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
十八世紀中期,中醫喉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相當成熟,曾陸續出版了幾部很有份量的喉科專著,
如張宗良的《喉科指掌》(1757年)、鄭梅澗(約1727∼1787)《重樓玉鑰》、《喉症全科紫珍集》等,
這幾本書都系統全面地討論了喉科各種疾病的診法及治療,使喉科辨證論治大法日趨豐富。
近代幾種可怕的喉科傳染病在中國大地上蔓延,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對此我國中醫界人士奮起努力,
進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經過一百多年的臨床實踐,終於總結出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診療大法。這一實踐過程,
幾乎貫穿於整個近代歷史時期。
一、近代喉科傳染病的流行
喉科專著的湧現喉科傳染病對人民健康危害輕重的主要有白喉及爛喉痧(或稱痧喉,即猩紅熱)。近代名醫丁甘仁自述:
「行道數十年,診治爛喉痧不下萬餘人」(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1927年)。
近代時期曾湧現出大量的喉科專著、疫喉專書。以新版《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
自古至l840年以前,現存喉科著作大約有三、四十種。自1840年至1949年這百餘年間,喉科專著猛增至三百餘種,
尤其是疫喉專書在短時間內大量出版,在醫學史上也較為少見,僅白喉專書自1869年第一部白喉著作《時疫白喉捷要》問世,
截至l935年止,六、七十年間共出版白喉專著五十餘種,爛喉痧專書二十餘種。這說明中醫界在診療疫喉的臨床實踐中,
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辨證施治,出現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喉科著作。
二、診治法的進步
對傳染性喉科症的基本認識
《重樓五鑰》(鄭梅澗著),其中有一段關於「白纏喉」的論述,可說是我國最早關於白喉確切記裁,
鄭氏制定的「養陰清肺湯」創立了治療白喉的基本法則。
爛喉痧一證的詳細記載可見於金保三《爛喉丹痧輯要》(1867年)一書,書中記錄了葉天士醫案一則,
「雍正癸丑年間有爛喉痧一症,發於冬春之標,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發則壯熱煩渴,丹密肌紅,宛如綿紋,咽喉疼痛腫爛……」。
對傳染性喉科證認識的逐步深化及診療法則的不斷發展
自《時疫白喉捷要》問世以來,白喉專書沓踏而至。其中對白喉病因認識較有見地的當屬許佐廷
《喉科白腐要旨》(1875年),作者總結多年臨診心得,認為白喉發病不外乎內外二因,內因為病家素體肺腎陰虛,
外因為感受燥氣時邪,外火引動內火,而致陰虧火熱之證,故初期治病切忌疏散溫燥之品,治宜清肺養陰。
其後又有李倫青(紀方)《白喉全生集》(1882年)。該書診治細膩,以寒熱為綱,再分輕重虛實論治,共分九大證類,
對寒熱錯雜證及誤治壞證的治法頗有特色。主張內服藥與吹藥並用,效果好。
爛喉痧專書的第一部著作是陳耕道(繼宣)《疫莎草》(1801年),陳氏首次將爛喉痧病從諸斑疹中摘出。
後世夏春農《疫喉淺論》(1875年),對《疫痧草》作了發揮,對諸多變證靈活施治,條理清晰,治法較前完備。
由於白喉、爛喉痧均為急性傳染性熱病,來勢兇猛,瞬息萬變,並且初期多伴有表證,對此各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
闡發醫理,有認為白喉不可表散,一切解表藥均在禁忌之列。有認為白喉可表散,不可升散,葛根、牛蒡可用,升麻、
柴胡不可用。有認為痧屬寒濕齊或有之,香需桂枝宜在可用之列,僅需慎用。關於白喉忌表、宜表的論爭最為激烈。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耐修予著,刊於1891年,為白喉忌表的代表著作。
