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幽癰
【方歌】幽癰臍上七寸生,初小漸大腫硬疼,憂思厚味火毒發,咬牙寒戰毒陷攻。
【注】此證生臍上七寸,初起如粟,漸增漫腫疼痛,形如鵝卵,甚則堅硬,痛牽胸肋。
由過食膏梁厚味,憂思氣結,腸胃不通,火郁成毒,自內而外發也。
初起腫痛,皮色未紅,時若心煩嘔噦,脈沈實者,當疏火毒,以絕其源,宜內疏黃連湯服之。
焮腫痛甚邪氣實也,宜服托裡散 ,外用艾壯隔蒜片灸之。脈見沈遲,其膿未成,用補中益氣湯托之;
脈見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裡透膿湯。膿熟脹痛不潰,系氣血虛也,急用十全大補湯溫補之,
外兼用臥針開,臥針者,斜入斜出,防傷內膜也。
或誤行汗下,或誤敷寒涼,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斂者,急用十全大補湯,加乾薑、附子以救之。
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
服後諸證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
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證。
方劑:托裡散
組成:皂刺金銀花黃芩牡蠣煅當歸赤芍樸硝大黃花粉連翹(去心,各等分)
共研粗末,每用五錢,酒、水各一鐘,煎八分,去渣服。
【方歌】托裡散醫諸瘡毒,腫甚焮疼煎服消,皂刺銀花芩牡蠣,歸芍硝黃花粉翹。
又方: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隔蒜炙法(見首部灸法)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即香砂六君子湯 減去藿香、砂仁。俱見潰瘍門)
中脘疽
【方歌】中脘疽由胃火生,臍上四寸隱隱疼,堅硬漫腫無紅熱,不食嘔噦毒內攻。
【注】此證一名胃疽。發於心胸之下,臍上四寸,任脈經中脘穴。
隱痛日久,向外生疽,堅硬漫腫,皮色無紅無熱,由過食炙搏,以致胃腑火毒而成。
人迎脈盛,是毒氣攻裡,作嘔不食,欬嗽膿痰者逆。初宜服仙方活命飲,色紫堅硬,宜服山甲內消散。
膿勢將成,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若起長膿遲,或瘡不焮痛者,急用艾壯隔獨頭蒜片,置患上炙之回陽。
方劑:山甲內消散
組成:穿山甲(炒,三大片)當歸尾大黃甘草節(各三錢) 土木鱉(三個)黑牽牛僵蠶(炒,各一錢)
酒、水各一鐘,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方食稀粥淡味調理。
【方歌】山甲內消火毒結,色紫堅疼中脘疽,歸尾大黃僵草節,木鱉牽牛加酒宜。
又方: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嚇癰
【方歌】嚇癰七情郁火成,臍上三寸粟微紅,暴腫焮痛二七潰,頂陷色黑潰遲凶。
【注】此證由七情鬱火凝結而成。生臍上三寸,屬任脈經建裡穴。
初如粟米,癢痛相兼,其腫迅速,寒熱往來,甚則嘔噦,牽引臍痛。
初腫微紅,頂尖根束,漸透赤色,時痛時止,十四日潰膿者順;
若頂陷紫黑,根腳漫腫,面赤大渴,脈見浮數而散大者逆。內治與幽癰參考,外治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沖疽
【方歌】沖疽臍上二寸生,心火毒熾入腎紅,高腫焮痛速潰吉,若見七惡定然凶。
【注】此證生於任脈,臍上二寸下脘穴。一名中發疽,又名壅腎瘡。
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而成,色赤高腫,應在二十一日潰破,膿稠受補者順。
初宜瘡科流氣飲,或仙方 活命飲消之。膿將成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其證若平塌紫黑,膿水清稀,七惡證見者逆。
方劑:瘡科流氣散(見背部痰注發)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臍癰(附:臍中出水)
【方歌】臍癰毒發在臍中,腫大如瓜突若鈴,無紅無熱宜蒜灸,稠膿為吉污水凶。
