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語
1986年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共同主編的
《漢語方言地圖集》裡首次把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李榮先生提出的中國第十大漢語方言“晉語”列入,
從此晉語脫離了“官話”(俗稱“北方話”),
成為與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
徽語、客家話、平話相並列的一大漢語方言。
晉語分佈圖見左圖 (可點大圖參考)
簡介
晉語是漢語口語的一種,但是語言學家
對晉語在漢語口語的諸多種類裡分類的地位,
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
一些人認為晉語應該歸類成官話的一種,
另一些人則認為晉語應在漢語諸多口語中自成一系。
分佈
晉語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萬(86年是4600萬),其中山西約2000萬
(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 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關中系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
陝北有300多萬。
晉語的最重要特徵是有入聲,這和北京的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很多,
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中的山裡話”。
分類
晉語分佈圖經過學者研究,漢代的揚雄《方言》中把西漢方言分為13類:
一,秦晉;二,鄭韓周;三,梁、西楚;四,齊魯;五,趙、魏之西北;六,魏衛宋; 七,陳、鄭之東郊,楚之中部;
八,東齊與徐;九,吳揚越;十,楚(荊楚);十一,南楚;十二,西秦;十三,燕代。
很多學者都把上面提到的“秦晉方言”(漢代普通話)作為晉語的源頭(包括喬全生先生、陳慶延先生),
其實這是錯誤的——上面的揚雄所說的“晉”只指現在的晉西南地區“晉國發祥地”,
這一地區就是漢代的河東郡 (漢代屬於司隸,歸處於秦地的中國都城長安直接管轄,
與山西大部不在一個行政區內,而與秦地的聯繫更加密切)。
歷史
真正的晉語前身應該是上面提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今天的晉語區域除了少數地區 (晉西、陝北、鄂爾多斯)
屬於魏國西北部的西河郡,大部分地區幾乎正好和戰國時的趙國吻合!
趙國第一代都城在晉陽(太原,並州片),第二代都城在中牟(“河內”地區,邯新片的河南部分),
第三代都城在邯鄲(邯新片的河北部分),趙國滅中山國後得到河北西部地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林胡、
婁煩挺進晉北、內蒙中西部設雁門郡(大同、張家口、烏蘭察布一帶)、 雲中郡(呼市、包頭、晉西北),
秦趙長平之戰前夕晉東南原屬韓國的上黨郡也併入趙國 (這一地區就是現在的上黨片)
——這和今天的晉語區版圖是完全一致的!
晉語分佈圖漢代以後,除了邯鄲、代郡以外,
趙國土地仍處於一個行政區內——
這個行政區就是漢代十二刺史部 之一的“並州”,
並州轄有九郡: 太原郡(太原,轄山西西部)、
上黨郡(長治,轄晉東南)、西河郡
(准格爾,轄鄂爾多斯東部、山西西部、陝北東部)
雁門郡(右玉,轄晉北、內蒙中部)、雲中郡
(托克托,轄呼市、晉西北)、五原郡(包頭附近)、
朔方郡(杭錦旗,轄內蒙西部)、定襄郡
(和林格爾,由雲中郡分出、轄呼市、朔州交界一帶)、
上郡(榆林,轄陝北)基本上就是現代的晉語區分佈。
從戰國的趙國到漢代的並州共有七百年,
漫長的歷史時期是這一地理區域產生了相同的文化和語言,所以揚雄《方言》中就有“趙、魏之西北方言”
(不妨簡稱之為“趙方言”、“趙語”),這應該就是現代晉語的祖語。
王臨惠先生《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認為晉國方言(古晉語)源于晉西南的河東地區(晉國發祥地),
後來經過北上佔領狄人土地並經過“三家分晉”後,由於趙國遠離晉國本土,久而久之趙方言從晉方言(河東晉語)
裡分化出來而獨立形成“並州晉語”(現代晉語的遠祖),而河東地區由於長期被長安直轄導致“河東晉語”
被迫與秦國方言融合“秦晉方言”(現在晉西南運城、臨汾仍講類似於陝西關中話的方言)。
漢代滅亡後,出現了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的長期分裂、
“五胡亂華”,這一時期古晉語的記載幾乎為零。
