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   上一頁     下一頁

 

十九、核醫學

 

黨和國家對我國核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視,

1956年國務院在新擬訂的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已將核醫學列為國家的一項重點任務。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衛生部在西安創辦了同位素測量儀器訓練班及同位素應用訓練班,

由丁德泮、王世真兩位教授負責,為全國各地培訓了一批技術骨幹,使之成為我國核醫學的學科帶頭人。

 

1958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應爐及回旋加速器,生產了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同年,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地巡迴舉辦了放射性同位素臨床應用訓練班,

此後,在各省、市有關部門的領導與支持下,北京、西安、上海、廣州、長春、重慶等地相繼建立了一批同位素實驗室,

開展了131I32P198Au等放射性核素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工作,國產放射性核素已能大量供應。

60Co治療機治療腫瘤,131I吸碘試驗診斷甲狀腺疾病、多種臟器的核素顯像和放射性腎圖等項檢查都得到推廣,

放射性核素示蹤方法在生物化學,藥理學、內分泌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及其他形態學科中的應用也陸續開展了起來。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召開了全國原子醫學專題經驗交流學習班;

1973年中央衛生部委託醫科院在四川舉辦同位素新技術經驗交流學習班,王世真等50多位教授,研究員及工程技術人員,

參加了授課及教材編寫等工作,來自全國各醫學院校、醫院、科研單位的60多位學員參加學習,

這對全國核醫學的迅速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些學員已是各單位的技術骨幹與學科帶頭人。

 

19777月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經驗交流會;

並在一些城市巡迴進行放射性同位素在工、農、醫等方面成就的圖片展覽。

 

自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核醫學得到了飛躍的發展,核素標記技術、放射性測量技術,臨床上臟器顯象診斷技術,

體外放射分析技術、短半衰期核素應用等都更廣泛應用和水平更加提高;

核素示蹤技術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許多課題中充分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的自動液體閃爍計數器,

自動固體閃爍體樣品計數器等儀器設備已能成批生產並更普遍推廣使用,外放射分析的檢測樣品的品種和應用範圍逐年增加,

並加強了質量控制;與此同時,核醫學專業隊伍迅速增長,業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了適應這一形勢,

 

1980年,成立了全國核醫學學會,此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核醫學分會;

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各種核醫學學術會議常被召開;1981年創辦了《中華核醫學雜誌》。

核醫學已列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必修或選修課程。

 

19933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的不完全統計,除在個別省區外,我國已有近750家開展了核醫學工作,

分布在其它省、市、區;從事核醫學專業人員達四千餘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佔16%

全國核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帶教點達18個,已培養出各類研究生500多名;放射性核素年使用量近1014貝可(2600多居里)

全國已有SPECT102台,γ相機75台、液閃測量器168台、γ計數器847台、各型計算機433台。

另據統計表明:我國主要高等醫學院校及醫科院的學報上自1993年至1995年上半年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中,

採用了核技術方法者近15%,其中有的高達28%;從以上資料表明,我國核醫學已有相當水平。

 

現代醫學相關學科

 

一、醫學哲學

 

1952年在我國開展了學習蘇聯醫學、學習巴甫洛夫學說的活動,這對於提高人們的認識,掌握巴甫洛夫學說是有益的。

但也有人把巴甫洛夫學說看作辯證唯物主義的化身,主張"樹立以巴甫洛夫思想為醫學指導思想,開展了對摩爾根、

魏爾哨學說的批判,給一些醫學學說簡單化貼上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標籤,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醫學的發展。

 

進入六十年代,隨著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開展,醫學界也掀起了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的高潮,

19647月到196511月,《健康報》展開了「正確的診斷治療從哪裡來」的討論,

這對醫務人員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指導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有著重大推動作用,

但存在著過分強調實踐的經驗論傾向,對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也存在著簡單化的做法。

 

七十年代末起,醫學哲學的研究蓬勃發展起來,197812月,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通信》發表了邱仁宗、傅素和的「關於開展醫學哲學問題研究的幾點想法」;

19793月,又發表了《要重視醫學辯證法的學習和研究》的座談紀要,並組織醫務人員進行討論。

197912月至19801月在廣州舉行了全國的醫學辯證法講習會,

19808月又在吉林召開了全國部分高等學校醫學辯證法討論會,指出醫學辯證法就是「研究醫學理論中的哲學問題」。

此後,陸續出版了一些醫學辯證法的教材和專著,其中以廣西桂林醫專編寫的《談談醫學中若干辯證法問題》(試用本)