作者鑒於醫家常把白喉誤作風寒表證而妄投辛散之品,致使毒邪內陷,釀成危侯。特主張白喉忌表,
「堅信養陰忌表四字治白喉者,歷劫不磨之論」。後世醫家張采田、朱鐵山等經過臨床實踐,認為《忌表抉微》之論過於偏頗,
張采田(孟劬)著《白喉證治通考》(1901年),糾其偏差,認為表散不可與升表相提並論。
白喉初期表症俱在,即投滋陰養肺湯,豈有成理?故治白喉當審證辨脈,察之秋毫,當表則表,當清由清,藥貴神速,十不失一。
至此,醫家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求索,疫喉的辨證論治思想逐漸清晰明確起來,取得可喜的治療效果。
近代喉證診療大法已臻成熟完善
二十世紀前後,有關疫喉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治療法則基本完備。
《喉痧正義》正是其中一部代表作,作者張醴泉撰於1889年。書中彙集了百餘年間29位著名醫家有關疫喉的論述,
其中不乏大家,如葉天士、王孟英、吳鞠通等論疫;張紹修論白喉;在每篇醫論後都綴以按語,詳如分折,當褒者褒,
當貶者貶。其曰:「多讀自如……務獲真詮,自能胸有把握」。
在綜述疫喉論詒的專書中,學術價值較高的還有近代名醫丁甘仁的《喉痧症治概要》(1927年)、
曹炳章的《喉痧證治要略》(1936年)。丁氏論治喉痧主張分初、中、末三期,訂立疏表、清涼、下達數法。
考古證今,用藥審鎮,其所列藥方效果極好。曹炳章對白喉痧喉兩大病種,以比較的形式作了全面介紹,
條分縷晰,一目了然。尤其治法總結的更為詳盡,分內服湯藥法與外治手術法。外治法包括提毒藥、探吐、吹喉藥等。
並且還介紹了西醫的血清抗體療法。
推拿和氣功養生
一、推拿流派
正是從民間到皇宮對推拿的需求,促進了推拿一法在近代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流派。
臟腑點穴流派(略)
一指禪推拿流派
現在廣泛流傳的一指禪推拿,相傳是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由河南擅長於一指撣推拿的「太醫」李鑒臣客居揚州時所傳。
李鑒臣傳一指禪推拿與丁鳳山(道名,原名丁永春,約1842∼1915)江蘇揚州西門人。丁氏善騎馬射箭,並考取武秀才,
頗得李氏真傳,在江浙二省極負盛名,有傳人20餘名。丁氏一指禪推拿尤擅長治療脾胃疾患,先行醫於江都,
繼開業於上海,就診者踮趾相接。為使一指禪推拿不斷光大,丁鳳山之徒王松山(道名,原玉漣,
1873∼1963,揚州西門人)在1920年聚丁氏傳人10餘名在上海成立了推拿研究會。參加研究會的同道每月討論一次,
重在交流臨床心得和手法應用的體會,並聘有書記員擔任記錄。
王松山的一指禪推拿經驗由其徒王子宗整理成《一指定禪》,為一指禪推拿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丁鳳山之侄孫丁秀蜂,更在繼承祖傳一指禪推拿的基礎,於40年代獨創了滾法推拿,為一指撣推拿流派又添新技。
到1949年,一指撣推拿醫師已有40餘人,是江浙乃至全國的一支比較有影響的推拿隊伍。
一指禪推拿強調手法以柔和為貴,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操作時動作連貫細膩,雅而不俗,法之所施,使患者不分所苦。
操作中,遵循「推穴道,走經絡」,以通調臟腑氣血,扶正祛邪。為此,一指禪推拿十分注意功法鍛煉,
不僅要求學者習練內功「易筋經十二勢」,還要求刻苦習練各種手法,達到「持久、柔和、有力、均勻」的境界。
內功推拿流派(略)
二、推拿著作
《推拿指南》
作者唐元瑞,刊於l905年。是書7卷,前六卷乃輯前人各家所說,唯第七卷最具特色,詳論了61種眼疾的推拿手法。
如:「凡眼不能遠視者,水盛而火衰也。宜補心經,補脾土,掐離宮,清腎經,掐腎節。」
是我國推拿按摩史上以推拿手法治療眼病比較早的記載,並由此開闢了用推拿手法治療眼科疾病。
《黃氏醫話》
作者黃漢如,刊於1915年。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第一部推拿醫話,
記載了作者本人數十年運用一指禪推拿治病的驗案和心得,介紹了一指撣推拿的來源和特點,對於後人學習一指禪推拿來有啟迪。