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人口流動也很快,
揚雄所記載的13種方言大多消亡了,
但古晉語仍堅強的生存著, 因為有以下記錄——顏師古
《刊謬正俗》裡記載了隋唐四大方言
是吳楚方言、“山東”方言(燕方言)、
“太原”方言(趙方言)、“關中”方言(秦隴蜀方言)。
晉語分佈圖晚唐、五代雖然對晉方言記錄很少,
對關中長安方言記錄得很多,因為秦晉方言具有相似性,
我們仍能看出一些晉語音系的演變,就是陽聲韻的鼻韻尾大量脫落。
宋代晉語就有了自己的直接音系記錄——《番漢合時掌中珠》,《掌中珠》本是西夏國統治民族黨項人編的西夏國境內
漢語方言與黨項語的對譯詞典。 本世紀隨著西夏文的破譯,裡面的漢語方音也被破譯出來,
我看過詳細資料,發現與西部晉語的白讀高度對應, 而且顯然是一種高度不同於當時漢語共同語(《平水韻》)的一種方言。
那麼晉語區被西夏國統治過嗎?
對,西部晉語區(陝北、鄂爾多斯)長期被西夏國統治著,是西夏國的腹心地帶。
語音
山西文化晉語與大多數官話的方言不同,
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
因此,晉語保有了韻尾帶有喉塞音的入聲。
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
也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
晉語連續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
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
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
當每個字單獨發音的時候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續變調的時候分化出來。
獨立方言
山西文化晉語之所以在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有以下證據:
喬全生先生指出晉語平聲不分陰陽(這是並州片、張呼片的特徵),
至少在八百年前就和官話分道揚鑣;
溫端正先生認為晉語(指並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入聲分陰陽,
所以晉語獨立而江淮官話(入聲不分陰陽)不獨立;
侯精一先生更提出十點證據,在此不再贅述。
另外,晉語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東部晉語白讀古全濁聲母不論平仄一律不送氣,這和閩語、越南語、
平話、湘語文讀、膠遼官話(古“齊東野人之語”被北方官話同化後形成的官話)是一致的,
和官話、吳語、粵語、 客家話、贛語、徽語都不相同。
通過比較晉語與宋、元官話入聲的源流、演變以及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併,發現晉語入聲韻的歸併
也和北京官話早在宋代就已分家,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併最晚在元代就已分家。
還有就是晉語不分尖團的時間比北京早,明清交替之季的太原名儒傅山,就已指出當時太原話開始不分尖團,
而清初反映北京話的《五方母音》裡北京話還是分尖團的。所以這點應該是晉語影響北京官話,而非北京官話影響晉語。
山西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李玉明 楊子榮
2007-9-13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聞名全國的重點文物省份. 山西簡稱“晉”,源於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 西元前403年,即晉烈公十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 又別稱“三晉”。
古之華夏,據傳是由渭河流域華山之下的華族部落 和汾河流域古河東(今運城市)的夏人, 因地理與文化特徵趨同所融合形成華夏族,
他們都是炎黃嫡裔,創造了輝煌的華夏文明。 山西地處晉、陝、豫三省接鄰地區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區 和以長城地帶為中心的北方文化區, 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文化和北方地區的草原文化, 經過長期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