印行得最早。以後,1982年出版了元文瑋的《醫學辯證法》、李今庸主編的《中醫辯證法概論》、

 

1983年出版了劉汝深主編的《中醫學辯證法概論》、1984年出版了孫溥泉的《臨床醫學中的辯證法》、

1985年出版了彭瑞聰主編的《醫學辯證法》、1986年出版了陸干甫、謝永新主編的《中醫辯證法原理》等。

這一時期任曰宏也出版了兩本有關醫學哲學的著作、1980年出版的《漫談醫學與哲學》。

 

這一時期還陸續出版了有關醫學方法論的著作,主要有:《醫學科學研究入門》(侯燦,1981)

《祖國醫學方法論》(1982)、《中醫方法論研究》(祝世訥,1985)、《醫學科學方法論概論》(王玉辛,1986)

《臨床思維及例證》(彭瑞聰主編,1988)、《醫學方法概論》(1990)。在《醫學與哲學》、《中國社會醫學》、

《中國醫院管理》、《中西醫結合》、《健康報》等報刊雜誌上也發表有大量有關文章,

如張孝謙的《臨床醫生要研究思想方法的修養》(1982)、《漫談臨床思維》(1984)

吳階平的《談談臨床思維的特點和規律》(1984)等。

 

《醫學與哲學》創刊於1980年,開始為季刊,1982年後改為月刊,到199412月,出版了162期,刊登論文3400餘篇,

對醫學哲學問題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如楊理邦的「從單株抗體技術看科研設計的特徵」(1991)

張文的「受體學說發展引起的哲學思考」(1988)、沈傑的「從內分泌系統發展看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無限發展」(1989)等。

又如姜兆候從醫學影像學研究臨床醫學的形象特徵,寫了一系列很有特色的文章。

《醫學與哲學》還發表了大量探討臨床思維和研究誤診原因的論文,都富有啟迪性。

 

中醫學是帶有自然哲學性質的醫學體系,從醫學與哲學的關係研究中醫理論與實踐的演化規律,始終是醫學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1956年《歷史研究》發表了任繼愈的「中國古代醫學與哲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這個問題,

《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劉長林,1983),則是一本有關這一問題研究的專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五十∼七十年代,曾就五行學說的評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多次論及它的存廢問題。

李今庸在《讀醫心得》(1982)中說,五行學說只適用於一定場合,對它的作用稍一誇大,

「就要陷入唯心主義」。艾鋼陽主編的《醫學論》(1986)則認為這一學說

「天才地反映了處於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人體的一般運動變化規律」。鄧平修、常青主編的《醫學方法概論》

認為五行學說存在機械論的傾向,此類取象是一種表淺的方法。

關於中醫的理論概念的研究目前正與中西醫比較研究結合起來,逐步向深化。

 

二、醫學社會學

 

醫學社會學在我國屬於新興學科,它開端於1981127日,在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醫學辯證法學術討論會,

由劉宗秀任組長,並在北京、哈爾濱等地相應設立了分組,同時確定了重點研究課題,提出了近期工作規劃。

 

19828月在黑龍江牡丹江市鏡泊湖召開了「近期工作規劃會議」。會上決定積極籌建中國醫學社會學研究中心;

加強情報資料工作;繼續辦好內部交流刊物並在《中國醫院管理》雜誌開設醫學社會學專欄。

1983826日受衛生部委託,在黑龍江省衛生管理幹部學院舉辦了首屆「全國醫學社會學講習班」,

應邀講課的有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王康,美國著名華裔社會學家林南、蔡文輝、蔡勇美及國內的劉宗秀、

陶乃煌、阮芳賦、徐維廉等學者。來自全國16個省、兩個自治區,三個直轄市的90多位學員參加了學習。

 

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醫學社會學教學、研究人員。

198481日,在北戴河召開了首次醫學社會學學術討論會,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恰港特教授及蔡勇美付教授應邀參加並在會上分別作了對藥物濫用問題,

差異行為醫學化,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城市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的關係學術演講。

 