【注】此證由心經火毒,流入大腸、小腸所致。生於臍中,屬任脈經神闕穴,此穴禁針。
腫大如瓜,高突若鈴,無紅無熱,最宜隔蒜灸之。初宜服仙方活命飲加升麻消之;便結實者,內疏黃連湯通利之;
將欲成膿,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潰後得稠膿者順,時出污水臭穢者逆。
亦有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此屬腸胃濕熱積久,宜服黃連平胃散,外用二妙散幹撒滲濕即愈。
當忌酒、面、生冷、果菜,不致再發。若水出不止者,亦屬逆。
方劑:黃連平胃散
組成:黃連(五錢)陳皮厚朴(薑炒各三錢)甘草(二錢)蒼朮(炒一兩) 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水調服。
【方歌】黃連平胃散陳甘,厚樸蒼朮共細研,專除濕熱兼消積,能令臍水立時幹。
又方:三妙散
組成:檳榔蒼朮黃柏(生 各等分) 共研細末乾撒肚臍,出水津淫成片,止癢滲濕;又治濕癬,以蘇合油調搽甚效。
【方歌】三妙散用檳榔蒼,黃柏同研滲濕瘡,蘇合油調治濕癬,收幹止癢效稱強。
又方: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少腹疽
【方歌】少腹疽生臍下邊,證由七情火郁纏,高腫紅疼牽背易,漫硬陷腐水膿難。
【注】此證由七情火癰而生。每發于氣海、丹田、關元三穴。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少腹疽。
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稠膿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難治。
凡遇此證初起,急用艾灸腫頂,七壯至三七壯,以痛癢通徹為度,宜服仙方活命飲。
氣實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內疏黃連湯通利之;老弱之人,宜服內補十宣散,令其速潰,若潰遲恐透內膜。
外治法同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內補十宣散(見胸部〔其〕癧癰)
腹皮癰
【方歌】腹皮癰生腹皮內,皮裡膜外腫隱疼,腹痛不止膿成候,證由膏梁鬱火生。
【注】此證生於腹皮裡膜外,無論左右,隱疼日久,後發癰腫于皮外,右關脈見沈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
由膏梁火郁而成。初起壯實者,用雙解貴金丸下之,虛弱者減半,用之不應,再服半劑。
凡下之後,腹痛不止,膿將成也,急用托裡透膿湯。潰後與癰疽潰瘍門治法相同。
不可過用克伐之劑,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立見危亡矣。
方劑: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緩疽
【方歌】緩疽脾經氣積凝,少腹旁生堅又疼,數月不潰生寒熱,食少削瘦效難成。
【注】此證由太陰脾經,氣滯寒積而成。生於少腹之旁,堅硬如石,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月不潰;
若兼食少削瘦者屬敗證,但不可棄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內消散,不應不可強消,徒損胃氣,
以十全大補湯加烏藥、附子、胡盧巴溫補之,外用木香並熨之,兼用獨頭蒜搗爛,鋪于患上艾壯灸之,
以知熱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潰為效。若潰後,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方劑:山甲內消散(見中脘疽)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木香餅(見乳部乳中結核)
外科卷下 \ 腋部
腋癰
【方歌】腋癰暴腫生腋間,腫硬焮赤痛熱寒,肝脾血熱兼忿怒,初宜清解潰補痊。
【注】此證一名夾肢癰,發於腋際,即俗名胳肢窩也,屬肝脾血熱兼忿怒而成。
