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   上一頁     下一頁

 

慢性傳染病防治工作進展

 

1)結核病:

1984-1985年進行了第二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實查1121899人。

調查結果,平均患病率為550/10萬,痰塗片陽性率為156/10萬,與1979年第一次調查結果相比,年遞減率分別為4.7%3.2%

1986-1993年對42個縣2750餘萬人口連續7年進行結核病監測。

1993年肺結核病人、傳染性肺結核登記率、兒童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率、結核病死亡率等都比1986年下降了50%以上,

新生兒卡介苗接種率為98.4%1992年我國利用世界銀行垡在四川、新疆等12省、區開始了結核病控制項目,

覆蓋1149個縣,5.6億人口,共勉強檢查337萬名可疑結核病人,發現治療71萬多例,

其中免費治療52萬多例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人,治療率達到92%,超過了WHO提出的2000年治療率達85%的目標。

 

近年來,雖然防治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今後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由於耐效菌株的產生與擴展,結核病與愛滋病的雙重感染,全球結核病疫情明顯上升,

我國尚有結核病人600萬,每年死亡25萬,防治經費嚴重不足等等。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應加強領導;增加經費投入;加強防治隊伍;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管好短程化學治療(DOTS);

認真貫徹傳染病法、結核防治工作條例;加強宣傳教育,呼籲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結核病防治工作。

 

2)麻風病:

19753月和198011月,國務院兩次發出批示,要求加強對麻風病的防治工作,抓出成效來。

19821988年衛生部頒發並修訂了全國麻風病防治管理條例,麻風病分類、聯合化療等等文件,推動了麻防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防治效果顯著,已先後治癒38萬例麻風病患者。

1995年來,全國已有83.4%的縣(市)活動性病人患病率降至0.01‰以下。

上海、山東、遼寧浙江四省市已通過部級基本消滅麻風病達標驗收。

1982年以來麻防工作策略與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的改革,諸如報病獎勵、

推行四大轉變,

即①單一的藥物(DDS氨苯碸)治療轉變為多種藥物聯合化療(Multidrugstherapy,MDT)

②由住院隔離轉變為社會防治;

③單純的治療轉變為治療與康復結合;

④單靠專業隊伍轉變為與社會力量協同。

1987年至1995年底,全國接受MDT治療患者共計為70893例,已治癒60649例。

截至1995年底尚余現症病人8401例(患病率0.007‰),與1990年相比,患病率降低了58.8%MDT治療覆蓋率為98.8%

但目前尚有原治癒存活者中的畸殘者13萬例,以及現症病人中的畸殘者2000人。

尚有16.6%的縣(市)未達到規定指標。還必須認真執行《1996-2000年麻風病防治規劃》,

以使低流行條件下麻防工作的持續性得到保證。

 

3)性病:

在六十年代基本消滅的性病,又有出現和蔓延。1986年衛生部發出關於開展性病防治工作的意見,

建立了全國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並發布了性病監測方案,在開放城市建立性病監測點。

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嚴歷打擊、堅決取締賣淫嫖娼活動和防止性病蔓延的通知。

全國恢復、建立性病防治機構,多數省市還建立了性病防治領導小組,協調小組。

1991年衛生部發布了《性病防治管理辦法法》,多數省市發布了地方法規。對性病防治的認識有了提高,防治措施有了加強。

 

4)愛滋病:

我國自19856月發現現首例美籍愛滋病人,到19959月底,全國共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2594例,

其中愛滋病人80(已死亡50)1985年,我國政府對愛滋病傳入給予極大的重視,即成立了愛滋病防治工作小組、委員會、

預防和控制專家委員會,明確了防治方針,研究和部署了防治措施。幾年來的主要工作:

1.摸清流行情況。開展監測工作,在全國23個省建立了46個監測點。

19851993年共監測1920340人,愛滋病毒平均流行率為57.59/10萬。

在總體上我國屬全球第三模式愛滋病毒流行率最低的國家。但從1994年以來流行有加快的趨勢。

 