三、氣功養生
在近百年氣功養生的發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紀初葉在我國知識界興起的靜坐養生熱潮,
出現了講靜坐的專著若干種,其中最傑出的當推蔣維喬的《因是予靜坐法》。
蔣維喬(1873∼1958),字竹庄,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人。自幼練習氣功(靜功),對氣功有精深造詣。
1914年,蔣維喬得知日本流行「岡田式靜坐法」,很有感觸,認為這是我國固有的養生法,於是根據自身的練功體驗,
寫成《因是子靜坐法》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書分為「原理篇」、「方法篇」和「經驗篇」。
「原理篇」中,蔣氏運用西醫生理學、心理學知識,對靜坐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論述了人體的重心及靜字的真諦;
「方法篇」中介紹了練功的要求、姿式、時間和呼吸等,提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和正呼吸(逆呼吸)兩種呼吸形式,
並專門論述了練功的反應(靜坐時腹內之震動);在「經驗篇」中介紹了作者自己從幼年、青年至中年長達20餘年的練功經驗
和研究心得,記有「二十餘年之研究」、「靜坐宜知忘字訣」、「靜坐不可求速效」、「震動與成效無關係」、
「靜坐方睡眠之關係」、「靜坐與食物之關係」等l0節。書中介紹的靜坐方法,主要是內丹系統中的意守丹田法
(著重下丹田)與調息法,但他未用鉛汞、坎離等內丹田術語,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所以頗受讀者歡迎,
1917年再次出版,在國內流傳很廣,使傳習靜坐法的人與日俱增,遍及全國及南洋各地。
1915年,蔣維喬在北京開始研究佛學,曾習密宗,又根據《童蒙止觀》、《釋禪波羅密次弟法門》的內容撰寫
《因是予靜坐法續編》一書,該書在內容上吸收了佛教氣功的很多理論和方法,有了新的闡發,
成為因是予靜坐派氣功的中堅。其核心是:系統發揮了數息觀法,這對誘導入靜和調息鍛煉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總的看來,蔣氏所言靜坐之內容,包括了內丹術、止觀法門以及各種藏密的靜功功種。所以其實質與靜功一般無二,
正如他自己在《因是予靜坐衛生實驗談》一書的緒言中所道:「靜坐這兩個字很響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了這個名詞。」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江蘇無錫人,蔣維喬的摯友。於1921年編纂出版了《靜坐法精義》。
四、其他
此期講靜坐法的還有:陳乾明《靜的修養法》、楊中一的《指道真諦》、童白梅《無為靜坐法》等等。
另外,由蔣維喬倡導並組織的靜坐法研究團體以及上海崇道聯誼社等群眾社團組織,更是為靜坐法的普及、
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除靜坐養生外,還有採用其他功法養生的專家和專著。如潘蔚的《衛生要求》(1858)。
該書選材精要而實用,無冗繁之論述,篇幅較小而易於傳播。書中所輯入的功法,都是較有代表性的氣功方法,
以「十二段錦」、「分行外功」、「內功」為全書主體,輔以「易筋經十二勢」等。清人李九華的《調氣圭臬圖說》
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氣功養生著作。書中所介紹的氣功方法新穎,是歷代氣功文獻中未見記載的一套吐納、
導引與自我按摩相結合的功法,據作者所述,此套功法源出武術,似與《易筋經》有一定溯源關係。
書中敘述的呼吸吐納方法也別具一格,不是以呼吸配合導引運動,而是以導引運動來調節呼吸,尤其強調呼吸自然,
其呼吸幅度之大,甚至類似瑜珈術的所謂「完全呼吸」。
由此可見,通過肢體導引運動來「自然」調節的呼吸鍛練是本套功法的核心,故書名為《調氣圭臬》。
