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上焦篇 .吳鞠通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一、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此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說。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陰行令,風夾溫也。

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為熱也。

溫疫者,厲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

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

濕溫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氣也。冬溫者,冬應寒而反溫,陽不潛藏,民病溫也。

溫瘧者,陰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按諸家論溫,有顧此失彼之病,故是編首揭諸溫之大綱,而名其書曰《溫病條辨》。

編者按: 溫病以氣候轉變成時之季節性疾病為分類方式,有別於傷寒論的分類方法

只要核對時間節氣,就可以鑑定病患得了什麼類型的溫病

 

二、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

傷寒由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陽。足太陽膀胱屬水,寒即水之氣,同類相從,故病始於此。

古來但言膀胱主表,殆未盡其義。

 

肺者,皮毛之合也,獨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臟一腑主表之理,人皆習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為萬物之大表,天屬金,人之肺亦屬金,肺主皮毛,經曰皮應天,天一生水;

地支始於子,而亥為天門,乃貞元之會,人之膀胱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氣,而俱主表也!

 

溫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於肺,始手太陰。

太陰金也,溫者火之氣,風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於此,必從河間三焦定論。

再寒為陰邪,雖《傷寒論》中亦言中風,此風從西北方來,乃發之寒風也,最善收引,陰盛必傷陽,

故首鬱遇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等証。太陽陽腑也,傷寒陰邪也,陰盛傷人之陽也。

溫為陽邪,此論中亦言傷風,此風從東方來,乃解凍之溫風也,最善發洩,陽盛必傷陰,

故首鬱遏太陰經中之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尺熱等証。

太陰陰臟也,溫熱陽邪也,陽盛傷人之陰也。陰陽兩大法門之辨,可了然於心目間矣。

 

東西者,陰陽之道路也。由東而往,為木、為風、為濕、為火、為熱,濕土居中,與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

由西而往,為金、為燥、為水、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南北者,陰陽之極致也。

 

偏之淺者病淺,偏之深者病深; 偏於火者病溫、病熱,偏於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兩大法門之辨,醫者不可不知。

燭其為水之病也,而溫之熱之;燭其為火之病也,而涼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於平和而已。

非如鑒之空,一塵不染,如衡之平,毫無倚著,不能暗合道妙,豈可各立門戶,專主於寒熱溫涼一家之論而已哉!

瑭因辨寒病之原於水,溫病之原於火也,而並及之。

 

三、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不緩,則非太陽中風矣;不緊,則非太陽傷寒矣;動數者,風火相煽之象,經謂之燥;兩寸獨大,火克金也。

尺膚熱,尺部肌膚熱甚,火反克水也。頭痛、惡風寒、身熱自汗、與太陽中風無異,此處最足以相混,於何辨之?

於脈動數,不緩不緊,証有或渴、或咳、尺熱、午後熱甚辨之。

太陽頭痛,風寒之邪,循太陽經上至頭與項,而項強頭痛也。

太陰之頭痛,肺生天氣,天氣鬱,則頭亦痛也,且春氣在頭,又火炎上也。

 

傷寒之惡寒,太陽屬寒水而主表,故惡風寒、 溫病之惡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惡風寒也。

太陽病則周身之陽氣鬱,故身熱; 肺主化氣,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亦熱也。

太陽自汗,風疏衛也;太陰自汗,皮毛開也,肺亦主衛。

渴,火克金也。咳,肺氣鬱也。午後熱甚,濁邪歸下,又火旺時也,又陰受火克之象也。

 

四、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 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

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按仲景《傷寒論》原文,太陽病謂如太陽証,即上文頭痛身熱惡風自汗也,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名曰溫病,桂枝湯主之。

蓋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陰斂液,甘草敗毒和中、姜、棗調和營衛,溫病初起,原可用之。

此處卻變易前法,惡風寒者主以桂枝,不惡風寒主以辛涼者,非敢擅違古訓也。

蓋寒水之病,冬氣也,非辛溫春夏之氣,不足以解之,雖曰溫病,既惡風寒,明是溫自內發,風寒從外搏,

成內熱外寒之証,故仍舊用桂枝辛溫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熱之邪皆解矣。

溫熱之邪,春夏氣也,不惡風寒,則不兼寒風可知,此非辛涼秋金之氣,不足以解之。

桂枝辛溫,以之治溫,是以火濟火也,故改從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法。  

桂枝湯方 桂枝六錢 芍藥炒,三錢 炙甘草二錢生姜三片 大棗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傷寒論原文而後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湯之妙,反生他變,病必不除。

