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話意指有三:
一指話本體裁之一種; 二指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之一種漢語方言;
三指福建省操閩東話人對自己方言的稱呼,即閩東話自稱。
來源
平話主要使用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北各地和湖南省與廣西平話毗連的道縣、甯遠、藍山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等
十多個縣的集鎮和部分農村中。 此外,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縣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話。
關於使用平話的人口,《中國語言地圖集》A2“中國漢語方言圖”文字說明,以及B14圖的文字說明都說使用平話的人口
大約二百多萬人。這個估計數字顯然偏低了。根據我們的最新調查材料,三省(區)使用平話的人數遠超二百多萬人
這個數字。 在廣西,以平話為母語的大約就有數百萬人之多。
廣西平話大體可以分為桂南平話和桂北平話兩片。
主要使用
桂南平話主要使用于賓陽、邕寧、橫縣、貴港、上林、馬山等縣和南寧市郊區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鎮和部分村莊.
桂北平話主要使用于桂林市郊區和臨桂、靈川、永福、龍勝、富川、鐘山、賀縣、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
等地的集鎮和村莊中。 桂南平話內部的一致性比較大。
在桂北平話中,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的平話比較一致,它們跟桂南平話也平話圖2比較接近,以聲調為例,
融安平話六個舒聲調中有五個調的調值分別與桂南片的心墟平話相同或相近似;
而廣西靈川、龍勝等地的平話因受湘方言和西南官話的影響,跟融安、柳城等及桂南平話的語音差別比較大,
最顯著的是入聲韻的塞音韻尾[-p-t-k]消失,變成開尾韻母,原來的入聲調或自成調類,或併入其他舒聲調。
請比較下列心墟、賓陽等四處平話的聲調,並拿南寧白話和廣州話作為參照。
平話方言分佈
從調類、調值的異同情況來看,雲南省富寧縣的平話跟桂南平話基本相同,
而湖南南部的平話則與桂北靈川等地的平話相近。因此,平話方言可以分為下列三片:
1.桂南平話,包括桂南和雲南富寧一帶的平話。
2.融柳平話,包括桂北的臨桂(五通和兩江等地區)、融安、融水、柳城、羅城、柳江等地的平話。
3.靈龍平話,包括桂北的靈川、龍勝、富川、賀縣、鐘山和湖南省南部各縣的平話。融柳平話和靈龍平話在
《中國語言地圖集》裡,都叫“桂北平話”。
使用平話的人,其民族成分絕大多數都是漢族,但廣西龍勝縣泗水和江底一帶的部分紅瑤和富川縣的平地瑤
均已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而改用平話。
南寧市西部和邕寧縣部分地區的壯族,羅城黃金、龍岸一帶的壯族、仫佬族和湖南通道縣的侗族也有不少人
兼通附近的平話,連他們的民歌也多用平話來編唱。
平話在各地的自稱不大一致,南寧市郊區、邕寧、平果、桂北的臨桂和湖南的寧遠、道縣、通道等地自稱平話;
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一帶自稱百姓話。 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
平話:名稱古代即有,涵義至今不明,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
平話的形成
討論方言的歸屬,既要著眼于方言共時的特點,也要注意歷時方面有無共同平話圖3發展的經歷。
桂南平話和白話語音相近,所以目前不少學者主張平話歸屬白話。
但要確立這一主張,還必須探索平話的歷史,說明它和白話經歷過共同發展的時期,或目前平話已經失去基本特點,
完全為白話所替換。但事實並非如此。
平話目前雖然不是一個大方言,但它在廣西地區的歷史卻比當地其他幾個漢語方言都要久遠。
就目前所知,官話是在宋代以後,特別是明代傅友德、沐英平定雲貴(1382年)以後進入廣西北部的,
存在不過六百多年。白話是清初海禁大開、洋貨湧入以後,由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商人、移民循水路帶入桂東南的,
存在也不過三百多年。
客家話是清乾隆以後廣東沿海的客家人向內地反向移民時帶入的,時間更為短促。
湘語則主要是近一百年來由湖南湘語區的移民帶入的。 但據史籍記載,早在漢唐時就已經有漢人進入廣西地區了。
因此,廣西當地必定早已存在一種和上述各種方言都不相同的漢語方言。 這種漢語方言應該就是平話的前身,
可以把它叫做“古平話”。
傳說
有一種傳說認為平話是由北宋狄青征討廣南西路蠻首儂智高時(1053年)所率領的軍隊帶入的。
據史籍記載,儂智高平定以後,這支軍隊的一部分就留駐當地,不再北歸。
