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

 

局部麻醉藥 

局部麻醉藥(local anaesthetics)是一類局部應用於神經末梢或神經干周圍的藥物,

它們能暫時、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斷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導,

在意識清醒的條件下,使局部痛覺暫時消失。對各類組織都無損傷性影響。

 

【藥理作用】 

1.局麻作用及作用機制 局麻藥對任何神經,無論是外周或中樞、傳入或傳出、軸索或胞體、末梢或突觸,

都有阻斷作用,使興奮閾升高、動作電位降低、傳導速度減慢、不應期延長、直至完全喪失興奮性和傳導性。

此時神經細胞膜仍保持正常的靜息跨膜電位,

但對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極化。局麻藥在較高濃度時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動。

 

局麻藥對神經、肌肉的麻醉的順序是:

痛、溫覺纖維>觸、壓覺纖維>中樞抑制性神經元>中樞興奮性神經元>植物神經>運動神經>

心肌(包括傳導纖維)>血管平滑肌>胃腸平滑肌>子宮平滑肌>骨骼肌。

 

神經細胞膜的除極有賴於Na+內流,當細胞外高Na+時可減弱局麻藥作用,

Na+時則增強局麻藥作用(以局麻藥閾濃度的增減為標準),

這提示局麻作用與阻滯細胞膜Na+通道有關。

 

局麻藥阻滯Na+內流的作用,具有使用依賴性(use dependence)即頻率依賴性。

在靜息狀態下局麻藥作用較弱。增加電刺激頻率則局麻藥作用加強。

表明當神經興奮Na+通道開放時局麻藥能與細胞膜特異部位相結合。

 

實驗證明,將槍烏鰂軸索用1mmol/L普魯卡因進行細胞膜內外側同時灌流,電壓鉗法測得的Na+通道最大峰值為指標,

發現停止細胞膜外側灌流並不影響普魯卡因對Na+通道的阻滯作用,而停止細胞膜內側灌流則阻滯作用消失。

另將普魯卡因甲基化成為不易穿透細胞膜的季銨鹽後。

 

在細胞膜外側給葯就失去局麻作用,如注入細胞膜內側仍能發揮局麻作用。

因此認為局麻藥作用於神經細胞膜Na+通道內側,抑制Na+內流,阻止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

進一步研究發現,局麻藥與Na+通道內側受體結合後,引起Na+通道蛋白質構象變化,

促使Na+通道的失活狀態閘門關閉,阻滯Na+內流,從而產生局麻作用。

 

2.吸收作用 局麻藥吸收入血並達到足夠濃度,即可影響全身神經肌肉的功能,這實際上是局麻藥的毒性反應。

 

1)中樞神經系統 局麻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先興奮後抑制,初期表現為眩暈、煩躁不安、肌肉震顫。

進一步發展為神志錯亂及全身性強直-陣攣性驚厥。最後轉入昏迷,呼吸麻痹。

中樞神經抑制性神經元對局麻藥比較敏感,首先被局麻藥所抑制,因此引起脫抑制而出現興奮現象。

局麻藥引起的驚厥是邊緣系統興奮灶擴散所致。

 

苯二氮類能加強邊緣系統GABA能神經元的抑制作用,有較好的對抗局麻藥中毒性驚厥的效果。

也說明局麻藥引起的驚厥是抑制的減弱而不是興奮的加強。此時禁用中樞抑制性藥物。

而中毒昏迷時應著重維持呼吸及循環功能。

 

2)心血管系統 局麻藥對之有直接抑制作用。表現為心肌收縮性減弱、不應期延長、傳導減慢及血管平滑肌鬆弛等。

開始時的血壓上升及心率加快是中樞興奮的結果,以後表現為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傳導阻滯直至心搏停止。

心肌對局麻藥耐受性較高,中毒後常見呼吸先停止,故宜採用人工呼吸搶救。

 

【局部麻醉的方法】 臨床常用的局部麻藥方法有以下幾種。

 

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將穿透性較強的局麻藥塗於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

適用於眼、鼻、咽喉、氣管、尿道等粘膜部位的淺表手術。

 