初起暴腫焮硬,色赤疼痛,身發寒熱,難消必欲作膿。初宜服柴胡清肝湯,外敷沖和膏;
疼痛日增,宜服透膿散加金銀花、甘草節、桔梗;膿脹痛者針之。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此證首尾忌用寒涼。中年易愈,老弱之人難痊。
方劑: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沖和膏、透膿散(見腫瘍門)
腋疽
【方歌】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憂氣血凝,漫腫堅硬宜蒜灸,日久紅熱潰先疼。
【注】此證一名米疽,又名疚疽。發于胳肢窩正中,初起之時,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結血滯而成。
漫腫堅硬,皮色如常,日久將潰,色紅微熱疼痛也。初宜艾壯隔蒜片灸法,內服柴胡清肝湯加烏藥消之;
虛弱之人,宜服香貝養榮湯,外用烏龍膏敷之。早治或有全消者,遲則膿成,宜服托裡透膿湯;
膿脹痛者,針之;膿出痛減,隨患者虛實補之。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此證初終,內外治法,禁用寒涼。中年易愈,衰老難痊。
方劑: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香貝養榮湯(見項部上石疽)
烏龍膏(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黯疔
【方歌】黯疔藏於腋下生,肝脾火毒癢而疼,寒熱拘急色紫黑,急按疔門治即寧。
【注】此證生於腋下,由肝、脾二經火毒而成。堅硬勢若釘頭,癢而且痛,寒熱往來,四肢拘急,
其色紫黑,煩躁作嘔,痛引半身,宜服麥靈丹。其次內外急按疔門治之即愈。
方劑:麥靈丹(見腫瘍門)
外科卷下 \ 肋部
肋疽
【方歌】肋疽始發屬肝經,火毒鬱怒結腫形,紫痛梅李甚如碗,急宜針砭免內攻。
【注】此證一名夾熒疽,生於肋條骨間,由肝經火毒鬱怒結聚而成 。初如梅李,漸大如盅,色紫焮痛,連及肩肘。
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 二十一日之內,膿潰稠粘者順;屆期不潰,既潰出清水者逆。
初腫急宜磁鍼砭出紫血,庶免毒氣攻裡; 砭後赤腫痛甚,煩躁脈實作嘔,為有餘之證,宜服雙解貴金丸下之;
腫硬不潰,宜服透膿散; 脈弱作嘔此胃虛也,宜服香砂六君子湯 補之。亦有痛傷胃氣而作嘔者,即同胃虛治之;
若感受寒邪,及偶觸穢氣而作嘔者,雖腫時尤宜壯胃助氣為主。 蓋腫時作嘔,因毒氣內侵者十有一二,
停飲內傷者十有八九,惟醫人臨證詳辨之。 膿熟用臥針開之,餘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方劑:雙解貴金丸、透膿散(俱見腫瘍門)香砂六君子湯(潰瘍門)
淵疽
【方歌】淵疽肝膽憂恚成,生於肋下硬腫疼,潰破有聲內膜透,未潰當服護膜靈。
【注】此證因憂恚太過,以致肝膽兩傷而成。生於肋下,初起堅硬,腫而不紅,日久方潰,
得稠白膿者順,如豆漿水者險。瘡口有聲,似乎兒啼,此屬內膜透也。
即于陽陵泉穴,灸二七壯,其聲即止,穴在膝臏骨外臁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
內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脅、腰、腹空軟之處發癰疽者,當在將潰未潰之際,多服護膜散,可免透膜之患。
方劑:護膜散
組成:白蠟白芨(各等分) 共研細末,輕劑一錢,中劑二錢,大劑三錢,黃酒調服,米湯亦可。
【方歌】護膜散內二味藥,白蠟白芨為細末,或酒或以米湯調,將膿預服不透膜。
內發丹毒
【方歌】丹毒肝脾熱極生,肋上腰胯赤霞形,急宜砭出紫黑血,嘔噦昏脹毒內攻。
【注】此證由肝、脾二經,熱極生風所致,生於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步如雲,痛如火燎。
急向赤腫周圍,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片貼之(羊肉片亦可),其毒即可減半。
初服雙解貴金丸汗之,次服化斑解毒湯,投方 應病者順;若嘔噦昏潰,胸腹〔月真〕脹,遍身青紫者,則為毒氣內攻屬逆。
