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話

 

黑龍江   長白山  黃河  長江   珠江 

雅魯藏布江  怒江   洛陽

 

中國北方方言區分佈官話,又稱北方方言,

是漢語的一個分支。

現代的國語、普通話,

也就是由官話演變而來。

現代標準漢語(即臺灣的國語、

 

現在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馬新地區的華語)

即以官話中的北京話語音為基礎。

官話是漢語諸方言中分佈最廣、

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

 

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

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

南方的四川中部、東部、 重慶西部、

東部、北部,廣西北部、雲南北部、

貴州北部、東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

 

江西沿江地區、 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作為母語使用。

 

概述  

官話,或稱官話方言、北方話等:

指華北、東北及西北地方、湖北大部、四川、

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

江西沿江地區、安徽、江蘇大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

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分佈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

西北官話分佈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話為代表,

西南官話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

江淮官話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江淮話的代表。

 

上古時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分化成為中古漢語語音。

而現代“官話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時期。官話在形成之後,在南北方分別發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

為以後中國各代的官方語言,北方官話至今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

使用這一方言的人占中國人口的70%   

 

官話需要指出的是,“官話方言”,過去曾經稱為“北方方言”,並不局限於中國北方。

相反,中國西南地區和江淮地區的南方方言也屬於官話方言。

   

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

現在只剩下“-n-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

官話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

因此,官話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簡介  

官話(Mandarin)意思是某地方的主語,是漢語中分佈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支。

中國約官話分佈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

官話在中國北方地區、南方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

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作為母語使用。官話,過去學界又稱北方方言.   

 

通行區:母語使用者分佈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和南方約一半的地區;其它華人地區有相當多數人口以其為第二語言。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1,是漢語的一個分支.  2,現代的國語、普通話,也就是由官話演變而來。

現代標準漢語(即民國的國語、現在大陸的普通話)以官話中的北方話為基礎。   

3,普通話的舊稱。  4,作為漢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的北方話也統稱為官話。  5,官腔。

 

特徵 

官話內部一致性比較大,除了南方地區的部分官話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彼此通話。   

官話分佈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

 

韻母方面  

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消失,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

其中古音裡的-m尾已經與-n尾合併,如“南”,古代是-m尾的,但是普通話現在已經讀nan了,收-n尾。

古代的-ng尾在普通話裡仍讀-ng尾。

但是江淮官話、西南官話、中原官話和西北官話小部分已經不區分-n-ng了。

中古的雙母音在華北諸官話裡仍讀雙母音。但是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單母音較多。

 

聲調方面  

聲調類型少,大部分地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除了河南黃河以南部分地區,山東一小部分,江淮官話官話分佈全部,

西南官話岷江小片之外,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官話大部分地區內都消失了。

 

這裡的入聲消失並非指古代的入聲字就不用了,而是古代的入聲字讀成了其他聲調。

如:一、六,都是入聲字,但是在普通話裡一讀陰平,六讀去聲。古入聲字在各官話裡讀什麼調也不同。

江淮官話仍然保留入聲,而普通話裡入聲字歸到四聲裡去了,在中原官話裡歸入陰平和陽平,在西南官話裡一律讀陽平。

 

聲母方面  

許多地區把中古的知系字(知、徹、澄三母)、章系字(章、昌、船、審、禪五母)、

莊系二等字(莊、初、床、生、俟五母)讀成了舌尖後音(或類似英語的舌葉音),

即翹舌音。但是各官話哪些字讀平捲舌又不盡相同。

 

基本上,中古精細字都讀平舌音,知組三等、章組三等都讀翹舌音。而莊組三等字、知細二等字分歧較大。

(北京話中,莊組三等字、知細二等字仍讀捲舌,但是這裡面有很多字受其他方言影響讀平舌,或平卷兩讀。

如:擇有ze,zhai,色有se,shai二讀)。   

 

中古的全濁音基本都讀同部位是清輔音,塞音塞擦音逢平聲讀送氣清音,逢仄聲讀不送氣清音。

但是也有少部分地區如陝西小部分地區、江蘇東南部江淮官話不論平仄都讀送氣清音。   

官話日母讀捲舌的r(多),或者零聲母(少)。

日母止攝三等字讀捲舌單母音er或雙母音ar。大部分地區有兒化尾碼。   

由於止攝、遇攝以及入聲字的大規模合併,使得北方方言在某些韻中同音字特別多。

主要集中在韻母“i”“u”上,讀bi,li,ji,qi,xi,zhi,chi,shi.yi,wu,yu 這些韻母的同音字最多。

 

歷史  

官話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標準話演變而來,由於北方漢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話方言,而非官話方言漢族人口主要分佈在

南方或者說東南一帶等原因,過去有人稱整個官話方言為北方方言,實際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

人口都分佈在南方。並且,作為中國標準語的官話,東晉南北朝以來分為南北兩支,   

 

官話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北方官話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南方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官話”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雅音、通語、正音,明清稱為官話,

清代又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改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分區史  

歷史上對官話的分區方法多種多樣,以下是簡短的分區史:   

