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介紹

 鹼金屬     鹼土金屬   鑭系元素     錒系元素     過渡金屬     主族金屬     類金屬     非金屬     鹵素     稀有氣體     碳族元素

1.鹼金屬

鹼金屬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屬一族的八個金屬元素:鋰、鈉、鉀、銣、銫、鍅、UueUhe

根據IUPAC最新的規定,鹼金屬屬於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族元素。

鹼金屬均有一個屬於s軌域的最外層電子,因此這一族屬於元素周期表的s區。

鹼金屬的化學性質顯示出十分明顯的同系行為,是元素周期性 的最好例子。

(H)在名義上屬於第1族,但顯現的化學性質和鹼金屬相差甚遠,因此通常不被認為是鹼金屬。

 

鹼金屬有很多相似的性質;都是銀白色的金屬、密度小、熔點和沸點都比較低、標準狀況下有很高的反應活性。

它們易失去價電子形成帶+1電荷的陽離子。它們質地軟,可以用刀切開,露出銀白色的切面;

由於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切面很快便失去光澤。

由於鹼金屬化學性質都很活潑,一般將它們放在礦物油中或封在稀有氣體中保存,以防止與空氣或水發生反應。

在自然界中,鹼金屬只在鹽中發現,從不以單質形式存在。

鹼金屬都能和水發生激烈的反應,生成強鹼性的氫氧化物,並隨相對原子質量增大反應能力越強。

 

所有已發現的鹼金屬均存在於自然界中。按照化學元素豐度順序,豐度最高的是鈉,其次是鉀,接下來是鋰、銣、銫,最後是鍅。

鍅的放射性很強,因此只能作為天然衰變鏈的產物,在自然界中痕量存在。

已有實驗試圖合成可能的第七個鹼金屬Uue,但截至目前均以失敗告終。

此外,由於相對論效應會極大影響包括Uue在內的超重元素的性質,因此Uue可能不是鹼金屬;

即使它真的是鹼金屬,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也會和其它六個鹼金屬有較大差異。

 

大多數鹼金屬有多種用途。銣或銫的原子鐘是純鹼金屬最著名的應用之一,其中以銫原子鐘最為精準。

鈉化合物較為常見的一種用途是製作鈉燈,一種高效光源。

人類對食鹽(氯化鈉)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鈉和鉀是生物體中的電解質,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屬於膳食礦物質。

儘管其它鹼金屬並非膳食礦物質,它們同樣會對身體產生或有益或有害的影響。

 

2.鹼土金屬

鹼土金屬指的是元素週期表上第 2 族(ⅡA族)的八個金屬元素,包括鈹、鎂、鈣、鍶、鋇 和放射性元素鐳、UbnUsn

鹼土金屬都是銀白色的,比較軟的金屬,密度比較小。鹼土金屬在化合物中是以+2的氧化態存在。

鹼土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變為陽離子時,最外層一般是8個電子,但鈹離子最外層只有2個電子。

鹼土金屬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製成許多合金、如鎂鋁合金。

鹼土金屬都是活潑金屬。

 

3.鑭系元素

鑭系元素是第57號元素鑭到71號元素鑥15種元素的統稱。

鑭系元素的外層和次外層的電子構型基本相同,電子逐一填充到4f軌道上。

鑭系元素也屬於過渡元素,只是鑭系元素新增加的電子大都填入了從外側數第三個電子層(即4f電子層)中,

所以鑭系元素又可以稱為4f系。

為了區別於元素周期表中的d區過渡元素,故又將鑭系元素(及錒系元素)稱為內過渡元素。

由於鑭系元素都是金屬,所以又可以和錒系元素統稱為f區金屬。鑭系元素用符號Ln表示。

 

所有鑭系元素既能生成化學性質類似的三價化合物,個別鑭系元素也能生成比較穩定或不很穩定的四價或二價化合物,

所以15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並不完全相似,在光學、電磁學等物理性質也有較大的差別。

鑭系元素原子基態的電子構型是4f0~145d0~16s2

 