2.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從1988121日起,把每年世界愛滋病日作為我國的主要宣傳日,

增強廣大群眾預防愛滋病的參與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

1995年衛生部組織安排了全國預防控制愛滋病宣傳周活動。

 

3.加強綜合治理。政府和有關部門合作,建立起性病防治機構,開展愛滋病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司法部門建立了戒毒所、教養所,打擊賣淫、嫖娼,採取了掃黃、禁毒等措施,控制傳播。

 

4.建立健全有關法規。相繼頒布了有關血液製品管理法規、愛滋病監測管理條例,將愛滋病列為法定傳染病病種和國境檢疫病種。

1995,經國務院批准下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預防和控制愛滋病工作的意見》,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5.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

 

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進展

 

1)鼠疫:

近年來鼠疫疫疫情控制的嚴緊,人間鼠疫由1990年的73例穩步下降,到1994年的9例。

東北和沿海等11個省33年未發生人間鼠疫。1993年南亞肺鼠疫流行,各有關部門加強海、陸、空港國境衛生檢疫工作,

同時,做好了處理緊急疫情的各項準備,有效地防止了鼠疫的傳入。

 

2)副霍亂

七十年代後期在我國沿海地區又發生流行,1979-1981年達最高峰。根據「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的防治原則。

各地衛生防疫站加強了對霍亂疫情的監測,一旦發生疫情,及時採取各項應急措施,積極「治標」。

同時宣傳教育群眾,落實「三管」(管水、管糞、管飲食)、「一滅」(滅蠅)的各項措施,立足「治本」。

 

1982年起開始逐年下降。1985年以後降至1.00/10萬以下。

1981年我國成立了霍亂專題委員會,以及時交流防治研究國內外霍亂和腹瀉病的防治研究情況,總結經驗,提出對策。

1990年我國報告了639例霍亂,病例主要發生於沿海地區。1993年部分省市有暴發性流行,共發病11717例,死亡142人。

1995年以防止霍亂流行為重點,全面落實多項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3)病毒性肝炎:

1979-1980年,全國抽樣調查了277816人,調查結果顯示:

平均患病率為2.85%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76%e抗原陽性率為27.27%1987年發布全國B型肝炎免疫接種試行辦法。

1992年開始B肝疫苗免疫接種被納入計劃免疫管理。

 

1980年我國開始有非甲非B型肝炎的報導。新疆和田地區從19869月開始至1988年底累計患病133987人,死亡752人。

19881月,上海市民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發生A型肝炎大流行,至三月初被基本控制,累計發病310746例,死亡31人。

此後病毒性肝炎發病數逐年下降。

1994年全國病毒發表地炎發病804115例,比1993年下降18.32%

1995年比比1994年下降22%,其中A肝下降35.35%

 

4)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977年前後出現建國以來第三次流行高峰,發病率高達60.10/10萬。1981年後每年都在10/10萬以下。

80年代初,衛生防疫專業隊伍在專家指導下,採取流腦澈地病學監測、預測和合理使用提純流腦多糖疫苗相結合的防治對策,

成功地預測出流行高峰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控制了80年代的流腦流行高峰。流通離發病率自1985年以來連年下降。

由於加強了預防措施,流腦周期流行的現象已不明顯。

 

5)流行性出血熱:

1981年衛生部發布了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

1982年一些省市進行了病源診斷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病原分離。根據防治經驗,認真落實以滅鼠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1984-1987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地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早在30年代本病在黑龍江、吉林等地有過地方性流行。

五十年代以來,疫情的波及範圍、發病與死亡人數呈逐年擴大增多的趨勢。

 

1950-1986年全國累計發病71萬多例,死亡3萬多人。近幾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疫情有所控制,發病率有所下降。

「八五」期間共發病264935例,死亡4377例,發病率為4.56/10萬,比「七五」期間發病率下降21.5%

 

1995年衛生部調整、充實了出血熱監測網點,加強對出血熱的監測防治和科研;抓好滅鼠和出血熱疫苗接種和其他各項防治工作。

 

現代生物製品

 

 