浸潤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將局麻藥注入皮下或手術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經末梢被麻醉。

傳導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是將局麻藥注射到神經干附近,阻滯其傳導。

硬脊膜外腔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將藥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過此腔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麻醉。

用藥量比腰麻時大510倍,起效較慢(1520分鐘),對硬脊膜無損傷,不引起麻醉後頭痛反應。

 

硬脊膜外腔不與顱腔相通,注藥水平可高達頸椎,不會麻痹呼吸中樞。

如果插入停留導管,重複注葯可以延長麻醉時間。

 

硬膜外麻醉也能使交感神經麻醉,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及心肌抑制,引起血壓下降,可注射麻黃碱預防或治療。

蛛網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簡稱腰麻(spinal anaesthesia)將局麻藥經腰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

以阻滯該部位的神經根。適用於腹部或下肢手術。

腰麻時,由於交感神經被阻滯,也常伴有血壓下降,可用麻黃碱預防。

 

此外由於硬脊膜被穿刺,使腦脊液滲漏,易致麻醉後頭痛,

還應注意藥液注入所達水平面過高可致呼吸肌癱瘓及呼吸中樞麻痹。

藥液的比重和病人體位將影響藥液的水平面,如用放出的腦脊液溶解藥物,則比重高於腦脊液。

 

用蒸餾水溶解,則比重小於腦脊液,高比重液用於坐位病人,

藥液下沉至馬尾周圍,將安全有效,用低比重液易使水平面提高而危及呼吸。

 

【常用局麻藥】 

常用局麻藥的化學結構中含有一個親水性胺基和一個親脂性芳香基團,

兩者通過酯鍵或醯胺鍵相互聯接。常用局麻藥比較見表12-1

 

1.普魯卡因(procaine 最常用,它親脂性低,不易穿透粘膜,故只作注射用藥。

廣泛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還可用於損傷部位的局部封閉。

 

其代謝產物對氨苯甲酸(PABA)能對抗磺胺類藥物的抗菌作用。故應避免普魯卡因與磺胺類藥物同時應用。

偶見過敏反應,用藥前宜做皮膚過敏試驗。過敏者可用利多卡因代替。

 

2.利多卡因(lidocaine 作用比普魯卡因快、強而持久,安全範圍較大,能穿透粘膜,可用於各種局麻方法。

臨床主要用於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本葯屬醯胺類,在肝中受肝微粒體酶水解滅活,t1/290分鐘

利多卡因還可用於抗心律失常(詳見第二十二章)。]

 

3.丁卡因(tetracaine)又稱地卡因(dicaine),

作用及毒性均比普魯卡因強10倍,親脂性高,穿透力強,易進入神經,也易被吸收入血。

最常用作表面麻醉、腰麻及硬脊膜外腔麻醉,一般不用於浸潤麻醉。

此葯與神經脂質親和力較大,在血中被膽碱酯酶水解速度較普魯卡因慢,故作用較持久,約23小時。

 

4.布比卡因(bupivacaine 又稱麻卡因(marcaine)是目前常用局麻藥中作用維持時間最長的藥物,約510小時。

其局麻作用較利多卡因強45倍,安全範圍較利多卡因寬,無血管擴張作用。

主要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影響局麻藥作用的因素】局麻藥的作用易受下列因素影響。

 

12-1 常用局麻藥比較表

 

1.神經干或神經纖維的粗細 粗大的神經干有鞘膜包圍,

局麻藥對它的作用不如對神經末梢,所以傳導麻醉所需濃度較高,

約為浸潤麻醉的23倍。粗神經纖維(如運動神經)對局麻藥的敏感性不如細神經纖維(如痛覺神經及交感神經)

 

2.體液pH 局麻藥在體內呈非離子型(RN)與離子型(RNH+)。

非離子型親脂性高,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神經細胞發揮局麻作用。

兩種形式所佔百分比決定於藥物的解離常數Ka與體液的pH。按公式

 