山西別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現象。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在先秦的傳說時代,就有許多民間傳說、 神話傳說和歷史傳說發生在山西。 先秦以後,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縣“華夏第一都”的禹王城遺址尚存。
春秋時晉文公稱霸中原;後趙石勒、北魏拓跋氏、 北齊高歡及其子高洋,都曾依託山西爭奪天下; 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滅隋興唐; 五代時期的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也都以山西為基地興邦定國; 宋滅北漢,統一中原,營建太原;元、明、清山西為京畿地區、戰略要衝。 山西大量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發現與發掘,為探索華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佐證 山西地下埋藏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極為豐富,其中舊石器時代文化、商周方國文化、晉文化和三晉文化、 北魏平城文化等,在全國或世界上都較有影響。
1.舊石器文化全國領先 有300餘處(地點), 且早、中、晚期遺存都很豐富,自成序列。 其中早期地點有157個,占全國的78.5%。 正式發掘的約30處,最早是1954年對丁村遺址的發掘。 早期遺址的代表是芮城西侯度遺址和河遺址。
其中西侯度遺址獲得了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和32件石製品。 古地磁測定為距今約180萬年,
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2.新石器文化序列齊全 1980∼1987年普查登記是1061處, 1995∼1996年補查和複查中又新發現數千處,大大豐富了山西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資料。 山西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前仰韶時期、仰韶時期、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龍山時期等不同文化類型。
仰韶時期的遺址分早、中、晚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主要有:芮城東莊村遺址、侯馬褚村遺址、太谷上土河遺址、婁煩縣童子崖遺址等; 中期階段遺址主要有芮城縣西王村遺址、翼城北橄村遺址、大同市馬家小村遺址等; 晚期階段的遺址主要有襄汾縣陳郭遺址、太谷白燕遺址等。
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 是由仰韶到龍山的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遺存。 這時期代表性的遺址有萬榮荊村遺址, 民國20年(1931年)發掘,出土一件釜形(當時稱鬲), 是山西最早發現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也是該類遺存在中國較早的考古發現。
龍山時期的主要遺址有芮城南禮教遺址。 夏縣東下馮、垣曲東關和龍王崖及豐村、襄汾陶寺、 太谷白燕、忻州遊邀等遺址中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很豐富。 陶寺遺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 山西在探索華夏文明起源中最重大的發現。
遺址位於襄汾縣陶寺村,發現城邑、文字(陶文)、 祭祀遺址、觀象臺、大量禮樂器等, 已具備了國家的要素,出現了國家的雛形。
3.探索夏文化拉開帷幕 1974年,夏縣東下馮遺址的發掘, 揭開了山西境內探索夏文化的帷幕。對太谷白燕、忻州遊邀遺址的發掘使探索夏文化突破了晉南“夏墟”的範圍, 加之20世紀50至70年代在太原、晉中、呂梁、晉東南的大量考古調查, 使夏時期文化的分佈範圍擴大到北至滹沱河流域,東到長治一帶,西抵呂梁山一線。
東下馮遺址發現半地穴式、窯洞式和地面建築房屋三種,共30餘座, 以窯洞式居多;陶窯3座,灰坑100多座。遺址中還發現內外兩重壕溝, 除北部被破壞外,其他部分平面呈凹形。 青銅鏃、鑿和石範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時代。 出土的石磬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石磬之一(帶有較多原始性)。 生活用具以蛋形三足甕最具特色。 東下馮遺址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西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在夏紀年之內。