198564日在哈爾濱舉辦了「現代醫學管理學講習班」,課程中很大部分是有關醫學社會學的。

美國社會學家林南教授作了「醫院作為社會組織及美國現代醫療保健機構的新發展」的報告,

恰港特則比較系統地講授了「醫學社會學」,我國學者阮芳賦對醫學社會學與社會醫學的區別及醫學與社會的關係進行了分析。

 

19868月社會學學者劉宗秀出席了第二屆亞洲地區健康與醫學社會學研討會,

並在會議上宣讀了題為「中國沿海十個開放城市衛生工作改革的社會學研究」的論文。

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參加國際性的醫學社會學會議。

 

在教學方面,隨著中國衛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陸續建立了一批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或專業,

也相應開設了醫學社會學課程。許多學校在醫療系、護理系等開設了醫學社會學的選修課。

《中國醫院管理》雜誌自19837月起連載《醫學社會學概論》十九講,作為刊授大學教材,這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社會學講義。

 

在研究工作方面黑龍江、北京、江蘇、南京、山西、陝西等地相繼建立了醫學社會學研究會,定期召開學術討論會、

開展專題研究、出版論文集,還定期出版了《醫學社會學通訊》以交流學術信息。在出版方面,《醫學與哲學》雜誌、

《中國醫院管理》(開設有專欄)、《中國社會醫學》、《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等雜誌,發表了大批醫學社會學的論文和譯文。

同時,19841986年出版的專著或編著有藍採風等著的《醫療社會學》、《中國醫院管理》雜誌社出版的

《醫學社會學概論》論文集。蔡建章主編的《醫學社會學》教材。

 

1986年後,該學科的發展又進入了新的階段,此階段的學術研究重點為:

第一,在已經對醫患關係研究的基礎上注重對商品經濟條件下醫患關係的研究,

強調病人的經濟和法律權利及對慢性病人心理行為和社會態度的研究;

第二注重對吸毒、性病及老年人、軍人等特殊社會群體醫療保健社會問題的研究;

第三對衛生及醫院文化的研究;

第四時衛生任制,醫療保健組織和制度的研究;

第五健康概念的研究等等。此階段出版的書藉有:1987年美國專家恰港特與劉宗秀合著的《醫學社會學》,

1989於郭繼志、李恩昌等人主編了《現代醫學社會學》、1991年由張一鳴主編的《社會醫學與醫學社會學》,

1992年由孫牧虹等編譯的美國F.D.沃林斯基所著的《健康社會學》。1993年由周浩禮等主編的《醫學社會學》。

 

三、醫學心理學

 

1949年至196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醫學心理學發展的初始階段。

在這一時期內,我國醫學界普遍學習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試圖用條件反射闡述病人的行為。

直至195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心理系與北京醫學院協作,

對神經衰弱病人開展了以心理治療為主的快速綜合治療,療效顯著。

後又推廣應用於某些心身疾病(高血壓病、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受到醫學界重視。

 

六十年代初期,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粟宗華教授等人倡導對精神病人進行「教育和再教育式的精神治療」,

鼓勵並引導病人接觸社會現實,參加生產勞動,結合行為反覆訓練,從而減少精神病人的病態行為,取得很好成績。

 

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使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都遭到嚴重摧殘,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被解散,

全國各地的醫學心理學研究被迫停頓以至倒退。

 

1976年後,我國醫學心理學復甦,

197812月在保定召開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和19796月在北京舉行的醫學心理學學術座談會,

標誌著我國醫學心理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7911月成立了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同年衛生部要求全國有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

1980年又通知全國各地醫學院校和中級衛生學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

19875月衛生部召開的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編審會議上,將醫學心理學列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

 

心理治療:近十年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心理治療工作,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較為普遍。

南京魯龍光繼承祖國醫學中"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的原則,以系統論、

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為基礎,提出了「疏導心理療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所創新。

 

北京鍾友彬吸收精神分析的合理部分,承認幼年期創傷體驗可成為成年後心理疾患的根源,

從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入手,要求病人以成年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心理問題,通過解釋使病人達到領悟,被稱為「中國式心理分析法」。

 

臨床心理評估:1978年後心理測驗工作恢復,1979年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驗組成立。

北京、上海、湖南各自修訂了Wechsler的三套智力測驗,

北京大學等單位修訂了中國比納-西蒙測驗(Binet-SimonIntelligence Scale)

 

