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佈圖  黑龍江   長白山  長江   珠江  雅魯藏布江  官話   怒江  洛陽 )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

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

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基本資訊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

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于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

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

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界於北緯32°42°,東經96°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里,

黃河全長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內石山區占29%,黃土和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  

黃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

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

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彙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

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

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

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穀面積占4050%

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

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

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佈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

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

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

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

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

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

奔騰于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

它流經9個省;區,彙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

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九曲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

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

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游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游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佈。

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大鯉魚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

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

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

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

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

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

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 

 

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

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

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

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西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

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

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畫。

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余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

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

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

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

上游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占全黃河總量的51.3%

上游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

徑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來沙量只占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

 

上游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

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紮陵湖、鄂陵湖到瑪多,

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 

 

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

產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

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

間或有幾段峽谷。 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發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穀相間的形勢:

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葉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穀。

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

水流湍急。 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

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青銅峽水利樞紐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

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

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

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淩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

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

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游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

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

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

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

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

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原,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

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

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

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

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

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係,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

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

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

下游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

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

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余千米。

歷史上,下游河段決口氾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

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淩汛。

淩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

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

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淨造陸地2531平方公里。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裡,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全靠大堤約束,

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裡,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裡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

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樑、

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相關資料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

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

和出現於西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佈黃河流域。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

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

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字,

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

的濁流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 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

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 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

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

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

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佈著大片原始森林。

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六、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

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裡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裡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裡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

伐木叮叮,鳥鳴嚶嚶。  

八、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

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 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

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

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九、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

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卷起。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

及支流渭河河段, 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

像地毯一樣卷起, 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

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

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

還是在197776日。此次揭河底758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40分,

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

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湧而下。

7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

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