據稱,此套功法「無論有病無病皆宜,有病者不必服藥,以功代藥。雖風勞鼓膈等症,行功之後,無不痊癒。
若筋絡牽痛、肝氣脹疼,尤易見效。」「婦人行此,可免難產之患。」
此並彙集前代氣功養生法之大全的有《內外功圖說輯要》,件者席錫藩,字裕康,號慰根,別號抱仁子,生於清末,
卒年不詳。該書成於1918年,系作者「鑽研道味,十餘年……復致力於修養一端,研求內外功用,身體力行,寒署罔間」
(《內外功圖輯要·陳亮熙序》),是書集歷代動功、靜功的理論與方法共二十八類,有圖123幅,分上、下兩集。
上集輯錄《萬壽仙書》、《攝生消息論》、《性命圭旨》、《保生心鑒》等前人氣功文獻之精華,
內容包括「二十四氣坐功圖」、「五禽戲」、「四照圖」、「八卦周天」,「諸仙導引圖」、「四季攝生論」等等。
下集雜取《備急千金要方》、《聖濟總錄》、《內功圖說》、《活人心法》、《奇經八脈考》等前代醫學及氣功文獻精華,
包括「八段錦導引圖」、「天竺按法」、「婆羅門導引法」、「易筋以十二勢」、「長生十六字訣」、「分行外功法」、
「外功龍虎訣」、「調息內功訣」、「丹成九轉」等,確實達到了「精華薈蘋」,但編輯缺少系統及層次,
較少有作者個人論述及對各種不同功法的評價,讀者觀之,雖目不瑕接,然卻無所適從,是為不足。
晚清時期的中醫教育
近代中醫教育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晚清時期,
從清同治元年(1862年)京師開設同文館、太醫院教習廳復設醫學館,至光緒末年各地出現的中醫社團組織,
為官辦醫學教育延續及民辦中醫教育之興起。
第二階段北洋政府時期,
從民國二年(1913年)神州醫藥總會晉京懇請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中醫醫藥專門學校,
l92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請教育部明定中醫課程並列入醫學教育規程案,為我國中醫界申請辦學立案成功開始。
第三階段民國時期,
從1929年至1949年,那是我國中醫界在艱難困苦的歷程中堅持學校教育、興辦發展學校教育,闖出了一條教育自立的道路,
成為中醫近代史光輝篇章之一。
近代中醫教育,當然還包括傳統的以師帶徒教育,其與中醫院校教育並存互為補充發展,在近代中醫教育史上仍占居一定位置。
光緒24年(1898年)期間,設立醫學堂,歸大學堂兼轄。變法失敗,一切「新政」均被推翻,獨京師大學堂獲得保存,
及至光緒28年(1902年)春張百熙擬《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大學專門分科課目中,醫術列於第七,下分醫學及藥學兩目。
京師大學堂為適合醫學專門教育需要,旋於1903年規畫一醫學館。
光緒33年(1907年)將京師醫學館改為京師醫學專門學堂,中西學科肄業,各以深造有得,切於實用為宗旨,
其應如何補習普通偏設課程,酌定年限,由學部遴員詳議。但由於當時我國無論是中醫教育或西醫教育,
都缺乏辦學經驗,學部無法具體釐定各門科目教學規程,遂將京師醫學專門學堂學生全部送日本學習,朝廷官辦中醫教育至此暫停。
我國近代史上民間最早出現的中醫辦學機構,是浙江省瑞安縣利濟醫學堂。利濟醫學堂創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主辦人陳虯,字志三,號蟄廬,樂清人,1885年集同志建院於浙江溫州府瑞安城東,
實欲借學堂為造就人材之地(LinQianliang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hools inMod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History,1980,10(2):90.林乾良:我國近代早期的中醫學校,中華遠史雜誌,1980,10(2):90)。
1912年醫學求益社改名醫學衛生社,宗旨更加明確;「聯絡醫界團體,振興醫務教育」。
(TeachingMaterials of Guangdong Medicine and BeneficenceAssociation Guangzhou Shigi Puhuaiyi Guandong YamianEdition,1914.
