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語分佈圖贛語(國際音標:kon ȵi),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
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
使用贛語的人口在2000萬∼5000萬之間,約占中國人口的3%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分佈情況
簡介
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語或標準音。 ( 贛語的分佈圖如下 )
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贛語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江西話”,在江西境內除贛語外,還有客家話、吳語和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等漢語方言分佈。
同時諸如湖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份亦有贛語人口分佈。用贛語的人口在5148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5%左右
歷史稱謂
贛語主要有下列幾個名稱:
贛語:學術上的正式的稱謂。因為對贛語的現代學術研究始於三十年代,最初又和客家話多番牽扯在一起,
“贛語”這一稱謂因此並沒有在生活中完全廣泛使用,日常交流中是以稱呼“江西話”較為頻繁。
贛方言:學術界對贛語是屬於一門方言或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尚有爭議,因為多方面因素,
中國大陸學術上經常使用“贛方言”這一稱謂稱呼“贛語”,但“贛語”一詞亦同時使用。
傒語:古時候的稱謂。南朝時南渡士族因贛語異於當時的官話而對其的譏稱,多見於魏晉典籍,即“傒音”。
江右語:贛語使用人口多居於長江南岸,因此贛語有“江右語”的稱呼。如明代袁子讓在《字學元元》曾言:
“江右音或以朝為刁,以晝為丟去聲,蓋誤知於端也。”
江西話:最為普遍應用的稱謂。但因為江西境內居住著多種漢語的使用人口,諸如客、吳、官話等。
再者,亦有很大一部分贛語人口分佈在江西周邊的省份,所以“江西話”不屬於正式、正確的稱謂。
楚音
另外,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把贛語稱之為“楚音”的,
如宋代蘇軾《登滕王閣》有“向夕橫燕望,今宵習楚聲”之句,蓋因古人把贛地看作古楚的一部分之故。
通行區域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主要
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贛西、撫州、吉安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
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萍鄉、宜春、分宜、新餘、 樟樹、豐城、 進賢、東鄉、
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廣昌、南豐、新幹、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
永新、蓮花、安福、寧岡、井岡山、遂川、 萬安;贛東、 贛北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鄱陽、餘幹、 萬年、鷹潭、
貴溪、余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甯、修水;贛州地區的、石城、
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其他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 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炎陵縣、桂東、汝城、
常寧、資興、安仁,嶽陽、永興;福建省西北部的 邵武、光澤、建甯、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
通城、赤壁、崇陽、通山、陽新、鹹寧、嘉魚、大冶、江夏區南部、梁子湖區;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
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嶽西、桐城 。池州地區的東至、石台縣城及西部、
池州市區;另外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也有少量。
http://baike.baidu.com/view/775972.htm
南昌方言
南昌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
由於贛語內部的複雜性,真正意義上的南昌話只局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管轄的地區,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轄的其他縣。
語言概述
南昌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陽湖西南,贛江下游。其方言自成一體。
南昌方言,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贛方言的代表。由於贛方言內部的複雜性,
真正的南昌方言只局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管轄的地區,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轄的其他縣。
那麼,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系統,南昌方言究竟是怎麼產生與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它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
語系與沿革
早在遠古時代,江西地區已有比較廣泛的開發,社會經濟文化達到相當的水準。
夏商之時,江西是古代苗民生活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在江西聚居,江西先後屬於吳、越、楚的管轄範圍,
當時居民所使用的語言應屬古越語和楚語系統。
在歷次移民浪潮的衝擊下,中原漢語與當時接近吳語、楚語的土語不斷融合,初步形成了今天內部比較複雜的贛方言。
而到了漢朝初年,南昌開始大規模建城,有記載表明,當時的豫章郡城市人口在全國列第四,大量南遷的北民,
給古贛方言帶來北方話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北方話並沒有取代它,在吸收外來語言的基礎上,
當時的南昌一帶漸漸地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方言語音,即“?語”。這算得上是現代南昌方言的最深層的基礎。
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達。
這時候以南昌方言為代表的贛方言已經相當成熟了。後來,在歷史變遷與人口交融中,南昌方言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定、
發展與完善,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南昌話。
南昌話的最顯著的特徵體現在語音上,一是發音時聲帶要振動的10個古全濁聲母,在南昌話裡均不濁,
而變成了送氣的清音。如“銅”、“洞”、“獨”、“重”等;
二是南昌話詞語中輕聲字特別多,特別是三音節、四音節的詞,後面的幾個音節都讀輕聲。
如“細芽子”、“壁蛇子”、“膏化裡(叫花子)”等等。
方言古今
方言是語音中的“活化石”,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
從方言溯流而上,能追尋到古老語言的源頭和蹤跡,也反映和體現了一個地域歷史、人文、地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在時下的南昌,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與前些年相比,說南昌話的人少了許多。
在普通話進一步普及以及這種共同語的交際強勢不斷顯現的情況下,更多的人採用普通話表達,無疑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但同時又有一個擔憂擺在人們面前,那就是普通話這種共同語會不會最終取代地方方言?方言會消亡嗎?
該如何保護方言文化?
現在不少家庭,從小父母就不准孩子講南昌話,說南昌話土氣。
在有的學校班級,班上有一大半同學不會講南昌話,即使少部分同學會講,也不敢講,怕同學看不起。
這不禁讓人感歎,方言到底怎麼了?難道推廣普通話就要以犧牲方言為代價?
其實,不管是南昌人還是南昌外地人,對於南昌方言的感情都很複雜。不少人抵制南昌話的原因是不好聽,土氣,
“沖”,因而不說。除了普通話,地方性的方言都不能用好聽來形容。
有人說南昌話中的粗話不好聽,但是哪個地方的方言罵人好聽?
正是因為南昌話本地人能聽懂,所以覺得難聽,外地話我們聽不懂,所以沒覺得難聽罷了!
作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徵,人們不應該拒絕方言,方言和普通話應該相依相存,而不應讓普通話取代方言。
對方言消亡的擔憂大可不必。
他認為,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和人與人交流的日益擴大,普通話作為一種共同語,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推廣普通話,具有現實的意義和需求。但普通話再怎麼推廣,都不可能使方言消亡,方言將永遠存在。
方言作為一種地方變體,本身也會不斷進化發展,它只會在外來語言的影響下自我改造、完善,而永遠不會被淘汰。
當然,也並不是說方言就不需保護,方言和普通話完全可以互為依存,方言不斷為普通話注入新鮮血液,
普通話也不斷擴大方言的詞彙量,相互之間彼此影響,而不同的中華文化也會共生共榮。
特色句子
關於南昌話方言的有代表性的字詞:
梭泡(說大話的意思);也邪(邋遢的意思);妮上(日上的意思,古語是指白天的意思);
接(他的意思,文言文中出自“渠”是他的意思,演變到今天的“接”);
葉崗(翅膀的意思);秋娘婆(過於喜歡打扮的人);死作死作(做作的意思);
一臉篤紫(意思是說臉色難看);且了佛(意思是完蛋了);
拐的(就是三輪摩托車運人的和摩的差不多);恰得嫩作梗(意思是說吃的你咽著);
萬老八(假的);彭家橋(因為那有個精神病院所以這詞一般不單出,一般說彭家橋倒了牆跑出了嫩個雜膏化裡);
急綠(深綠顏色);旋紅(鮮紅);開現(開溜,離開的意思)