1983年我國制訂了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MinnesotaMultiphasic PersonalityInventoryMMPI)的全國「常模」(Norm)

我國學者修訂了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制訂了成人和幼年適用的兩個全國年齡常模,

還編製了我國記憶量表,引進了神經心理學測驗如霍爾斯特德-里坦(HalsteadReitan)成套試驗等。

1980年後我國學者陸續引進了一批心理評定量表,開展了應用效度與信度研究,

為醫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客觀的觀測工具。

 

心身醫學和行為醫學:我國的心身醫學研究在1980年後興起,

1983年上海、吉林兩地發表了心身疾病的調查資料。上海報告中山、華山醫院門診1108例中,心身疾病為368例,佔33.2%

顯示上海心身疾病患病率已和西方國家相近,表明在綜合醫院中開展醫學心理服務的緊迫性。

在心身醫學研究方面,我國學者楊德森、張明園等修訂了「生活事件應激量表」,

 

北京大學心理系張伯源等編製了「A型行為類型問卷」,各地陸續出現了研究A型行為和冠心病,

高血壓病等心身疾病關係的報告以及應用艾森克個性問卷等量表觀察腦血管病、潰瘍病、癌、計劃生育手術中的心身關係。

陸續出版了一些心身醫學專著,全國成立了心身醫學學術組織。

19916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心身醫學研討會,標誌著我國心身醫學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時期。

近幾年來,隨著生物反饋和行為矯正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行為醫學研究逐漸為人們重視,

1990年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及生物反饋學會成立,1990年楊德森的《行為醫學》專著出版,19926月《中國行為醫學雜誌》創刊。

 

醫學心理諮詢和社區心理衛生:我國在1980年以後,各地陸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諮詢服務,

1983年廣州趙耕源等開展了綜合醫院心理諮詢。1987年初上海中山醫院創建心理門診,採取臨床醫師、

心理測驗員和心理護士結合組成「諮詢組」的形式,以認知行為技術為中心,應用多層次干預的方法,

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1980年後各地社區的心理衛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發展,對獨生子女的心理衛生、

兒童多動症和老年人的心理社會問題做了很多調查研究,為社區的心理衛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醫學教育學

 

1976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為了促進醫學教育研究工作的發展,上海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

華西醫科大學等校聯合發起,於19804月和19815月分別在武漢和成都召開了醫學教育學術討論會,在這兩次會議上,

不僅就1976年以來醫學教育研究,特別是中外醫學教育發展趨勢比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學術交流,

同時還就如何發展醫學教育科學,建立醫學教育研究學術團體進行了討論。

根據1981年成都會議期間20餘所醫學院校的聯合創議,經過兩年的準備,經中華醫學會批准,

198310月在西安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醫學教育學術大會,並成立了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學會,

選舉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馬旭教授任首屆會長。爾後,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了隸屬於醫學會的地方性醫學教育學會。

 

為適應醫學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在這一時期,經衛生部批准,先後在上海醫科大學(1978)、中國醫科大學(1980)

北京醫科大學(1981)、北京中醫學院(1984)和中山醫科大學(1984)建立了醫學教育研究所()

為適應醫學教育研究學術交流的需要,自1980年開始,除經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國外醫學教育》、

《醫學教育》、《中醫教育》、《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等五種全國性醫學教育學術刊物外,

還在省市和醫學院一級創辦了89種醫學教育刊物,從而為我國醫學教育研究工作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85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後,在全國的126年醫學院校中,

已有77所醫學院校成立了醫學教育研究所(),形成了由214名專職研究人員和699名兼職研究人員所組成的研究隊伍。

1985年開始,根據世界銀針衛生-1貸款項目官員的建議,在原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和北京中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了四個國家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

這些中心除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引進電子計算機等先進設備外,

還陸續向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醫學教育研究機構派出近20名醫學教育研修人員。

 

1989年以後,除醫學教育學會每年舉行學術大會以外,各不同教育領域也召開了一系列專題討論會。

在各專業領域教育科學研究深入發展的基礎上,經醫學教育學會批准,先後成立了九個三級學會性質的專門學組,

它們是:中等醫學教育學組(1988)、成人醫學教育學組(1988)、醫學檢驗教育學組(1988)、醫學研究生教育學組(1989)

醫學法學教育學組(1989)、醫學外語教育學組(1989)、專科醫學教育學組(1990)

