半年,氣候乾燥,

這種司天在泉的變化併合之後,就可以了解或預測出當年氣溫的大概情形。

 

但其中司天對氣溫的影響情形較為重要;而且其週期性的變化亦較為明顯。

由於這種變化週期呈現六數的出現,因此後來就被分割到十二地支之中,將氣溫變化和天干地支的年份結合起來,作為推算之用。

 

例如1979年為農曆之己未年,由於未年屬太陰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所以當年之氣候多雨潮濕,而且氣溫較低。  

當年由於本人正從台北李政育醫師處,學得運氣醫學之說,所以開始極端留意。

在香港行醫期間,更發現濕阻症的病人大量增加,而氣候的變化亦與太陰濕土司天的情況相符。

 

到了1980年時為庚申年,由於申年是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所以該年氣候應該炎熱而乾燥,而下半年多颱風,

這種現象不幸而言中,全世界的很多地區都受到熱浪的襲擊,香港的冷氣機突然一下子就賣斷了市,

美國德州在陽光之下可以把雞蛋曬熟,而且在這個科學文明很發達的國家中,居然因為氣溫之升高而致有一千多人被熱死。

 

台北地區亦大受乾旱之災,而發生數日一次供水之苦,直到下半年颱風的出現之後,帶來大量的雨水,

並且把氣溫降低,在這一個期間本人在香港發現麻疹皮膚病的出現有增加之勢,

其他的年份由於筆者當年對運氣之說尚未有涉獵,所以無法辨正,只發現7980兩年之氣候變化,與六氣之說相當符合。

 

  五運六氣

 

五行配合季節性的變化,前面已經說過,其配合情形再錄如下:

 

東方生木

木之氣風

風氣布春

南方生火

火之氣熱

熱氣布夏

中央生土

土之氣濕

濕氣布長夏

西方生金

金之氣燥

燥氣布秋

北方生水

水之氣寒

寒氣布冬

 

這種氣候變化是隨著五行相生的情況下,

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再生火的情況下,生生不息的一年一年的排列運行下去,

永不更動,所以這種變化稱之為五運。  

 

主運和客運

在五運的情況中,又分為兩種變化,第一種是每年的季節性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必然性的出現,

在每一年中,歷萬世而不變,所以這種情形又稱之為主運。

第二種情形是發生於年與年之間的變化,雖然其產生形式亦同樣的是在五行相生之原則下產生,

如木年 火年 >土年 >金年 >水年 但因為每一年均有變化,所以這種情況稱之為客運,

以表示該年五行的出現,只是過客一樣,受暫時性影響的意思。  

 

五運太過與不及

因為中國曆法,是由天干地支所組成,地支既與六氣相配合,所以餘下的天干十進位,就成為五行匹配之最佳組合,

再加入一點陰陽的區別,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的分界,十天干就各得其位,而成下列的關係:

 

陽木

陰木

陽火

陰火

陽土

陰 土

陽金

陰 金

陽水

陰水

 

這種陰陽關係,加入了五運之中推算時,是有其特殊之意義存在,因為陽剛陰柔的性質不同,

所以每逢甲、丙、戊、庚、壬之五陽年,稱之為太過之年;例如甲年為土運太過、丙年為水運太過、

反之將乙、丁、己、辛、酉五陰年稱為不及之年,例如乙年為金運不及,丁年為土運不及等等。  

 

太過之年主病

五運是代表著氣候中的五種變化,當這種風熱濕燥寒的出現,產生了不正常的變化後,

人體就會因為適應的不良,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病變。太過不及之主病,就是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而產生的病變。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餐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

癲疾、化氣不政,生氣獨治,雲物飛動,草木不寧,甚而搖落,反脅疼而吐甚,衝陽絕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歲火太過,災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嗽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

上應熒惑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收氣不行,長氣獨明,

雨水傷寒,上應辰星。上臨少陰少陽,火燔炳水,泉涸物焦枯,病反譫妄狂越,咳喘息鳴,

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星。」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上應鎮星,甚則肌肉萎,足萎不收,