生物製品是預防、治療、診斷疾病的免疫製劑,主要是用微生物、微生物產品及動物毒素、人和動物的血液及組織等製成。

生物製品是防疫工作的重要武器之一。生物製品除了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品外,

還有用於臨床防治各種疾病的免疫血清和人血製品等被動免疫製品,以及用於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和科研工作的各種診斷用品。

 

我國第一個從事生物製品研究與生產的專業機構是成立於1919年的中央防疫處,當時規模小、專業人員少,發展也很緩慢。

四十年代先後成立了長春、遼吉、大連和華北等地生物製品機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建國40多年來,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建國頭17年,以整頓與組建機構、培訓人才為起點。

        在改造老產品的同時,研製新產品,保證了抗美援朝反細菌戰緊急需要和國民經濟困難時期防疫需要。

二、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在受到摧殘的情況下,生物製品隊伍積極努力,基本上保證了防病治病的製品供應。

 

三、改革開放以來,生物製品品種大量增加,質量日益提高,向著標準化、制度化、法制化邁進。

 

建國初期,衛生部在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蘭州成立六個生物製品研究所,分布在全國六個大行政區。

隨後又在昆明建立了一個主要生產、研究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所。生物製品研究所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科研機構。

 

在五十年代,在北京組建的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它是執行國家對全國生物製品質量的監督檢定機構,

與各檢定科室形成一個檢定系統,監督各項生產規範標準的貫徹實施,檢定各種生物製品的質量,以確保其安全有效。

隨著形勢發展,從事生物製品研究、生產與檢定的專業隊伍日益壯大,

1995年已達到10萬多人,其中大專院校畢業生佔25%以上。

 

我國對生物製品的質量管理及其技術規程,歷來很重視。1952年、1959年和1979年相繼頒布了三版生物製品規程。

1991年頒布實施了第四版《中國生物製品規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為了加強生物製品管理,衛生部先後頒布生物製品工作條例,生物製品新品種管理辦法,

關於加強生物製品和血液製品管理的規定(試行),新生物製品審批辦法,生物製品管理規定等。

 

衛生部在1956年成立的生物製品委員會,是生物製品的最高學術諮詢組織。

1988年經調整成立了衛生部生物製品標準化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審議生物製品採用國際標準的規則,制訂,

修訂生物製品規程和審定新的標準品等。1992年,衛生部第三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在京成立。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生物製品的新品種逐年增加,生產工藝不斷改進。各種生物製品的產量、質量不斷增加和提高。

已獲得生產批准文號的就有200多種。

 

現代愛國衛生運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實踐中,十分重視開展群眾的衛生運動,以預防和減少疾病,保護人民健康。

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偉大創舉,反映了中國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就把組織軍民開展群眾衛生運動,搞好衛生防病工作,當作關係革命成敗的一件大事來抓。

1933年,毛澤東同志在《長岡鄉調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蘇區中一大仇敵,因為它減弱我們的力量。

如長岡鄉一樣,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減少疾病以至消滅疾病,是每個鄉蘇維埃的責任」。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政府把開展全地區衛生運動列為施政綱領。

1941年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防疫委員會,開展以滅蠅、滅鼠,防止鼠疫、霍亂為中心的軍民衛生運動。

 

1949年,貫徹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繼續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

1952年春,美帝國主義在侵朝戰爭中,對朝鮮和我國發動了細菌戰爭。

在保家衛國的浪潮中,推動了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把這項偉大的運動稱之為「愛國衛生運動」。

黨中央肯定了這個名稱並指示各級領導機構,以後統稱為「今後統稱為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在此同時,把「衛生工作與群眾性衛生運動相結合」定為衛生工作的一項原則。

毛澤東同志號召:「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

愛國衛生運動不僅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擁護和參與,而且受到國際上的讚譽。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顯示出它的「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的偉大作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49-1952年,即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了改變舊中國不衛生狀況和傳染病嚴重流行的現實,

在全國普遍開展了群眾性衛生運動。在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細菌戰爭期間,在中央防疫委員會的領導下,