4.商代方國文化各具特色 其文化遺存遍佈全省。垣曲古城南關、侯馬上北平望、汾陽杏花村、柳林高紅、 靈石旌介等商代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以及石樓——保德銅器群的不斷發現, 為研究山西商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垣曲古城南關遺址東南,1984年發現了一座二裡岡時期夯土城址, 是山西迄今發現最早的商代古城遺址。 根據發掘所獲資料,系商人在征服夏人之後在這裡修築的城垣、宮殿遺址。 旌介遺址出土文物138件,以青銅器為主。青銅禮器的組合為爵10、觚4,以及、鼎、 卣、簋等。如此豐厚的隨葬品,推測可能為商代方國“鬲”的首領或貴族墓葬。
石樓——保德銅器群,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器遺存,分佈範圍包括石樓、永和、柳林、保德和陝西北部的綏德、 清澗等縣,而以石樓發現得最多、最重要。 石樓又以桃花莊、二郎坡、後蘭家溝、義牒所出最為重要。 蛇首銅匕、鈴首劍、三銎刀、弓形器及各種金飾如珥飾等, 這類帶有草原青銅文化特點的器物,顯示出方國文化的特色。
5.兩周文化大放異彩 山西兩周時期遺址、墓葬的調查和發掘,主要圍繞晉文化的研究展開。 這時期重要的遺址和墓葬有洪洞坊堆與永凝堡遺址、 聞喜上郭古城址及邱家莊墓地、侯馬晉國遺址與天馬—曲村遺址、 襄汾趙康古城、聞喜大馬古城、芮城古魏城、洪洞古城、 太原晉陽古城和趙卿墓、翼城古翼絳城、臨汾高梁古城、 平陸虞國城、萬榮汾陰古城、長子古城、新絳柳泉大墓、侯馬上馬墓地、 萬榮廟前春秋墓、潞城市潞河古城及墓地、臨猗程村東周墓地、長治分水嶺墓地等。 其中洪洞坊堆遺址發掘中出土帶有刻辭的蔔骨1片,這是中國首次發現西周甲骨文。 永凝堡遺址出土銅、陶、玉、骨、蚌等器1484件,並有2件青銅簋帶有銘文。
侯馬上馬墓地,1963∼1986年先後發掘墓葬1390座,屬於西周時期墓葬中 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陶鬲,其中折沿扁方體聯襠鬲的數量最多,且延續時間長。 1992∼1994年對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的5 次發掘,是山西省西周考古的重大新發展。 發掘的晉侯及夫人墓葬17座,車馬坑一座(一號墓陪葬), 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埋葬車輛最多(50∼60輛)、 規模最大(殉馬105匹)的車馬坑。還有國內罕見的“裝甲車”。 該墓地隨葬品極豐,不少青銅器上刻有銘文,可據以探討晉國君主的世系。 所出大量玉飾有的未經擾動,還保存著原來的組合關係, 可據以探討久已失傳的周代佩玉制度的真實面貌。
6.秦漢文化遍及全省 重要的有侯馬喬村墓地(秦)、榆次王湖嶺墓地(秦)、夏縣禹王城 (春秋戰國—秦漢)、平朔漢墓群及山西北部地區的十大漢墓群和孝義 及聞喜漢代空心磚墓、呂梁東漢畫像石墓、平陸和夏縣東漢壁畫墓、右玉匈奴墓地等。
平朔漢墓群的發掘,是建國以來山西漢代考古最大、 最重要的項目。1982年以來配合建設工程共發掘秦漢墓葬1800座, 出土各類文物2萬餘件。出土文物中,雁魚燈、成山宮燈 (五鳳二年制)、銅染爐、“宋子” 三孔布和各種銅鏡及王、秦等姓印章,均為珍貴文物。
7.北朝文化獨樹一幟 北朝遺址墓葬集中在太原以北地區,重要的有大同平城 遺址、方山永固陵、司馬金龍墓和元淑墓、 大同電焊器材廠北魏墓地、雲岡石窟前遺址、 壽陽北齊厙狄回洛墓、太原北齊婁墓、徐顯秀墓、 祁縣白圭韓裔墓、太原壙坡張肅墓和賀婁悅墓等。 婁墓位於太原市南郊區(現晉源區)王郭村,1979∼1981年發掘,出土隨葬品870餘件,其中陶俑600多件。
墓壁及墓道全部繪有壁畫,大部分保存完好,約200平方米,是南北朝時期繪畫的代表作,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8.隋唐文化恢弘無比 山西有明確紀年的隋代墓不多見。唐墓主要分佈在太原和長治。 隋代墓已發現重要的有太原斛律徹墓和汾陽梅淵墓, 皆為磚砌單室墓。太原唐墓分佈在晉源區金勝村到董茹村一帶, 這些唐墓的時代為唐代早、中期,均為磚室壁畫墓。 壁畫常見的內容有挽結的花幔、日月星辰和四神。 金勝村6號唐墓墓頂繪有“句芒”(東方之神) 與“蓐收”(西方之神)。墓室繪有壁畫是太原唐墓的最大特點。
長治唐墓,有確切紀年和墓主人的已發現和發掘近百座, 另還有一些零星發現。 長治地區唐墓以磚室墓為主,土洞墓較少,且都有墓誌出土, 僅武則天時期的墓誌就有100余方。隨葬品均很豐富。
