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科學文明急速進步的日子中,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的技術,已不是屬於心理學家的專業技術,
而應該將其推廣與普及。但是面對五花八門的學派來說,一般人士並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去了解。
如果當事人的思想觀念尚未成熟,而只從一些市面流傳的相關書籍作參考研究,是很容易發生扭曲及誤解,
更容易造成另外一種學習障礙或心理情結。因此,一篇簡單扼要的心理治療技術之技術綱要之類的文章,
很早之前就在我的內心中定案,但遲遲都沒有下筆,原因是在學員的心目中,似乎還未到達確切的需要。
自從本年九月十七日我對Libido的文章發表後,大家對心理治療技術才發生較懇切的學習需要。
因此,這篇文章的下筆才正式產生原動力。
對於傳統的心理學宗師來說,當他們創造一派的學術理論架構時,習慣上都是從人格的基本理論開始。
本人並不是什麼心理學派的宗師,而只是一個重視臨床技術使用的人員,
所以一些抽象的思考與人性的本善本惡問題,本人並無意使用太多的筆墨作討論。
另一方面,由於民族性的不同,與個人接觸的族群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一些心理治療的技術在臨床使用時,
其使用的程序與方法亦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所以每個人所使用的方法和模式都會產生不同的風格,
就好像作曲家的曲譜面世後,不同的音樂家會採用自己的獨特模式去揣摩樂曲和闡釋樂曲,所彈奏出來的風格會完全不同。
所以,在心理治療的技術層面上,它經常是一場藝術的表演,如何下手?如何確定該用那一種學派的技術?
經常是千變萬化。因此,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人員或學習者,要把握的是自己心靈上的感受,
而不是技術工人一樣去模仿大師之作品,否則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格格不入或者話題無法駕御,
甚至被故意隱瞞或者引導錯誤,導致雙方都無法進入正確治療程序。所以結果就不如理想。
在心理治療的發展前,第一步要要求的就是誠意和信賴。在雙方接觸的簡短談話中,
如何彼此建立誠意以及當事人對治療人員的信賴度,是相當重要的事項。
因此一些挖掘當事人心理秘密的談話過程中,不要讓當事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和壓力,以免終止了整個談話的進入。
但是,過分圍繞的迂迴談話,也會浪費雙方的時間,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氣氛?
如何去感受當事人的心態是否已經進入成熟的階段!再決定如何切入主題,都是非常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
上述這些簡單的要求,有如音樂的前奏,不要小看它。因為一首偉大的音樂名曲,其表演的成功因素,
就是落在那簡短的前奏上,只要前奏的氣氛控制得宜,主題的發揮才能夠得心應手。
再其次的要求,就是治療人員的專業精神。這項專業精神其實就是從事相關工作的人,都要產生這種共識。
原因是心理治療過程中,經常接觸到當事人的秘密或者醜聞,一個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士,
應該對當事人的秘密談話作保密處理外,還應該保持中立,儘可能不要介入當事人的感情世界。
這點要求對已婚者來說,比較容易,對一些未婚人士來談,可能較困難。
但是,專業精神就是專業精神,大家如何去衡量它,有時候的確是某些人士的心結,因此最後一句話就是大家要重視專業精神。
在諮商的談話過程中,治療人員有需要學習使用美國心理學大師羅佳士(Carl R. Rogers) 的反映技術。
反映技術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治療的人員像鏡子一樣反映出當事人的心態、情緒、以及各種混雜的心理狀態。