爭論

鑥(Lu)是否屬於鑭系元素有爭論。最近的色譜分析顯示,鑥和鐒應屬於IIIB族,而非鑭系和錒系。

但為了方便敘述,現今仍習慣將其與鑭系合稱。參見錒系元素中關於鐒的地位的爭論。

氧化態

鑭系元素在固態、水溶液中或其他溶劑中的特徵氧化態是+3

由於鑭系元素在氣態時,失去兩個6s電子和一個5d電子或失去兩個6s電子和一個4f電子所需的電離能比較低,

所以一般能形成穩定的+3氧化態。除+3特徵氧化態外,鑭系元素還存在著一些不常見的氧化態。

例如:鈰、鐠、釹、鋱、鏑存在+4氧化態,原因是它們的4f層保持或接近全空、半滿或全充滿的狀態比較穩定,

但只有+4氧化態的鈰能存在於溶液中,它是很強的氧化劑。

同理,鈰、釹、釤、銪、銩、鐿還存在+2氧化態。

 

4.錒系元素

錒系元素以第Ⅲ族副族元素錒為首的一系列元素,是原子序數第89元素錒到第103元素鐒,共15種放射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佔有一個特殊位置。

錒系元素的名稱是因為3族元素錒,有時也會符號An表示錒系元素。

錒系元素絕大部份是f區元素,最高能量的電子是在5f電子層,錒系元素只有鐒是d區元素。

鑭系元素中大部份也一様是f區元素,不過相較起來,錒系元素的化合價有較多的變化。

 

錒系元素原子基態的電子構型是5f0~146d0~17s2,這些元素的核外電子分為7層,

最外層都是2個電子,次外層多數為8個電子(個別為910個電子),從鏷到鍩電子填入第5層,使第5層電子數從18個增加到32個。

1789年德國馬丁·克拉普羅特從瀝青鈾礦中發現了鈾,它是被人們認識的第一個錒系元素。

其後陸續發現了錒、釷和鏷。鈾以後的元素都是在1940年後用人工核反應合成的,稱為人工合成元素。

 

爭論

鐒(Lr)是否屬於錒系元素有爭論。最近的色譜分析顯示,鐒應屬於IIIB族,而非錒系。但為了方便敘述,現今仍習慣將其與錒系合稱。

 

5.過渡金屬

過渡元素(英語:Transition element)是指元素周期表中d區的一系列金屬元素,又稱過渡金屬(英語:Transition metal)。

一般來說,這一區域包括312一共十個族的元素,但不包括f區的內過渡元素。

「過渡元素」這一名詞首先由門捷列夫提出,用於指代8910三族元素。

他認為從鹼金屬到錳族是一個「周期」,銅族到鹵素又是一個,那麼夾在兩個周期之間的元素就一定有過渡的性質。

這個詞雖然還在使用,但已失去了原意。

過渡金屬元素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過渡系,第456周期的元素分別屬於第一、二、三過渡系。

 

性質

過渡金屬由於具有未充滿的價層d軌道,所以有人將鋅、鎘、汞排除在過渡金屬之外,

因它們有充滿的價層d軌道(10個電子在d軌道上)

過渡金屬基於十八電子規則,性質與其他元素有明顯差別。

 

由於這一區很多元素的電子構型中都有不少單電子(錳這一族尤為突出,d5構型),較容易失去,所以這些金屬都有可變價態,

有的(如鐵)還有多種穩定存在的金屬離子。

過渡金屬最高可以顯+7(錳)、+8(鋨)氧化態,前者由於單電子的存在,後者由於能級太高,價電子結合的較為鬆散。

高氧化態存在於金屬的酸根或醯基中(如:VO43釩酸根,VO22+釩醯基)。

 

對於第一過渡系,高氧化態經常是強氧化劑,並且它們都能形成有還原性的二價金屬離子。

對於二、三過渡系,由於原子半徑大、價電子能量高的原因,低氧化態很難形成,其高氧化態也沒有氧化性。

同一族的二、三過渡系元素具有相仿的原子半徑和相同的性質,這是由於鑭系收縮造成的。

 

由於空的d軌道的存在,過渡金屬很容易形成配合物。

金屬元素採用雜化軌道接受電子以達到1618電子的穩定狀態。

當配合物需要價層d軌道參與雜化時,d軌道上的電子就會發生重排,有些元素重排後可以使電子完全成對,這類物質稱為反磁性物質。

相反,當價層d軌道不需要重排,或重排後還有單電子時,生成的配合物就是順磁性的。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硫化物等的形式存在於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

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族元素能形成配合物,但由於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