可知體液pH偏高時,非離子型較多,局麻作用增強;反之,細胞外液pH降低時,非離子型少,局麻作用減弱。

炎症區域內pH降低,因此局麻藥的作用減弱。

在切開膿腫手術前,如將局麻藥注入膿腔就不能取得局麻效果,必須在膿腫周圍作環形浸潤才能奏效。

 

3.藥物濃度 局麻藥按一級動力學消除,其t1/2與原始血葯濃度無關。

增加藥物濃度並不能按數學比例延長局麻維持時間,反會加快吸收引起中毒。

因此不能用增加濃度的方法來延長局麻作用時間,不如將等濃度藥物分次注入更為有效。

 

4.血管收縮葯 局麻藥液中加入微量腎上腺素(1/100 0001/200 000)可收縮用藥局部的血管,

減慢藥物吸收,既能延長局麻作用維持時間,又可減少吸收中毒的發生。

但在手指、足趾及陰莖等末梢部位用藥時,應禁加腎上腺素,否則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製劑及用法

 

鹽酸普魯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  鹽酸丁卡因(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鹽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hydrochloride 鹽酸布比卡因(bupivacaine hydrochloride

全身麻醉藥

 

全身麻醉藥(general anaesthetics)是一類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藥物,

使意識、感覺和反射暫時消失,骨骼肌鬆弛,主要用於外科手術前麻醉。

 

吸入性麻醉藥

 

吸入性麻醉藥(inhalation anaesthetics)是揮發性液體或氣體,

前者如乙醚、氟烷、異氟烷、恩氟烷等,後者如氧化亞氮。

 

【作用機制】 吸入性麻醉藥經肺泡動脈入血,而到達腦組織,阻斷其突觸傳遞功能,引起全身麻醉。

其作用機制的學說很多,尚未趨統一。但脂溶性學說,至今仍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有力的依據是化學結構各異的吸入性麻醉藥的作用與其脂溶性之間有鮮明的相關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強。

現認為吸入性麻醉藥溶入細胞膜的脂質層,使脂質分子排列紊亂,膜蛋白質及鈉、鉀通道發生構象和功能上的改變,

抑制神經細胞除極,進而廣泛抑制神經衝動的傳遞,導致全身麻醉。

 

【麻醉分期】吸入性麻醉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各部位的抑制作用有先後順序,先抑制大腦皮質,最後是延腦。

麻醉逐漸加深時,依次出現各種神經功能受抑制的症状。常以乙醚麻醉為代表,將麻醉過程分成四期,簡介如下。

 

一期(鎮痛期) 從麻醉開始到意識消失。此時大腦皮質和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到抑制。

二期(興奮期) 興奮掙扎,呼吸不規則,血壓心率不穩定,是皮質下中樞脫抑制現象。

不宜進行任何手術。

 

一、二期合稱誘導期,易致心臟停搏等意外。

三期(外科麻醉期)興奮轉為安靜、呼吸血壓平衡,標誌著本期開始。

皮質下中樞(間腦、中腦、橋腦)自上而下逐漸受到抑制,脊髓由下而上逐漸被抑制。

 

此期又分為四級。

一般手術都在二、三級進行,第四級時呼吸嚴重抑制,脈膊快而弱,血壓降低。

表明延腦生命中樞開始受抑制。應立即減量或停藥,以免進入以呼吸停止為特徵的第四期。

 

上述麻醉的分期,在現代臨床麻醉中已難看到。但只要在實踐中仔細觀察,掌握複合麻醉深度,不難達到滿意的外科麻醉狀態。

 

【體內過程】吸入性麻醉藥的吸收及其作用的深淺快慢,首先決定於它們在肺泡氣體中的濃度。

在一個大氣壓力下,能使50%病人痛覺消失的肺泡氣體中麻醉藥的濃度稱為最小肺泡濃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

各藥都有其恆定的數值,它反映各藥的麻醉強度,MAC數值越低,反映藥物的麻醉作用越強。

 

肺泡中藥物進入血液的速度還與肺通氣量、吸入氣中藥物濃度、肺血流量及血/氣分布係數等有關。

/氣分布係數是指血中藥物濃度與吸入氣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

此係數大的藥物,達到氣/血分壓平衡狀態較慢,誘導期較長。

因此,提高吸入氣中藥物濃度可縮短誘導期。

 