方劑:化斑解毒湯
組成:升麻石膏 連翹(去心)牛蒡子(炒研) 人中黃黃連知母黑參(各一錢) 竹葉二十片水一鐘,煎八分服。
【方歌】化斑解毒熱生風,致發丹毒雲片紅,升膏翹蒡中黃等,黃連知母黑參同。
又方: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
脅癰(附:疽)
【方歌】脅癰焮紅高腫疼,疽堅塌漫冷不紅,皆屬肝膽怒火結,遲潰敗漿冷虛凶。
【注】此證生於軟肋,有硬骨者為肋,肋下軟肉處為季脅。
癰疽二證,皆由肝、膽怒火凝結而成,多生於體虛之人,初如梅李,漸長如碗如盆,色紅,焮痛,高腫,
二七潰破,膿稠為癰。若堅硬平塌,漫腫木痛,不紅不熱,月餘潰破稀膿為疽。
若失治,屆期不消,攻擊成膿,腫如鼓脹,破出敗漿,腥臭膿者逆。
癰疽二證,初腫時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湯解鬱瀉火;如已成者,服托裡透膿湯;
膿熟脹痛,俱用臥針開之;已潰,以排餘膿、補氣血為要。餘按癰疽潰瘍門治法。投補不應者,難治。
方劑: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外科卷下 \ 內癰部
肺癰
【方歌】肺癰肺熱複傷風,肺臟生癰隱痛胸,狀若傷寒燥欬甚,稠濁痰涎腥臭膿。
未潰射干麻黃汗,壅不得臥葶藶攻,潰後膿稠能食吉,膿清兼血不食凶。
【注】此證系肺臟蓄熱,複傷風邪,郁久成癰,以致胸內中府穴隱隱疼痛,振寒脈數,狀類傷寒,
咽躁不渴,欬而喘滿,唾稠粘黃痰,兼臭穢膿血也。治之者于未潰時,乘膿未成,風郁於表者,法宜疏散,
用射干麻黃湯以汗之。如氣壅喘滿,身不得臥者,急服葶藶大棗湯以瀉之;
如欬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膿欲成者,宜千金葦莖湯以吐之;
若吐膿腥臭,形如米粥者,宜桔梗湯以排餘膿;若吐膿腥臭,欬而胸滿者,宜外台桔梗白散,以開瘀塞;
若咯吐膿血,兼午後身熱煩躁,宜金鯉湯主之,兼飲童便。
若潰後胸膈脅肋,隱痛不止,口燥咽幹,煩悶多渴,自汗盜汗,眠臥不得,欬吐稠痰腥臭,
此系癰膿不盡,而兼裡虛,宜甯肺桔梗湯主之;
若癰膿已潰,喘滿腥臭,濁痰俱退,惟欬嗽咽幹,咯吐痰血,脅肋微痛,不能久臥者,
此屬肺癰潰處未斂,宜紫苑茸湯清補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
若癰膿潰後,欬嗽無休,膿痰不盡,形氣虛贏者,宜清金寧肺丸主之。
凡治此證,惟以身溫脈細,膿血交粘,痰色鮮明,飲食甘美,膿血漸止便潤者為吉;
若手掌皮粗,潰後六脈洪數,氣急顴紅,汙膿白血,懶食及大便結燥者為凶。
中府穴又名肺募,在乳上第三根肋骨間。
方劑:射干麻黃湯
組成:射干(十三枚或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苑款冬花(各三兩)
大棗(七枚)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水煎溫服。
【方歌】射干麻黃欬上氣,肺癰喉中水雞聲,射麻生薑辛苑夏,五味大棗並款冬。
又方:葶藶大棗湯
組成:苦葶藶(輕者五錢,重者一兩) 大棗(去核,輕者五枚,重者十枚) 以水三鐘,煎至一鐘,服之。
【方歌】葶藶大棗治肺壅,欬不得臥有癰膿,葶藶苦寒瀉實熱,佐棗之甘和胃經。
又方:千金葦莖湯
組成:葦莖(二升)薏苡仁(炒) 瓜瓣(即冬瓜仁,各半升) 桃仁(去皮、尖、炒、研,五十粒) 水煎服。
【方歌】千金葦莖肺癰欬,微熱煩滿吐敗濁,皮膚甲錯宜葦莖,薏以桃仁瓜辨合。
又方:桔梗湯
組成:苦桔梗(一兩)甘草(生,二兩)水煎服。
【方歌】桔梗湯用排餘膿,肺癰吐膿米粥形,清熱解毒須甘草,開湜肺氣桔梗功。
又方:外台桔梗白散
組成:苦桔梗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熬,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方歌】外台桔梗白散方,肺癰便秘服之良,桔梗貝母與巴豆,藥微方大功速強。
又方:金鯉湯
組成:金色活鯉魚(約四兩重,一尾)貝母(二錢) 先將鯉魚連鱗剖去肚腸,勿經水氣,
用貝母細末摻在魚肚內,線紮之,用上白童子便半大碗,將魚浸童便內,重湯燉煮,魚眼突出為度;