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只有很少可變價態。

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

由於性質上的差異,有時銅族、鋅族兩族元素並不看作是過渡金屬,這時銅鋅兩族合稱ds區元素。

 

 

6.主族金屬

主族金屬是指週期表中s區及p區的金屬元素,包括鹼金屬、鹼土金屬及鋁、鎵、銦、鉈、錫、鉛及鉍等元素。

主族金屬容易參加化學反應,其氧化態較低。反應後大都形成離子鍵化合物。

主族金屬的氧化物溶於水後大都呈鹼性,不過主族金屬中的兩性元素(如鋁),其氧化物同時具有酸性及鹼性的性質。

 

7.類金屬

類金屬(metalloid)是一個用來分類化學元素的化學名詞。

基於它們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幾乎所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學元素都可被分類為金屬或非金屬;

但也有一些特性介於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元素,稱為類金屬。

硼、矽、鍺、砷、銻、碲、釙、砈、Uus8種元素一般被視為類金屬。

「類金屬」一詞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類金屬一般被認為擁有以下特性:

 

類金屬通常產生兩性的氧化物;

類金屬通常是半導體(例如硼、矽、鍺和砷)或半金屬(例如銻、釙)。

類金屬的外觀多半類似金屬,但只是弱的電導體。

在化學特性上,比較像弱的非金屬,可以和金屬形成合金。

大部份類金屬的物理特性及化學特性都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

類金屬材質容易脆裂,不適合應用在結構上,類金屬及其化合物常用在合金、塑膠阻燃劑、玻璃、光儲存設備及半導體。

矽和鍺的電子特性帶來了1950年代半導體產業以及1960年代固態電子器件的發展。 

 

8.非金屬元素

非金屬元素是元素的一大類,在所有的118種化學元素中,非金屬佔了23種。

在周期表中,除氫以外,其它非金屬元素都排在表的右側和上側,屬於p區。

包括氫、硼、碳、氮、氧、氟、矽、磷、硫、氯、砷、硒、溴、碲、碘、砈、氦、氖、氬、氪、氙、氡、Uuo

80%的非金屬元素在現在社會中佔有重要位置。

 

性質

非金屬在室溫下可以是氣體或固體(除了溴,惟一一個液體非金屬元素)。

非金屬元素在固體時並沒有閃亮的表面,但是不同的元素會有不同的顏色,例如碳是黑色的,而硫是黃色的。

非金屬的硬度有明顯的差別,例如硫是很軟的,但鑽石(碳的一種)卻是全世界最硬的。

非金屬是易碎的,而且密度比金屬要低。非金屬不是好的導熱體,是電的絕緣體(除了碳在石墨的形態下)。

 

非金屬性

非金屬性是非金屬元素的通性,它指某種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得到電子的能力。

某元素原子非金屬性越強,即其得電子能力越強。

由元素周期表上看,靠右的元素非金屬性比靠左的元素非金屬性要強,靠上的元素非金屬性比靠下的元素非金屬性要強。

對於元素的單質,非金屬性體現在單質的氧化性上。

 

單質   物理性質

非金屬單質大多是分子晶體,少部分為原子晶體和過渡型的層狀晶體。

單質共價鍵數大部分符合8-N規則

稀有氣體:8-8=02-2=0),為單原子分子

鹵素,氫:8-7=12-1=1),為雙原子分子

VI A族的硫、硒、碲:8-6=2,為二配位的鏈形與環形分子

V A族的磷、砷:8-5=3,為三配位的有限分子P4,As4,灰砷和黑磷為層狀分子

IV A族的碳、矽:8-4=4,為四配位的金剛石型結構。

 

少數分子由於形成π鍵、大Π鍵或d軌道參與成鍵,鍵型發生變化,於是不遵守8-N規則。

N2O2分子中的原子間的鍵不是單鍵;硼單質和石墨結構中,鍵的個數也不等於8-N個。

 

物理性質可分為三類

稀有氣體及O2N2H2等:一般狀態下為氣體,固體為分子晶體,熔沸點很低

多原子分子,S8P4等:一般狀態下為固體,分子晶體,熔沸點低,但比第一類高

大分子單質,金剛石、晶態矽等:原子晶體,熔沸點高

 

化學反應

活潑非金屬元素,如F2Cl2Br2O2P S等,能與金屬形成鹵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氫化物或含氧酸鹽等。

