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
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
臨近湖南的重慶市和廣西部分地區;
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湘語分佈圖)
語言簡介
湘方言,也稱湘語,
習慣稱湖南話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
通行於湖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廣西北部幾湘方言縣。
分佈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
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約4600萬。
湘方言的北部的主要代表語言有長沙話,
使用人口約300萬。
南部的代表有祁陽話,使用人口200餘萬。
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
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
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臺的何氏族人
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
當為湘方言。 另一個湘方言的代表語言為湘鄉話。
通行地區
湘方言點主要集中在湘、
資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向西南方向以邵陽、
武岡等混雜性方言作為過渡, 有城步、綏寧兩個點,向東南方向以衡陽、耒陽(耒陽雖然歸入西南官話,但混雜程度很高)
作過渡, 有永興、資興兩個點。這四個點就整個音系來看仍屬湘語,但都不純粹,城步的韻母系統屬官話系統。
湖南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岳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甯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
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 邵陽、 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甯、城步、 東安、
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小半。
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 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
語言分類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市和湘北,受官話和贛語的影響比較大。
老湘語分佈在衡陽市、湘鄉(含雙峰縣)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
總體來看,官話方言中的西南官話由於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極大影響,
而新湘語在形成過程中也受到了官話較大的影響,所以西南官話與新湘語有一定相似性。
因此有人也主張把新湘語劃入官話。
語言分區
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
東部又受客、贛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湘方言分佈圖和老湘語
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 從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佈在北部和南部,
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 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
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 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一般仍多念濁聲母;
北片新湘語受官話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
古全濁聲母字一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
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一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
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 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
片區分支
西南官話方言點為湘西北、湘南兩片。 湘西北片與湖北、四川、貴州境內的西南官話連成一片,
湘南片與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連成一片。 兩片加起來有四十四個方言點,是湖南省勢力最大的方言。
從整個音系來看,湖南境內沒有真正的贛方言點,但贛語的影響可從湘贛交界的混雜性、獨立型方言點中看出來。
獨立型方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湘鄉型”,包括隆回、雙峰在內。
這種方言可能原來就是獨立的,受周圍方言影響較小,原來的特點保留得比較多,因而不同於其他方言,
同屬獨立型方言的方言點之間的關係尚需研究。
另一種是“醴陵型”醴陵話的音系就整個系統來說很難把它歸入湘語或贛語, 可又都同時具備湘語和贛語的一些特點。
這種方言大概屬於因方言間的相互影響(當然也有自身的音系特點)而產生的既不同於甲這種母方言
也不同於乙那種母方言的新型方言,這類方言還有攸縣、茶陵、桂東、汝城等,它們之間的關係也需進一步的研究。
混雜性方言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湘語和贛語相混雜的“平江型”,一種是湘語和官話相混雜的“祁陽型”。
平江型只有一個點,祁陽型則有祁東、衡陽、零陵、江永、武岡、洞口、邵陽、新化、會同、黔陽,桃源等十一個點,
這十一個點可以合成一類。
從祁陽到黔陽一線的混雜性方言點正好處於湘語東北片、湘語西南小片和湘語東南小片的分岔處,
也是官話湘西北片和湘南片被沅、資、湘三水分割的地帶,事實上是湘語和官話的交接處,
這一地區的方言成為混雜性方言,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事。
從整個分區的結果來看,所有的混雜型方言或因混雜而成的獨立型方言都處於方言區交界處,
可以說,這樣的分區結果是比較合乎語言事實的。
這個分區可以用湖南花鼓戲和祁劇(祁陽戲)的流行地域來驗證。花鼓戲是湖南省各地民間小戲的總稱。