少頃取出,去鱗骨,取淨肉,浸入童便內,燉熱。肉與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盡一枚,其功效甚捷。
【方歌】金鯉湯中效罕稀,法同貝母活鯉魚,童使浸魚重湯燉,肺癰煩熱善能醫。
又方:寧肺桔梗湯
組成:苦桔梗貝母(去心)當歸栝蔞仁(研)生黃耆枳殼(麩炒) 甘草節桑白皮(炒)防己百合(去心)
薏苡(炒,各八分)五味子地骨皮知母(生) 杏仁(炒,研)苦葶藶(各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欬甚倍加百合。身熱加柴胡、黃芩。大便不利,加蜜炙大黃一錢。小水澀滯,加燈心、木通。
煩躁痰血加白茅根。胸痛加人參、白芷。
【方歌】寧肺桔梗肺癰耆,歸蔞貝殼甘桑皮,防己百合葶五味,杏知苡仁地骨宜。
又方:紫苑茸湯
組成:紫苑茸犀角(末) 甘草(炙)人參(各五分) 桑葉(用經霜者)款冬花百合(去心)杏仁(炒,研)
阿膠(便潤炒用,便燥生用)貝母(去心) 半夏(制)蒲黃(生,各七分)
引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將犀角末調入,食後服。
【方歌】紫苑茸湯參犀角,款冬桑葉杏百合,阿膠甘夏貝蒲黃,專醫肺癰不久臥。
又方:清金寧肺丸
組成:陳皮白茯苓苦桔梗貝母(去心)人參黃芩(各五錢) 麥冬(去心)地骨皮銀柴胡川芎白芍(炒)
胡黃連(各六錢)五味子天冬(去心) 生地(酒浸,搗膏)熟地(搗膏)歸身白朮(炒,各一兩)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滾湯送下。
【方歌】清金寧肺丸肺癰,陳苓桔貝參二冬,柴芩歸芍黃連草, 朮味生熟地骨芎。
大小腸癰 (盲腸炎)
【方歌】大小腸癰因濕熱,氣滯瘀血注腸中,初服大黃行瘀滯,膿成薏苡牡丹平。
【注】此二證俱由濕熱氣滯,凝結而成。或努力瘀血,或產後敗瘀蓄積,流注於大腸、小腸之中。
初起發熱惡風自汗,身皮甲錯,關元、天樞二穴隱痛微腫,按之腹內急痛,大腸癰多大便墜腫,
小腸癰多小水澀滯,脈俱遲緊,此時癰膿未成,宜大黃湯下之;
瘀血利盡,若小水閉澀,仍宜大黃湯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癰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錯,
內無積聚,腹急腹痛,身無熱而脈數者,系腸內陰冷,不能為膿,宜薏苡附子散主之;
若脈見洪數,肚臍高突,腹痛脹滿不食,動轉側身則有水聲,便淋刺痛者,癰膿已成,宜薏苡湯主之;
腹濡而痛,少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湯治之;
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屬氣血俱虛,宜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斂而補之。
患者轉身動作,宜徐緩而勿驚,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內藏,腹痛牽陰,腸胃受傷,
或致陰器紫黑腐爛,色敗無膿,每流污水,衾幃多臭,煩躁不止,身熱縊幹,俱屬逆證。
關元穴又名小腸募,在臍下三寸。天樞穴又名大腸募,在臍旁開二寸。
方劑:大黃湯
組成:大黃(銼,炒)牡丹皮硝皮(研)芥子桃仁(炒,先以湯去皮、尖,雙仁勿用)
上各等分,共銼碎,每用五錢。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渣,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方歌】大黃湯善治腸癰,少腹堅痛膿未成,牡丹皮與大黃妙,芥子桃仁硝石靈。
又方:薏苡附子散
組成:附子(炮,二分)敗醬(五分)薏苡仁(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方寸匕,
以水二合煎,頓服,小水當下。
《三因》雲:薏苡、附子同前,敗醬用一兩一分,每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方歌】薏苡附子散甲錯,腸癰腹脹痛脈數,附子敗醬薏苡仁,為末水煎空心服。
又方:薏苡湯