從所在平話圖4地區看,儂智高的根據地是在左江流域境外越李朝的廣源州(現越南高平省廣淵縣),
而目前廣西平話的分佈以古官道、賓邕地區及左右江一帶最為集中(雲南富甯在右江上游,當時也屬廣南西路),
似乎還反映出當時用兵和鎮守的態勢。
從方言淵源看,留戍軍隊中多山東青州、萊州、登州籍人,而平話區的居民也大多以山東為祖籍,
目前膠東文登、榮城等方言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音仄聲字不送氣,平聲字白讀音也不送氣,
表明早期的情況正和平話相同。 如榮城話:這一傳說因為有歷史記載和語言事實的支援,很多人認為可信。
關聯
看來上述史實和平話、特別是桂南平話存在某種關聯。
不過平話的形成如果只和所說留戍軍隊相聯繫,恐怕是不全面的。
桂北平話區就不存在與上述史實有關的傳說。
因此,比較穩妥的看法也許應該如梁敏、張均如所認為的,平話是漢唐以來從中原地區及湖湘等地進入廣西一帶的移民、
商人、官吏、軍人所說的漢語, 在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後來其他漢語方言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一種漢語方言。
平話的歸屬
平話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強勢的方言。 它的分佈面積要大於現代平話。
從漢越語反映的情況看,它的古全的語音特點早在十世紀前就已經形成。 它還向周圍非漢語大量輸出借詞。
這種情況和廣西地區在古代具有較為重要的軍事經濟文化地位有關。
但清初以後,兩廣的經濟文化重心移向沿海一帶,廣西地區相對變得落後,平話也開始衰落。
如果說平話在早期還能對桂東粵西的白話施加影響。
上一例反映目前同一音值的韻母具有眾多中古韻類來源,下一例顯示同一中古韻類分化為不同音值的多個韻母,
都是不同方言影響的結果。
平話今非昔比。數百年來,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優越越來越大的官話和白話,平話的分佈地區日漸縮小。
它不僅從絕大多數城市退出,退卻到集鎮和農村地區, 而且逐漸由社會交際工具向家庭內部用語蛻變。
目前桂北平話區和湘南土話區、粵北土話區作為雙方言區或多方言區,
居民對外多使用西南官話或客家話和粵語,桂南平話區內白話也日益通行。
社會交際作用的逐漸喪失還使各地平話失去交流機會,導致方言分歧的加劇。
而這一結果反過來又將進一步加快平話喪失社會交際作用的過程。
前文提到,關於平話在方言區劃中的地位問題,要考慮到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
平話在歷史上無疑有過不同於其他方言的獨立發展,而且對周圍其他語言和方言有過重要影響。
但它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弱勢方言。 它目前雖然仍然保有基本的特點,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桂南平話可能融入白話,桂北平話和湘南土話、粵北土話可能消亡。
在這種情況下,把一個沒有發展前景、又正在失去社會交際功能的方言和官話、吳、湘、贛、客、粵、閩等大方言並列
納入一級分類的系列,恐怕是需要斟酌的。 但把它歸入其他方言(如白話),至少就目前來看,也還不適宜。
目前似乎可以考慮既不讓它在漢語各大方言的系列中取得平列或獨立的地位,也不歸併到其他任何一個方言中,
而是作為各大方言以外的一種土話(這種情況可能不止平話一例)暫時擱置,同時注意它的發展,以後再作處理。
話本體裁之“平話”
話本體裁之一。與詩話、詞話相對而言,平話是只說不唱的平鋪直敘的話本。另一種解釋是,平即平章之平,
意即平話 即品評,因而後來又寫作評話。現存的中國宋元平話多為長篇,平話圖5題材主要是歷史故事,
如《五代史平話》、五種《全相平話》。還有《西遊記平話》僅存佚文。 《永樂大典》收有平話26卷,已佚。
明清人多寫作評話,也有把短篇話本稱作評話的,見於《警世通言》第11卷《蘇知縣羅衫再合》、第17卷
《鈍秀才一朝交泰》。曲藝界今仍把只說不唱的大書稱為評話或評書。
宋代話本產生的原因及體裁
「話本」原是「說話」(即現代曲藝場的「說書」)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伎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
從敦煌發現的資料看,唐代已出現話本,但到了宋元時代,才漸趨成熟。它的出現,便是中國語體短篇小說的開始。
都市繁榮
甲、宋代話本的產生,自有其社會根源,茲剖析如後:
一、都市繁榮,文娛需要增加宋代城市商業經濟空前繁榮,都市人口不斷增多,市民階層日益壯大,
他們在教育和文娛方面的需要大大增加,在群眾性的遊藝場所中,雜耍、伎藝等應時而興,
這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和周密《武林舊事》等書,就分別記載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的繁榮面貌,及到處是娼樓酒館、