在這個技術的使用前提上,就是當事人如果從你的談話中,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時,
他就會自動自發的對自己的身心有所調整,就像一般人照鏡子的時候,
只要他們發現鏡中的影像有什麼缺點時,他們就會自動矯正,而反映技術的使用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發生作用。
所以使用這個方法的基本前提就是認為人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有自動自發追求進步、追求完美的情況下發生。
因此,當當事人不是這一種善類時,這個談話的功效就會大打折扣。但是這種談話方式的用途廣泛,
在早期的相互接觸時,這一套談話技術還是很管用,可以很快的就打開彼此溝通的話題。
反映技術的使用時,治療人員要要求自己進入無我的狀態,比較容易感受到當事人的心態,
會比較容易找出問題關鍵以作適時的反應,這樣很快就會解決當事人的心結問題。
如果治療人員無法感受到當事人的心態,而只是為了使用談話技術去反映,反而破壞整個談話。
因此,大家要了解反映技術的使用,是一種高級的談話藝術,千萬不要只是在模仿,那等於小孩子不懂事,
拿著鏡子 去亂照別人,那只會引起別人的生氣。所以反映技術的使用,必須要恰到好處。
有許多人認為反映技術所使用的妙處,在反映的句子之中所使用的文字意義,不要發生過猶不及的兩種狀況。
這樣容易引起當事人的不滿或懷疑治療人員對他的了解程度不足所致。因此,本人建議治療人員,
有必要練習坐禪的訓練。治療人員的心境如果能夠像擦鏡子一樣,把本身的不良情緒擦掉,
才可以讓自己的鏡子「明心見性」的反映出當事人的心境。這種要求對某些人來說,也許覺得要求太多。
我在這些學說使用過程中,總是覺得它是暗含禪學的精神,所以要求大家要有「明心見性」這些禪學功夫。
在諮商過程的談話中,經常發現許多的問題都會落在情緒與理性思考上的問題。
如果光是使用反映技術而不去處理那些理性思考的問題,經常會使得諮商過程落在情緒發洩的主題上,
而不能夠再深入。因此,適當運用理性的思考會變成切進談話主題的重要方法。
所以反映技術之後對大家的學習主題會放在艾里斯 (A. Ellis, 1958) 的理性心理治療上。
在學習使用艾里斯的理性心理治療之前,必須首先接受艾里斯對人類行為所持有的基本概念,
有了這個基本概念之後,大家才會了解為何要使用這些方法,然後再進一步的你才可以熟識如何使用這種方法。
(1)人類有理性行為與非理性行為,假如他們能夠依照理性的指示去生活,他們才會生活得有效率、快樂、與成功。
(2)人類的情緒或心理障礙,是導源於非理性思考或不成熟的邏輯思考的歷程而產生。
(3)理智與情緒的反應,經常是一種主觀非理性的情緒把控,因而引發出過分的主觀和偏激的理智過程。
(4)人類不斷地對自己的內心發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背誦一些不合理性的想法因而引發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
這種內心背誦不合理性的言論和想法,都是在黑箱中進行作業,所以不易被別人發現,
如果這種內在背誦語言的方式沒有消除,則不當的行為就不會消失。
(5)一個人對某些事件的反應,與事件可能無關,而與他本身內在語言的反應直接有關。
換言之,就是事件並不可怕,但一個人對事件的解釋卻會使它變成可怕。(參考柯永河著,臨縣床心理學─心理治療)
大家從上述的基本觀念去處理心理治療的過程時,的確會發現上述的論點與臨床是相當符合。
而艾里斯在非理性思考的問題更指出常人會出現下列十一種非理性思考:
(1)一個人應該被週圍的每一個人所愛與稱讚!
(2)一個人必須非常能幹、完善、及成功,如此,他才有價值!
(3)有一些人是不好的、邪惡的、卑鄙的;他們應該被責備、被處罰!
(4)期待而不得償或計劃不能實現是一件可怕的災禍!
(5)不幸福或不快樂是由外在情況所引起!一個人對不幸福或不快樂是無法可施的事實!
(6)對危險、可怕的事情我們必須非常關心!而且必須時時刻刻憂慮其危險性及可怕性!
(7)逃避困難及責任是比面對它們容易!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強者為靠山!