廣州醫學求益社卷,廣州十七甫懷驛關東雅面印本,1914),1917年該社衍生「廣東中醫教員養成所」,
1918年原求益社同人又創辦「廣東醫學實習館」,直至1924年,全部歸併入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
由此可見,近代中醫院校實際上誕生於中醫藥社團組織,而中醫藥社團組織為謀求自身集團利益
又必須創辦發展自己的教育事業,培養一批能為該集團利益服務的專門人才。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醫教育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教育部召開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到會議員80餘人。提案92件。
同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學校系統。其後陸續頒布各科學校令。即《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
(ShuXincheng. Introductory Remarks in New Education Decreeof Republic of China. Shangwu PublishingHouse,1923:1.舒新城:
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例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1.)。
《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有關醫藥教育規程令頒布兩次。第一次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2日部令第25號。
《醫學專門學校規程令》部令第26號《藥學專門學校規程令》,醫藥兩門各課程學科均漏列中醫中藥。
第二次民國二年(1913年)1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大學共分文、理、法、商、工、農、醫七類,
醫類又分醫學與藥學兩門,也都沒有把中醫藥科列入以內。因此,北洋時期中醫教育的焦點,首先是爭取辦學立案,
將中醫教育列入學制系統之內。教育系統漏列中醫藥案,引發了近代醫學史上首次抗爭救亡運動。
上海神州醫藥總會余伯陶等人,立即和各地醫學團體進行聯繫,至1913年10月有19個省市醫學團體響應。
並派代表參加「醫藥救亡請願團」推舉惲薇蓀(北京)、葉晉叔(上海)為代表。此外尚有藥業方面,同仁堂、西鶴年堂等參加。
代表於1913年11月23日起程赴京請願。《神州醫藥總會請願書》是一份非常珍貴的近代中醫教育史資料。現文摘如下:
「為請求建議,呈為懇請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中學(註:指中醫學)醫藥專門學校,以重民命而順輿情事……」
「今者民國肇始,力圖自強,我國醫藥人材,方將與世界各國競勝爭雄,教育部太部定章,於醫學課程獨取西法,
不及中學,此雖迫於世界進化之大勢,別具苦心,然會員等愚以為醫藥為衛生強種之要素,與國計民生有絕大關係;
速舉中醫中藥切實整頓則可,逐如淘汰則不可……」(MedicalJournal.
1922,(8):81-86.醫學雜誌,1922,(8):81∼86)。
請願書全文很長,最後提出八條具體措施,即設立中國醫藥書編輯社;開設醫院;開設中醫補習學校;
規定診察手續及立案程式;刪補丸散膏丹暨各種藥品;設立醫藥藏書樓、藥品陳列所;設藥品化驗所;
編輯醫學報等。請願書結尾曰:「大部為全國教育總司,必能下順輿情,俯加採擇,當無畸輕畸重之虞。
所有請求懇請建議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專門學校各緣由,除向教育部懇請,議會請求外,理合抄具簡章,
吳請俯充批示祗遵,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呈。」(MedicalJournal.
1922,(8):81-86.醫學雜誌,1922,(8):81∼86)。
北洋政府教育部在群眾輿論壓力下,1914年1月8日函復余德勛(余伯陶)請願書。
該批示認為:「本部對於醫學,只期學術完備,求合於世界進化之大勢,然後檢疫,衛生諸政,冀可推行無礙,
並非於中醫、西醫有所歧祝也。」
(ChenBangxia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shanghai: ShanghaiMedical Book store,1929:138.陳邦賢:
中國醫學史,上海醫書局,1929:138)。
繼教育部批覆之後,北洋政府國務院於1月16日也發下正式復文:「查中國醫學,肇自上古,傳人代起,統系昭然,
在學術固已蔚為專科,即民生亦資具利賴,前此部定醫學課程,專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無功。
先其所急,致難兼采,初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也。來呈述理由五端,尚屬持之有故,擬辦各宰,亦均具有條理,
除釐訂中醫學校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外,其餘各節,應准分別籌辦。仍仰隨時呈明地方行政長官立案,俾資查考以便維持。
此批。」(Reply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Council to sheuzhou General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Journal, 1922, (8):89.