遊藝場所。在那種環境下,說書風氣因而產生。
藝術出現
二、文體的發展漢代以來,便有說書藝術出現。至唐代,「說話」和變文流傳更為廣泛。
如從文學繼承關係看,宋代話本,正是漢、唐以來說唱文藝發展的必然結果。
乙、宋代話本比之唐代傳奇和變文,自有它體裁上的特色,
主要為:
一、為了延遲正文開講時間,等候聽眾,並穩定早到聽眾情緒,因此吸收了變文中押座文的經驗,在正文之前,
用一個引子即「入話」做開場,就是或吟誦幾首詩詞,或講述一兩個小故事,它們大都和正文意旨有關,便於互相引發,
當時人稱這些引子為「得勝頭回」。
為什麼又此名稱,胡適的解釋似較合理,他認為「得勝頭回」是曲調名,應叫《得勝回頭》,是開場時的鼓調。
二、在話本正文中,為了承上啟下,渲染氣氛,或寫景抒情,便常插進駢文、詩詞或聯語。
三、話本結尾常用詩句或韻語總結全文,或評論故事,或點明主旨,意在勸戒聽眾。
四、為了吸引聽眾下次重來,說話人常在故事引人入勝處布下一個高潮,便突然中止,
在結尾處說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便是後代章回小說分章會的起源。
平話
是宋元時代說話人演講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說、講史、說經等說話藝人的底本,但諸宮調、影戲、傀儡戲的腳本
也可以稱作話本,還有人把明清人摹擬小說話本而寫的短篇白話小說統稱為話本。
宋元話本有各種不同的家數和名稱。
小說家的話本稱作小說,都是短篇 故事。講史家的話本稱作平話,一般篇幅較長,講的是歷史故事。
還有稱作詩話的,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但有的書並不標明體裁。
話本的文字詳略也有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繁本和簡本兩種類型。
繁本是語錄式的或經修訂加工的底本,語言通俗流暢,接近口語。
簡本是提綱式的資料,只記下一些故事梗概,往往是從傳奇文和筆記小說中摘錄下來的。
如《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藍橋記》就是裴《傳奇》中《裴航》故事的簡寫。
現存宋元話本,無論小說還是平話,多數是簡本,有些明代所刻選本所收的小說,大約經過後人的加工整理,
在藝術上比較完整。
話本是民間說話人的創作,既具有口頭文學清新活潑的特色,又發揚了志怪傳奇等古代小說的優良傳統,
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因此,宋元話本是中國小說史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明清的白話小說主要是在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如《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等文學名著都是宋元話本繼續發展的產物。
閩東平話 (方言)
平話即福建省閩東話,包括寧德話與福州話,屬於閩方言的閩東次方言。福建省地圖
平話意指話平、易懂,本意與白話一樣。
閩東話,又稱閩東語或閩東方言,是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的一種漢語閩方言。
使用該方言的人主要在福建東部的福州地區(含臺灣的馬祖列島)和寧德地區,使用者將該語言稱為平話,
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近年來,美國使用福州話的閩東移民亦不斷增加,致使紐約曼克頓唐人街東百老匯一帶(紐約有三個唐人街,
分別在曼克頓、布魯克林及皇后區)已通用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
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閩東話分類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閩東方言根據音韻和詞彙的不同,再被分做3種子方言,3者間交流有一定的困難。
這三個方言是:
1.福州話,主要通行於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
分別是福州、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
福清跟平潭所通行的福州話跟標準福州話在音韻上有一定的差異,人們稱之“福清話”。
2.福安話,也有人稱之為寧德話,主要通行於閩東北部的交溪和霍童溪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涵蓋7個縣市,
分別是福安、福鼎、霞浦、壽甯、周甯、寧德、柘榮。甯德的福安話已經表現出逐漸向福州話靠近的跡象。
3.浙江省蒼南地區與閩東方言極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