官話分區史   

1900  章太炎 官話區與非官話區被揉混,且沒有任何一種漢語分支被命名為官話第一次對漢語進行分區,

               官話區的共同特點沒得到體現   

1934  趙元任等 華北官話、華南官話官話”一詞首次用於漢語分區;包含現在的晉語、湘語、贛語   

1937-1948 北方官話、上江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 湘贛語區被劃出,官話區的範圍與已與現在的官話、

                晉語區的範圍相當接近。 

1955-1981 被並為一區;一度改名為北方話/北方方言;內部分區方式有多種,有一種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

                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官話作為漢語的一個分支的觀點從此深入人心;北方話/北方方言等另名亦開始流傳;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 東北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晉語首次被劃出官話;

已成為方言學界事實上的分類標準(方言學界以外,舊分區方式仍有所提及)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的方言學的專業書籍、期刊,都採取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分區法(下稱“八區法”)

進行對官話進行歸類,八區法事實上已成為學界的分區標準。

 

八區法成為學界標準,語言學價值比過去的方法有了質的進步是一個原因,為權威部門所發佈則是另一個原因。

中國語言地圖集是由中國大陸方言學界的權威部門制定並發佈的,有相當高的權威性,

在方言學界書籍期刊的出版和歸類上也有強制作用。   

 

對於八區法,一些學者也有一定異議,異議的涉及範圍,小至某鄉某縣語言的分類,大至晉語/江淮官話的歸屬。

不過,雖然有異議,也會在先介紹“八區法”的前提下再對“八區法”提出批評。

 

區  

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分別以北京話、綿陽話、西安話、揚州話為代表。

華北官話、西北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北方的東部和西部,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南方除吳、贛、湘、粵、

閩、客家等方言區以外廣大地區的西部和東部。   

 

東北官話 北京官話 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江淮官話 西南官話   

東北官話 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派入上聲較多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 瀋陽、長春、

哈爾濱、延吉、佳木斯   

 

北京官話 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北京官話:又稱華北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

分佈於北京(含郊縣),河北北部,遼寧、新疆、內蒙古部分地區,共計北京市轄區與32個縣市,

分為京師、懷承、朝峰、石克四片(其中石克片有爭議)。使用人口1500萬左右。儘管北京官話的名字含“北京”二字,

但它的主要分佈不在北京, 而在原“熱河省”境內,承德、赤峰、朝陽都是原熱河省的城市。

這就決定了北京官話裡的大多數分支的語音特點與北京話有一定的區別   

 

冀魯官話 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去 天津、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北京、山西部分地區 天津、保定、濟南、滄州   

膠遼官話 三聲三調或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遼寧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半島 青島、煙臺、大連   

 

中原官話 三聲三調或四調,古入聲派入平聲、中原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它分佈于河南、陝西關中、山東南部為中心

覆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共390個縣市,

分為鄭曹、蔡魯、洛徐、信蚌、汾河、關中、秦隴、隴中、新疆南疆等九片。   

 

蘭銀官話:分為四片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新疆北疆

   

西南官話 三聲四調或五調,古入聲一般派入陽平,有些地區仍為入聲..  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廣西、

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 昆明、貴陽、成都、重慶、恩施、宜昌、荊州、武漢、常德、桂林、柳州、河池、來賓   

 

江淮官話 四聲五調,古入聲一般仍為入聲.  湖北、安徽、江蘇三省長江以北沿江地帶,江西、浙江部分地區 黃岡、

孝感、合肥、揚州、南京、鎮江、九江   

 

中國語言地圖集對官話分區的基本標準是調類,具體的說,是古清音聲母入聲字的演變狀況。

這是歷史上首次將官話分區標準確切總結為語言學特徵,過去的分區法則基於行政區劃,

以致于各區官話的共同特點難以總結。 

此外,八區法”在制定過程中,對官話區的每個縣份,都調查到一個以上的代表點,

提供語言學資料的詳實度比過去有質的飛躍。

 

爭議  

對官話最常見的爭論如下:   

關於官話是方言還是語言的問題存在爭議,其中認為它是一種方言的人常稱其為“官話方言”。

晉語和江淮官話的獨立問題。

 

變遷  

中國歷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不同時期“普通話”的定義。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同時因政權的變遷、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不斷變化。

現代國語是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隨時代演化而來。   

 

1、先秦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

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時期標準語的前身。   

週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說到雅言的起源,據專家稱,周代文字學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

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2、秦漢   

秦時代的標準語已無可考,而語法體系,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來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語法已經成型了。

這種語法體系,也成為後來“官話”的語法體系。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揚雄著書《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   

 

3、兩晉與南北朝   

(這個時期的標準語稱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漢音等。

現代漢語諸方言的語音,以及日語、韓語、越南語的漢字讀音,都是源自中古標準音的。

按對中古標準音入聲字的繼承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是漢語方言分類的重要方法之一。)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

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4、隋唐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5、宋元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為標準音,

稱為“天下通語”。   

 

6、明清   

明、清時期國語稱為“官話”。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

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

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

而南京官話則通行于整個明朝。   

 

清初名義上以滿語為國語,隨後漢語官話成為國語。

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

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

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

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

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