國務院批答神州醫藥總會批調,醫學雜誌,1922,(8):89)。
教育部和國務院的答覆,明確表示並非於中醫有所歧視、廢棄之意,基本同意了全國醫藥救亡請願團要求,
准予分別籌辦。雖然對中醫學校課程要暫緩議定。但原則上已表示准許不加反對。
這次請願的初步勝利,為以後各地中醫學校立案成功奠定基礎。
民國初年我國中醫界爭取教育立案,雖然未能達到將中醫教育列入教育系統之目的,
但它迫使北洋政府當局公開肯定中醫中藥的重要作用,答應中醫藥學校課程暫從緩議,允許民間中醫學校可先行自謀組建。
社會各界也給予中醫辦學以大力支持,從而給中醫教育造成了一個較寬鬆的發展環境,
於是有了1915年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及1917年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在內務部立案成功的先例。
1915年上海名醫丁澤周(丁甘仁)、夏應堂等人發起籌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向北洋政府備案。
丁澤周《為籌建上誨中醫專門學校呈大總統文》。
丁澤周呈文,反映了我國近代中醫界辦教育的勇氣及呼聲。其以簡練文字,論述了創辦中醫教育目的意義、途徑方法,
需融匯中西教學之所長。全文層次分明,鋪敘委婉,北洋政府接文後交教育部及內務部作謹慎批覆。教育部復稱;
「今丁澤周等欲振餘緒於將湮,設學堂而造士,兼附設醫院,兼聘西醫,具融會中西之願,殊足嘉許。」
內務部批云:「教育部既深嘉許,本部自所贊同,應準備案,俟該校課程擬定後送部核查可也。
(Symposiumof TCM Education. Shanghai Research Society of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39:2∼3.中醫教育討論集,
上海中西醫藥研究社,1939:2∼3)。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於1917年正式招生上課,謝觀首任校長,所聘教師曹家達、丁福保、陸淵雷、黃體仁、余聽鴻等,
均有名望。l931年學校改名上海中醫學院,丁濟萬繼任院長。
廣東近代的中醫教育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其影響力僅次於上海。1913年2月,廣東中醫藥兩界人士聯合粵九大善堂力量,
假座廣州十八甫路愛育善堂,商議籌辦粵省中醫中藥學堂事宜:「聞因教育部頒布醫藥學堂章程,專西遺中,
該堂院等擬辦中醫中藥學堂,以期研究。」(Recordsof Guangdo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o Build a School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hinese Pharmaceuticals.Guanghua Medical and Health Journal, 1913,(8):50.廣東九總善堂院集議籌辦中醫中藥學堂匯錄,
光華醫事衛生雜誌,1913,(8):50)。
1913年3月,省港藥材行及廣東中醫界假座廣州上九路張大昌壽世會館集議,即席決定成立「中醫藥學校省港籌辦處」,
一致公推廣東近代著名教育家盧乃潼任籌辦處主席(總理),以資責成籌辦廣東中醫專門學校。
19l6年上海方面傳來中醫專門學校內務部立案成功消息,1917年冬盧乃潼親赴北平拜會內務部余某,
從1915年至1928年,各地興辦的中醫院校還有河南中醫專門學校、湖北中醫專門學校、福建中醫專門學校、
長沙明道醫學校等,惜未見有更詳細的文獻資料。這一時期我國中醫辦學教育僅屬初建起步階段,
有關教學上許多問題如教材編寫、課程設置、學科建設、師資培訓、附屬醫院創辦適應臨床教學需要等等,仍存待於以後發展成熟。
南京政府時期的中醫教育
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政府。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國民政府衛生部在南京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行政會議,
會議討論了余雲岫等四人提出的四個廢止中醫案,合併為「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分為甲乙丙三項,
其中乙項為「禁止舊醫學校」。同年4月29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布告第八號,飭令中醫學校改稱傳習所,
此項傳習所不在學制系統之內,即無庸呈報教育機關立案。
國民政府教衛二部公開壓制中醫教育,給民國時期的中醫辦學增添極大的困難。
在這重重障礙下,我國中醫藥界一方面以辦學形式進行艱苦的抗爭,把興辦教育作為自救的途徑;
另一方面更加深入地進行醫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從而豐富充實了近代中醫學校教育內容。
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中醫教育尤其如是,各地中醫院校創辦伊始,即把附屬醫院建設擺到議事日程。