醫學化學教育學組(1990)和繼續醫學教育學組(1990)。為加快高等醫學教育領域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批准,199112月在廣州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

199212月,在武漢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醫學教育科學分會。

 

與此同時,隨著醫學教育科學的發展,

醫學教育領域內的國際交流也從單向派往國外考察或研修向雙向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方面發展。

 

五、醫學文獻學

 

全國解放後,圖書館事業有了較快發展,情報事業也隨著情報機構的建立而初具規模。

在這一階段,國內的檢索工具期刊相繼創立,國外的檢索工具期刊也不斷引進。

為了提高醫學工作者查找和利用醫學文獻的能力,有些圖書館如南京醫學院圖書館、蘭州醫學院圖書館、

軍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等開始對讀者進行利用圖書館的教育,還編寫了各種小冊子,介紹查找文獻的方法,

使文獻檢索作為一門課程進入了萌芽狀態。但是在19601962年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和19661976年的十年動亂時期,

醫學文獻檢索教育處於停頓狀態。

 

七十年代後期,醫學教育和科研又走上正規道路。面對醫學文獻所具有的數量龐大、類型複雜、文種多樣、內容交叉、

更新期短、信息量大等特點,一些醫學圖書館為滿足醫學工作者對情報的迫切需求,以講座或學習班形式講授文獻檢索的知識。

1981年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檢課的教育任務。

 

198310月全國圖工委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文檢課研討會。19843月教育部發出(84)教高一字004號文件,

提出在高等學校開設文檢課的意見。在此期間,醫學院校圖書館也在為開設文檢課作好準備。

1982年由南京醫學院圖書館吳觀國館長牽頭,

組織全國9所醫學院校圖書館(後增至12)在文獻檢索方面具有系統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

編寫出我國第一本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教材。

 

1985年國家教委發出了教高-065號文件「關於改進和發展文獻檢索課教學的幾點意見」,

使文檢課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教材方面,由吳觀國主編的《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

經過兩次修改,已列為全國統編教材,於1988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許多院校還自編教材,不下幾十種。

在教學內容方面,增加了計算機檢索、光碟檢索以及文獻利用方面的知識。在教學組織與師資隊伍方面,據吳觀國調查,

 

1989年,在75所開課院校中,成立教研室的將近半數,共有教師352人,其中專職教師61人,兼職教師291人,

有高級職稱的89人。在學術交流方面,發表了許多有關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的論文,刊登在《醫學情報工作》

及有關圖書情報雜誌上;還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19877月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高校文檢課教學研討會,

這次會議對文檢課的改革與提高有重大意義;19894月華東地區高等醫藥院校召開了醫學文獻檢索經驗交流會;

同年9月中南地區高等醫藥院校召開了醫學文獻檢索教學會議;

19908月華北地區高等醫藥院校召開了醫學文獻檢索教學示範及研討會;

199010月召開了全國醫學文獻檢索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制訂了章程,選出19名理事組成第一屆理事會。

 

關於醫學文獻學課程,目前國內有4所建立醫學圖書情報系的醫學院校(白求恩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和湖南醫科大學)開設此課。編寫的教材有:《醫學文獻學》、《醫學文獻學概論》。

 

現代特種醫學 

 

一、康復醫學

 

1982年衛生部指定鞍山湯崗子、北京小湯山、廣東從化三個療養院試辦康復醫學中心,

此年石家莊河北省醫院建立康復醫學科,是為康復醫學機構建立的開始。

 

1984年出現了一個建立康復醫學機構的高潮。中山、同濟、南京、安徽、上海等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先後建立康復醫學科。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康復部建成開放。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於1984年籌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1987年建成,成為我國當時規模最大、技術及設施最現代化的康復醫學中心。

 

近年來衛生部著重抓綜合醫院中正規康復醫學科的建設。

198912月頒發的《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的附件中有《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設置規範》,

規定二級以上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指出該科為臨床科室,要與理療科分開設置,

並對康復醫學科的結構及設施提出基本要求。

 

19925月中國康復醫學會批准在南京召開全國性「綜合醫院建設康復醫學科研討會」,會議上交流了經驗,研討了建科方式,

還提出建科工作中應注意一面爭取領導支持,一方面要搞好自身建設;要處理好康復醫學科與醫院其他科室的關係,

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係,及吸收國外先進經驗與發展中國傳統康復醫療的關係。

 

