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保健

 

眼睛的功能與臟腑經絡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是人體精氣神的綜合反映。

《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因此,眼睛保健既要重視局部,又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眼睛是「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

(《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器官,眼睛的健康與工作、學習、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關係十分重大。

歷代養生家都把養目健目作為養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茲簡述如下:

 

一、運目保健

 

運目,即指眼珠運轉,以鍛煉其功能,可採取多種方法進行。

 

1運睛 

此法有增強眼珠光澤和靈敏性的作用,能祛除內障外翳,糾正近視和遠視。

具體做法是: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

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覆四五次;

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2.遠眺 

 

用眼睛眺望遠處景物,以調節眼球功能,避免眼球變形而導致視力減退。

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間,有選擇地望遠山、樹木、草原、藍天、白雲、明月、星空等。

但又不宜長時間專注一處,否則反而有害,所以《千金要方.七竅病》把「極目遠視」同「夜讀細書,月下看書」

以及「久處煙火,泣淚過多」等,並列為「傷明之本」。

除上述運目方法外,還可進行眨眼、虎視、瞪目、顧盼等,

這些鍛煉方法可使眼周圍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營養,保護眼睛,增強視力。

 

二、按摩健目

 

按摩是古人保養眼睛的一項重要措施。現介紹如下三種方法:

 

1、熨目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摩手熨目」,「即用兩手側立摩掌如火,開目運睛數遍」。

其作法是:雙手掌面摩擦至熱,在睜目時,兩手掌分別按在兩目上,使其熱氣煦熨兩目珠,稍冷再摩再熨,

如此反覆35遍,每天可做數次,有溫通陽氣,明目提神作用。

 

2、捏眥 

 

即閉氣後用手捏按兩目之四角,直至微感悶氣時即可換氣結束,連續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兩眥,閉氣為之,氣通即止,終而復始。

常行之,眼能洞見」,說明捏目四眥有提高視力作用。

 

3、點按穴位 

 

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關節的曲骨,點按絲竹空、魚腰,或攢竹、四白、太陽穴等,

手法由輕到重,以有明顯的痠脹感為準,然後再輕揉撫摩幾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常以兩手按眉後小穴中,二九(即十八次),一年可夜書」。

此法有健目明目,洽療目疾的作用。

在古代眼保健的基礎上,近代創造了不少新的眼保健法,

如「眼保健操」,對保健青少年的視力,預防眼睛疾病,有積極意義。

 

4、閉目養神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目不久視」、「目不妄視」,因為久視、妄視耗血傷神。

故《素問》言:「久視傷血」,《養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

 

目之神應內守,才有益於形神協調。《老子》云:「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因此,《類經》強調:「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

說明養目和養神是密切相關的。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看書、寫作、看電視等時間不宜過久,當視力出現疲勞時,可排除雜念,

全身自然放鬆,閉目靜坐35分鐘;或每天定時做幾次閉目靜養。

此法有消除視力疲勞、調節情志的作用,也是醫治目疾有效的輔助方法。

此外,隨時注意眼睛的保護,不要在光線昏暗處或強光下看書讀報,不可在臥床和乘車時��書。

在夏季烈日下或冬季在雪地中長時間行走時,宜戴深色眼鏡,以保護眼睛。

 

四、飲食健目

 

飲食保健對增強視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而言,多吃蔬菜、水果、胡蘿卜、動物的肝臟,或適當用些魚肝油,對視力有一定保護作用,

切忌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熱之品。

同時,還可配合食療方法,以養肝明目。

 

例如,草決明兔肝瀝(《N古方飲食療法》):

兔肝12副,草決明1012g。加工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肝。

可補肝養血,清肝明目;

 

又如,菊花粥(《長壽藥粥食譜》):

菊花10--15g,粳米3060g。先用粳米煮粥,粥成調入菊花末,再煮一二沸即可。

有養肝明目之效,對一些高血壓患者尤宜。

 

五、藥物健目

 

中藥健目分外用和內服兩類,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用。

現僅舉數例:

清目養陰洗眼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甘菊9g,霜桑葉9g,薄荷3g,羚羊角4.5g,生地9g,夏枯草9g

水煎後,先熏後洗,有疏風清肝、養陰明目之作用。

除用藥熏洗外,還可用藥枕健目,

 

如明目枕(《外科壽世方》):

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決明子、菊花,有疏風散熱、明目退翳之功,經常使用,至老目明。