非金屬元素之間也能形成鹵化物、氧化物、無氧酸、含氧酸等。

大部分單質不與水反應,僅鹵素與高溫下的碳能與水發生反應。

 

非金屬一般不與非氧化性稀酸發生反應,硼、碳、磷、硫、碘、砷等才能被濃HNO3、濃H2SO4及王水氧化。

除碳、氮、氧外,一般可以和鹼溶液發生反應,對於有變價的主要發生歧化反應;

SiB則是從鹼溶液中置換出氫氣;濃鹼時,F2能氧化出O2

 

成鍵方式

非金屬原子之間主要成共價鍵,而非金屬元素與金屬元素之間主要成離子鍵。

非金屬原子之間成共價鍵的原因是,兩種原子均有獲得電子的能力,

都傾向於獲得對方的電子使自己達到穩定的構型,於是兩者就共用電子對以達此目的。

而金屬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較強,與非金屬相遇時就一者失電子、一者得電子,雙方均達到穩定結構。

 

多原子的共價分子常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軌道雜化,這使得中心原子更易和多個原子成鍵。

非金屬原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中,除了一般的σ鍵和π鍵,還有一種大Π鍵。

大Π鍵是離域的,可以增加共價分子或離子的穩定性。

 

化合物

由於非金屬元素複雜的成鍵方式,幾乎所有的化合物中都含有非金屬元素。

如果非金屬元素與金屬元素一同形成無機化合物,則可以形成無氧酸鹽、含氧酸鹽及配合物這幾類物質。

如果只由非金屬元素形成無機物,則可以形成一系列共價化合物,如酸等。

非金屬元素碳是有機化合物的基礎。

 

分子氫化物

除稀有氣體以外,所有非金屬元素都能形成最高價態的共價型簡單氫化物。

熔沸點:同一族的熔點、沸點從上到下遞增。但NH3H2OHF的沸點因為存在氫鍵而特別高。

熱穩定性: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減少,與非金屬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一樣。

 

還原性:除HF外都具有還原性,其變化規律與穩定性相反,穩定性大的還原性小。

此外CSiB能分別形成碳烷、矽烷、硼烷一系列非金屬原子數2的氫化物。

 

含氧酸及其鹽

除稀有氣體、氧、氟元素以外,所有非金屬元素都能形成含氧酸,且在酸中呈正氧化態。

同一族從下到上、同一周期從左到右,非金屬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逐漸增強。但其他價含氧酸不遵循此規律。

非金屬含氧酸中,高氧化態的強酸常具有氧化性,如硫酸(H2SO4)、硝酸(HNO3)等;一些弱酸如次氯酸也是氧化性酸。

還原性酸包括亞硫酸、亞磷酸等。

 

9.鹵素

鹵素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第ⅦA族元素(IUPAC新規定:17族),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砈(At)、UusUhs

 

鹵素的命名

由於鹵素可以和很多金屬形成鹽類,因此英文鹵素(halogen)來源於希臘語halos(鹽)和gennan(形成)兩個詞。

在中文裡,鹵的原意是鹽鹼地的意思。

 

鹵素的分布

鹵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廣泛存在。(砈、UusUhs不在自然界存在)

鹵素的物理、化學特性

通常來說,液體鹵素分子的沸點均要高於它們所對應的烴鏈。

這主要是由於鹵素分子比烷鏈更加電極化,而分子的電極化增加了分子之間的連接力(正電極與負電極的相互吸引),

這使我們需要對液體提供更多的能量才能使其蒸發。

位於元素周期表右方的鹵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屬。

鹵素的電子構型均為ns2np5,它們獲取一個電子以達到穩定結構的趨勢極強烈。

所以化學性質很活潑,自然狀態下不能以單質存在,一般化合價為-1價,即鹵離子(X)的形式。

 

鹵素的無機化學反應

氯的存在範圍最廣,按照氟、溴、碘、砈、UusUhs的順序減少。

鹵素單質都是雙原子分子,都有很強的揮發性,熔點和沸點隨原子序的增大而增加。

常溫下,氟、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和砈是固體。

 

鹵素的氧化性

鹵素單質都有氧化性,氧化性從氟到砈依次降低。碘單質氧化性比較弱,三價鐵離子可以把碘離子氧化為碘。

鹵素能與部分金屬、非金屬單質直接化合。 鹵素與水也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為:

2X2 + 4H2O 4H+ + 4X- + O2

氟與水反應劇烈,氯在光照下緩慢與水發生該反應,碘不發生這個反應。

 

鹵素的歧化反應

鹵素單質在鹼中容易歧化,方程式為:

X2 + 2OH-(冷) X- + XO- + H2O

3X2 + 6OH(熱) 5X + XO3 + 3H2O

但在酸性條件下,其逆反應很容易進行:

5X + XO3 + 6H+ 3X2 + 3H2O

這一反應是製取溴和碘單質流程中的最後一步。

鹵素的氫化物

鹵素的氫化物叫鹵化氫,為共價化合物;而其溶液叫氫鹵酸,因為它們在水中都以離子形式存在,且都是酸。

氫氟酸(pKa=3.20)一般看成是弱酸。氫氯酸(即鹽酸)、氫溴酸、氫碘酸都是典型的強酸,酸性從HClHI依次增強,它們的pKa均為負數。

 

鹵素的含氧酸

鹵素(除氟外,氟只有-1價)可以顯示多種價態,正價態一般都體現在它們的含氧酸根中:

+1: HXO(次鹵酸)

+3: HXO2(亞鹵酸)

+5: HXO3(鹵酸)

+7: HXO4(高鹵酸)

鹵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性,同一種元素中,次鹵酸的氧化性最強。

 

鹵素的含氧酸多數隻存在於溶液中,而少數鹽是以固態存在的,如碘酸鹽和高碘酸鹽。

HXO(X=FClBr)HIO3HXO4(X=ClBrI)分子在氣相中十分穩定,可用質譜和其他方法研究。

 

鹵素的其他無機化學性質

鹵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像二氧化氯(ClO2)這樣的偶氧化態氧化物是混酐。

只由兩種不同的鹵素形成的化合物叫做互鹵化物,其中顯電正性的一種元素呈現正氧化態,氧化態為奇數。

這是由於鹵素的價電子數是奇數,周圍以奇數個其它鹵原子與之成鍵比較穩定(IF7)。互鹵化物都能水解。

 

 鹵素的有機化學反應

在有機化學中,鹵族元素經常作為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官能團存在。常用 X 表示。

R-X 是含鹵素原子的烴類。

鹵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明顯區分與於它對應的烴鏈的主要原因,

在於鹵素原子(如FClBrI)與碳原子的連接,即C-X的連接,明顯不同於烴鏈C-H連接。

由於鹵素原子通常具有較大的負電性,所以C-X連接比C-H連接更加電極化,但仍然是共價鍵。

 

由於鹵素原子相較於碳原子,通常體積和質量較大,所以C-X連接的偶極子矩(Dipole Moment)和連接能量(Bonding Energy)遠大於C-H

這些導致了C-X的連接力(Bonding strength)遠小於C-H連接。

 

鹵素原子脆弱的p軌道(Orbital)與碳原子穩定的sp3軌道相連接,這也大大降低了C-X連接的穩定性。

鹵素最常見的有機化學反應為親核性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通常的化學式如:Nu: + R-X R-Nu + X

Nu:」在這裡代表親核負離子,離子的親核性越強,則產率和化學反應的速度越可觀。

X」在這裡代表鹵素原子,如FClBrI,若X所對應的酸(HX)為強酸,那麼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將非常可觀,

如果若X所對應的酸為弱酸,則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均會下降。

 

鹵化

鹵化是一種化工單元過程,是向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引入鹵素原子的過程,最常用的是向烴分子中引入鹵素原子,形成「鹵烴」,

由於鹵烴相當活潑,很容易被其他原子或「基」置換,因此常用於有機合成製造中間體的過程。

 

鹵素是氟、氯、溴、碘、砹五種元素的總稱,因此鹵化也分為氟化、氯化、溴化和碘化。

碘比氯和溴要貴上很多,因而化工生產中最常用的是氯化法和溴化法。

常用的氯化劑是氯氣或氯化氫。因為氟氣氧化性太強,通常會將反應物直接氧化分解,因而氟化一般用相應的氟化劑。

如乙炔被氯化氫氯化,可以生成氯乙烯,成為製造塑料聚氯乙烯的原料;苯被氯化生成六氯苯等。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