(9)過去的經驗與事件決定及影響目前的行為!而那些影響是永不消失的!
(10)一個人應為別人的問題與適應不良感到難過。
(11)每一個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完善的解答,我們必須找到它,不然,那將是災禍!
(節錄柯永河著,臨縣床心理學─心理治療)
大家從艾里斯所提的十一個非理性思考上,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
大家要記住的是,一個專業的心理治療人員,本身並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一些不正常的非理性思考或不良經驗,
正好幫助本身了解這些非理性思考,曾經對我們造成如何大的影響力,然後再進一步要求,
本身是否已經可以完全脫離這種不良的影響力,然後再回頭關心別人是否仍然在這種非理性思考上掙扎求全。
理性心理治療的技術在正常的狀態下操作,其成效是非常卓越的。但當事人如果年紀太小,生活經驗不足,
思考邏輯的推理有障礙的人,或者大腦神經系統有損傷的人,這套方法的使用都不容易成功。
理性心理治療的治療過程中,是讓當事人了解其情緒困擾的來源是導源於非理性觀念,這些非理性經驗是不合乎邏輯的,
但當事人以及其 週邊的人物,卻一直長時期在習慣性的使用,因此經常造成當事人的生活困擾。
當事人如果能從治療者的談話中,得知真正的原因後,就會市試圖放棄舊的非理性思考習慣。最後,治療者要完成的任務,
就是教導當事人如何使用正確的理性方法去處理情緒事件及人際關係,讓當事人能夠享受到理性觀念帶來的益處和快樂。
學會反映技術以及理性心理治療兩種方法後,大家就已經可以開始練習跟別人談話時,採用心理諮商的方式談話,
來磨練自己的技巧。這些技巧必需要磨練一段時間,才能夠熟悉。
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大概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才完全掌握這種技數術,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有許多人都想不到,
可能懷疑這種技術是否很難?
其實真正浪費時間的原因,是本人當時的國語表達能力有障礙,無論發音與語法,都受到廣東話的影響,
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克服方言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 後,心理治療的諮商方式談話、探索,
才能夠漸漸成熟。有了這個談話習慣後,才可以更深入的進入下面的問題。
一個正常的心理諮商進行時,當事人的談話內容經常會出現許多掩蓋反應或者忽視問題的重點,
導致治療人員的挖掘問題時出現偏差反應。所以在治療人員引導談話的方向及內容時,
如何把握當事人的話中玄機,去捕捉隱藏在潛意識下面的真實問題,
有如捕魚的漁夫一樣,從水路的觀察上,判斷何時何地可以下網,才能夠捕捉到滿意的收獲。
所以如何導引話題、如何切進話題作深度處理,與下網捉魚的技術等無差別!
但是,如果當事人說話的情形出現下列情形時,治療的人員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1)語音或內容中斷
如果當事人的情緒激動而出現上述情形時,治療人員可以耐心等待;如果當事人出現猶豫狀態時,
治療人員要檢視是否雙方在交談中,發生磨擦或抗拒,因此有必要檢討談話的內容是否要終止,
或者再重新檢討雙方的關係是否要重新再建立;如果是當事人的記憶能力差,都會發生上述之情形。
(2)空白
如果當事人進入狀態時,因為談話內容勾起過往回憶而進入沉思狀態時,這些長時間的空白,
有時候是有助於諮商之進行,對當事人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當事人是因為有精神分裂反應的病者時,
進入這種狀態就不大適宜,應該用其它方法去刺激病人脫離這種狀態。
有些當事人,在談話過程中,因為某些話題內容刺激,引致歇斯底里反應時,也可能就在安排心理治療的流程時,