組成: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桃仁(泥,各二錢) 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方歌】薏苡湯治腹水聲,腸癰便淋刺痛疼,牡丹皮栝括蔞子,還有桃仁薏苡仁。
又方:丹皮湯
組成:丹皮栝蔞仁(各一錢) 桃仁(泥)樸硝(各二錢)大黃(五錢)
水二鐘,煎一鐘,去渣入硝,再煎數滾,不拘時服。
【方歌】丹皮湯療腸癰證,腹濡而痛時下膿,硝黃丹蔞桃仁共,水煎服之有奇功。
又方:八珍湯(見潰瘍門)
胃癰
【方歌】胃癰中脘穴腫疼,不欬不嗽吐血膿,飲食之毒七情火,候治腸癰大法同。
【注】此證初起,中脘穴必隱痛微腫,寒熱如瘧,身皮甲錯,並無欬嗽,咯吐膿血。
由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熱聚胃口成癰。脈來沈數者,初服清胃射干湯下之;
若脈澀滯者,瘀血也,宜服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成也,赤豆薏苡仁湯排之;
體倦氣喘作渴,小水頻數者,肺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補之。
其候證生死、治法,與大、小腸癰同。 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臍上四寸。
方劑:清胃射干湯
組成:射干升麻犀角麥冬(去心) 元參大黃黃芩(各一錢)芒硝梔子竹葉(各五錢)水煎服。
【方歌】清胃射干湯射干,升麻犀角麥冬全,參芩大黃芒硝等,竹葉山梔胃癰痊。
又方:赤豆薏苡仁湯
組成: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各等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赤豆薏苡湯最神,甘己赤豆薏苡仁,胃癰膿成脈洪數,二鐘水煎服八分。
又方:丹皮湯(見大、小腸癰)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脾癰
【方歌】脾癰濕熱瘀血凝,章門穴腫兼隱疼,腹脹嗌幹小水短,利下濕瘀補收功。
【注】此證始發章門穴,必隱疼微腫。由過食生冷,兼濕熱,或瘀血鬱滯脾經而成。
令人腹脹,咽嗌乾燥,小水短澀,初宜大黃湯、赤豆薏苡仁湯,二方合而用之,以攻滯鬱。
二便通利,腹脹全消,宜六君子湯扶脾調理。順逆看法與胃癰同。
章門穴又名脾募,在臍旁開六寸高上二寸。
又方:大黃湯(見大、小腸癰)赤豆薏苡仁湯(見胃癰) 六君子湯(即香砂六君子湯去藿香、砂仁。見潰瘍門)
肝癰
【方歌】肝癰憤郁氣逆成,期門穴腫更兼疼,臥驚胠滿溺不利,清肝滋腎即成功。
【注】此證始發期門穴,必隱痛微腫,令人兩胠脹滿脅痛,側臥則驚,便溺艱難,由憤鬱氣逆而成。
初服複元通氣散 ,次服柴胡清肝湯;痛脹已止,宜服六味地黃丸;
脾虛食少,則佐以八珍湯,滋腎補脾,治之取效。
禁用溫補、針灸。 期門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上一寸半。
方劑:複元通氣散(見腫瘍門) 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六味地黃丸(見面部雀斑) 八珍湯(見潰瘍門)
心癰
【方歌】心癰巨闕腫隱疼,酷吹嗜熱火毒成,面赤口渴身作痛,治法陽熱總宜清。
【注】此證始發巨闕穴,必隱痛微腫,令人寒熱,身痛,頭面色赤,口渴,隨飲隨幹,由心火熾盛,
更兼酷飲嗜熱而成,宜服涼血飲。酒毒為病者,宜服升麻葛根湯治之,此證甚屬罕有,但治法不可不備。
巨闕穴又名心募,在臍上六寸五分。
方劑:涼血飲
組成:木通瞿麥荊芥薄荷白芷花粉甘草赤芍麥冬(去心)生地山梔子車前子連翹(去心,各等分)
引用燈心,若沛熱加淡竹葉,水煎溫服。
【方歌】涼血飲善治心癰,瞿荊荷芷草翹通,赤芍山梔幹生地,車前花粉麥門冬。
又方:升麻葛根湯
組成:山梔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黃芩(各一錢)黃連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歌】升麻葛根湯山梔,酒毒心癰黃連宜,柴芍通芩升葛草,水煎溫服不拘時。
腎癰