各地迅速掀起了群眾性衛生運動的新高潮。運動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收效之顯著,都是空前的。

僅半年裡,全國就清除垃圾1500多萬噸,疏通渠道28萬公里,新建改建廁所490萬個,改建水井130萬眼。

共撲鼠4400多萬隻,消滅蚊、蠅、蚤共200多萬斤。還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廣大城鄉的衛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53-1966年,即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當時政務院發出繼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指示,要求著重抓好城市廠礦,

並把突擊活動與經常保潔結合起來。隨著工作的開展,不少廠礦建立了清潔對,衛生掃除日等各種制度;

保持車間、居室、食堂、廁所的內、外環境清潔整齊,從而使職工患病率逐漸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促進了生產任務的發展。

 

1955年冬,毛澤東同志起草的一個通知說:把愛國衛生運動和「除四害」講衛生結合起來,

對防治人畜疾病,保障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

1960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把「除四害」講衛生列入「綱要」的內容。

在黨中央及各級政府領導下,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加,同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許多城鄉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四害」大大減少,面貌煥然一新。

 

黨中央在1960年發出的《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中央現在提醒同志們,要重視這個問題,要把過去兩年放鬆了的愛國衛生運動重新發動起來。」

並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

 

1960年先後召開的全國農村和城市衛生工作現場會議上,又重點介紹、推廣了山西秸山縣、

廣東佛山市兩個改造舊農村、舊城市衛生面貌的先進典型經驗。使各地愛國衛生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許多衛生防保,包括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其辦事機構被撤併,

人員有的被裁減,有的被改行;有些工作被迫處於停頓狀態,致使許多城鄉的衛生面貌開始惡化,疫情回升。

此種現象反映到黨中央,當時,周恩來同志多次指示,要繼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並親自組織指導防疫隊和支援西北地區的巡回醫療隊,控制傳染病流行,改善缺醫少藥和不衛生的狀況。

 

這個時期,各地衛生防疫專業人員和愛國衛生運動工作者,深入實際,進行衛生科學知識宣傳,努力改善環境衛生面貌。

在農村,解決好管水和糞這兩個基本問題,改造環境衛生條件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並概括為「兩管、五改」,即管水、管糞,改水井、改廁所、改畜圈、改爐灶、改造環境。

「兩管、五改」已成為組織指導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的具體要求和行動目標。

 

1978-1995年,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愛國衛生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784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要求各地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

把衛生運動切實領導起來。同年8月在山東煙台召開的全國愛國衛生運動現場經驗交流會議,以及其後在內蒙赤峰市、

黑龍江哈爾濱市、山西晉城縣分別召開的城市和農村衛生現場會議,總結推廣他們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

「門前三包」(衛生、秩序、綠化)、「四自一聯」

(自修門前路、自通門前水、自搞門前衛生、自搞門前綠化,統一規劃聯合集資)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對各地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19872月,中央愛衛會、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等9部門發出《在全國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儀》,

經中央領導同意,把每年3月定為全民文明禮貌月。主要內容是「五講四美」,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

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衛生是突破口。各地區、各單位的愛國衛生運動,

都做出新的成績。

198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級政府要把愛國衛生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強領導,

使衛生條件的改善及衛生水平的提高與四化建設同步發展。多年來,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廣大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同社會不衛生習慣和環境作鬥爭,為改善和提高生活、環境質量,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1990年,國務院批准對全國455個城市進行衛生大檢查,到199510月,共組織開展了三次大規模的檢查評比活動,

共有155個城市被評為「衛生城市」,23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城市的衛生質量有所提高,

為勞動人民的生產、工作、學習、生活提供了清潔、優美、舒適的環境。

 

1980年我國政府決定參加由聯合國第35屆大會發起的《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衛生十年》活動。多年來,在「政府領導,

部門支持,民辦公助,多方集資」的方針指導下,在國際組織的支持下,各地發動群眾開展農村改水,大力興建農村自來水。

1995年底全國改水受益人口達79873.92萬,占農村人口的97.03%;其中43.51%的農村人口吃上了自來水。

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都發樣了積極作用。

 