上海廣益中醫院
1917年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正式招生開始上課,為擴充培植國醫人才,謀求師徒傳授改進之計劃。
校長丁甘仁及其子仲英於1921年創設上海廣益醫院,地址南市方斜路,其後又創設廣益中醫北院,
丁仲英任南北兩院院長,主持院務,督率同人,既贈醫施藥於貧苦民眾,又臨症授徒於莘莘學子,
實開中醫設立醫院之先聲。
(DingZhong
Ying significance of open campaign of Candidatesfor deputy to the National
Congress. Guanghua Journal ofTCM, 1937,4(9):3.丁仲英:國大代表候選人公開競選之意義,光華醫藥雜誌,1937,4(9):3)。
據何時希先生回憶:廣益醫院以南院為主,有高等病房,收費為日一二元,由程門雪為主任,負責醫療事務,屢挽危症。
當時頗著聲望,縉紳富豪有病者趨之;二等病房每床來日幾角錢,重病亦有主任診治。
另有一奇特的三等病房,多為紳商損款所設,病人系老弱、癱痿廣益強院接受之,則捐款有來源也。
廣益醫院不僅是中醫專門學校臨症教學基地,也是上海中醫學會會員活動場所。
近代名醫丁仲英、謝利恆、曹穎甫、徐訪儒、秦伯未、余繼鴻、程門雪等。經常在此分析疑難病案,主持學術討論。
從1921年至1925年,一共進行26次臨床病例討論。如1924年l2月1日為該院第23次討論會之期,參加者50餘人,
余繼鴻任評議長主席,秦伯未充當臨時記錄員,曹穎甫、傅雍言、郭立名等人
就喉科白喉一症如何消退喉中白腐問題提出自己學術見解。
(QinBowei Record of 23rd conference Chinese Journal of TCM,1924 (10):2.秦伯未:
第23次討論會紀事,中醫雜誌,1924,(10):2)。
1926年,丁甘仁創建的滬南、滬北廣益中醫院在國內已頗具影響。
丁氏辦院宗旨一是使在校學生有實習機會,二是嘉惠貧病。丁氏逝世後,後人撰《丁甘仁墓表》記曰:
「歐風東漸以來,厭故喜新者,每譏中醫蹈於虛,非若西醫驗諸實,先生雅不以為然,惟中醫良莠不能齊,
且西醫院校遍滬上,中醫獨寂無所聞,亦未盡整齊鼓舞之方。於是創設中醫專門學校、女子中醫專門學校以毓才;
復建南、北廣益醫院以施診,而廷名師肩其任。學醫者業既日精進,而慕院校之裨益人民者,聞風相繼起。」
(HeShixi. Famous Physicians in 3 Generations of Ding'sFamily in Menghe. In Medical Forest over sea.
shanghai: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3.何時希:孟河丁氏三代名醫,見:上海醫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
及至1930年,丁甘仁次子丁仲英,又創辦華隆中醫院及華隆分院作實習醫院,該院開設有病床供患者住院留醫用,
並且特彆強調;「本院聘請醫校畢業名師授徒之醫師為住院醫生,每日診察一次。
(DingJiwan. Advertisement of Hualouq Hospital of TCM. HygieneNewspaper, 1930,2(17): Back cover.丁濟萬:
華隆中醫院廣告,衛生報,1930,2(17):封底)。
這是目前所見到有關近代中醫院校畢業生任病房住院醫師查房制度的最早文獻記錄。
廣東中醫院
廣東中醫院籌建於1927年3月,是我國近代史上辦院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中醫教學醫院,
省港藥業同人《籌建留醫院捐冊弁言》曰:「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成立已三年矣。
惟學醫需求實習,故留醫院之設,萬不容緩。本校已相定對門第l01號門牌之屋,闊三間過,後門通大德馬路,
為醫院地址。然購地建築開辦之需,非五萬金不可。本校當日購地六畝余。建築費及置圖書標本校具,
共耗十萬金有奇,此時實無餘款,故不得不為將伯之呼,此舉為培植醫材慎重人命而設,而相傳四千餘年之醫學,
歲銷數萬萬金之藥材,即藉以保全,善莫大焉。尚冀傾囊,不勝盼祈。」
(Forewordof the donation record For Establishment of Hospitalwith Ward. Chinese Journal of TCM, 1927,(3):107.籌建留醫院捐冊弁言,
中醫雜誌,1927,(3):107)。
從1927年至l933年,省港兩地中醫界人士及海外粵籍華人紛紛捐款,銀元送往廣州一德西路位元堂藥材號、
大平街裕榮銀行號,香港文咸東街廣豐和藥材行,永樂西街聯益行等收銀處。數年間共集腋銀元25萬。
至1933年9月方才正式建成廣東中醫院行落成開幕禮。
(Newsof Hospitals. Bulletin of Guangdong school TraditionalMedicine and Chinese Pharmaceuticals, 1937,(9):50醫院消息,
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刊,1937,(9):50)。