內服中藥的種類也很多,湯、散、丸、丹等皆可。

 

如蔓菁子散(《太平聖惠方》);蔓菁子500g,黃精1000g,二藥九蒸九曝干,研成細末,

每日飯後調服6g,久服,補肝明目,延年益壽。

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等,亦可選擇應用。

此外,還可結合氣功健同。平時,要注意衛生,避免病邪感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情慾過極,耗傷精氣。

 

耳的保健

 

耳為心、腎之竅,通於腦,是人體的聽覺器官。

耳的功能與五臟皆有關係,而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故《河間六書》謂:「腎熱者,……必身瘦而耳焦也」,「腎水過少,不能潤澤,故黑干焦枯也」。

同時,耳之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調節,耳的聽覺能力能夠反映出心、腎、腦等臟腑的功能。

 

因為「耳通天氣」,是人體接受外界音響刺激的重要途徑,外界環境因素對耳的影響很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導致聽力下降和耳聾的原因越來越多,

噪音污染、環境污染和藥物的副作用等都不同程度地損害了聽力。

 

先天性耳聾、噪音性耳聾、中毒性耳聾、外傷性耳聾、感染性耳聾、老年性耳聾等都較常見,

而且治療起來也很棘手。因此,耳功能保健應以預防為主。

 

一、耳勿極聽

 

所謂極聽,有主動和被動之分。

前者是指長時間專心致志運用聽力去分辨那些微弱、斷續不清的音響;後者為震耳欲聾的聲響超過了耳膜的負荷能力。

《淮南子精神訓》謂:「五聲(訁華)耳,使耳不聰」。極聽損傷人的精、氣、神,從而影響耳的功能。

 

特別是長期在噪聲環境中,對聽力會產生緩慢性、進行性損傷,久而久之,可發生聽力下降或耳聾。

因此,在有噪音環境中工作和學習應做好必要的保護性措施,

如控制噪聲源,做好個人防護等。孕婦和嬰幼兒尤應注意避免噪音的影響。

 

二、按摩健耳

 

按摩保健是健耳的一個重要方法。摩耳功法可分如下幾步:

 

1、按摩耳根 用兩手食指按摩兩耳根前後各15次。

2、按抑耳輪 以兩手按抑耳輪,一上一下按摩15次。

3、搖拉兩耳 以兩手拇食二指搖拉兩耳廓各15次,但拉時不要太用力。

4、彈擊兩耳 以兩手中指彈擊兩耳15次。

5、鳴天鼓 以兩手掌捂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用兩手中間的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24次,

然後兩手掌連續開合10次。此法使耳道鼓氣,以使耳膜震動,稱之為「鳴天鼓」。

 

耳部按摩可增強耳部氣血流通,潤澤外耳膚色,抗耳膜老化,預防凍耳,防治耳病。

 

三、防止藥物過敏

 

據臨床報導,因使用藥物不當而引起耳聾佔有相當的比例,特別是耳毒性抗生素,

如鏈黴素、慶大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托布黴素、萬古黴素、多粘黴素等。

此外,還有柳酸鹽類藥、氯黴素、奎寧、氯奎,以及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

如氮芥、長春鹼類等,都有—定的耳毒作用。因此,臨床使用應嚴格控制,避免引起聽覺損傷而造成耳聾。

此外,糾正不良習慣。不要用火柴桿之類挖耳止癢,防止刺傷耳道引起感染。

注意節制房事,適當服食補腎之品,對防治中老年耳鳴耳聾亦有好處。

 

鼻的保健

 

鼻是呼吸道的門戶。《內經》指出:「肺氣通於鼻」。

從生理結構上講,外與自然界相通,內與很多重要器官相連接。

鼻腔上部與顱腦相近,在下鼻道內有鼻淚管與眼睛相通,後鼻孔的鼻咽部與咽喉相接,

氣管與食管在此分道,中耳與兩邊耳咽管相連。

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響相鄰器官的健康。

 

從鼻的作用來看,鼻五呼吸道的出入口,既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

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塵,臟物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線。

鼻腔內有鼻毛,又有粘腋,故鼻內常有很多細菌、臟物,有時會成為播散細菌的疫源。

因此,鼻的保健十分重要,應從多方面著手。

 

一、「浴鼻」鍛煉

 

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增強鼻對外界的適應力,才能提高其防禦功能。

所謂「浴鼻」鍛煉就食用冷水浴鼻和冷空氣浴鼻。

若一年四季堅持不懈鍛煉,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鼻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