農村改廁,難度更大。當時確定改廁工作要抓試點,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逐步推進,同時要求,改廁要與改水相結合;

和解決能源相結合;與血吸蟲病相結合;與扶貧奔小康相結合。以上幾個相結合,工作開展起來就相當有力。

用這些辦法,在河南省1994年新增改廁122萬個,累計數突破500萬個湖北、江蘇等地農村改廁進展也很快。

 

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採取土洋結合方法,在全國許多城市和農村,開展了大規模除四害、講衛生活動。

在全國,已有37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達到了全國滅鼠先進城市標準;有4個大型企事業單位,

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滅蠅、滅蚊、滅蟑螂、滅臭蟲的標準。其他城市的四害密度也有了明顯下降。

 

結語:回眸四十多年來的愛國衛生運動健康發展,關鍵在於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走愛國衛生運動與群眾相結合道路;

執行面向基層,深入社區的方法;按照科學原則,實事求是精神辦事。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既要講究個人衛生,

又要講究公共衛生,提高個體免疫力,同時要提高群體免疫力形成人群免疫屏障,人人講衛生,

「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具有發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深遠意義。

愛國衛生運動正是這種先進醫學科學思想的體現。

 

衛生工作與群眾相結合,政府領導,群眾參與,走群眾路線,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優良傳統。要廣泛開展衛生教育工作,

強化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道德,形成講衛生,愛清潔的社會風尚。

 

愛國衛生運動,是關係到社會基層社區方方面面全體人民的大事。講究衛生,除害滅病,需要社會各行各業,

全體百姓,人人關心,在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大衛生觀念的指導下,堅持統一領導,統籌協調,自上而下,

加強管理,促進並加快愛國衛生運動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除四害、講衛生,提高健康水平,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發展,實質上是學科學、用科學的過程。

各種病媒蟲獸的孳生與繁殖,各種疾病的發生與傳播,都有其各自的規律性。群眾發動起來,科學技術一定要緊跟上,

並且要走在前頭。只有嚴格按照規律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取得除害滅病的效果,才能保證愛國衛生運動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愛國衛生運動的目的在於:講究衛生,預防、減少以至消滅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加快我國有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更大發展。

隨著人們文化衛生素質的提高與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對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必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衛生、健康、幸福的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現代基本經驗 

 

我國衛生防疫防治人員、醫務人員堅決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全方位開展衛生防疫防治工作,

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衛生法規建設,進行衛生監督監測,全面加強傳染病、

寄生蟲病、地方病、職業病非傳染病慢性病防治、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使衛生防疫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衛生防疫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為保障全國人民健康,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衛生防疫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預防為主

 

方針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基本原則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是我黨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

這一方針的貫徹,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一大特色。通過長期、反覆實踐,體會如下: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辨證關係,預防與治療的辨證關係。在立足於防的前提下,積極進行治療,

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控制其傳播與流行,治療也可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手段,防與治密切相關,必須有機結合。

 

(二)預防為主,有深層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預防工作本身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通過加強預防工作,改善環境衛生狀況、預防、控制疾病發生,提高健康水平,大力發展生產,把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健康長壽效益密切結合起來。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是衛生工作低投入高效益的關鍵所在。

 

(三)「預防為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從歷史上看,「預防為主」思想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作鬥爭中

形成的戰略思想「防患於未然」、「治病於未病」,沿襲至今,不斷發展,形成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

使衛生防疫工作走上康庄大道。

 

二、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

 

衛生工作走群眾路線是我國疾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衛生防病是群眾的切身利益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保護自身健康的意識也隨之增加,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所以,在依賴群眾基礎上,組織、發展群眾,

讓群眾自己起來同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種致病因素作鬥爭,是推動衛生防病工作的重要經驗。

 

三、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和專業隊伍

 