隋唐時代的遺址,重要的有絳守居園池和蒲津渡遺址。 絳守居園池位於新絳縣城內,是隋代絳州太守的花園,為國內現存最早的園林建築 遺址。蒲津渡遺址,位於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為古代黃河三大渡口之一。 1991年3∼6月進行了正式發掘出土的4尊鐵牛是迄今中國已知時代最早、
數量最多、體重最大、鑄造藝術最高的鐵質文物。 9.宋金文化磚雕精湛 山西宋代墓葬在太原較為集中,主要發現于小井峪、南坪頭、南寨溝等地, 20世紀50年代僅小井峪、南坪頭就清理發掘68座。遼墓在大同發現一批, 墓主均為遼代晚期漢人中級官吏和地主。特別是應縣木塔遼代秘藏的出土, 是山西遼代考古的重大發現。 金代墓葬發現較多,幾乎遍佈全省,已發掘的約有100餘座。
元代墓葬已發表資料的有20座,多為元代早、中期墓葬。 山西金墓基本上都是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平面呈圓形的墓出現在雁北地區, 六角或八角的墓在雁北、晉中、晉東南地區普遍流行,晉南地區則基本上是方形或長方形墓。 在墓的裝飾手法上,雁北、晉中多為磚雕彩繪,晉東南以壁畫為主,磚雕為輔, 而晉南壁畫彩繪則少見,多以細膩的素磚雕刻為其特點。 在墓的裝飾內容上,各地皆以表現墓主人的庭院家居生活情況為主要內容。 北宋中期在中原地區形成定制的墓主人夫婦“開芳宴”“婦女半掩門” 等圖形被普遍繼承下來並有所發展。 但晉南地區以雜劇表演、戲劇舞臺、民間樂舞、八仙人物、戲曲故事、 體育活動為其裝飾,把五代開始興起的仿木結構磚雕墓推向了頂峰, 到目前為止,在臨汾、運城兩市共發現金代磚雕戲臺20餘座、元代2座;金元戲俑118個。
山西古建築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木構建築精品迭出 山西18000多處古建築中,有一半左右是木構建築。尤其全國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 有70%以上在山西。這些早期建築在分佈區域上,以上黨地區(長治、晉城兩市)居多, 占62%左右;規模之大,其中以雁北地區(大同、朔州兩市)為冠。
唐代建築4座,其中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建于 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的五台南禪寺大殿; 有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殿堂式佛殿的代表作、 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五台佛光寺東大殿。
五代建築3座,有十國時期唯一在北方建都的北漢僅存的一座佛殿平遙鎮國寺大佛殿; 有我國現存唯一的五代時期懸山式配殿平順龍門寺西配殿; 有我國著名的平順大雲院中殿。 宋代建築55座,有我國現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築太原晉祠及其國內現存《營造法式》 “副階周匝”最早的實例聖母殿和我國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樑——漁沼飛梁; 有我國宋代木構建築的代表作高平崇明寺中殿; 有山西早期地方建築手法純熟之作長子法興寺圓覺殿; 有我國最著名的唐宋時期的寺院澤州青蓮寺等。
遼金建築88座,其中遼代建築大都在山西北部,規模宏大,有唐代遺風。 山西遼金建築,重要的有我國現存最大的遼金寺院大同華嚴寺; 有我國現存佈局最完整的遼金佛寺大同善化寺;有規模宏大的朔州崇福寺; 有現存最大的金代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有金代小木作佳作的應縣淨土寺等。
元代建築300多處,有佈局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洪洞廣勝寺; 全國罕見的金元建築群柳林香嚴寺; 有中國現存最大的元代道觀芮城永樂宮等。 明清建築遍佈全省,其中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五臺山、
我國現存最大的懸空建築渾源懸空寺等聞名中外。 2.名城名鎮座座精彩 平遙古城是迄今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山西省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5座(平遙、大同、祁縣、新絳、代縣)、名鎮4座(靈石靜升、臨縣磧口、襄汾縣汾城鎮、 平定縣娘子關鎮)、名村8座(臨縣西灣、陽城皇城、 介休張壁、沁水西文興、平遙梁村、高平良戶村、陽城郭峪村、 陽泉郊區小河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座(太原、渾源)、 名鎮21座、名村45座。