藥物由血分布入腦受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的影響。

前者指腦中藥物濃度與血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此係數大的藥,易進入腦組織,其麻醉作用較強。

 

呼入性麻醉藥主要經肺以原形排出,肺通氣量大及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低的藥物較易排出。

常用吸入麻醉藥的特性見表13-1 

13-1 吸入性麻醉藥的特性比較

【常用藥物】

 

麻醉乙醚(anesthetic ether 為無色澄明易揮發的液體,

有特異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過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

 

麻醉濃度的乙醚對呼吸功能和血壓幾無影響,對心、肝、腎的毒性也小。

乙醚尚有箭毒樣作用,故肌肉鬆弛作用較強。但此藥的誘導期和蘇醒期較長,易發生意外,現已少用。

 

氟烷(halothane)為無色透明液體,沸點50.2℃,不燃不爆,但化學性質不穩定。

氟烷的MAC僅為0.75%,麻醉作用強,血/氣分布係數也較小,故誘導期短,蘇醒快,但氟烷的肌肉鬆弛和鎮痛作用較弱;

使腦血管擴張,升高顱內壓;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誘發心律失常等。

反覆應用偶致肝炎或肝壞死,應予警惕。子宮肌鬆弛常致產後出血,禁用於難產或剖腹產病人。

 

恩氟烷(enflurane)及異氟烷(isoflurane)是同分異構物,和氟烷比較,MAC稍大,麻醉誘導平穩、

迅速和舒適,蘇醒也快,肌肉鬆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

反覆使用無明顯副作用,偶有噁心嘔吐。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藥。

 

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又名笑氣,為無色味甜無刺激性液態氣體,性穩定,不燃不爆。

用於麻醉時,患者感覺舒適愉快,鎮痛作用強,停藥後蘇醒較快,對呼吸和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

 

但對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亞氮的MAC值超過100,麻醉效能很低。

需與其他麻醉藥配伍方可達滿意的麻醉效果。血/氣分布係數低,誘導期短。

主要用於誘導麻醉或與其他全身麻醉藥配伍使用。

 

靜脈麻醉藥

 

常用的靜脈麻醉藥有硫噴妥鈉、氯胺銅等。 

硫噴妥鈉 (sodinm Thiopental) 為超短時作用的巴比妥類藥物。

脂溶性高,靜脈注射後幾秒鐘即可進入腦組織,麻醉作用迅速,無興奮期。

但由於此藥在體內迅速重新分布,從腦組織轉運到肌肉和脂肪等組織,因而作用維持時間短,腦中t1/25分鐘。

 

硫噴妥鈉的鎮痛效應差,肌肉鬆弛不完全,

臨床主要用於誘導麻醉、基礎麻醉和膿腫的切開引流、骨折、脫臼的閉合複位等短時手術。

 

硫噴妥鈉對呼吸中樞有明顯抑制作用,新生兒、嬰幼兒易受抑制,故禁用。

還易誘發喉頭和支氣管痙攣,故支氣管哮喘者禁用。

 

氯胺酮(ketamine)能阻斷痛覺衝動向丘腦和新皮層的傳導,同時又能興奮腦幹及邊緣系統。

引起意識模糊,短暫性記憶缺失及滿意的鎮痛效應,但意識並未完全消失,常有夢幻,肌張力增加,血壓上升。

此狀態又稱分離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

 

氯胺酮麻醉時對體表鎮痛作用明顯,內臟鎮痛作用差,但誘導迅速。

對呼吸影響輕微,對心血管具有明顯興奮作用。

用於短時的體表小手術,如燒傷清創、切痂、植皮等。

 

複合麻醉

 

複合麻醉 是指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麻醉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

以達到完善的手術中和術後鎮痛及滿意的外科手術條件。

目前各種全麻藥單獨應用都不夠理想。

為克服其不足,常採用聯合用藥或輔以其他藥物,此即複合麻醉。參見表13-2 

13-2 複合麻醉藥

 

