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 ( 婺源   黃山   三清山  贛語   龍虎山 )

 

景德鎮坐落在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

是中外著名的瓷都,與佛山、漢口、朱仙鎮並稱四大名鎮,

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和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2007年,景德鎮已經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衛生城市,

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

 

【歷史變遷】   

古代 景德鎮市域春秋時屬楚東境,秦為九江郡番縣轄地,

漢屬豫章郡鄱陽縣。

東晉時稱新平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縣。

鎮為縣屬,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稱為昌南鎮。

八年撤縣,開元四年(716年)複置,縣治設在新昌江口,

故稱新昌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

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

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州,鎮屬州。明代州又改稱為縣,

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縣轄區。

 

近代及中華民國 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

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

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禦器廠也壽終正寢。

中華民國時期的1916年,浮梁縣治從舊城(今浮梁縣)遷至景德鎮。

 

1927~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建市。1930年—1934年中國共產黨曾在景德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組織。

193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

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國民黨和共產黨重新合作,

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辦事處,北部山區的瑤裡設有留守處。

  

【人口及人口來源】   

景德鎮市城區的人口 景德鎮城區的原住居民並不多,相當一部分是近30年來新遷入的人口。

據有關史籍記載,唐初景德鎮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萬,到天寶年間發展到四萬有餘。

這裡面有自然增長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遷徙的原因。

 

據有關地方誌、宗譜記載,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樂平等人口相對較多的鄰近的平原地區,

還有來自豐城、南昌等古洪州窯附近地區的陶工瓷工。

隨著瓷器生產的迅速發展,外來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來自都昌、樂平、豐城的瓷業工以外,

還有大批來自南昌一帶的船民和碼頭工,來自徽州地區的非瓷商戶。

 

他們大部分是流動人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逐漸定居在鎮區。

建鎮一百年後的宋徽宗大觀二年,鎮區人口已經超過6萬,這6萬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來移民,

初步形成了“八方雜處”的局面。

元代,隨著景德鎮陶瓷經濟的空前發展使遷徙人口和流動人口都迅速增加,

這一階段江、浙、閩、粵等沿海商人;荊、湘、川、滇、山、陝、魯、豫等內地商人;

以及以蒙古族為主的各少數民族的採購商都經常雲集鎮區進行商貿活動,使出入鎮區的人口已經達到空前狀態。

由此可見,景德鎮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

 

 

自然地理 

 

【地形】

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于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

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崗巒重疊,最高峰位於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

海拔1618米。

景德鎮市市區處於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如遇持續的暴雨天氣,市區很容易形成水患。

1998年市區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昌江、南河氾濫,許多工廠企業、居民住宅及城市街道遭受水浸;

農田、菜地被洪水沖刷,經濟損失非常嚴重。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山峰層疊,河流密佈,山環水繞,景色秀麗。

市區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9.8小時。

冬季北部山區經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區由於地處盆地,夏季非常炎熱,極端最高氣溫有時會超過攝氏40度。   

 

【礦產資源】

景德鎮的主要礦產有瓷石、高嶺土、煤、鎢、砂金、銅、螢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別是瓷石、高嶺土和煤炭

蘊藏最具特色。景德鎮的高嶺土在國際陶瓷界都具有影響;煤炭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江西省的三大產煤區之一。 

高嶺土 高嶺土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

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曾經代表著中國陶瓷製品的高端水準和上等品質,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高嶺土學名--Kaolin,就是來源於景德鎮北部山區鵝湖鎮高嶺村邊的高嶺山。

 

景德鎮作為歷史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中華陶”著名藝術陶瓷品牌公司,位於享有“南國陶都”美譽的廣東省佛山市,傳承著中國千年的陶藝聖火。

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陶文化,致力於弘揚歷史悠久的陶塑文化,“中華陶”與眾多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和民間陶藝名師攜手共創,並邀請“法義大師”等多位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大師加盟,通過“中華陶”品牌打造,

把吉祥、智慧、慈善和仁愛播撒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秉承傳播“智慧”和“吉祥”的理念,“中華陶”結緣五臺山,與眾多高僧大德一同傳揚佛教吉祥文化、智慧文化、

慈善文化和仁愛文化,讓流傳千年的“陶藝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融合於一體,為陶藝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陶瓷文化

 

【景德鎮瓷器】   

CHINA的故事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小寫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發音源自景德鎮的歷史名稱

“昌南”,並以此突出景德鎮瓷器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 

 

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鄭和下西洋與景德鎮瓷器 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

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西元1405 (明永樂三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瓷器,

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擴大了中國陶瓷的聲譽,也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的陶瓷國際貿易。

這些情況在《明史》和鄭和隨行翻譯費信著的《星搓勝覽》都有記載。

 

鄭和下西洋對發展中國的陶瓷生產 , 特別是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瓷來講,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鄭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鎮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揚名海外,並由東非傳及歐洲,使中國瓷器,

特別是景德鎮青花瓷,名聲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當時不但海外商船相繼到泉州,並派人到景德鎮、杭州販運瓷器綢緞等商品,而且明代國內不少大商人如李錦、

潘秀、郭震等,大量裝載瓷器等物出海銷售,滿足海外需求。

當時鉅賈鄭龍芝兄弟,擁有商船百艘,海員千余人,常到景德鎮採購青花瓷、茶葉,去浙江採購綢緞,

然後派遣海船運到東南亞、阿拉伯、東非各地銷售,深受歡迎。

後來,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學家三上次男率學者在東南亞、非洲考察了中國古代陶瓷輸出亞非各國的大量碎片,