病者在進入諮商之前,就發作歇斯底里反應。這些症狀在典型的發作中,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嘔吐、
呼吸不暢或過急、血壓變化、語音變尖細、身體抽搐、奄奄一息、說話怪異、內容重複。
這種症狀出現時,經驗不足的人容易受到強烈的驚嚇或震撼,所以治療人員應該把心情安定下來,
了解當事人的說話內容,藉以深入了解其潛意識上所面對的壓力為何。只要把重點掌握住,加以安慰,
使其釋懷之後,這種症狀就會逐漸消失。但當事人回家之後,可能要躺在床上三天以上才能夠恢復正常的體力。
有些當事人的談話會在說話過程中出現跳躍的情形。第一件事沒有說完就會跳到其它層面處繼續發展,
這種談話方式用圖形表示就像一堆沒有連接的線條,東一段西一段。這種談話模式的人,
除了是心智上容易不成熟外,也可能表示其腦部有可能曾經童年時期受到某些程度的損傷,才會造成。
另外有一種人在談話時,當涉及某一類的問題時,就很興奮的發展這個話題,以致談話脫離軌道,
這種說話的模式用圖形來表達,就是在一個圓圈上出現許多切線,這些切線都會令圓周的線條脫軌而出。
意念跳躍的人,容易引致心理思想不成熟,也容易把事情扭曲成為曲解。而意念飛躍的人,
往往是才智過人的優秀人物,但是這種飛躍會使他們逃避了真實的問題而無法面對。因此如何將這兩種人拉下來,
要他們面對那些真實世界或真實問題,經常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好的事。因此治療人員在操控主題時,
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與當事人產生不愉快的磨擦。
當事人的描述,對內容過分描述詳細,對許多話題都會出現從頭說起,圍著主題繞圈子而無法切入主題。
這種談話方式容易引起治療人員的煩燥或無法忍受。所以從事治療工作的人員,
要本著「不厭其煩」四個字為座右銘,才能夠面對這一類人,而能夠很冷靜的處理當事人的問題。
當事人進入狀態時,有時候會進入深度的情緒反應,如果這種反應狀態持續太久時,對諮商是有不利因素,
因此西方的心理學家有時會採用肢體的接觸或撫摸的方法去縮減這段真空的時間。這種方法因為民族性的不同,
如果真要使用時要小心。如果當事人是異性時,這種肢體接觸,容易導致當事人對治療者產生感情轉移,可能會發生一些不良的後果。
尤其是那些失戀的人或愛情、家庭婚姻生活受到挫折的人,對異性的肢體接觸,所引發出來的火苗,可是用黃河之水都洗不清的事。
心理諮商的談話,是一種高級的談話藝術,治療的工作人員一方面要留心傾聽對方的陳述外,尚要了解和控制全場的氣氛,
一方面傾聽問題,一方面要感受和判斷談話的內容,了解是否已經跟當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卻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資料、澄清問題,並且要計劃如何下手去開發問題,切中問題的要害。
因此,一位優良的治療工作者,他需要像一位拍攝電影的導演一樣,手上只拿著一些破碎的資料做劇本,
然後要注意到色彩、光線、氣氛、音響、拍攝角度、拍攝流程,甚至許多細節的問題都需要注意,然後才能夠完成一部大作。
一位心理治療的工作人員也是有同樣的要求,要讓當事人作為觀眾,從談話中把當事人的心路歷程重新勾劃出來,
所以產生不同的情緒浮起,重新拾起過的回憶,再重看一次,以更成熟或已經成熟的心去接受它,去理解它,去回味它,
也去重組它,使昔日的昏暗變成今日的光明。一個破舊的爛屋子經過整修後,也會發出明亮的光輝。
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重新被修改建立起來,使當事人能夠從危牆敗瓦之中,重新建立新生活。
心理治療雖然有如此大的功用;但是心理治療的技術,並不是只靠一張利嘴就可以解決問題,
因此相關的不同理念和技術,會在下文中詳加討論。初學的人,不要因為產生幾個成功的個案後就熱昏了頭,
因為在諮商的生涯歲月中,只靠上述的技術來混一口飯吃,還言之過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