培訓人才,提高衛生防疫工作水平。培養、提高衛生防病專業人員,加強衛生防病專業機構,

是作好衛生防疫防治工作的重要保證。當前衛生防疫防治體系已基本形成。在這個體系中衛生防疫防治站(所)是基地,

衛生防疫防治隊伍是技術骨幹力量,農村、社區預防保健基層組織既是醫療體系的終端,又是衛生防疫工作的前哨。

 

幾十年來,廣大專業科學技術專家和職工在愛國衛生運動中,在疾病防治與科研中,在衛生監督監測和預防保健工作中,

在歷次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中,都有了重要的技術骨幹作用,創下了偉大的業績,

被譽為「人民健康的衛士」對這支專業隊伍,必須採取各種有效辦法,加強培訓提高,使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加強預防醫學科學研究

 

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衛生防病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用科學技術指導衛生防病實踐,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我國以預防醫學科學技術指導衛生防疫防治工作,主要有:

 

(一)現場工作與實驗室工作相結合,防治工作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二)預防醫學科學研究實行大協作,重大科研課題採取科研、教學、衛生防疫防治人員協同攻關或與其他學科、

部門聯合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而取得成果;

 

(三)以科學研究成果促進事業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五、法制建設

 

衛生防病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轉變,國家衛生監督制度尤為重要。

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及《塵肺病管理防治條例》

12個行政法規及大量的部門規章。各地也完成了地方性衛生法規、規章及有關衛生規範,從數量及覆蓋面上已初具規模。

可以說衛生監督工作已基本納入法制軌道。

 

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有利於我國衛生防疫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促進了和擴大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通過與國際組織以及國家間的雙邊、

多邊的合作與交流,我國衛生防疫事業取得了新進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國衛生防疫戰略重點的實施,同時也促進衛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現代國境衛生檢疫

 

 

國境衛生檢疫,是通過國家設在國境口岸的衛生檢疫機關,貫徹執行國家衛生法規、法令,

對進出境人員和國際航行交通工具、行李、貨物實施醫學檢查、衛生學檢查和衛生處理;

對國境口岸地區內進行疾病監測和衛生監督;防止傳染病由國外傳入或由國內傳出,保障旅客、交通員工以及境內外人員健康。

 

一、對我國衛生檢疫事業的回顧

 

中國衛生檢疫始於1873年,以海港檢疫為先導,大至分為五個時期:

 

(一)1873年至1930

 

在外國人操縱下,辦理的海港衛生檢疫時期。當時制訂的規章制度,需經各國領事同意,由海關公布實施。

檢疫醫官多為駐華領事推薦。1873年先在上海、廈門成立衛生檢疫機構,後來,在汕頭、寧波、牛庄、漢口、天津、廣州、

安東(丹東)、煙台等港口相繼成立了衛生檢疫所。

 

(二)1930年至1937

 

中華民國衛生署海港管理處接管時期。1930年在上海成立了海港檢疫管理處,由伍連德任處長,併兼上海衛生檢疫所所長。

檢疫主權收回後,中國衛生工作人員,工作積極熱情,為衛生檢疫做了很多工作。

 

(三)1937年至1945

 

抗日戰爭時期,此時,國民黨政府僅在重慶、蒙自、膳沖、宛町等地設置檢疫所。

 

(四)1945年至1949

 

國民黨衛生署接管時期。1945年抗戰勝利,由衛生署接管,並增設了青島、海口、福州、台灣等檢疫所。

1946年國民黨政府衛生署公布了「交通檢疫實施辦法」。

 

(五)1949年至1994

 

新中國統一領導時期。1949年以來,在煙台、丹東、集安、圖們、山海關、葫蘆島等地,就建立了衛生檢疫所。

建國後,在國家衛生部防疫處設置了檢疫科,接管了全國衛生檢疫所,分別劃歸衛生部和各大行政衛生部門管理。

1988年後,各衛生檢疫所先後由衛生部衛生檢疫所直接管理。

 

二、1949年以來衛生檢疫事業發展

 

(一)衛生檢疫組織機械的建立健全

 

1949年以來,除海港衛生檢疫外,陸續開展了陸地邊境和航空衛生檢疫。到1994年底全國有海、陸、空港衛生檢疫所

(局)近200個,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0餘人。分布在各個口岸,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衛生檢疫體系。