著有《陶瓷之路》一書,稱海上絲綢之路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鎮陶瓷的國際貿易之路。

 

【陶瓷歷史遺跡】  

西郊古窯遺址 位於景德鎮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側,與後建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組成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

是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西郊古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市的重點旅遊區。  

湖田古窯遺址 湖田窯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

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啟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朝早中期的“葫蘆窯”等。

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裡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

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田古窯遺址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一個旅遊點。  

 

陶瓷歷史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南移。越窯勃興,達到瓷業新高。

東晉人趙慨,先後在閩、浙、贛為官,因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官宦沉浮,被貶於贛,隱居新平,

將其在浙閩瞭解的越窯製造技藝,引薦於此,

又對胎釉配製,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系列改革,對新平瓷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趙慨導引新平師法越窯,成為景德鎮制陶向制瓷進化之始。其功高勳重,被後世人奉祀為“制瓷師主”。

明洪熙元年(1425年),鎮民在禦器廠內修“佑陶靈祠”(師主廟)奉祀,詹珊曾作《師主廟碑記》對此有所記述,

趙慨被尊崇為景德鎮制瓷開山之祖。

  

 

南朝陳叔寶登基建康,大造宮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為華林園燒制陶瓷柱礎貢朝。

新平瓷業“自陳以來名天下”。

隋代,建築業生產跨入新階段。

大業年間(605—617年),景德鎮所燒制的兩座師象大獸貢於朝,為隋皇顯仁宮所用,標誌著新平瓷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唐代景德鎮窯業有了新發展,“陶窯”和“霍窯”是其佼佼者的代表。

 

《景德鎮陶錄》稱:“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壕,體稍薄,色素潤,鎮中秀裡人陶氏所燒造”。

故“陶窯”為陶玉所開,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稱為“假玉器”。

霍仲初開的“霍窯”所產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

因瓷器精美,貢於朝,受唐高祖鍾愛,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設新平縣,置陶政,監陶進禦。

這是景德鎮最早設置官家督陶官員。

 

後來,柳宗元的《進瓷器狀》稱“藝精埏埴,制合規模。稟至德之陶蒸,自無若窳;合大和以融結,克保堅貞。

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大文學家的讚美更增添了景德鎮瓷器的風采。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

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

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準。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

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

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複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品質,有“南定”之稱。

其中湖田窯的產品品質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裡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

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

元代著名製品有釉裡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

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

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

旅遊簡介  

景德鎮位於贛(江西省)、浙(浙江省)、皖(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旅遊熱線

--廬山、黃山、龍虎山、九華山、三清山、鄱陽湖、千島湖的中心區位(均在150-200公里左右)。

景德鎮市本身的旅遊資源也非常獨特,內涵豐富,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

尤以陶瓷旅遊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佔優勢。

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歷史積澱是景德鎮官方對外宣傳景德鎮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重要依據。

讀過中國史書的人,一般對景德鎮這個地方都會有所瞭解。

歷史上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在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主要旅遊景點   湖田古窯遺址   

明清園

明清園在景德鎮東郊的雕塑瓷廠旁邊,建築物仿明清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是景德鎮國際陶藝中心所在地。

園內的瓷器街是景德鎮古代瓷器商業街的再現,景德鎮的許多陶瓷工藝美術藝人在此設工作室,

展示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  

浮梁古縣衙和紅塔 位於浮梁縣舊城稱內,縣衙為近年複建,紅塔為現代翻新的古建築。  

瑤裡鎮浮梁縣瑤裡風景區 風景區位於距景德鎮市區50公里外的浮梁縣北部山區瑤裡鎮,

是今日景德鎮市一個較為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建築:

瑤裡鎮的建築很有特色,許多建築物呈徽派建築風格,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

 

自然風景:

瑤裡位於景德鎮的山區地帶,有些地方人跡罕見,自然生態保存得比較好,風景非常秀麗。

瑤裡北部與安徽省交界處的汪湖原始森林是瑤裡鎮、浮梁縣乃至景德鎮市官方對外宣傳的一張旅遊王牌。  

 

瑤裡與景德鎮瓷器:

據瑤裡鎮的年長者介紹,瑤裡曾是景德鎮的制瓷中心之一,所產瓷器通過瑤河運達景德鎮銷往全國各地。

現在瑤裡鎮還可以見到當年大規模生產瓷器的遺跡。

  瑤裡與中國共產黨:

在中華民國時期,由於地處偏僻山區,瑤裡曾經是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軍隊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

現今仍保留有當年中共新四軍活動遺跡和瑤裡中共軍隊的整編舊址,是瑤裡對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旅遊的依據。  

景德鎮陶瓷館   

龍珠閣 龍珠閣是古代景德鎮為皇帝燒制瓷器的工廠遺址,位於景德鎮市區的東門頭,現今建築為1990年仿古重建。

龍珠閣自唐代興建以來,幾經興毀。現在重修的龍珠閣紅牆黃瓦,重簷飛翹,秀麗端莊,氣勢恢宏。

明、清王朝曾在此設立禦窯廠,並派督陶官距此坐鎮,監造皇宮用瓷。

該閣遂成為禦窯廠的代表性建築,後逐漸衍化成景德鎮的標誌性建築。

閣內陳列了明清官窯復原模型和被評為中國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朝極盛時期出土的官窯瓷器展。  

(資料來源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