能很好地預防感冒和呼吸道其他疾患。

 

二、按摩鼻部

 

鼻的保健按摩分擦鼻、刮鼻、摩鼻尖三個動作。

用兩手大指的指背中間一節,相互撩熱後,摩擦鼻樑兩側24次;用手指刮鼻樑,從上向下10次;

分別用兩手手指摩擦鼻尖各12次。本法可增強局部氣血流通,使鼻部皮膚津潤光澤、潤肺、預防感冒。

 

三、氣功健鼻

 

健鼻功出自《內功圖說》,分步進行鍛煉。

兩手拇指擦熱,揩擦鼻頭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

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使兩足心向上,

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本法可潤肺健鼻,預防感冒和鼻病,還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四、藥物健鼻

 

平常鼻腔內要盡量保持適當濕度,若過於乾燥易使鼻膜破裂而出血。

在氣候乾燥的情況下,可配合藥物保健,如在鼻內點些復方薄荷油,或適量服用維生素AD等,以保護鼻粘膜。

還可服些中藥。下列二方可供參考:

潤鼻湯 天冬9g,黑芝麻15g,沙參9g,麥冬9g,黃精9g,玉竹9g,生地9g,川貝母9g

本方有潤肺養脾之效,以此加減服用,可收滋潤護鼻之功。

 

健鼻湯 

 

蒼耳子27g,蟬衣6g,防風9g,白蒺藜9g,玉竹9g,炙甘草4.5g,苡仁12g,百合9g

本方以御風健鼻為主,潤肺健脾,使肺氣和,脾氣充。對易傷風流涕之人,有良好的保健預防作用。

另外,在養成正確擤鼻涕的習慣,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用力排出鼻涕。

不可壓住一側擤鼻涕,這樣會使另一側鼻腔內鼻涕吸入體內。

克服挖鼻孔、拔鼻毛或剪鼻毛等不良習慣。

鼻毛和鼻粘膜是鼻功能的主要結構,損傷之後,不但傷害鼻腔,還可導致其他疾患。

 

四肢、手足保健

 

四肢、手足是人體運動的重要器官,機體生命力的強盛與否,與四肢手足的功能強弱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四肢發達,手腳靈活,則人體的生命力旺盛;若四肢羸弱,手足行動遲緩,說明生命力低下。

故強身保健應重視四肢手足的攝養。

 

一、上肢和手的保健法

 

人類在勞動、學習、生活和娛樂中,幾乎樣樣事情都離不開上肢和手的功能。

在人的感覺器官中,雙手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最多,被污染的機會也最多;

手又是手三陰經脈與手三陽經脈交接之處。

因此,做好上肢和手的健康保護和衛生保健,對於防病健體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上肢以動為養

 

上肢經常運動,就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搖肩轉背、左右開弓、托肘摸背、提手摸頭等。

平常我們所進行的運動保健,大多都須有上肢的運動才能完成。

 

這裡介紹一種甩動法:

雙手輕輕握拳,由前而後,甩動上肢,先向左側甩動,再向右側甩動,然後兩肢垂於身體兩側甩動。

24次。本法有舒展筋骨關節、流通經絡氣血、強健上肢的作用,可預防肩、肘、腕關節疾病,

還可調節氣血,防治高血壓。

 

(二)按摩保健

 

手部按摩和上臂按摩結合在一起做。

具體作法:

雙手合掌互相摩擦至熱,一手五指掌面放在另一手五指背面,從指端至手腕來往摩擦,以局部有熱感為度,雙手交替。

然後用手掌沿上肢內側,從腕部向腋窩摩擦,再從肩部沿上肢外側向下摩擦至腕部,一上一下為1次,可做24次;另一上肢同法。

按摩時間可安排在晚上睡前和早晨醒後,本法可以促進肌膚的血液循環,

增進新陳代謝及營養的吸收,使肌肉強健,除皺悅澤,柔潤健手防治凍瘡。

 

(三)梅花針護手

 

取梅花件輕叩手背部皮膚,由指尖沿著手指直線向手腕處叩擊,每日1次。

手法不宜太重,每次叩擊以手背皮膚達到溫熱即可。叩完後最好塗擦潤手膏。

此法潤滑防皺,活絡行血,保持手部健美。

 

(四)藥物潤手嫩膚

 