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變生得位,藏氣伏化,氣濁治之,泉湧河衍,涸澤生魚,

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病腹滿,溏泄,腸鳴,反下甚,而太谿絕者死不治。上應歲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傷,耳無所聞,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冤,

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上應太白星。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病,上應熒惑星。

收氣峻,生氣下,草木歛,蒼乾凋隕,病反暴痛,胠脇不可反側,欬逆甚而血溢,太衝絕者恐不治,上應太白星。」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燥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早至。

上應辰星,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上臨太陽,雨冰雪霜不時降,

濕氣變物,病反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門絕者恐不治,上應熒惑星。」(素問 氣交變大論)  

 

歲星即是木星,太白星即金星,辰星即水星,鎮星即土星,五運太過之為病,是採用五行相剋的原則來演化,

所以風木大行則人之脾土受剋,而出現各種消化性障礙,但物極必反,當風木之太過為甚,

而致雲物飛動草木不寧,亦必樹搖葉落,身受傷害,所以繼而出現肝木受邪之為病

 

至於五運與五星的關係,以木運以應木星之說法,其理不明,雖則星際運行所產生之引力,

對人類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但實際的影響力,除了在星相學中稍有記載外,在科學上的記載則是知而不詳,

其他四運之情況亦類似,讀者請自行揣摩。  

 

不及之為病

「歲木不及,燥廼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榮,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者,柔萎蒼乾,上應太白星。

民病中清胠脇痛,少腹痛腸鳴溏泄,涼雨時至。

上應太白星,其榖蒼,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化氣廼急,上應太白鎮星。

其主蒼,早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草木焦槁,下體再生,華實齊化,病寒熱、瘡瘍、疿疹、癰痤。

上應熒惑太白。其榖白堅,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赤氣後化,心氣晚治,

上勝肺金,白氣廼屈,其榖不成,咳而衄。上應熒惑、太白星。」

 

「歲火不及,寒廼大行,長政不用,物榮而不凝,慘而甚,則陽氣不化,廼折榮美,上應辰星。

民病胸中痛,脇支滿,兩脇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鬱冒朦眛,心痛暴瘖,胸腹大,

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髋髀如別,上應熒惑星。

其榖丹,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廼辱,病鶩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暴攣,

痿痺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榖不成。」

 

「歲土不及,風廼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

民病餐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酸,善怒,藏氣舉事,蟄蟲早附,咸病寒中,

上應歲星、鎮星。其榖,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胸脇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

氣客於脾,榖廼損,上應太白星。上臨厥陰,流水不冰,蟄蟲來見,藏氣不用,白廼不復,上應歲星,民廼康。」

 

「歲金不及,炎火廼行,生氣廼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

民病肩背瞀重,衄嚏血便下注,收氣廼後,上應太白星。其榖堅芒,復則寒雨暴至,廼零冰雹霜雪殺物,

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上應辰星。丹榖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濕廼大行,長氣反用,其化廼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

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萎,清厥腳下痛,

甚則腑腫藏氣不政,腎氣不衡,上應辰星。其榖秬,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

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上應鎮星。其主黔榖,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

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併辟,肉瞤瘈,目視琉琉,物疎璺,肌肉胗發,氣井膈中,痛於心腹,

其榖不登,上應歲星。」(素問氣交變大論)

 

五運不及之為病也,是採用五行相剋的原則來演化,但與前者不同。太過之為病是因五運太強,

所以出現剋殺之力,至於不及之為病,則是五運太弱,弱所以無力抵抗,被反剋之災。

因此歲木不及,則出現操廼大行之現象,由於木受金剋,所以生氣失應,草木晚榮,甚至萎頓之象。

 

而民病則以胠脇痛、腹痛腸鳴、等等肝病為主,再不然就是以子救母,木生火為母,生子火剋金以殺金氣,

則木可免受其災,時火氣太盛而生瘡瘍、疿疹、癰痤等熱性皮膚病,了解這種生剋關係,其他不及之象亦可不言而喻。  

 

六十年運氣上下相臨

 

上述五運和氣的存在,都是獨立性的假想存在,在實際的曆法中,天干和地支都各有其五行的歸屬性,

所以真正的存在,其實是將五運和六氣混合而成,呈現六十循環的形式出現,

而以六十年為一個大週期,所以稱之為六十年運氣上下相臨其表如下:

 

地支

子午之歲

丑未之歲

寅申之歲

司天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天干

甲木

丙火

戊土

庚金

壬水

乙木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甲木

丙火

戊土

庚金

壬水

客氣相臨

小逆

天符

順化

天刑

不和

不和

小逆

天符

順化

天刑

小逆

天符

順化

天刑

不和

地支

卯酉之歲

辰戍之歲

巳亥之歲

司天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天干

乙木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甲木

丙火

戊土

庚金

壬水

乙木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客氣相臨

天刑

不和

小逆

天符

順化

順化

天刑

不和

小逆

天符

天符

順化

天刑

不和

小逆

 

註:客氣相臨全為五行相生相剋之關係,其中以司天為主,司天生中運:如火生土稱之為順,化中運剋司天。

 

例如:水剋火稱之為不和,司天與中運相同。例如:火與火同稱之為天符

司天剋中運例如火剋金稱之為天刑;中運生司天,例如木生火稱之為小逆  

 

六氣客氣之為病

 

在六十年運氣上下相臨的圖表中,雖然將每年之天氣變化均詳細列出,但一般只作參考之用,

在實際的用途上,最主要還是以六氣客氣的影響為主。

「少陰司天熱下臨,肺氣上從病肺心,燥行於地肝應病,燥熱交加民病生,喘咳血液及血瀉,

寒熱衄嚏涕流頻,瘡瘍目赤嗌乾腫,厥心脇痛苦呻吟。」

 

「太陰司天濕下臨,腎氣上從病腎陰,寒行於地心脾病,寒濕交攻內外淫,民病身重足腑腫,

霍亂疼滿腹脹瞋,肢厥拘急腳下痛,少腹腰疼轉動屯。」

 

少陽司天火下臨肺,氣上從火刑金,風行於地肝木勝,風火為災是乃因,民病熱中咳失血,

目赤喉痺聾眩瞑,瘡瘍心痛瞤瘈冒,暴死皆因臣犯君。」

 

「陽明司天燥下臨,肝氣上從病肝筋,熱行于地心肺害,清燥風熱互交侵,民病寒中終反熱,

癰疽火鬱病纏身,皮※肉苛痿軟,濡瀉滿腫乃濕根。」

 

「厥陰司天風下臨,脾氣上從脾病生,火行于地冬溫化,風火寒濕為病民,耳鳴掉眩風化病,

支滿腸鳴餐瀉頻,體重食減肌肉萎,溫厲為災火化淫。」(醫宗金鑑)  

 

六氣客氣為病之治療方法

 

六氣客氣之為病,在素問一書中的記載,文多於義,治療方法和方劑都並沒有列出,

所以劉完素以所研究的心得,而列出下列之治療方法。

 

「太陽司天之政,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陽明司天之政,故宜以辛苦汗之、清之、又宜以鹹。

 

少陽司天之政,故歲宜以鹹,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潰之發之、觀氣寒溫,以調其氣。

 

太陰司天之政,宜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泄之,不發不泄則溫,氣外溢肉潰皮折而水血交流。

 

少陰司天之政,故歲宜鹹以軟之,而調其土,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

 

厥陰司天之政,故歲宜以辛調之、以鹹潤之。」(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血宜保命集卷二)

 

用藥之法尤於會受到地理環境,人文氣候之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使用方式。

運氣學說所強調的,是治病之醫者要注意到天時氣候的變化和地理環境的變化,由於中國地理位於北半球,

剛好是北寒、南熱、西部乾燥之沙漠、而東南部多海洋性氣候之季候風,所以將不同的氣候以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列出,

但各地物產風俗不同,水質亦有軟硬之分,種種因素對於地區性疾病的性質,產生相當多的影響,

並沒有辦法單憑一個五行方位來定斷,但是氣候之變動對於人體疾病的誕生,卻影響甚大。

而運氣醫學對於全年性的氣候預測,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準確性,所以對疾病及醫療藥物的籌備,亦有一定的項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