 

辛涼平劑銀翹散方

連翹一兩 銀花一兩 苦桔梗六錢 薄荷六錢  竹葉四錢  生甘草五錢  芥穗四錢  淡豆豉五錢  牛蒡子六錢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蓋肺位最高,藥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清揚法。

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一不見效,隨改弦易轍,轉去轉遠,

即不更張, 緩緩延至數日後,必成中下焦証矣。

胸膈悶者,加藿香三錢、鬱金三錢:護膻中;渴甚者,加花粉;

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元參,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錢、側柏炭三錢、梔子炭三錢;

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

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方論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蓋病在手經,徒傷足太陽無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

且汗為心液,心陽受傷,必有神明內亂,譫語癲狂、內閉外脫之變。

再,誤汗雖曰傷陽,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傷陰也。

 

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訓王安道《溯洄集》,

亦有溫暑當用辛涼不當用辛溫之論,謂仲景之書,為即病之傷寒而設,並未嘗為不即病之溫暑而設。

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

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

 

合而論之,經謂「冬不藏精,春必溫病」又謂「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又謂「病溫虛甚死」,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

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 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五、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餘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餘証悉減者,減其制。

太陰溫病,總上條所舉而言也。惡寒已解,是全無風寒,止餘溫病,即禁辛溫法,改從辛涼。

 減其制者,減銀翹散之制也。

 

六、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

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 苦梗二錢 甘草八分 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

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 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

 

方論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為清虛之臟,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

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里之弊。

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故桑葉善平肝風;

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餘,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

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臟,故用之以補其不足。

風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溫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

聖人不忽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七、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脈浮洪,邪在肺經氣分也。舌黃,熱已深。渴甚,津已傷也。大汗,熱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

惡熱,邪欲出而未遂也。辛涼平劑焉能勝任,非虎嘯風生,金退熱,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賢多用之。

 

辛涼重劑白虎湯方

生石膏研,一兩 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病退,減後服,不知,再作服。

 

八、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參。

浮大而芤,幾於散矣,陰虛而陽不固也。補陰藥有鞭長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陽,人參固正陽。

使陽能生陰,乃救化源欲絕之妙法也。汗湧,鼻扇,脈散,皆化源欲絕之徵兆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即於前方內加人參三錢。

 

九、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

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誤事機;孟浪者,不問其脈証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餘之多,

應手而效者固多,應手而斃者亦複不少。皆未真知確見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無准的也。

 

十、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主之。

氣血兩燔,不可專治一邊,故選用張景岳氣血兩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趨下,不合太明証之用。

改熟地為細生地者,亦取其輕而不重,涼而不溫之義,且細生地能發血中之表也。

加元參者。 取其壯水制火,預防咽痛失血等証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    加細生地元參方   辛涼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兩  知母四錢  元參四錢  細生地六錢  麥冬六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鐘服。

 

十一、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紅血水者,死不治;血從上溢,脈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絡育陰法。

血從上溢,溫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竅而出,故以銀翹散敗溫毒,以犀角地黃清血分之伏熱,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

 

至粉紅水非血非液,實血與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勢,化源速絕。

血從上溢,而脈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極而似水,反兼勝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勢莫制,下焦津液虧極,

不能上濟君火,君火反與溫熱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絕,乃溫病第一死法也。

 

瑭以為醫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細按溫病死狀百端,大綱不越五條。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絕者死;二曰心神內閉,內閉外脫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陽明太實,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鬱發黃,黃極則諸竅為閉,穢濁塞竅者死。

在下焦則無非熱邪深入,消鑠津液,涸盡而死也。

 

十二、太陰溫病,口渴甚者,悉尼漿沃之;吐白沫粘滯不快者,五汁飲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悉尼漿方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時時頻飲。

五汁飲方甘寒法  

梨汁  荸薺汁  鮮葦根汁  麥冬汁  藕汁 或用蔗漿  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