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分佈圖  黑龍江   長白山  黃河  長江   珠江 

官話   怒江   雅魯藏布江  洛陽牡丹

 

洛陽龍門石窟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

黃河南岸,由周公營建,建於西元前12世紀,

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

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中文名稱: 洛陽

 外文名稱: Luoyang (舊譯Loyang)  

別名: 牡丹城

 

自然地理  

洛浦遠眺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

地處東經111.8’112.59’北緯33.35' 35.05'間。

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

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

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洛陽地理條件優越。

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雨林氣候,

四季分明, 氣候宜人。

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

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複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鬱山、

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境內河渠密佈,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

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

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所以“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民族概況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總人口洛陽人口657萬人(2009)

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2%

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古都歷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

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

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

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

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

 

《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

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裡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裡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

定名為“二裡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

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裡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

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

 

 

二、商都西毫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

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

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

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西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鄏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毫。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莊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

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

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商朝曾兩次都西亳。

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西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10帝。

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西元前1310年至西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九帝王。

商朝兩次都西亳,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

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東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

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西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

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

 

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

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

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西周都鎬京,今西安市),到了成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

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複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

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

 

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

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

繼續鎮守在這裡。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

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10帝王。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但是法定的國都是鎬京,洛陽只作為陪都存在。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

《詩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西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

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西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

 

五、東漢都洛陽

西元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

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

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從西元25年劉秀始創,至西元220年獻帝滅,經歷了196 年。

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

 

七、曹魏都洛陽  

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

挾天子以令諸侯。西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西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

西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

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

史稱曹魏。曹魏從西元220年至西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西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曹奐讓位,

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西晉統一三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

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后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寵。

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西元494(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汙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

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的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十、隋朝建東都  

西元604年,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末,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

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

西元605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總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

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

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

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

 

 

十一、唐末移都洛陽  

西元618年,李淵建唐,定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

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西元657)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

安史之亂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

西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西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

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唐朝時期,洛陽作為唐朝的陪都。哀宗在此都兩年後唐亡。

 

十二、武周都洛陽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后。

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后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后為“二聖”。

天授元年(西元690)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

神龍元年(西元705)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

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15年。 

 

十三、 後樑遷都洛陽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

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後樑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樑,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

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十五、後晉都洛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

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三十一個朝代】   

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帝嚳、夏、商、西周、東周、戰國韓、秦末河南王、西漢、更始、東漢、曹魏、

西晉、北魏、隋、李魏、鄭、唐、武周、燕、後樑、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

同時加上新莽、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八個陪都政權,

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無論從建都的朝代,或者是從政權的數量,

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注釋:   

1.西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

《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

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

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洛陽八景

  

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這裡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

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中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

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裡,

聽之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餘斤,鐘聲特別洪亮。

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

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

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白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裡處的金穀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

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穀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

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裡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

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

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

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

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於花間;

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穀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

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

孟津新莊村附近古塚林立,這就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

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農曆九月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

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勝地。

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嫋嫋,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

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天津曉月

天津橋,在洛陽橋東100米處,古時用鐵索連起無數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橋。建于隋煬帝大鄴元年(西元605年),

後來,被隋末農民起義軍燒掉。到唐代,才改建為石橋。

其時,隋唐城周圍五十餘裡,人口百余萬。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天津橋橫跨其上,北與皇城的南門、端門相應,

南與長達“七裡一百三十步”“街寬百步”的定鼎門大街相接,為都城南北之通衢。

每當淩晨時分,曉月還掛在天空,天津橋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車馬如流了,無怪乎唐代詩人劉希夷寫道

“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

“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

可惜自宋以後,歷經五百餘年的戰火,天津橋被破壞了。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

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

更是充滿詩情畫意。數千年來,洛濱景色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留連忘返。

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

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

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平泉朝遊

在洛陽城南30裡,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梁家屯村。

這裡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湧,清溪縈回,這就是唐武帝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之所在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

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

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鳴煙柳,燕剪碧浪,

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于晉時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園。

隋唐時代這裡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嫋嫋上升,猶如濛濛煙雨,紛紛揚揚,

這就是人們讚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自然風光  

洛陽位於豫西山區,東臨嵩嶽,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複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

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北25公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70平方裡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嶺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

 

80公理有中嶽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

南部和西部50160公里範圍內,分佈有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

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遊度假區等景點。

 這些勝景密佈且景景相連的自然景觀,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穀狹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壯,融雄峻、