【方歌】腎癰腎經不足生,京門微腫隱隱疼,少腹肋下〔月真〕脹滿,房勞形寒邪外乘。
【注】此證始發京門穴,必隱痛微腫,令人寒熱往來,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月真〕脹塞滿。
由腎虛不足之人,房勞太過,身形受寒,邪氣自外乘之。初服五積散,加細辛;寒盡痛止,宜用桂附地黃丸調理。
京門穴又名腎募,在身側腰中監骨下肋間。
方劑:五積散
組成:蒼朮(炒,二錢)陳皮桔梗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麻黃枳殼(麩炒)
桂心乾薑厚樸(各八分)白芷半夏(制)甘草(生)茯苓(各四分) 引姜一片,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頭痛惡寒者,加速須蔥頭三個,蓋臥汗出甚效。
【方歌】五積散蒼殼陳苓,麻黃半桔歸芍芎,芷朴桂心乾薑草,腎癰寒邪服成功。
又方:桂附地黃湯(見潰瘍門)
三焦癰
【方歌】三焦癰由濕熱凝,石門穴上腫隱疼,寒結治同腸癰法,內癰俱系膜內生。
【注】此證始發石門穴,必隱疼微腫,令人寒熱往來,二便秘澀,由濕熱遇寒凝結而成。
治法與大、小腸癰同。凡內癰俱系膜內成患,外皮不腐。 石門穴又名三焦募,在臍下二寸。
內癰總論
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藏府陰會之所也。
《靈樞》云:發內癰、內疽者,其本經募上肉必浮腫,募中必時時隱痛,浮腫為癰,隱痛為疽,此即內癰、內疽之驗也。
茲內癰有治法,內疽無治法何也?蓋內癰、內疽,其病原無殊,惟在根淺、根深之別耳。
根淺為癰,根深為疽。若臨證用藥,攻補得宜,無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內癰僅九證者何也?
蓋膽府形如膜皮,無出無納,汁清氣潔,不生內癰、內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濁水,
故古今書藉,並無講及內癰內疽者,是以未敢詳載。
雖然中極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間有中極穴或浮腫、或隱痛者,所見證候,竟同小腸癰,
治法亦當按小腸癰治之可也。俟後之學者留意焉。
驗內癰法
凡遇生內癰之人,與生黃豆五粒,嚼之口中無豆味者,是其候也。
外科卷下 \ 肩部
肩中疽、幹疽、過肩疽
【方歌】肩疽癰發正肩中,疽硬黑陷癰腫紅,幹疽肩前過肩後,風濕積熱血瘀凝。
【注】此疽生於肩中廉,屬三焦、膽二經,紅活高腫,一名疵癰,堅硬平塌,為肩中疽。
肩之前廉,屬大腸經,名幹疽,一名疔疽。肩之後廉屬小腸經,名過肩疽。瘡勢無論大小,惟在發源之處命名。
總由濕熱風邪郁成,亦有負重瘀血凝結而成。高腫紅活,焮熱速潰者順;
若平塌堅硬,無紅無熱,���遲者險;甚則腫痛連及臂胛,口噤寒戰,大痛不食,或兼綿潰便瀉者逆。
治法:初起有表證者,俱宜荊防敗毒散汗之;有裡證者,內疏黃連湯下之;
汗下之後,腫痛不退,膿勢將成,宜用托裡透膿湯 ,膿熟開之。至於引經之藥,惟在臨證時因經加之。
潰後,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骨翏〕疽、肩風毒
【方歌】〔骨翏〕疽肩後腋外生,小腸肩貞風火凝,肩風毒生腫臑端上,大腸肩髃風濕成。
【注】〔月翏〕疽,生於肩之後下,腋之後外微上,岐骨縫之間,經屬小腸肩貞穴,由風火凝結而成。
初起如粟,堅硬腫痛,肩臑拘急,不能舉揚。初服荊防敗毒散,便燥實者,服雙解貴金丸雙解之。
肩風毒生於肩梢臑上骨尖處,經屬大腸肩〔骨禺〕穴,由邪風深襲骨縫,與濕稽留,化熱而成。
初起宣腫色赤,大者如桃,小者如杏,痛連肩臑,更兼拘急。
初服蠲痛無憂散汗之即消,若腫痛日深,不能盡消者,膿勢將成也,宜服托裡透膿湯。
二證潰後,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蠲痛無憂散
組成:番木鼈(香油炸浮)當歸(酒洗) 甘草(生,各二兩)麻黃(三兩)
穿山甲(陳土炒)川烏(黑豆酒煮,去皮、尖) 草烏(薑汁煮)蒼朮(米泔水浸炒)
半夏(制,各二兩)威靈仙(一兩) 各制為末,共和,勻每服五、七分至一錢,無灰酒調服,
再飲酒以醉為度,蓋臥出汗避風。此方加鬧羊化四兩,亦治頭風痛。