廣東中醫院地址廣州市大德路,佔地300平方米,樓高三層,內有大小病房20間,病床30多張,
另設有各科門診、藥房、治療室、護理室、煎藥室、太平間等,成為當時較有規模的中醫醫院。
住院醫師多為該校畢業生,如李仲守、張階平、林夏泉、羅元愷、司徒鈴等,後都成為廣東省名老中醫。
三十年代,是我國中醫辦學教育高潮時期,隨著教材編寫、學科建設、附屬醫院創辦成功,中醫院校在數量上較為迅速的發展。
據不完全的統計,全國各地興辦的中醫院校、講習所或學社共計有八十多所。
該時期中醫辦學的興起,其背景與1929年余雲岫廢止中醫案禁止舊醫學校設立有關,
辦學成為中醫抗爭的手段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在整個中醫事業所處的重要地位,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
中醫院校簡介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籌建於1915年,經兩年籌備於1917年正式開學。謝觀首任校長。
1931年,該校改名「上海中醫學院」,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任董事長。
1937年,丁仲英回顧自1917年來辦學的經過:「民國六年,先君有鑒於國醫學術,僅恃師徒傳授,無以宏獎精粹,
力求擴充培植國醫人才,謀改進之計劃,固國醫之陣容起見,遂與仲英等發起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購地建舍,
篳路籃縷,極盡苦心孤詣之能事。歷年以來,畢業於斯校者,迄今無慮數千人,實倡海內中醫辦學之先聲。」
(丁仲英:國大代表候選人公開競選之意義,光華醫學雜誌,1937,4(9):3)。
上海中國醫學院
上海中國醫學院創辦於1927年12月,由王一仁、秦伯未、許半龍、嚴蒼山等人發起,章太炎先生鼎力贊助首任院長。
1929年6月,中國醫學院由上海國醫公會接辦,會長朱南山帶頭捐款8000銀元,自是更獲全滬醫界支持,
院務日益發展。(Administrativeaffairs of china medical college. Guanghua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1937,4(3):2.
中國醫學院院務概況,光華醫藥雜誌,1937,4(3):2)。
1935年,上海中國醫學院由朱鶴皋任院董事會主度,薛文元任院長兼教務長。
上海中國醫學院辦至1939年9月,由郭伯良任最後院長,共有畢業生12屆
(Autograph Album ofGraduates in 12th Class of shanghai China MedicalCollege. Dean's Office of China Medical College,1939.
上海中國醫學院第12屆畢業紀念刊,中國醫學院教務處,1939)。合計12屆,人數將達400。
上海新中國醫學院
由近代名醫朱南山籌建於1935年12月,1936年2月正式成立。該院「以研究中國歷代醫學技術,
融化新知養成國醫專門人才為目的」
(Regulationsof Board of Trustees of Medical College of New ChinaBulletin of TCM,1936,3(11):39-40.新中國醫學院院董事會章程,
國醫公報,1936.3(11):39-40)。
該院與上海其它中醫院校最大區別是設立研究院。該研究院「以實現國醫科學化,養成國醫高深人才以供社會需要,
並以科學方式證明國醫理論及治療經過,以供世界醫學者之研究為宗旨。」
(Regulationsof Research Institute in Medical College of New China.Bulletin of TCM, 1936,3(11):39-40.新中國醫學院研究院章程,
國醫公報,1936,3(11):
39-40)。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1916年由杭州中藥行業發起籌建,1917年正式招收學生,近代著名中醫學家傅懶園首任校長兼醫務主任。
傅懶園(1861—1931),名崇黻,紹興人,舉人出身,官至教諭,後棄儒從醫,精內婦兒科。
民國初年傅氏聯絡浙江中醫藥界人士,集資創辦中醫專校,在杭州兩處開設贈醫所。傅氏認為:
「欲振興中華醫藥,當先注重人才」,學校為造就人才唯一之機關,國家之強弱,學術之進化,莫不唯教是賴。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至1937年停辦,前後辦學21年,共招生20班,計學生425人。
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
蘭溪中醫專門學技創辦於1919年。第二年由當時校長諸葛超(字少卿)前往上海,恭請名醫張山雷來校任教務主任。
北平醫藥學校和華北國醫學院
1930年,北平中醫界名宿共倡創辦「北平醫藥學校」。1931年改名「北平國醫學校」,蕭龍友任院長,孔伯華、施今墨任副院長。
1932年春,施今墨、魏建宏、劉肇甄、陳公素諸先生創立華北國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