另外榆次後溝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採集地公佈保護。 3.民居建築獨具特色 山西現存最早的民居是高平市元代姬氏民居。 明清民居突出的有晉西南地區明清民居的典範襄汾丁村民居; 有清代北方典型民居建築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 有“華夏第一民宅”靈石王家大院; 有“天下第一儒商”榆次常家莊園,以及平遙、祁縣、太谷等城內. 現存比較完好的大量封閉式的一進、二進、三進等四合院。 山西是我國唯一的一個全部面積坐落在黃土高坡上的省份, 居住在這塊黃土地上的祖祖輩輩的先民們,充分利用地理條件,
建築了各式各樣的窯洞式的民居。汾西縣師家溝民居就是這類民居的代表。 4.樓閣建築冠居全國 最突出的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方形閣大同善化寺普賢閣; 有鐘鼓樓的孤例天鎮慈雲寺元代圓形鐘鼓樓; 有“雁門第一樓”和我國僅存的“排叉”實例 代縣邊靖樓;有中國樓閣式建築的典範萬榮飛雲樓 和中國最早的萬榮後土廟(漢代為汾陰後土祠)中的秋風樓,因漢武帝五次來這裡祭後土 而用漢賦寫作的《秋風辭》而得名, 至今樓內仍保存著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董若沖刻石的《秋風辭》碑; 有中國最大的解州關帝廟刀樓、印樓;有中國僅有的三樓對峙的新絳縣 (原絳州)鐘樓、鼓樓、樂樓;有山西現存唯一的一座襖教建築介休襖神樓;
有山西保存完整的平遙市樓等。 5.各式古塔別具一格 山西現存磚、木、石、銅等結構的古塔480餘座,其中重要的有: 磚塔:突出的有我國最早的缽式塔五台佛光寺志遠和尚塔和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北魏祖師塔;有中國唐塔的代表作平順明惠大師塔; 有我國最早雕飾蓮花座的方塔五台佛光寺解脫禪師塔; 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圓形亭閣式塔永濟棲岩寺大禪師塔; 有山西僅存的一處唐塔向宋塔過渡的實例太原開化寺連理塔; 有我國最早的裝飾有鐵人的塔潞城原起寺大聖寶塔; 有山西遼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舍利塔; 有我國現存最早的風標塔渾源圓覺寺金代磚塔; 有山西現存最早最大的阿育王塔代縣元代阿育王塔;有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太原明代永祚寺宣文塔; 有中國現存唯一基座高於塔身的磚塔原平金代林泉寺塔;有中國裝飾藝術最華麗的琉璃塔洪洞廣勝寺明代飛虹塔等。 廣勝寺所在的臨汾市,古稱“平陽”,金代時為我國的印刷中心之一,稱“平水版”。
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是突出代表。該塔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樓閣式佛塔, 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建築功能、技術和造型完美統一的典範。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 距今已有950年的歷史。塔通高67.31米,平面八邊形,外觀五層六簷,二至五層均建有暗層和平座,實為五明四暗,總共九級。 經科學測量和計算,塔自重5433.58噸,含台基重為18076噸;用材2697.63立方米(另兩個資料分別為2971.12立方米、 2570立方米)。構件共計36種,其中主要構件柱、梁、額枋等19種3838根;非主要構件約1萬多件 (另一資料,木塔構件總數為25716件)。 總建築面積3910平方米。應縣木塔外觀設計美觀大方,莊重威嚴,內部疊架式結構奇特,斗拱達54種之多,
是我國古建築斗拱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石塔:有我國罕見的雲岡石窟中的石雕塔;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燃燈石塔太原童子寺燃燈塔; 有我國現存唯一的殿式石塔長子法興寺舍利塔;有“中國式”佛塔的典範朔州北魏曹天度九層石塔等 (塔身存朔州崇福寺,塔頂在臺灣)。銅塔:五臺山顯通寺我國現存最大的雙銅塔最為引人入勝。
6.金元戲臺獨領風騷 據萬榮、沁縣、平順等縣碑文記載,山西在宋代已建舞亭、樂樓(戲臺)。 現存最早的戲臺是近年來在高平市北10公里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新發現的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舞亭”。 舞亭倒座,平面近正方形。石砌台基寬7.53米,深7米,高1.05米。在台基正面束腰部分偏西嵌石碣一方,