19931月,衛生部又召集有關專家討論綜合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標準。結果進一步明確了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的概念,

提出康復醫學科、康復醫師和治療士的認可條件,康復科工作範圍及質量控制指標以及人員設置和主要設備設置的參考指標。

 

中國康復醫學研究會成立於1983年,1988年改名為中國康復醫學會。為全國性一級學會,首任理事長為衛生部副部長顧英奇。

1992年成立23個省市級分會,並有13個專題或專業委員會。該會參加了國際康復醫學會(IRMA)

並組團參加了1986年與1990年的第五、六次國際康復醫學學術會議。

陳仲武及卓大宏兩同志被聘為國際康復醫學會顧問及執行委員,

卓大宏同志並於19929月被康復國際(IR)推選為國際康復亞太地區醫學委員會主席。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復協會成立於1986年,1988年改名為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簡稱康復協會,理事長為汪石堅。

該會至1992年設有8個專題或專科康復研究會,會員6000餘人。歷年來在推動康復方面的研究和學術交流、

組織各方面專家為殘疾人辦實事,出版書刊、培訓康復人才及宣傳康復工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

 

中華醫學會於1985年在理療學會的基礎上建立了「物理康復學會」,其全稱為「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

中華醫學會的有些分科學會如神經精神科學會於1991年建立了神經康復學組,

說明康復醫學與其他醫學學科之間的交流滲透已達到一定的深度。

 

1984年中國康復醫學研究會編寫出版第一部大型參考書《康復醫學》起,至1992年自行編寫出版約15種,

其中較重要的有《中國康復醫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康復醫學》、《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實用康復醫學》等。

翻譯或編譯書籍十餘種,其中較重要的有Rusk的《康復醫學》、《克氏康復醫學》,日本的《康復技術全書》、

《康復醫學診療手冊》等。

 

我國政府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制定了一系列的立法和規章制度,

使康復醫學的發展有了法律基礎和可遵循的原則及具體指導,從而得到極大的促進,最重要的文件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在199012月公布,由國家主席簽署的重要立法。

2.《康復醫學事業八五規劃要點》衛生部、民政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於19917月聯合發布的5年工作規劃綱要,

目的在「力求在較短時期內使康復醫學工作能逐步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並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文件中對八五期間康復醫學事業的基本任務和具體目標以及政策和主要措施作了詳細規定。

 

3.《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是衛生部於198912月頒布的重要文件,目的在實現醫院正規化,

提高醫院素質及醫療服務質量。其附錄中有對各級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基本要求及原則性建議。

 

二、老年醫學

 

我國現代老年醫學工作起始於五十年代中期,195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先成立了老年醫學研究室,

同時北京醫院、武漢醫學院等開展了長壽調查,為起步階段付出了巨大貢獻。

而有組織的研究是1964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一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

制定了發展規劃,統一了標準,為我國現代老年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十年浩劫使我國老年醫學的研究停頓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重新開始,

在中南、東北、華東等地區的群眾性組織迅速發展,紛紛成立了老年醫學會及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先地方後中央的形式,

198110月在廣西桂林召開了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老年醫學學術會議,建立了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

1982年首次出版《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86年成立了全國老年醫學學會。

 

我國老年醫學研究現狀與進展:

 

老年基礎醫學的研究現狀與進展:於1985年在全國44市開展中國健康老年人體解剖測量正常參考值的研究,

包括身高、體重、指距、胸圍、腹圍、體表面積、皮下脂肪厚度、部分失牙均數、全口失牙(%)

還有中國老年人生理正常參考值測量的調查包括體檢血壓脈搏、實驗室測量血常規、血沉、血清蛋白、血糖、血脂、

肝腎功能及免疫功能等項目。衰老機制的探討包括微量元素與衰老的研究。

 

老年臨床醫學的研究現狀與進展老年常見病以心血管病、呼吸系、腫瘤、腦血管病及消化系病為多。

老年高血壓病的動態血壓觀察,高血壓的直立性低血壓反應、高血壓八年隨訪併發症以腦梗塞、腦出血為多,

老年高血壓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的研究。

老年冠心病並發無痛性心肌梗塞隨增齡而上升,血液流變學的研究為臨床抗凝治療提供依據。

呼吸系統以老慢支,阻塞性肺氣腫、呼吸衰竭為主要疾病。隨著B超及CT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