用藥目和     常用藥物

鎮靜、解除精神緊張       巴比妥類、地西泮

短暫性記憶缺失                 苯二氮  類、氯胺酮、東莨菪鹼

基礎麻醉                    巴比妥類、水合氯醛

誘導麻醉                           硫噴妥、氧化亞氮

鎮痛                                   阿片類

骨骼肌鬆弛              琥珀膽鹼、筒箭毒鹼類

抑制迷走神經反射         阿托品類

降溫                      氯丙嗪

控制性降壓               硝普鈉、鈣拮抗劑

 

1.麻醉前給藥(premedication 指病人進入手術室前應用的藥物。

手術前夜常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安定)使病人消除緊張情緒。次晨再服地西泮使短暫缺失記憶。

注射阿片類鎮痛藥,以增強麻醉效果,注射阿托品以防止唾液及支氣管分泌所致的吸入性肺炎,並防止反射性心律失常。

 

2.基礎麻醉(basal anesthesia)進入手術室前給予大劑量催眠藥,

如巴比妥類等,使達深睡狀態,在此基礎上進行麻醉,可使藥量減少,麻醉平穩。常用於小兒。

 

3.誘導麻醉(induction of anestesia 應用誘導期短的硫噴妥鈉或氧化亞氮

,使迅速進入外科麻醉期,避免誘導期的不良反應,然後改用他藥維持麻醉。

 

4.合用肌松藥 在麻醉同時注射琥珀膽鹼或筒毒鹼類,以滿足手術時肌肉鬆弛的要求。 

5.低溫麻醉(hypothermal anesthesia)合用氯丙嗪使體溫在物理降溫時下降至較低水平(2830℃),

降低心、腦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便於截止血流,進行心臟直視手術。

 

6.控制性降壓(controlled hypotension)加用短時作用的血管擴張藥硝普鈉或鈣拮抗劑使血壓適度適時下降,

並抬高手術部位,以減少出血。常用於止血比較困難的顱腦手術。 

7.神經安定鎮痛術(neuroleptanalgesia)常用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按501製成的合劑作靜脈注射,使患者達到意識朦朧,

自主動作停止,痛覺消失,適用於外科小手術。

如同時加用氧化亞氮及肌松藥則可達滿意的外科麻醉,稱為神經安定麻醉(neuroleptanaesthesia)。

 

製劑及用法

 

麻醉乙醚(anesthetic ether  氟烷(halothane   異氟烷(isoflurane   恩氟烷(enflurane  

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硫噴妥鈉(thiopental sodium  神經安定鎮痛合劑(innovar 

鹽酸氯胺酮(ketamine hydrochloride

 

鎮靜催眠藥

 

能緩和激動,消除躁動,恢復安靜情緒的藥物稱鎮靜藥(sedatives)。

能促進和維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藥物稱催眠藥(hypnotics)。

但同一藥物,在較小劑量時起鎮靜作用,在較大劑量時則起催眠作用。

可見,鎮靜藥和催眠藥之間有明顯的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因此統稱為鎮靜催眠藥。

 

傳統的鎮靜催眠藥(如巴比妥類等)都是普遍性中樞抑製藥,隨劑量逐漸增加而產生鎮靜、

催眠、啫睡、抗驚厥和麻醉作用,中毒量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曾認為這是鎮靜催眠藥的一般作用規律。

60年代開始應用的苯二氮平類並不符合上述規律,即使很大劑量也不引起麻醉。

 

由於苯二氮平類有較好的抗焦慮和鎮靜催眠作用,安全範圍大,目前幾已完全取代了巴比妥類等傳統鎮靜催眠藥。

 

苯二氮平類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多為14-苯並二氮平的衍生物。臨床常用的有20餘種。

雖然它們結構相似,但不同衍生物之間,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肌肉鬆弛和安定作用則各有側重。

本節只討論主要用於鎮靜催眠的衍生物,

包括地西泮(diazepam,安定)、氟西泮(flurazepam,氟安定)、氯氮平(chlordiazepoxide)、

奧沙西泮(oxazepam)和三唑侖(triazolam)。

 

14-1 苯二氮平類的結構、半衰期和劑量比較表

 