採用藥物方法,保護手部皮膚,使其滋潤滑嫩、潔白紅潤。下舉二方:

千金手膏方(《千金翼方》) 

桃仁20g,杏仁10g(去皮尖),橘核20g,赤芍20g,辛夷仁、川芎、當歸各30g,大棗60g

牛腦、羊腦、狗腦各60g。諸藥加工製成膏,洗手後,塗在手上擦勻,忌火炙手。

本品有光潤皮膚、護手防皺之效。

太平手膏方(《太平聖惠方》) 瓜蔞瓤60g,杏仁30g,蜂蜜適量。

製作成膏,每夜睡前塗手。本品防止手部皸裂,使皮膚白淨柔嫩,富有彈性。

 

(五)手部衛生

 

保持手部清潔衛生,

一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健手美手之用;

二是預防疾病,是把好「病從口入」的主要環節。

 

俗話說:「飯前便後洗洗手,細茵病毒難入口」。

洗手時應使用肥皂或香皂,不但去油泥污垢,還可殺菌。

但切忌不可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垢,因汽油對皮膚有侵蝕作用,使手變得粗糙,被引起一些皮膚病,

冬季手指取暖,古人主張用暖水器,或用熱水泡手,不可以爐火烘手。

 

《老老恆言.雜器》說:「冬寒頻以爐火拱手,必致十指燥裂」,值得我們生活中加以注意。

另外,要勤剪指甲。《養生書》說:「甲為筋之餘,甲不敷截筋不替」。

經常修剪指甲,可消除細菌,又可加強新陳代謝,促使筋氣更新,有利於指甲的榮澤,筋膜的強健。

 

二、下肢和腳的保健法

 

腿腳乃全身的支柱,擔負全身的行動的重擔。

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

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在腳上。因此,腿腳保健關係到整體,對人的健康長壽至為重要。

歷代養生家特彆強調下肢和腳的調攝,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如運動、按摩、保暖、泡足、藥療等。

 

(一)下肢宜勤動

 

步態穩健,行走如飛,被視為健康的標誌,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則食衰老的表現,故俗話說:「人老腿先老」。

為此人們把煉「腳勁」和「腿勁」作為健康長壽的方法。

下肢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跑步跳躍、長途跋涉、爬山、散步等均可採用。這裡介紹幾種原地鍛煉方法:

 

站立甩腿法 

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

腳面繃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

 

平坐蹬腿法 

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

當要伸直時,皎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腿各做20次。

 

扭膝運動法 

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做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上述功法可增強下肢功能,關節運動靈活,防治下肢乏力、關節疼痛、小腿抽筋、半身不遂等。

 

(二)腿足常按摩

 

下肢按摩可分干浴腿法和擦腳心法。

干浴腿法:

平坐,兩手先抱一側大腿根,自上而下摩擦至足踝,然後再往回摩擦至大腿根,

一上一下為1次,做20次,依同法再摩擦另一腿。

其作用是:腿力增強,關節靈活,預防肌肉萎縮、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擦腳心法:

每夜洗腳後臨睡之前,一手握腳趾,另一手摩擦足心100次,以熱為度,兩腳輪流摩擦。

本法具有固真元、暖腎氣、交通心腎、強足健步、防治足疾等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投影。

腳上又有大量神經末稍,經常按摩可使神經更加活潑,神經和內分泌活動更加協調,

大腦和心臟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解除疲勞,還可防治局部和全身性很多疾病。

 

(三)足膝宜保暖

 

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陽氣。

現代研究認為,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粘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

 

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感。當氣溫降到7℃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性地引起鼻粘膜血管收縮。

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冷水中,三分鐘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

 

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溫度為28℃~33℃時,感覺最舒服。

若降到22℃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溫度。

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性能好,並要及時更換。

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

 

(四)足宜勤泡洗

 

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臟、腎臟及睡眠都有益處。

《瑣碎錄.雜說》說:「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說明人們早就把「睡前一盆湯」看作養生保健的措施之一。

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常洗腳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

 

如民間歌謠說:「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

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

如果洗腳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

 

(五)藥物護足

 

秋冬季節,足部常因經脈阻滯,肌膚失養,皮膚枯燥,而出現皸裂。

用散寒活血,潤燥養膚的中藥,外塗足部,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下舉二方,以作參考。