老年人肝囊腫及肝海綿狀血管瘤檢出率上升,老年人癌腫以肺癌、結腸癌、[胰腺癌]居多。

死因依次為呼吸、心血管、腫瘤、腦血管及膽道疾病為多。

 

老年預防醫學研究現狀人口老化的研究,

1983年成立中國老齡委員會。1990年全國老年人佔全國總人口8.59%,預測2025年將增至20%

1987年人口抽樣調查約3.6萬人次,對老年人性別、婚姻、生育、文化、家庭、經濟、就業、健康、營養、生活、

居住等作了定量分析。1987年全國抽樣調查,老年殘疾人數佔21.9%。近年並開展了老年心理學、老年康復學的研究。

何慧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口地圖集》,對我國老年人文化、職業、婚姻、長壽老人分布、疾病、運動、

教育等進行了分析,為開展我國老年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依據。

1984年以後,由一般健康調查轉入對常見病、危害嚴重病專題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三、運動醫學

 

我國運動醫學是在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

1957年各地體育學院與醫學院相繼成立了運動醫學教研室;

1958年國家體委建立了體育科學研究所,其中設有運動醫學研究室;

1959年北京醫學院運動醫學研究所成立,隨後一些地區也相繼建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所。

1978年中國運動醫學學會成立,並於1980年加入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多年來,我國體育科學學會曾派百餘名專家出國參加各種運動醫學學術活動。

 

1992年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在香港舉行運動醫學科學大會,我國派出由20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會議,並交流了學術論文。

1993年國際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又舉辦了「第二屆北京國際運動醫學學術報告會」,

大會邀請了我國12位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人。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51人出席了會議。

大家讚揚我國新人輩出,尤其對一大批研究生的論文報告,報以極大的興趣。

 

除國家一級水平的運動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部分省市級的運動醫學研究項目與科研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如青海省體育科學會運動醫學學會成員參與組織高原訓練的研究成果,為高原訓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該成果在廣島亞科會報告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為推動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際奧委會規定:「某些基於藥理作用能使身體機能超常提高的藥物,儘管這些藥物是治療所必需的,

也應看作是興奮劑,在比賽中嚴格禁用」。我國堅決反對使用興奮劑。近年來建立了興奮劑檢測中心,

其檢測能力達國際一流水平,因而被國際興奮劑檢測中心聘為檢測參與國之一。

 

為了反映我國運動醫學界研究水平與特色,國家體育科學會主辦的《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為了有利於對外交流,

論文摘要及文內圖表均實行中英文對照,在內容上除反映用現代醫學的方法與手段研究的成果外,

還增加了中醫藥欄,刊載了運用傳統醫學及中西醫結合的理論與方法,

研究運動訓練和身體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醫學問題的論文,倍受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隨著運動醫學的發展,培養本專業人才已成為體育院校和體科所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

從五十年代起,北京、成都、上海、西安、武漢、瀋陽等體育學院、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

成都體院運動醫學系、上海體院康復醫學系、北京體育大學生物系等,

相繼培養了不同層次水平的運動醫學專門人才,大大促進了我國運動醫學事業的發展。

 

四、法醫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47年中,法醫學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6),迎來了我國法醫學事業的第一次發展。

1950年,衛生部發布了《解剖屍體規則》准許法醫屍體剖驗。衛生部成立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設有法醫學組。

1951年衛生部委託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由林幾、陳康頤教授主持開辦第一屆法醫師資進修班,

為各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法醫必修課培養第一批師資。

1950年衛生部召開教學大綱審定會議,陳康頤、陳東啟教授及汪繼祖副教授等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法醫學必修課教學大綱。

同年,中國醫科大學在陳東啟教授領導下,著手翻譯蘇聯波沈夫著《法醫學》,於1956年出版,

由衛生部指定做為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

1955年衛生部又指定中國醫科大學,由陳東啟教授主持開辦第二屆法醫師資進修班;

同時委託軍事醫學科學院孔祿卿和陳康頤教授培養我國第一批法醫學研究生。

1956年,軍事醫學科院法醫學等調整到第二軍醫大學後,在培養研究生同時,開辦了法醫師資培訓工作。

 

第二階段(19771990)19797月,《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頒布

為我國法醫學的第二次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同年9月,衛生部重新發布試行《解剖屍體規則》。