奇險、秀麗於一爐,集豪野剛陽、明秀陰柔為一體,兼具南北自然風光之神韻。

隨著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區旅遊快速通道的建設,

這些久違人間的于生麗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天子駕六天子駕六

200210月,洛陽市建設城市中心廣場時,在1.6萬平方米的範圍內考古發現了驚世的東周時期車馬坑遺跡,

先後共發掘出18座車馬坑,其中一座長42米、寬7.2米。因從裡面清理出一處6匹馬駕一車的遺跡,

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舉世矚目。  

 

 

花果山

位於河南省宜陽縣西南部,是西遊神話小說的創作原型,

花果山在古代的書中,與江西廬山、湖北武當山、河南少室山等並稱72福地。   

 

關林

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一處宮殿式建築群。此處古柏成林,隆塚豐碑,氣派巍巍。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洛陽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雲山2006年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

景區內層巒疊嶂,險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頂,是中原地區日出雲海的最佳觀賞點。   

 

雞冠洞

位於欒川城西雞冠山內,屬喀斯特地貌,最早發現於清乾隆年間,是中原一大奇觀,號稱“北國第一洞”。   

 

風穴寺

位於汝州東北群山環抱之山谷中。建築風格奇特,無中軸線,隨山就勢,步步升高。

始建于五代後漢,金代重建,明、清重修,造型古樸雄偉。   

 

洛陽龍潭大峽谷

位於洛陽市新安縣北部。於2006818日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的驗收,

被庫穆博士評價為“世界上最美的峽谷”;918日被正式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11月入選“洛陽市新八大景”。   

 

漢光武帝陵

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年)的陵園,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

孟津白鶴鄉,是東漢第一代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分陵園、光武祠兩部分,總占地6.6萬平方米始建於西元50年,

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園區總面積2835畝,是國內首家遺址公園。園內分三水園區、精品園區、園林生產區和綜合服務區。

精心設計建設木蘭瓊花園、萬柳園等28個專類園,初選植物種類1500多種,總綠地面積近130萬平方米,

水域面積18萬平方米。   

 

西苑公園

位於澗西區南昌路,建在隋代皇家苑林"西苑"的舊址上,占地200畝。園內按植物種類分類種植,相互交錯,還有牡丹、

月季、竹類等專類庭園及牡丹島、櫻花洲等。時逢春夏,樹花並茂, 相映成趣。

園內大型仿古建築植物展覽館總面積3900平方米,按不同種類分9個展室。目前全園共有各類植物1500多個品種。

植物園湖光山色,樓臺水榭、假山疊石、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風景秀麗。   

 

牡丹公園

 

位於澗西區牡丹路,以專植牡丹而得名,

占地95畝。園內現有牡丹200多個品種,

7000餘株。

 

尤以姚黃、魏紫、豆綠等品種最為名貴。

此外園內還植有近百種芍藥、月季等其它花木。

 

公園內樓臺水榭,風光旖旎,牡丹山上花木蔥蘢,

人工湖內碧波鱗鱗,遊人在此泛舟蕩槳,興趣盎然,

無不盛讚洛陽牡丹甲天下,

劉禹錫有詩雲: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生動準確地描述了這一景象。   

 

 

千唐志齋

位於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的新安縣鐵門鎮,是我國唐代墓誌最集中的收藏地。

藏有歷代書畫大家鄭板橋、董其昌、米芾、王鐸及近人吳昌碩、于右任、康有為等所作書畫石刻,皆為罕見藝術珍品。   

 

白園

坐落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修建的。

園內建築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是遊覽的好去處。

洛陽市花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名園代出,別饒幽趣,國色天香,豔冠群芳。

西周至北宋,洛陽園囿,數天生麗質白牡丹以百計,或鳳閣龍樓,上連霄漢;或剔透玲瓏,姹紫嫣紅。

歷代文人騷客,潑墨古刹,揮毫岩壁,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豔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

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範。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

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后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豔。

長安牡丹燒完了只剩下洛陽。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

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將牡丹定為市花。

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甚豐,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複色等9大色系,

1983年起,洛陽人以花為媒,成功舉辦了28屆洛陽牡丹花會(2010年),

28屆牡丹花會已於201041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隆重開幕。

洛陽牡丹 ( 請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