初虞世方(《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生薑汁、酒精、白鹽、臘月豬膏。

研爛炒熱,擦於腳部,有散寒溫經、潤膚治裂之功效。

冬月潤手(足)防裂方(《外科大成》) 豬脂油12g,黃臘60g,白芷、升麻、豬牙皂莢各3g,丁香1.5g,麝香0.6g

製備成膏,洗腳後塗上。本方法祛邪通絡,祛風消腫,防裂防凍。

 

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體臟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關係著內部臟腑功能活動。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這四個部位的保養,保養得當,可促進氣血運行,協調和增強全身各部分的聯繫,

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一、胸部保健法

 

(一)衣服護胸

 

《修齡要旨.起居調攝》說:「胸宜常護」,

《老老恆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

說明胸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目的在於保護胸陽,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

日常生活中,人們穿的背心、上衣,均是以保護胸背的陽氣為主。

 

(二)胸部按摩

 

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手掌在胸部從左上向右下推摩,右手從右上向左下推摩,雙手交叉進行,推摩30次。

然後,兩隻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按30次。

女性還可做抓拿乳房保健:兩小臂交叉,右手扶左側乳房,左手扶右側乳房,

然後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為一次,可連續做30次。

胸部按摩可以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心肺功能。

 

二、背部保健法

 

背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所過之所,五臟的俞穴都會聚於背,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直接相關,故應當注意保護。

《養生四要.慎動》說:「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

《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亦說:「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

 

背部的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保暖,從現代醫學來看,背部分布著豐富的脊神經,支配著背部皮膚及內臟的生理活動。

背部的運動、按摩保健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節血壓,增強心肌活動的能力,促進消化機能等,有益於防病治病。

 

(一)背部宜常暖

 

背部保暖方法有三:

第一,衣服護背。《老老恆言.衣》說:「肺俞穴在背,

《內經》曰『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不可失寒曖之節。今俗有所謂背搭,護其背也」。

故平時穿衣注意背部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

 

第二,曬背取暖。《老老恆言.安寢》說:「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

脊樑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

 

第三,慎避風寒。因為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

故《老老恆言.防疾》強調說:

「五臟俞穴,皆會於背,夏熱時有命童僕扇風者,風必及之,則風且入臟,貽患非細,有汗時尤甚」。

夏日汗出後不可背向電扇,以免風寒之邪傷人。

 

(二)背宜常捶摩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強調保護背部的重要性,

而且提出了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動背部的保健方法。

 

捶背 

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具體做法詳見第十四章第四節)。

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 

搓背也分自搓和他人搓。自搓方法,可在洗浴時進行。

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拉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

他人搓法:取俯臥位,裸背。請他人以手掌沿脊柱上下按搓,至發熱為止。

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捏脊 

取俯臥位,裸背。

請他人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合作)將脊柱中間的皮膚捏拿起來,自大椎開始,自上而下,連續捻動,直至骶部。

可連續捏拿3次。此法對成人、小兒皆宜,可調和臟腑、疏通氣血、健脾和胃,對調整血壓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用力不宜過大、過猛、速度不宜太快,動作要協調。

 

三、腰部保健法

 

腰為人體運動的樞紐,搖動、按摩腰部,能夠健腰強腎,疏通氣血。

中國傳統武功十分強調「以腰為軸」,「主宰於腰」。把腰部活動看作生命活動之本。

 

(一)腰宜常搖動

 

中國傳統鍛煉腰部的方法很多。很多傳統健身術都非常強調腰部活動。

如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皆以活動腰部為主。

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活動,達到強腰健體作用。下面僅舉幾個練腰動作。

轉胯運腰 

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腎俞穴上,

吸氣時,胳膊由左向右搖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俯仰健腰 

取站立姿勢,吸氣時,兩手從體前上舉,手心向下,一直舉到頭上方,手指尖朝上,

呼氣時,彎腰兩手觸地或腳。如此連續做8-32次。

 

旋腰轉脊 

取站立姿勢,兩手上舉至頭兩側與肩同寬,拇指尖與眉同高,手心相對,吸氣時,上體由左向右扭轉,

頭也隨著向右後方扭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扭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二)腰宜常按摩

 

「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部有壯腰強腎之功。

《內功圖說.分行外功訣》:「兩手擦熱,以鼻吸清氣,徐徐從鼻放出,用兩熱手擦精門(即背下腰軟處)」,

又「兩手摩擦兩腎俞穴,各一百二十次。能生精固陽,除腰痛,稀小便」。這些具體描述,可仿效進行。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