包括活性代謝產物的半衰期;氯氮  R4為→O,其他藥R4無取代

【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

 

1.抗焦慮作用 苯二氮平類小於鎮靜劑量時即有良好的抗焦慮作用,顯著改善緊張、憂慮、激動和失眠等症状。

這可能是選擇性作用於邊緣系統的結果。主要用於焦慮症。對持續性焦慮狀態則宜選用長效類藥物。

對間斷性嚴重焦慮患者則宜選用中、短效類藥物。臨床常用地西泮和氯氮平。

 

2.鎮靜催眠作用 苯二氮平類縮短睡眠誘導時間,延長睡眠持續時間。

所有催眠藥均縮短快動眼睡眠時相(REM),停藥時則代償性反跳延長,而使夢魘增多。

但本類藥物對REM影響較小,停藥後代償性反跳較輕,由此引起的停藥困難亦較小,是其優點之一。

近年報導,苯二氮平類連續應用,則可引起明顯的依賴性而發生停藥困難,應予警惕。

 

由於本類藥物安全範圍大,鎮靜作用發生快而確實,

且可產生暫時性記憶缺失,用於麻醉前給藥,可緩和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情緒,

減少麻醉藥用量而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對術中的不良刺激在術後不復記憶。

這些作用均優於嗎啡和氯丙嗪。同理,臨床也常用於心臟電擊復律或內窺鏡檢查前給藥。多用地西泮靜脈注射。

 

3.抗驚厥作用 所有苯二氮平類藥物都有抗驚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侖的作用尤為明顯,

臨床用於輔助治療破傷風、子癇、小兒高熱驚厥和藥物中毒性驚厥。地西泮是目前用作癲癇持續狀態的首選藥。

對於其他類型的癲癇發作則以硝西泮和氯硝西泮的療效為較好(詳第十五章)。

 

4.中樞性肌肉鬆弛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本類藥物對去大腦僵直有明顯肌肉鬆弛作用。

對人類大腦損傷所致肌肉僵直也有緩解作用。但有報導認為其療效並不比其他中樞抑製藥為佳。

 

【作用機制】放射配體結合試驗證明,腦內有地西泮的高親和力的特異結合位點苯二氮平受體。

其分布以皮質為最密,其次為邊緣系統和中腦,再次為腦幹和脊髓。

這種分布狀況與中樞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GABA)的GABAA受體的分布基本一致。

 

電生理實驗證明,苯二氮平類能增強GABA能神經傳遞功能和突觸抑制效應;

還有增強GABAGABAA受體相結合的作用。

GABAA受體是氯離子通道的門控受體,由兩個α和兩個β亞單位(α2β2)構成Cl-通道(圖14-1)。

β亞單位上有GABA受點,當GABA與之結合時,Cl-通道開放,Cl-內流,使神經細胞超極化,產生抑制效應。

 

在α亞單位上則有苯二氮平受體,苯二氮平與之結合時,並不能使Cl-通道開放,

但它通過促進GABAGABAA受體的結合而使Cl-通道開放的頻率增加

(不是使Cl-通道開放時間延長或使Cl-流增大),更多的Cl-內流。

 

這就是目前關於GABAA受體苯二氮平受體-Cl-通道大分子複合體的概念。

現在苯二氮平受體/GABAA受體的基因密碼已被克隆,並在爪蟾卵上得到表達。

 

【體內過程】苯二氮平類口服吸收良好,約1小時達血藥峰濃度。

其中三唑侖吸收最快;奧沙西泮和氯氮平口服吸收較慢,肌肉給藥吸收也緩慢,且不規則。欲快速顯效時,應靜脈注射。

 

苯二氮平類血漿蛋白結合率較高。其中地西泮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高達99%

由於脂溶性很高,使之能迅速向組織中分布並在脂肪組織中蓄積。

靜脈注射時首先分布至腦和其他血流豐富的組織和器官。腦脊液中濃度約與血清游離藥物濃度相等。

隨後進行再分布而蓄積於脂肪和肌組織中。其分布容積很大,老年患者更大。

 