 

(二)國家頒布了各種衛生檢疫法規

 

1950年,衛生部頒布了《交通檢疫暫行辦法》;1951年衛生部公布了《民用航空檢疫暫行辦法》,

同時公布了《交通檢疫標誌旗幟及服裝暫行規定》;1957年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88次會議通過,

由國家主席毛澤東命令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條例》;由衛生部長李德全發布命令,

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條例實施規則》;1986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同時又衛生部制訂相應的具體辦法和有關規定;對加衛生檢疫行政管理和業務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衛生檢疫事業的發展

 

1979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方針之後,衛生檢疫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1979年和1983年的兩次衛生檢疫工作會議,總結了經驗,表揚了先進,提出了加快培訓科技人才,改善實驗研究的裝備,

加強外語學習,嚴格科學管理,理順組織機械和管理體制,使國境衛生檢疫工作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1982年的檢疫會議上,表彰了全國十個先進單位,五十八位先進個人,發表了一百多篇專業論文,推動了衛生檢疫事業的發展壯大。

 

為提高在職衛生檢疫人員業務技術水平,在秦皇島、上海、大連等衛生檢疫局建立衛生檢疫業務英語、日語等學習班,

建立培訓基地。共辦班17期,參加學習的共有584人。於1987年開始出版檢疫刊物。

1983年組織編寫了《中國國境口岸地區檢疫傳染病史》;《中國國境口岸醫學動物媒介圖志》;《旅行與健康》;

《黃熱病防治知識》;《瘧疾防治知識》;《衛生檢疫人員英語會話》;《中英對照世界地名手冊》;

《中英文對照世界港口名稱手冊》;《衛生檢疫人員日語會話》和《衛生檢疫文件彙編》等。

 

三、擴大、完善衛生檢疫業務範圍

 

在預防為主方針指導下,對全國各國境口岸地區進行了病媒昆蟲調查,摸清情況,制定控制辦法。

各衛生檢疫所,都應對各自地區的鼠、蚤、蚊、蠅等病媒昆蟲的種類、密度、生態情況等做了調查,採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效果顯著。如廣州衛生檢疫所用溴化甲烷除鼠投藥劑量效果觀察;大連衛生檢疫所用敵敵畏對船舶薰蒸除鼠研究等,

對提高交通工具消毒,殺蟲、滅鼠等效果實驗研究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並在不少口岸交通運輸工具衛生處理上推廣。

 

參照國際衛生條例和世界各地傳染病流行動態,我國規定流行性感冒、瘧疾、脊髓灰質炎、斑疹傷寒、

回歸熱和登革熱等六種疾病,列為監測傳染病。對發現的傳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進行衛生管理,

對被污染或污染嫌疑的交通工具、貨物等進行衛生處理。

 

開展對飲食從業人員的健康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合格者,發給健康證書,方准從事上述工作。

對患有腸道傳染病或帶菌者、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滲出性皮膚病、傳染性肝炎或帶毒者,均不得從事上述工作。

 

四、衛生檢疫工作的主要成就

 

幾十年來,首先堅持對入、出境人員種痘,為我國和全球消滅天花做出了貢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檢疫法規規定,

對出、入境人員要求特有有效天花預防接種證書。其次,在1950年抗美援朝中發揮作用,對軍隊、民工、運輸隊、

邊民和貨資實施衛生檢疫檢查,同時檢查預防接種證書,並實施霍亂、天花預防接種以及消毒、除蟲、滅鼠等工作。

第三,防止了各種烈性傳染病的傳入。

 

在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方面,1972年世界衛生組織恢復了我國的合法席位後,派出考察組考察,參加有關專業會議,

舉辦業務講習班等。通過這些活動,了解了情況,交流了經驗,開闊了眼界,增進了友誼。

在考察期間,也介紹了我國建國以來的衛生檢疫概況和所取得的成績。自此之後又組織多次參觀考察,也收到良好效果。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