19805月,公安部發布《刑事案鑒定規則》,規定了屍體和物證檢驗的程序,鑒定的要求以及出庭作證等內容。

 

為了適應培訓法醫人才及實際檢案的需要,19803月西安學院為公安系統首先舉辦法醫進修班。

中國醫科大學、中山醫學院、四川醫學院、西安醫學院開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

 

1980314日,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學會組織——瀋陽法醫學會,並出版了刊物《法醫通訊》。

 

為了適應培訓法醫人才及法醫學工作的需要,

由郭景元教授主編,賈靜濤、祝永鎮、胡炳蔚、吳永駿、黃光明等著名教授編寫了《實用法醫學》(1980)

1982年他們再度合作,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法醫學》分卷;鄭鍾璇、李體祥、李謙宜等主編了高等學校法學系列教材《法醫學》(1982)

 

19831026日,教育部聯合公安部、司法部、衛生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太原召開了

「全國高等法醫專業教育座談會」。會後,四部兩院簽了這次座談會的紀要:

「關於加強我國高等法醫學專業教育的初步意見」。指出我國高等法醫專業教育現存的主要問題,

並提出加強法醫學科建設,改善辦學物質條件,編寫專業教材和增加法醫必修課等重要措施。

 

接著教育部向各醫學院校發出增設法醫學必修課的決定,並於19843月確定成立「全國法醫學專業教學教材工作協作組」,

做為教育部領導下的全國性教學組織,其下設有法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

同年7月,衛生部與教育部決定在衛生部所屬的各所院校設立法醫學專業,建立法醫學等。

 

19853月中國醫科大學、西安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法醫系宣告成立。

1986年華西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也相繼成立法醫學系,上海醫科大學成立法醫學系籌備組,

每年招收法醫專業學生。華西、西安、同濟、中山相繼建法醫教學大樓。

 

19854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將「全國法醫學專業教學教材工作協作組」更名為「全國法醫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

由李福海任主任。並於同年11月在洛陽召開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確定在三年內編寫出版8種法醫學專業教材:

法醫學概論、法醫病理學、臨床法醫學、法醫毒物分析、法醫毒理學和刑事科學技術已經出版(第一版)

其中法醫物理學、法醫精神病學至今未出版(1996)

 

19851027日中國法醫學會在洛陽召開了成立大會,同時召開第二屆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由李伯齡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19857月,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主辦的《法醫學》雜誌,由鄭鍾璇任主編。

該所同時出版有《國外法醫學》雜誌,介紹國外法醫學動態。

 

19869月中國法醫學會主辦《中國法醫學》雜誌創刊,由吳永駿擔任主編。

 

19868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山醫科大學和中國醫科大學為首批法醫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

祝永鎮、賈靜濤教授為博士生指導教師。

 

19875月,在反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國家教委確定法醫學屬於醫學中的第六門類,其中設兩個專業:

法醫學專業和法醫物證專業,至今法醫物證專業仍沒有招生。

 

1985119日∼212日由國家教委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對美國的法醫學教育與檢案制度進行了實地考察,

開創了法醫學界對外交流的先河。

 

19871990年在第二發展時期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法醫學的研究工作蓬勃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

增強法醫鑒定手段奠定了基礎。

 

第三階段(1990年∼現在)經過兩次大的發展,公、檢、法的法醫隊伍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全國法醫學專業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

 

19949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和衛生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全國公安機關法醫教育培訓的意見》,

9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政治部公政治[1994165號《公安機關法醫教育培訓座談會紀要》,

會議回顧近十年來法醫專業教育的發展情況,對法醫隊伍建設和法醫教育培訓問題進一步取得了共識,

會議研究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法醫教育培訓和法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199510月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確定了法醫學專業課程重新設置和更名,法醫學概論、法醫病理學、法醫生物學、

法醫學毒理學、法醫臨床學、法醫毒物分析、法醫人類學、法學、刑事偵察技術和法醫精神病學10門課程。

任命了第二屆法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主任。

 

19962月國家教委、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批准,西安醫科大學開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醫學專業本科段,

公安部政治部、最高人民法院教育廳、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局分別向全國公檢法系統通知招生,

首批150名在職法醫入學2年,13個課程合格,頒發本科文憑和給予醫學學士學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