此類藥物主要在肝藥酶作用下進行生物轉化。

但多數藥物的代謝產物(尤其是其N-去甲基代謝物—去甲地西泮)

具有與母體藥物相似的活性,而其半衰期則比母體藥物更長。

 

例如氟西泮的血漿t1/223小時,而其主要活性代謝產物N-去烷基烷氟西泮的t1/2卻在50小時以上。

連續應用長效類藥物時,應注意藥物及其活性代謝物在體內蓄積。

 

苯二氮平類及其代謝物最終均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失活,經腎排出。

結構中含羥基者可直接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失活,這一途徑較少受其他因素影響。

結構上7位上有硝基者(如硝西泮)在生物化轉化時,硝基還原為氨基,進一步乙醯化為乙醯氨基,

這兩種代謝物均無生物活性,且此代謝途徑也較少受其他因素影響。

 

但本類藥物在體內的氧化代謝過程則易受肝功能、老年和同時飲酒的抑制,使t1/2延長。

14-2示苯二氮平類幾種藥物的生物轉化過程。

 

14-1 GABAA受體在細胞膜上的模式圖

▲加糖基的位點;cAMP依賴性磷酸化部位;

細胞外親水序列中兩個C構成β-結構環 

(自Bornard E.A.et al.Trends in pharmacol Sci 198710:502

 

【不良反應】治療量連續用藥可出現頭昏、嗜睡、乏力等反應,長效類尤易發生。

大劑量偶致共濟失調。過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但安全範圍大,發生嚴重後果者少。

靜脈注射對心血管有抑制作用,治療量口服則無此作用。

 

同時應用其他中樞抑製藥、嗎啡和乙醇等可顯著增強毒性。

因可透過胎盤屏障和隨乳汁分泌,孕婦和哺乳婦女忌用。

本類藥物雖無明顯藥酶誘導作用,但長期用藥仍可產生一定耐受性,需增加劑量。

久服可發生依賴性和成癮,停藥時出現反跳和戒斷症状(失眠、焦慮、激動、震顫等)。

與巴比妥類相比,本類藥物的戒斷症状發生較遲、較輕。 

14-2 苯二氮平類的代謝(* =活性代謝物)

 

巴比妥類

 

巴比妥類(barbiturates)為巴比妥酸在C5位上進行取代而得的一組中樞抑製藥。

取代基長而有分支(如異戊巴比妥)或雙鍵(如司可巴比妥),則作用強而短;

以苯環取代(如苯巴比妥)則有較強的抗驚厥作用;

C2位的OS取代(如硫噴妥),則脂溶性增高,靜脈注射立即生效,但維持時間很短。

 

14-2  巴比妥類作用與用途比較表 

 

【中樞抑制作用】巴比妥類是普遍性中樞抑製藥。

隨劑量由小到大,相繼出現鎮靜、催眠、抗驚厥和麻醉作用。

10倍催眠量時則可抑制呼吸,甚至致死。

 

巴比妥類在非麻醉劑量時主要抑制多突觸反應,減弱易化,增強抑制。

此作用主要見於GABA能神經傳遞的突觸。它增強GABA介導的Cl-內流,減弱谷氨酸介導的除極。

但與苯二氮平類不同,巴比妥類是通過延長氯通道開放時間而增加Cl-內流,引起超極化。

 

較高濃度時,則抑制Ca2+依賴性動作電位,抑制Ca2+依賴性遞質釋放,

並且呈現擬GABA作用,即在無GABA時也能直接增加Cl-內流。

 

此類藥物需用至鎮靜劑量時才顯示抗焦慮作用。

由於本類藥物的安全性遠不及苯二氮平類,且較易發生依賴性,因此,目前已很少用於鎮靜和催眠。

其中只有苯巴比妥和戊巴比妥仍用於控制癲癇持續狀態;硫噴妥偶而用於小手術或內窺鏡檢查時作靜脈麻醉。

 

【不良反應】催眠劑量的巴比妥類可致眩暈和睏倦,精細運動不協調。

偶可致剝脫性皮炎等嚴重過敏反應。

中等量即可輕度抑制呼吸中樞,嚴重肺功能不全和顱腦損傷致呼吸抑制者禁用。

其藥酶誘導作用可加速其他藥物的代謝,影響藥效。

 