鐫刻“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趙顯、趙志刊”。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戲臺。 元代戲臺現存10座,佚存21座,是我國僅有的。時代最早的是堯都區魏村牛王廟戲臺,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建,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面積最大的是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戲臺。 7.壁畫彩塑異彩紛呈 壁畫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寺觀壁畫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以後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均有遺存。
最引人注目的是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畫和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一南一北,一佛一道,被譽為山西寺觀壁畫的“雙璧”。 彩塑有我國現存最早的佛寺彩塑南禪寺、佛光寺、古青蓮寺唐塑;有國內僅存的鎮國寺大佛殿五代時期的彩塑; 有聞名中外的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宋塑、大同下華嚴寺遼塑、澤州玉皇廟元代二十八宿彩塑、平遙雙林寺、 隰縣小西天、長治觀音堂的明代懸塑等。還有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木雕臥佛(絳縣太陰寺)、
山西現存最大的土雕大佛(稷山大佛寺),都各具特色。 8.石窟藝術聞名遐邇 中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享譽海內外,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除雲岡石窟外,還有北朝向隋唐過渡的代表性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和全國僅存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有山西早期石窟藝術的珍品高平市羊頭山石窟,這裡傳說曾是炎帝播種五穀的地方; 還有山西地方中心石窟的代表作昔陽石馬寺石窟,最晚的明代平順金燈寺石窟等。 9.歷代長城綿延千里 (長城 ) 請點閲 山西從戰國時期的趙國開始修築長城,曆西漢、東漢、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2個朝代,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共修築長城3500余公里,現存牆體和遺跡的有2500餘公里,
分佈在全省9個市的40多個縣(市、區),是我國修築長城跨越朝代最多、時間延續最長的省份。 10.碑碣墓誌代有精品 自西漢開始以石代金,出現刻銘的記事碑和功德碑以來,山西一直是全國歷代碑刻分佈的重點省份之一, 現存還有2萬通左右。自漢至明清,代有藝術名碑存世。清光緒版《山西通志·金石記》收錄山西漢碑15通、魏晉碑18通, 但這些珍貴的名碑基本都毀于北周武帝于文邕二次滅法中,有個別倖存者到明代也被盜毀。 山西現存最早的碑刻是1976年臨猗縣翟村東漢丞相翟方進墓出土的建甯元年(168年)一塊殘石, 以及運城市東漢的幾處摩崖題記。北朝以後,代有名碑存世,主要有: 北朝的霍揚碑、齊太公廟碑、曹恪碑、程哲碑、文成帝南巡碑、裴鴻碑;隋代的陳茂碑、棲嚴寺舍利道場碑; 唐代的李世民《晉祠之銘並序》、裴鏡民碑、裴光庭碑敕、碧落碑。碧落碑,書法奇古,行筆精絕,
以古籀文(大篆)著名全國,為中國名碑之一。 墓誌銘自南北朝定型(方形)以來,精品迭出。如北魏的司馬金龍、封和寵、辛祥、宋紹祖、姬辰墓誌; 北齊的張肅、裴良、厙狄回洛、婁睿、韓裔、徐顯秀墓誌;東魏的劉懿墓誌; 唐代晉王、薛儆墓誌,以及長治市出土的大量唐代墓誌,僅武則天時期就有100余方。 這些墓誌不僅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實物資料,而且件件都是珍貴的書法藝術品。 http://www.cangcn.com/info/newsztxw/2007-9-13/1010_4552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