湖南各地花鼓戲名稱有別,源流亦異,但其曲調唱腔都與當地人的山歌小調密切相關,唱詞道白都使用當地方言,
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因此,其流行的地域與方言的地理分佈是大致平行的,可以相互證明。
長沙花鼓戲內部可以分為長沙路(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等地)、甯鄉路(流行於寧鄉城鄉)、平瀏醴路
(主要流行於平江、瀏陽、醴陵等地)、西湖路(主要流行於洞庭湖西岸的南縣、益陽、沅江等地)四種小類,
其分佈範圍與湘語中心區域是一致的,其之所以分為四路,也與湘語內部的方言差異有直接關係,如平瀏醴路。
前述諸家多把平江、瀏陽、醴陵劃歸贛語,完全可以想像讓平瀏醴路長沙花鼓戲分別在長沙和南昌演出時
兩地觀眾可懂程度的大小。
除長沙花鼓戲外,湖南還有兩種重要的花鼓戲,這兩種花鼓戲的流行地域與混雜型方言密切相關。
一種是衡陽花鼓戲,流行地點主要有衡陽、衡山、常甯、耒陽、安仁、永興、郴州、茶陵等地。
從其流行地域可以看出,它既可在衡山,永興等湘語區流行,也可在郴縣、常甯等官話區流行,
還可在茶陵等因混雜而成的獨立語區流行。
另一種是邵陽花鼓戲,其流行的地點主要是:邵陽、邵東、武岡、隆回、新甯、城步等地。
和衡陽花鼓戲一樣,邵陽花鼓戲也可在湘語、官話、混雜型方言區流行。
從邵陽花鼓戲的形成歷史來看,它和湘西陽戲、零陵花鼓戲有密切關係,相互影響、滲透、融合的程度很深,
從分區第二圖看,這地區的方言的韻母系統就頗具西南官話的特徵,大多可以劃入西南官話。
其他還有常德“喀喀戲”、零陵花鼓戲、湘西陽戲等,其流行地域均與官話湘北、湘西、湘南各片相對應。
祁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于祁陽而得名。
祁劇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
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
其舞臺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話(祁陽官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呐幫腔,聲調高揚、激越。
祁劇劇碼繁多,曲牌豐富,是彈腔為主的多聲腔的湖南大戲種。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65.htm?func=retitle
湘 語
湘語是漢藏語系漢語,中國的一種方言,是湖南省四大方言(贛語、湘語、西南官話、客家話)之一,
又稱湘方言。四川、重慶一帶橫直喊她做老湖廣話。
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
臨近湖南的重慶和廣西部分地區;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
支系
根據最新的中國方言地圖集,湘語分為五隻方言片。
長益片:長沙-益陽片,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隻方言片。衡州片:衡陽-衡東片,位於衡陽一帶。
婁邵片:婁底-邵陽片,原先送喊得做“老湘語”,是湘語中間特色最為純正、最不接近官話的一隻方言片。
研究上也有主張拆開個只片做兩塊:婁漣片跟噠祁邵片。前者是婁底-漣源片,後者是祁陽-邵陽片。
永全片:永州-全州片。全州位於廣西桂林,是Wp/hsn/省外湘語|省外湘語的代表。
辰漵片:辰溪-漵浦片。位於湘西。靠近西南官話地區。
此外,侸四川的達縣、陝西的安康等地阿有零星的湘語分佈。
而湖南的常德、懷化、郴州、湘西州等城市的方言基本已經成為西南官話湖廣片,跟湘語有一定的聯繫,
但已經不屬湘語。 原先,湘語按是否保留濁聲母分類,湘語橫直送分得做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即長衡片跟噠婁邵片。
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使用者約占漢語整人口的5%。安康的中池鄉為湖南話的方言島,
而且原籍語音較複雜,由湖南的多個縣遷移而來。 但因多方言聚居和時代的變遷,湖南話語音也有變遷和融合現象。
形成
整體講起,湘方言極大影響噠官話方言中間的西南官話的形成過程,同時長益片湘語侸圍繞省城長沙的形成過程中
也受到噠官話的較大影響,所以西南官話與湘語有一定的相似。
民國初年,湘語跟噠贛語、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並稱華南官話。
實際上長益片跟得西南官話還是有很多明顯區別,比如前者較完整地保留了入聲調,後者分佈的大部分區域
下冒得入聲,前者的古濁音字現在雖然清化,但仍是不送氣清音,後者同北京話一樣的平聲清化送氣,仄聲不送氣噠。
兩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能說明西南官話是“南方化”的官話。
事實上,新湘語語民較易得聽懂西南官話,而西南官話語民冒那易得聽懂新湘語。
湖南東南部多山,侸群山包圍的一些縣城,當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得一種初融合的狀態,而且個些散居到山區的人
往往是中原地區移民跟當地原住民的後裔,因為數次南遷帶來的官話在此得以保留,是為湘南官話的成因之一。
演變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和湘北,受官話方言和贛方言的影響比較大。
老湘語分佈在衡陽、雙峰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
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總體來看,官話方言中的西南官話由於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極大影響,
而新湘語在形成過程中也受到了官話較大的影響,所以西南官話與新湘語有一定相似性。
因此有人也主張把新湘語劃入官話。
但相當多的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新湘語與西南官話有許多明顯的區別,比如前者較完整地保留了入聲調
(後者分佈的大部分區域都無入聲),前者古濁音字今雖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氣音。
兩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是說明西南方言是“南方化”的官話。
事實上,說新湘語的人往往較容易聽懂西南官話,而說西南官話的人聽懂新湘語還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困難。
但是由於湖南東南部多山所以在群山包圍著一些縣城,當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在一種初融和狀態,
而且這些散居在山區的人是來自中原地區,因為數次的南遷帶來了北方方言的部分特點,在這得以保留。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65.html?tp=0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