【方歌】蠲痛無憂肩風毒,風襲骨縫與濕凝,番鱉歸草麻黃甲,川芎烏蒼半威靈。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樂疽
【方歌】樂疽肩前腋上生,骨縫開合凹陷中,堅如鵝卵痛入骨,包絡血熱氣郁成。
【注】此證生於肩前腋之上,骨縫開合空凹陷中。
初起如椒子,漸腫堅硬,大如鵝卵,按之疼痛入骨,屬包絡經,血熱氣郁而成。
其證屆期潰破,出稠膿,腫消者順;月餘不潰,既潰,出清水,腫硬不退者逆。
初宜服神授衛生湯,若惡風太過,倍加蔥白汗之,次服托裡透膿湯),潰遲者十全大補湯。
潰後,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神授衛生湯(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外科卷下 \ 臑部
臑癰
【方歌】臑癰肩肘周匝腫,色赤焮疼粟〔畾〕僵,藕包毒狀鴨鵝卵,臑內三陰外三陽。
【注】此證由風瘟或風火凝結而成。生於肩下肘上,周匝漫腫,色赤焮腫。
初起狀如粟米一攢,亦有起一粒僵疙瘩者,漸次焮腫紅熱,〔興〕膿痛甚。
紅腫之外無暈者順,有二暈者險,三、四暈者逆。
腫發臑內或臑外紅腫一枚,如桃如鴨、鵝卵者,名藕包毒。毒者,癰之輕證也。
臑癰、藕包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此癰毒發苗之處,
若在臑者,屬手三陰經,在臑外者,屬手三陽經;隨證用引經之藥,必然獲效。
魚肚發
【方歌】魚肚發如魚肚形,青靈穴生心火凝,暴腫紅活焮熱痛,癰疽治法即成功。
【注】此證生於臑之後垂肉處,屬心經青靈穴,由火毒凝結而成。
暴腫色赤,焮熱疼痛,形如魚肚。腫、潰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其引經之藥,惟在臨證加之。
石榴疽
【方歌】石榴疽起肘尖上,粟皰根開堅腫疼,破翻如榴寒熱甚,三焦相火與濕凝。
【注】此證生於肘尖上寸餘,屬三焦經天井穴。
初起黃粟小皰,根腳使覺開大,色紅焮腫,堅硬疼痛,腫如覆盅,破翻如榴,寒熱如瘧。
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相搏而成。初起宜蟾酥丸汗之,外以艾炙九壯,貼蟾酥餅,用萬應膏 蓋之。
焮腫處敷沖和膏,服菊花清燥湯;煩躁熱甚者,服護心散。
九日後作稠膿,痛減喜食,表裡證俱退者順,反此者逆。
破後用菊花蕊煎湯洗之,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少許兌勻,敷之神效。
至透膿、脫腐、生肌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菊花清燥湯
組成:甘菊花(二錢)當歸生地白芍(酒炒) 川芎知母貝母(去心,研)地骨皮麥冬(去心,各一錢)
柴胡黃芩升麻犀角(鎊)甘草(生,各五分) 竹葉二十片,燈心二十寸,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溫服。
【方歌】菊花清燥石榴疽,腫硬焮紅痛可醫,四物柴芩知貝草,升麻地骨麥冬犀。
又方:蟾酥丸、蟾酥餅(即蟾酥丸料捏成餅。見疔瘡門)萬應膏(見潰瘍門) 沖和膏、護心散(見腫瘍門)
肘癰
【方歌】肘癰發於肘圍繞,高腫焮熱赤紅疼,心肺稽留風邪火,勢小為癤大為癰。
【注】此證生於肘之圍繞,暴風高腫,焮熱,色紅,疼痛,由心肺風火之邪,稽留凝滯而成。
形勢小者為癤毒,形勢大者為癰。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白芷升麻湯清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
將潰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白芷升麻湯
組成:黃芩(半生、半酒炒)連翹(去心,二錢) 黃耆(三錢)白芷(八分)
升麻桔梗(各五分) 紅花(酒洗)甘草(炙,各三分) 酒、水各一鐘,煎八分,食遠熱服。
【方歌】白芷升麻醫腫痛,解熱除煩托肘癰,芩翹桔梗紅花草,黃耆酒水各一鐘。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二味拔毒散(見腫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