巴比妥類連續久服可引起習慣性。突然停藥易發生「反跳」現象。

此時,快動眼睡眠時間延長,夢魘增多,迫使病人繼續用藥,終至成癮。

成癮後停藥,戒斷症状明顯,表現為激動、失眠、焦慮,甚至驚厥。

其他鎮靜催眠藥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口服易吸收,用於催眠,約15分鐘起效,維持68小時。

此藥不縮短快動眼睡眠的時間,停藥時也無代償性快動眼睡眠時間延長。

對胃有刺激性,須稀釋後口服。久服也可引起耐受性、依賴性和成癮性。

 

甲丙氨酯(meprobamate,眠爾通)、格魯米特(glutethimide)和甲喹酮(methaqualone

也都有鎮靜催眠作用,久服都可成癮。

 

製劑及用法

 

地西泮(diazepam,安定)抗焦慮、鎮靜  氯氮?(chlordiazepoxide,利眠寧) 抗焦慮、鎮靜 

氟西泮(flurazepam氟安定)催眠    奧沙西泮(oxazepam,去甲羥安定)  三唑侖(triazolam)催眠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luminal,魯米那):鎮靜 睡前服。抗癲癇。 苯巴比妥鈉(phenobarbital sodium)抗驚厥 

異戊巴比妥(amobarbital)催眠  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seconal)催眠:硫噴妥鈉(thiopental sodium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甲丙氨酯(meprobamate,眠爾通,安寧)鎮靜、抗焦慮 

甲喹酮(methaqualone)催眠   格魯米特(glutethimide)催眠

 

抗癲癇藥和抗驚厥藥

抗癲癇藥

 

癲癇是一類慢性、反覆性、突然發作性大腦機能失調,其特徵為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高頻率放電並向周圍擴散。

由於異常放電神經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擴散範圍不同,臨床就表現為不同的運動、感覺、意識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状。

由此可將癲癇分為以下幾型(見表15-1 

15-1 抗癲的分型

 

部分性發作(局部開始的發作)]

單純部分性發作(相當於局灶性癲癇)

 

1.運動性發作 

2.感覺性發作 

3.植物神經性發作 

4.精神性發作

 

複雜部分性發作(相當於顳葉癲癇) 

1.意識障礙起病者(精神運動性發作) 

2.繼發於單純部分性發作的意識障礙者

 

全身性發作(非局部開始的發作) 

1.大發作(強直-陣攣發作) 2.小發作(失神發作)3.不典型小發作 

4.強直發作 5.陣攣發作 6.無張力發作

 

未能分型的發作 

1.新生兒錯亂性發作 

2.嬰兒痙攣 

3.偏側性發作 

4.良性中央區癲癇 

5.間腦癲癇

 

部分性發作 大腦局部異常放電且只擴散至局部者,只表現大腦局部功能紊亂的症状。

其中單純部分性發作不超過1分鐘,意識多不受影響。

複雜性部分發作相當於顳葉癲癇,除有部分發作的表現外,還有意識障礙和自動症,包括精神運動性發作。

 

全身性發作 異常放電涉及全腦,導致突然意識喪失。

其中大發作先出現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約20秒鐘後轉入陣攣,持續數分鐘。

大發作連續發生,患者持續昏迷,則稱為癲癇持續狀態,為危重急症。

 

小發作又稱失神發作,以突然神志喪失為主要表現,伴有腦電圖特徵性3Hz-慢波發放,持續520秒,無運動紊亂。

小發作對藥物的反應與其他型癲癇明顯不同。

 

抗癲癇藥的作用機制,從電生理學觀點看,有兩種方式:

抑制病灶神經元過度放電,或作用於病灶周圍正常神經組織,以遏制異常放電的擴散。

上述效應的基礎可能與增強腦內GABA介導的抑制作用有關,如苯二氮類和苯巴比妥;

也可能與干擾Na+Ca2+K+等陽離子通道有關,如苯妥英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